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即日起推出《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特展,展期至2025年5月。這是Nike品牌史上首個全面性的博物館展覽,也是Nike品牌典藏庫「DNA」首度公開展示文物,展覽將以品牌五十多年來的設計歷史為核心,並深入挖掘其帶來的文化影響。

深入Nike五十多年來的設計歷史

自1972年成立以來,Nike不僅是全球運動品牌龍頭,也是當前最大的服飾公司,年收入超過500億美元。而Nike在商業領域的成功,歸功於其豐富的設計文化——創新的材料、高度機能性、大膽的視覺語言,都是Nike的代名詞;數百位來自材料工程、生物學與人體力學等領域的專家協力研發,造就了品牌的專業形象。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即日起推出《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特展。(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由Vitra設計博物館策劃、策展人Glenn Adamson主導,展覽將聚焦Nike的設計歷史,帶領觀眾從品牌草創時期,一路走到當今盛世,展出包含「Swoosh」標誌的設計過程、經典產品Air Max與Flyknit等。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展覽將聚焦Nike的設計歷史,帶領觀眾從品牌草創時期,一路走到當今盛世。(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展覽策展人Glenn Adamson表示:「在過去50年中,運動不僅在賽道和球場上影響了我們對人體的看法,也影響了性別角色的概念。《Nike: Form Follows Motion》將展示Nike如何推動這些變化,從初期強調產品機能,到近期更注重多樣性與包容性,藉由研究Nike的設計策略,我們得以洞察更廣泛的文化背景。」

Nike典藏部門「DNA」文物首度展示

在本展覽中,Nike首度公開展示品牌典藏部門「DNA」(Department of Nike Archives)的精選物件。「DNA」共收藏超過20萬件品牌文物,像是Waffle、Air Force One、Shox等鞋款的實驗階段原型,以及許多服飾的原始設計手稿,都將於《Nike: Form Follows Motion》展出。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在本展覽中,Nike首度公開展示品牌典藏部門「DNA」的精選物件。(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展覽也特別強調內部設計師如Diane Katz、Tinker Hatfield和Eric Avar等人,以及外部合作對象如Marc Newson、Comme des Garçons和Virgil Abloh的創意貢獻。除此之外,也不吝呈現運動員自身經驗與需求在設計過程中所扮演的至關要角。

《Track》回顧品牌的起點

展覽分為四大子題,第一部分《Track》深入探討Nike最早期的歷史。當時,Nike的員工和顧客多半都是業餘跑者和大學運動員,也有少數職業運動員幫忙宣傳品牌。早在這個時期,Nike便確立了品牌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永遠傾聽運動員的聲音。這一展區將介紹一些早期的品牌故事,例如聯合創辦人Bill Bowerman在自家廚房開發出第一款Waffle大底,以及美國民權運動時期的黑人女性運動員、田納西州立大學「Tigerbelles」隊伍的故事。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Track》展區深入探討Nike最早期的歷史。(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Track》展區現場。(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Air》從田徑走到街頭文化

第二部分《Air》聚焦於1980至1990年代,當時Nike陸續與明星運動員如Michael Jordan、Serena Williams和LeBron James合作,在流行文化中樹立了重要地位。其產品類別從田徑擴展到籃球、網球、足球、滑板等運動,並巧妙結合街頭風格,廣受大眾喜愛。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Air》聚焦於1980至1990年代的品牌歷史。(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1987年,Nike首次透過Air Max公開展示內置氣囊技術,為運動鞋提供緩衝作用,卻又不增加任何重量負擔。這項技術開啟了Nike設計史的新篇章,而本區將展出眾多關於Air氣墊技術發展的資料與物件,包括由工程師Frank Rudy設計的氣墊原型及測試機器。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1987年,Nike首次透過Air Max公開展示內置氣囊技術。(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Sensation》探索創新技術與無限潛能

第三部分《Sensation》帶領觀眾深入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探索品牌幕後的研發工作。自1990年代以來,Nike專注於提升運動潛能,開發出如模擬赤足跑步的「Nike Free」,以及為突破馬拉松兩小時大關而設計的「Vaporfly」。展間不僅呈現創新技術如「Flyknit」所帶來的影響,也探討Nike在永續性、環境倫理、循環製造方面的努力,如回收材料計畫「Nike Grind」等。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Sensation》帶領觀眾深入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探索品牌幕後的研發工作。(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除了創新技術外,該展區也探討Nike在永續性、環境倫理、循環製造方面的努力。(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Relation》與外部創意合作突破自我

最後的展區《Relation》則聚焦於Nike與外部設計師、運動員及大眾的合作,包含Nike歷史上的50個代表性鞋款。除此之外,也透過影像和社群媒體內容來展示Nike之於流行趨勢的重要性,反映出身體、健康、多樣性、平等性,以及不斷突破自我界限的深層追求。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Relation》聚焦於Nike與外部設計師、運動員及大眾的合作。(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Relation》展出Nike歷史上的50個代表性鞋款。(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目前已於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登場,展覽期間也將有一系列運動與設計主題的活動、工作坊。在展期結束後,《Nike: Form Follows Motion》也將巡迴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

《Nike: Form Follows Motion》

展覽日期|2024.09.21至2025.05.04
展覽地點|Vitra Design Museum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Vitra Design Museum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畫作藏玄機!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用科學解謎藝術

奇美博物館年度特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正如火如荼展開,這場穿越時空的藝術盛宴,不僅展示了奇美博物館的豐富珍藏,還藉由科學檢測與藝術史研究的結合,揭開了畫作背後隱藏的故事與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這些作品的歷史軌跡與創作過程,值得民眾前往觀展,細細品味。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以畫作搭配科學檢測圖像,呈現畫作底下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歷時12年研究 科學檢測與藝術史結合

近年來,科學檢測技術在國際藝術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奇美博物館自12年前開始結合藝術史與科學檢測進行藏品研究,揭示畫作肉眼無法察覺的細節與背後隱藏的訊息。《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即是歷時12年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大眾分享畫作背後的祕密。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民眾可以透過互動裝置,察看作品影像與隱藏在畫作底下的細節。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表示,當學者對作品的風格、圖像或歷史背景產生疑問時,會希望藉由科學檢測找到新線索,例如透過X光、紅外線等技術,可以發現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底稿、修改細節,甚至後人修補的痕跡。有時科學檢測也能帶來意外的發現,例如畫作的顏料成分或繪畫技法與預期不符,或者畫作曾被修改、甚至被後人添加了新的元素。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對作品的理解,更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

館方強調,雖然透過科學檢測仍然無法完全重建作品的生命史,但希望盡可能地評估作品原本的樣貌或使用的材料,讓研究人員能對作品有更完整的分析與詮釋,進而讓觀眾有機會深入認識這些珍貴的藝術品。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透過燈箱互動展示,認識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光線特性,了解科學檢測的方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作品分享一:風車前的旅人 找到遺失的拼圖

作品〈風車前的旅人〉為楊.布魯赫爾二世的風景畫作品,呈現了典型尼德蘭的村落景致。館方表示,一般來說,布魯赫爾家族的風車風景畫,經常會在鄉間的道路上放置動物的枯骨,暗示人生旅途不一定都是美好,而是充滿各種苦難。然而,在這件作品中並沒有看到枯骨,因此,希望透過科學檢測看看能否找到肉眼看不見的物件。而運用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XRF)掃描後的鉛元素圖像,真的發現了畫家當時用鉛白顏料所描繪的動物枯骨原貌。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風車前的旅人〉經科學檢測發現有肉眼看不見的獸骨藏在畫作圖層下方,推測為後人所做的塗改,此一發現也完整了畫家創作這件作品的意圖。(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作品分享二: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 不同畫布拼成一幅畫

作品〈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是結合宗教人物與花果靜物的特別類型。以肉眼檢視這件作品時,可以發現沿著聖露西的四周有一道銳利的細線凹痕,將聖露西與水果環串分隔開來,彷彿兩者之間的顏料層並不連續,然而從現有的畫面中已無法得到更多資訊。但經過科學檢測後發現,原來聖露西的肖像與周圍的環串果實靜物屬於不同的畫布。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透過科學檢測發現,黃色標示出來的區域與環串果實靜物屬於不同畫布。(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作品分享三: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 發現「換臉」真相

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是16世紀起流行的肖像畫類型。從科學檢測的鋅元素分布圖來看,推測其面部修改應是使用含有鋅白的顏料,但鋅白在19世紀後才廣為使用,可見此修改應為19世紀後人手筆。此外,當使用大面積X 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掃描時,發現畫中女子原本的臉不是我們在畫作上面所看到的樣子,而是曾有過大幅度的修改,甚至到了「換臉」的程度。從鉛元素分布圖來看,位於現有圖像底下的這張臉使用含鉛量較高的顏料描繪,眼睛看起來較大、臉頰與嘴唇也顯得較寬大。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經科學檢測的鉛元素分布圖,發現畫中的女子曾被大幅度「換臉」,檢測下所呈現的臉,眼睛看起來較大、臉頰與嘴唇也較寬大。(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經科學檢測的鋅元素分布圖,推測其面部修改應是使用含有鋅白的顏料,但鋅白在19世紀後才廣為使用,可見此修改應為後人手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更多的精采內容,歡迎前往奇美博物館《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觀賞。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

  •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特展廳

  • 展覽日期:2024.10.26-2025.8.31(週三、除夕休館)

  • 展覽時間:9:30-17:30

  • 票價資訊:全票400元、優惠票350元、雙展套票(常設展+特展)450元

  • 售票通路:奇美博物館官網、奇美博物館售票櫃台、Klook、KKday、ibon售票系統、易遊網、Trip.com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免費入場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睽違六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即將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將於2025年2月15日至3月30日在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登場,開放大眾免費參觀。

平田晃久睽違六年在台個展

平田晃久師承伊東豊雄,兼具論述與設計實力,曾榮獲多項新銳及新秀建築獎項,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師的重要代表之一。繼2019年的《人間自然》後,忠泰美術館再度邀請平田晃久來台舉辦個展,分享近期的重要創作與理論突破。本次展覽將呈現平田晃久如何將人類角色與自然想像融為一體,探索其更深層的創作思維。

「我們身處的時代,「人類」的概念與生命的世界相連,並不斷轉變著。我想建築亦是如此。然而,新的建築形態唯有在超越以現代為前提預設的人類群像——在各種事物與人類交織互動的臨界處,才能窺見其面貌。」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展開未來建築與居住想像

忠泰美術館的長期藝術實踐「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致力邀請不同創作者離開美術館的既定場域,在非典型的展演現場,以建築與藝術詮釋「Off」的定義。作為2025奧夫塞計畫之主題,觀眾將可以一窺平田晃久的建築哲學,激發出充滿生命力的思考與碰撞,展開對於城市、居住環境的未來想像。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海報(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延續平田晃久一直以來的創作概念「纏繞的相容性」(karamari shiro),藉由對自然界秩序的觀察,來詮釋建築空間的型態,並將建築視為人類、生物與自然彼此纏繞相容的生態系統。本展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的意識、感知、時空等非肉眼可見的物質,將其轉化成可產生共鳴的建築與「迴響」,試圖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Long House / House in Los Vilos, Chile(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亮點作品

平田晃久除在日本有許多代表作外,亦在臺灣設計不少建築作品。《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精選其最新作品、位於東京原宿的新地標「HARAKADO」,以及多個臺灣在地重要建築案,透過珍貴的草稿與模型,全面展現平田晃久在建築創作中的歷程與變遷。

▸ HARAKADO

HARAKADO於2024年開幕,是位於日本東京原宿的複合式購物商場。整棟建築物以「編織街區」為設計概念,運用大量立體玻璃帷幕打造鏡面效果,映照出外在的天氣變化與人潮車潮,使 建築物如同周邊環境的一部分。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富富話合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住宅建案「​富富話合」,層次錯落的外觀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在這座建築中,平田晃久利用陽台在建築外部創造出立體且舒適的區域,將光線、微風和雨水溫和地導入這座如同生態系般的建築中。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太田美術館

「​太田美術館」坐落於群馬縣的太田車站前,純白的建物與周邊綠意交織。該展館以促進地方創新發展為設立理念,開幕以來也吸引人潮回流,成為市民匯集的據點。在設計與規劃過程中,平田晃久團隊也多次舉辦工作坊,邀請民眾一同發想、討論,讓太田美術館成為一座市民參與的建築。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展覽日期|2025.2.15–2025.3.30
展覽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樓)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11:00-21:30、週五至週六11:00-22:00
參觀辦法|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