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名單揭曉!詩意秘境小橋、高雄女中新校門、山谷之家等10件作品一次看

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名單揭曉!詩意秘境小橋、高雄女中新校門、山谷之家等10件作品一次看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得獎結果揭曉!入圍決選的十件作品中,展現了新銳們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設計能量,以及他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敏銳洞察和積極回應。

創立於2012年的「ADA新銳建築獎」,為台灣建築界挖掘和肯定年輕建築師的平台,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台灣建築領域發展。而此次入圍決選的10件作品中,展現了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深刻理解,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語言交織融合。在材料與構造的選擇和運用上,許多作品都展現出高度的技術能力與環境意識,既有傳統材料的創新應用,也包含對新材料的大膽探索,新銳們展現了巧妙的取捨與應對能力,在既定條件中激發創意,讓這些作品並不僅止於商業價值,也在實用性之外賦予了深刻的藝術價值。

為鼓勵並挖掘臺灣的年輕建築師,臺北市建築世代會攜手《實構築》季刊a+tec攜手主辦「ADA新銳建築獎」,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臺灣建築領域發展。
為鼓勵並挖掘臺灣的年輕建築師,臺北市建築世代會攜手《實構築》季刊a+tec攜手主辦「ADA新銳建築獎」,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臺灣建築領域發展。(圖片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此外,也能看到在私人領域的面向,從私宅到透天社區,呈現了對居住空間的巧思及概念。新銳們將建築視為承載時間印記的載體,把建築迭代的過程納入思考,令人驚喜的是,也有作品從人與動物共生的角度切入,突破常規,嘗試建築設計的多變性。在探索方法上,新銳們通過個人努力,或借助團隊協作的眾人之力,甚至利用科技來探索建築的無限可能。這些在乎與尊重「建築」的表現,都深刻地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主視覺由「永真急制 Workshop」操刀,本次設計概念為Dynamical Geometry(動態幾何學)、Emerging Impact(新銳形象)、Multiple Perspectives(多重視角),並以英文字母「ADA」為設計媒介。跳脫傳統的資訊文本構圖方式,以建築的幾何量體為基礎,在三度空間中將字母的形狀和比例形變,塑造出嶄新且具多重視角的新銳形象。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主視覺由「永真急制 Workshop」操刀,本次設計概念為Dynamical Geometry(動態幾何學)、Emerging Impact(新銳形象)、Multiple Perspectives(多重視角),並以英文字母「ADA」為設計媒介。跳脫傳統的資訊文本構圖方式,以建築的幾何量體為基礎,在三度空間中將字母的形狀和比例形變,塑造出嶄新且具多重視角的新銳形象。(圖片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作品

新銳首獎

.郭恩愷   橋繭
這座校園內落羽松環湖秘境小橋以竹為主要構材,模仿蟲築繭的自然方式,提供一個詩意的休憩空間。設計突破傳統,運用蒸汽彎曲竹技術創建12組高溫彎曲的竹拱,搭配菱格網結構和螺旋環欄杆,形成6米高的開放空間。外層使用回收漁業浮球和布料,內層以竹紙覆蓋,展現材料循環利用。此橋以精確數位設計和手工建造,展現了竹材與自然材料的和諧結合,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良善循環。

新銳首獎|郭恩愷_橋繭(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新銳首獎|郭恩愷_橋繭(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新銳特別獎

.林雨玄   小半天
場景是人與空間中資訊的綜合感受與專注的精確資訊之間的關係隨時間變化的結果。在台灣私有居住空間中,空間資訊的快速更迭重塑了空間的關聯,使不同時期的建材、風格和功能物件交疊影響,導致空間特性逐漸變質。台灣因歷史文化衝擊使符號的象徵性不斷轉變,空間中的符號像場一樣呈現多重資訊,在特定情境下如景一樣顯現出明確的符徵。

新銳特別獎|林雨玄_小半天(攝影:蘇文郁)
新銳特別獎|林雨玄_小半天(攝影:蘇文郁)

新銳獎 

(以下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博智+楊哲勳   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高雄女中的新校門,取代了40年前的第三代校門,以當代生活和教育的樣貌呈現學校獨特氣質。新門設計以弧形元素為主,使用輕巧的薄板創造遮陽與通風,並開放原本封閉的校園邊界,形成城市廣場。保留了校園內兩棵老樹,並將其納入設計中,使用高強度混凝土減輕載重,創造漂浮感,並轉變為愛河沿線的城市亮點。這個新校門成為學生上下學的停等空間,也為學校和都市建立了更緊密的連結。

配圖|新銳獎|吳博智+楊哲勳_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拍攝:原間工作室_朱逸文)
新銳獎|吳博智+楊哲勳_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攝影:原間工作室_朱逸文)

.柯慕一   自然建築溯源
在台灣花蓮的部落,融合了阿美族、客家和閩南文化的古老水圳灌溉稻田環境中,耆老回憶日治時代的學校生活,與溪邊的自然密切相連。透過建築手稿和自然材料的使用,社區在疫情期間持續進行自然建築工作坊,分享工法和知識,建立臨時組織,創造出充滿山林智慧的生活方式。義士們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交流,融合自然知識、野菜採集與有機農作,讓自然的力量成為社區的滋養與創造源。

新銳獎|柯慕一_自然建築溯源(攝影:柯慕一)
新銳獎|柯慕一_自然建築溯源(攝影:柯慕一)

.胡文謙+金佩璇   歐姆Ω蛋計畫
根據Louis Kahn的理念,胡文謙、金佩璇設計了一個以大樹為中心的場域,旨在創造一個包容老師、孩子和雞群的教學空間。在這個內凹的區域,其將雞舍從角落移至中央,並用流暢的白色金屬圍籬包圍,連接大樹、食農花園和堆肥區,提供舒適的遊樂和教學空間。孩子們可以觀察和互動雞群,堆肥區讓學生了解堆肥過程,香草花園則提供五感體驗,用於烹調和泡茶。

新銳獎|胡文謙+金佩璇_歐姆Ω蛋計畫(攝影:丰宇影像)
新銳獎|胡文謙+金佩璇_歐姆Ω蛋計畫(攝影:丰宇影像)

.張育睿   山谷之家
設計通過解構手法拆解長向街屋為5棟錯落的建築,創造縫隙與錯層,模擬山谷意象並融入台灣傳統合院「埕」的概念。設計考慮風向與日照,調整建築高度與風道,以提升室內微氣候與舒適度。透過空間的垂直與水平介入,自然風景與季節變化在室內外之間流動,創造靈活的生活空間,重塑傳統三代同堂的居住模式。

新銳獎|張育睿_山谷之家(攝影:Hey! Cheese)
新銳獎|張育睿_山谷之家(攝影:Hey! Cheese)

.莊子儀+劉可   云山間
該項目設計包括5個共享社區庭院和創新的多層透風水泥花格磚陽台,模仿大武山雲霧的連續意象,提供半室外空間以阻擋颱風與熱量,並引入陽光與綠意。夜間,柔和的照明創造出溫馨的社交空間。結合可負擔性和自然融合,云山間以簡化施工與結構強度的設計應對地震與颱風挑戰,成為南台灣未來城市住宅的原型。

新銳獎|莊子儀+劉可_云山間(攝影:莊子毅建築攝影工作室)
新銳獎|莊子儀+劉可_云山間(攝影:莊子毅建築攝影工作室)

.陳哲生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
1989年,臺東新站遷移發現大量史前遺址,促成1990年由Michael Graves與沈祖海設計的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開幕,但因原設計動線不良和氣候不適,使用率低。近年博物館角色轉變為生活與體驗中心,透過改造連接原本獨立的5大空間,增建通廊,改善展廳通透性,並重新配置功能區域,增設親子和生活體驗設施,重新定義為一個融合自然和社區的現代博物館。

新銳獎|陳哲生_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攝影:丰宇影像_趙宇晨)
新銳獎|陳哲生_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攝影:丰宇影像_趙宇晨)

.曾令理+謝禎原   蜷蜷亭
透過數位設計和創新剖竹片工法,展現當代感的有機曲面。基地位於陽明交大光復校區,亭子設計成半室內空間,並蜷繞出一個邀請性的大座位平台,搭配透明農膜和手工細竹,實現遮陽與美學的融合。結構方面,主次結構採用非線性拱型和傳統桁架設計,預埋鋼筋和混凝土基礎加固,並整合LED燈條,實現簡潔一致的視覺效果。

新銳獎|曾令理+謝禎原_蜷蜷亭(攝影:黑鳥音像)
新銳獎|曾令理+謝禎原_蜷蜷亭(攝影:黑鳥音像)

.葉育鑫+林潔珊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 沐竹軒、迎竹軒
沐竹軒和迎竹軒兩個便所空間設計旨在改善隱私、設施及舒適度。沐竹軒通過打開屋頂、擴展半戶外空間和竹格柵處理,創造寬敞且療癒的便所。屋頂使用單斜面結構和透光中空板,減少重量並引入日光。迎竹軒則在遊客中心內重新配置空間,拆除部分牆體,加入竹藝天花和弧形隔屏,融合自然氛圍並提升光線柔和度。兩者均藉由竹材和景觀手法,提升了便所空間的舒適性與美觀。

配圖|新銳獎|葉育鑫+林潔珊_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_沐竹軒|迎竹軒(攝影:原間工作室)
新銳獎|葉育鑫+林潔珊_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_沐竹軒、迎竹軒(攝影:原間工作室)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 展覽 
展覽地點|Uncanny @NOKE忠泰樂生活 3F(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F)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五)~2024年11月17日(日)
開放時間|週日至四11:00 ~ 21:30,週五至六11:00 ~ 22:00

資料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遠雄泱玥,入住一座忘卻時間的悠然家園 與自然永續共生,打造新時代的居住願景

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性的正視與實踐浪潮崛起,2025年遠雄建設呼應這股全球趨勢,提出邁向未來50年的全新品牌主張——美好共生。以人的需求為起點,透過好的建築、連結環境、活絡社群,提供豐富愉悅的生活體驗,喚醒美好居住本質;並以「永續」與「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從更加友善土地、友善生命的角度,建設美好城市和社區型態的未來。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作為新品牌首發設計案,基地位於陽明山、關渡平原交會處,洲美溼地與基隆河畔間,為台北市難得一見的「無堤水岸」,順應其優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以黃金級綠建築、被動式設計理念,依循土地紋理、打造出融合風、光、水、綠,一座會呼吸的永續建築體,提供與山水共生、與鄰里共享的悠然水岸生活。

層板式結構融入自然地景, 從城市過渡到開闊的水岸

操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師陳威誌,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的前設計經理,他說道:「此基地自然生態豐富,位於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如何喚醒人們的內在情感與環境對話是我們在思考設計時的原點。」陳威誌依循永續設計的原則,觀察地理位置群山與水流的走向,並同時考量與周遭道路、鄰里之間的關係,將人們心中對於基隆河出海口的意象——具有留白空間的大河水面轉譯為層疊式的屋頂設計,「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箱型式建築,以水平式的層板建築構建融入地景。」從遠處望去層層向河岸傾斜屋頂宛如一座小山坡,陳威誌說明這樣的角度有其更深遠的目的性,「讓屋頂壓低的那一側,是為了以更友善的尺度與鄰里連結,同時也能阻隔冬季的東北季風;再往前進,面向河岸側屋頂高度上升,讓空間從內斂變化至全然的開放,不僅過渡了城市喧囂,眼前無邊的泱泱水色,也將人們的目光帶回周遭的萬坪綠地公園與自然水景。」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褪去塵囂,讓回家就是一種享受

從接待中心的停車場步入室內之前,需先經過一段曲徑通幽的竹林廊徑,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調,這樣的動線設計安排也呼應著未來「遠雄泱玥」整體的建築空間規劃,此處距離士林天母不過五分鐘的路程,如何讓人放下忘卻都會的紛擾塵囂?「遠雄泱玥」將長型基地的左右兩側保留為充滿綠植的花園與步道,以綠意為人們洗滌外界的喧囂疲憊,讓每一次回家的路徑都是一趟療癒的過程。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永續節能的被動式設計, 忘卻時間的永續家園、與水天一色同頻

步入接待中心的一樓,在溫暖沉穩的木質空間,不見傳統的銷售桌椅,而是作為城市客廳與品牌沙龍,既是社區的一部分,也成為訪客與鄰里交流的共融空間。緩步至二樓,長桌後方開闊的天光水色景觀,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從外看似山脈的傾斜屋簷,在室內成為了視覺的指引,不僅強化了河畔的眺望意象,同時也達到具有建築節能減碳的被動式設計功效——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與遮陽(西面不開窗)。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長而深的水平式屋簷,從室內過渡到半室外的露臺設計提供了最完美的水岸生活體驗,當來訪者置身於這片無邊界的大河流水景色中,望著夕陽餘暉的金黃照映在河面時,時間彷彿凝聚此刻,獨自靜坐其中,如同進入一個不存在任何一個時區裡的世外桃源,未來的每一天,隨四季流轉,在與大山大河悠然共生的慢活歲月中,忘卻世俗的所有煩惱,回到內在安靜傾聽心靈的聲音。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預約水岸新奢華

0800-502-555

https://www.fgrealty.tw/6ymba3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遠雄泱玥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耗時15年建造的「高雄新車站」,由荷蘭建築團隊Mecanoo操刀,其中名為「綠之丘」的天棚圓頂與其上方的空中花園,終於在2024年底正式完工啟用。

保留帝冠式舊站建築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保留舊有元素並重新詮釋,定位為「串聯過去與未來的城市地標」。有著超過八十年歷史的高雄車站舊站,屬於日式帝冠式建築,在新站興建過程中被保留下來,期間經歷二次遷移等創舉,展現團隊的工程技術。此外,施工的同時也必須維持鐵路運作,並確保乘客往來順暢、安全,於團隊而言充滿挑戰。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圖片來源:Mecanoo)

兼具通勤與休閒的自行車道

除了鐵路部分的工程外,高雄新車站還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並打造一條全長15.3公里的自行車道,為全台唯一一條可「飛越」鐵路的自行車道,兼具通勤與休閒功能,為市民帶來嶄新體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圖片來源:Mecanoo)

2,700片幾何雲朵打造天棚

這次正式啟用的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其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由近80支造型各異的榕樹花柱支撐、挑高6公尺,展現高雄晴朗天空的意象,通透視野營造出寬闊的感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圖片來源:行政院)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圖片來源:Mecanoo)

台灣原生種空中花園

天棚的上方,是佔地17,500平方公尺的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並分為五大景觀區,為高雄新車站塑造綠意盎然的環境,也讓這座熱帶城市擁有可呼吸、充滿生機的空間。未來,這裡將舉辦各種市集、展演活動,更計畫設置流動圖書館,迎接更多可能。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圖片來源:Mecanoo)

集飯店與商業空間於一地

目前高雄新車站施工分成南、北區塊兩階段施工,南區塊已經大致完成,剩下北區塊以及四棟大樓。除車站本體外,也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打造複合式的大型公共區域,成為高雄與外部接軌的樞紐。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圖片來源:Mecano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