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25年5月回歸,本屆「臺灣館」代表團隊日前已公布,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提案的《[無]-信仰》(Non-Belief)獲選,其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以美國知名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為基礎,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透過燈牆等展間裝置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特以「Intelligens」一詞來探索未來形式的集體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領域。
臺灣館《[無]-信仰》提案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提案團隊將藉《[無]-信仰》一作,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屆時臺灣館將以「效率」、「科技」、「控制」3大面向切入,透過研究及設計提案演繹臺灣的「Intelligens」,回應大會命題。展場中央將設置6組平行並置的裝置,象徵臺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剖面切片,這些切片會形成橫向貫穿展場的通道,兩側分別展示「信仰」及「無信仰」,構築一個讓觀者的身體感知在二元之間游移、探索的建築提案。
策展人薛丞倫也特別提到,「無信仰」展間將以線條形的電子紙標籤構成一面「光明燈牆」,而展場內唯一對外窗看出去的即是威尼斯天主教堂——安康聖母聖殿,透過展場與城市的對照呼應提案主題。
評審團親解《[無]-信仰》獲選關鍵
本屆評審團由張基義(召集人)、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曾成德和漆志剛組成。評審團認為《[無]-信仰》探討的議題深入且廣泛,主題宏觀同時呼應本屆大會主題,因此選定其代表臺灣館。評審委員徐明松則指出,建築設計應自由無拘,但文化的養成同樣不可忽視,他以建築師高而潘、陳其寬為例,強調他們的傑出作品都深受自身成長時代與文化的影響,而《[無]-信仰》之所以獲選,正是因提案理念呈現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