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即日起推出《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特展,展期至2025年5月。這是Nike品牌史上首個全面性的博物館展覽,也是Nike品牌典藏庫「DNA」首度公開展示文物,展覽將以品牌五十多年來的設計歷史為核心,並深入挖掘其帶來的文化影響。

深入Nike五十多年來的設計歷史

自1972年成立以來,Nike不僅是全球運動品牌龍頭,也是當前最大的服飾公司,年收入超過500億美元。而Nike在商業領域的成功,歸功於其豐富的設計文化——創新的材料、高度機能性、大膽的視覺語言,都是Nike的代名詞;數百位來自材料工程、生物學與人體力學等領域的專家協力研發,造就了品牌的專業形象。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即日起推出《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特展。(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由Vitra設計博物館策劃、策展人Glenn Adamson主導,展覽將聚焦Nike的設計歷史,帶領觀眾從品牌草創時期,一路走到當今盛世,展出包含「Swoosh」標誌的設計過程、經典產品Air Max與Flyknit等。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展覽將聚焦Nike的設計歷史,帶領觀眾從品牌草創時期,一路走到當今盛世。(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展覽策展人Glenn Adamson表示:「在過去50年中,運動不僅在賽道和球場上影響了我們對人體的看法,也影響了性別角色的概念。《Nike: Form Follows Motion》將展示Nike如何推動這些變化,從初期強調產品機能,到近期更注重多樣性與包容性,藉由研究Nike的設計策略,我們得以洞察更廣泛的文化背景。」

Nike典藏部門「DNA」文物首度展示

在本展覽中,Nike首度公開展示品牌典藏部門「DNA」(Department of Nike Archives)的精選物件。「DNA」共收藏超過20萬件品牌文物,像是Waffle、Air Force One、Shox等鞋款的實驗階段原型,以及許多服飾的原始設計手稿,都將於《Nike: Form Follows Motion》展出。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在本展覽中,Nike首度公開展示品牌典藏部門「DNA」的精選物件。(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展覽也特別強調內部設計師如Diane Katz、Tinker Hatfield和Eric Avar等人,以及外部合作對象如Marc Newson、Comme des Garçons和Virgil Abloh的創意貢獻。除此之外,也不吝呈現運動員自身經驗與需求在設計過程中所扮演的至關要角。

《Track》回顧品牌的起點

展覽分為四大子題,第一部分《Track》深入探討Nike最早期的歷史。當時,Nike的員工和顧客多半都是業餘跑者和大學運動員,也有少數職業運動員幫忙宣傳品牌。早在這個時期,Nike便確立了品牌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永遠傾聽運動員的聲音。這一展區將介紹一些早期的品牌故事,例如聯合創辦人Bill Bowerman在自家廚房開發出第一款Waffle大底,以及美國民權運動時期的黑人女性運動員、田納西州立大學「Tigerbelles」隊伍的故事。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Track》展區深入探討Nike最早期的歷史。(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Track》展區現場。(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Air》從田徑走到街頭文化

第二部分《Air》聚焦於1980至1990年代,當時Nike陸續與明星運動員如Michael Jordan、Serena Williams和LeBron James合作,在流行文化中樹立了重要地位。其產品類別從田徑擴展到籃球、網球、足球、滑板等運動,並巧妙結合街頭風格,廣受大眾喜愛。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Air》聚焦於1980至1990年代的品牌歷史。(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1987年,Nike首次透過Air Max公開展示內置氣囊技術,為運動鞋提供緩衝作用,卻又不增加任何重量負擔。這項技術開啟了Nike設計史的新篇章,而本區將展出眾多關於Air氣墊技術發展的資料與物件,包括由工程師Frank Rudy設計的氣墊原型及測試機器。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1987年,Nike首次透過Air Max公開展示內置氣囊技術。(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Sensation》探索創新技術與無限潛能

第三部分《Sensation》帶領觀眾深入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探索品牌幕後的研發工作。自1990年代以來,Nike專注於提升運動潛能,開發出如模擬赤足跑步的「Nike Free」,以及為突破馬拉松兩小時大關而設計的「Vaporfly」。展間不僅呈現創新技術如「Flyknit」所帶來的影響,也探討Nike在永續性、環境倫理、循環製造方面的努力,如回收材料計畫「Nike Grind」等。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Sensation》帶領觀眾深入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探索品牌幕後的研發工作。(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除了創新技術外,該展區也探討Nike在永續性、環境倫理、循環製造方面的努力。(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Relation》與外部創意合作突破自我

最後的展區《Relation》則聚焦於Nike與外部設計師、運動員及大眾的合作,包含Nike歷史上的50個代表性鞋款。除此之外,也透過影像和社群媒體內容來展示Nike之於流行趨勢的重要性,反映出身體、健康、多樣性、平等性,以及不斷突破自我界限的深層追求。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Relation》聚焦於Nike與外部設計師、運動員及大眾的合作。(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揭開Nike五十年設計歷史!首個品牌特展登陸Vitra設計博物館,設計手稿、經典鞋款原型曝光
《Relation》展出Nike歷史上的50個代表性鞋款。(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Nike: Form Follows Motion》目前已於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登場,展覽期間也將有一系列運動與設計主題的活動、工作坊。在展期結束後,《Nike: Form Follows Motion》也將巡迴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

《Nike: Form Follows Motion》

展覽日期|2024.09.21至2025.05.04
展覽地點|Vitra Design Museum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Vitra Design Museum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

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255月回歸,本屆「臺灣館」代表團隊日前已公布,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提案的《[]-信仰》(Non-Belief)獲選,其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以美國知名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為基礎,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透過燈牆等展間裝置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特以「Intelligens」一詞來探索未來形式的集體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領域。

臺灣館《[]-信仰》提案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提案團隊將藉《[]-信仰》一作,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屆時臺灣館將以「效率」、「科技」、「控制」3大面向切入,透過研究及設計提案演繹臺灣的「Intelligens」,回應大會命題。展場中央將設置6組平行並置的裝置,象徵臺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剖面切片,這些切片會形成橫向貫穿展場的通道,兩側分別展示「信仰」及「無信仰」,構築一個讓觀者的身體感知在二元之間游移、探索的建築提案。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展人薛丞倫也特別提到,「無信仰」展間將以線條形的電子紙標籤構成一面「光明燈牆」,而展場內唯一對外窗看出去的即是威尼斯天主教堂——安康聖母聖殿,透過展場與城市的對照呼應提案主題。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評審團親解《[無]-信仰》獲選關鍵

本屆評審團由張基義(召集人)、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曾成德和漆志剛組成。評審團認為《[]-信仰》探討的議題深入且廣泛,主題宏觀同時呼應本屆大會主題,因此選定其代表臺灣館。評審委員徐明松則指出,建築設計應自由無拘,但文化的養成同樣不可忽視,他以建築師高而潘、陳其寬為例,強調他們的傑出作品都深受自身成長時代與文化的影響,而《[]-信仰》之所以獲選,正是因提案理念呈現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藝術家薛保瑕個展《此時彼刻》於台北耿畫廊登場,展出近四年來的50件創作,從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抽象表達中,探問更深層的思辨對話,賦予作品更多元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意義,也紀錄下藝術家自身的個人探索軌跡。

關於薛保瑕:以獨特視角連結圖像與文本

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的薛保瑕,為美國紐約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博士,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等,其創作一向以抽象藝術作為表現形式,並透過「冷」、「熱」兩種抽象符號表現混合性現實。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薛保瑕Ava Hsueh。(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莊姿鈺)

觀察薛保瑕一路以來的創作脈絡,可以觀察到其對於色彩、線條、結構、肌理等深入建構,並對於文本有著高度連結和辯證,這些特色源自於旅居紐約多年的經驗,造就她在技法和理念上都擁有自成一格的獨特視角,並在台灣女性抽象藝術的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交匯Meet〉。(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昇Lift〉。(圖片提供:耿畫廊)

其作品曾於臺灣、中國、美國、法國、義大利、韓國,和日本等地展出,並受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中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等機構典藏。

理性色塊打底、感性揮灑筆觸

《此時彼刻》是薛保瑕睽違四年的個展,身兼多重身份的她,在此匯聚了多年以來在抽象藝術領域的耕耘、對於當代抽象繪畫的思辨與實踐。歷經社會環境與藝術家自身之心境轉化,《此時彼刻》展出薛保瑕自2019年以來近50件作品,記錄著這段時期的生命軌跡,同時映照出藝術家在期間內一次次的自省與回顧、不斷的探索與調整,在無數的「彼刻」之間成就了「此時」,每一步的堆疊既扎實、磅礴又瀟灑。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此時彼刻》展出薛保瑕自2019年以來近50件作品。(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此時彼刻》映照出藝術家一次次的自省與回顧、不斷的探索與調整。(圖片提供:耿畫廊)

在本展中,薛保瑕以長形色塊做為理性基底,施以感性筆觸揮灑。創作過程中,畫布上的線性動勢經由藝術家的手部動作、身軀延展與畫布形成互動;其中下筆、壓力拿捏的節奏與韻律,也對應到藝術家的身體感知,像是作品的脈動與呼吸般。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感Sense〉。(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不做由上而下、固定身體定位點,或是行走於畫布四方的潑灑、滴流等常見自動性技法,畫面中每處線條、色塊都來藝術家自身的控制,為「冷」調的色塊基底添上「熱」調的抽象筆畫,看似疊加的過程,某種程度卻也減去了基底的完整性。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延展Extension〉。(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光照Illumination〉。(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化境Field of Transformation〉。(圖片提供:耿畫廊)

也因為基底色彩被抽象筆畫掩去,觀者唯有從遠處欣賞,才能清楚地看見作品底層構成。藉由這樣的設計,薛保瑕希望引領觀者運用多元的思維方式看畫,發展出自己的想像與感知,進一步深入作品中的哲學意義。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薛保瑕希望引領觀者運用多元的思維方式看畫,發展出自己的想像與感知,進一步深入作品中的哲學意義。(圖片提供:耿畫廊)

以原民文化為靈感,突破當代抽象藝術

除此之外,《此時彼刻》也展出薛保瑕以原住民文化為靈感的一系列創作。藝術家大量蒐羅相關文獻史料,從族群歷史、習俗,到服飾、用色等文化美學,以此作為想像的發端,選定九條特定原住民族群的服飾色彩,發展成抽象創作。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應對 - 太魯閣族Reaction - Truku〉。(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應對 - 噶瑪蘭族Reaction - Kavalan〉。(圖片提供:耿畫廊)
薛保瑕《此時彼刻》抽象創作個展:用50件作品思辨當代抽象繪畫,紀錄理性與感性、冷與熱的感知
〈應對 - 達悟族Reaction - Dawu〉。(圖片提供:耿畫廊)

藉由這些色彩表現,藝術家試圖引起觀眾對於特定事物的聯想、認知,同時代表了原民族群的內在自我認同與外在身份形塑,也突破抽象藝術「不具指涉性」的特色,展開以抽象語彙擴大當代藝術的可能。

薛保瑕個展《此時彼刻》

展期|2024.09.21-2024.11.16
地點|耿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