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空間觀察學!從復古到摩登,食物設計師陳小曼 ✕ 建築設計師曾令理帶路穿梭時空

咖啡空間觀察學!從復古到摩登,食物設計師陳小曼 ✕ 建築設計師曾令理帶路穿梭時空

咖啡因之外,咖啡廳提供的更是一段時光,一間店的建築空間也總是延展出不同的性格和氣場。這一次,從建築設計背景出身的老友陳小曼、曾令理帶路,透過她們的眼,擷取來自空間的美感經驗,帶我們穿越從復古懷舊到摩登現代的空間,也穿越她們人生的時空。

陳小曼和曾令理,從少女時就開始一起喝咖啡。十多年前,初出社會,學系相同、個性也相近的兩人,生存在異鄉台北,彼此是依賴,咖啡廳則是承載大量相處時光的堡壘。

那時,許多週末的模樣是結伴找間店,聊是非、吐苦水,討論未來是不是要出國念書?分享對人生期待的重疊。不鋪張造作,從老闆到客人都埋頭做事的店最能令她們自在「fit in」,對當時在建築事務所擔任企劃的陳小曼來說,咖啡店也是採集靈感的場所,「往往是好書很多、文藝青年很多,電腦可以用很久,最好還有賣水餃?(笑)」學校咖啡館、Orange公寓咖啡館、波黑美亞咖啡食堂都是常泡的據點,兩人翻出青澀合照,邊驚呼「有恥!」邊回味自己「眼神中有清澈」。

(攝影:蔡耀徵)
曾令理(左)和陳小曼(右)認為,咖啡空間是緊湊城市生活中得以讓人「呼吸」的室內綠洲。(攝影:蔡耀徵)

是工具,也是入口

後來,她們雙雙赴歐美念書、工作,兜轉一圈後,於7、8年前返台及創業。人生狀態持續轉動,但咖啡廳始終是要去的,這些年來沉澱的眼界和閱歷,也讓她們對於一間店的「美感」,開始懂得欣賞和在意的面向越來越廣——而建築人的洞察力,則讓她們比起注意直觀的裝潢風格,更能看穿一個場域在源頭設定上,不同的存在功能。

陳小曼解釋:「在現代,咖啡店其實是個工具,目的很多元,在安藤忠雄的建築裡喝一杯康寶藍,還是一次可以試到200種豆子?空間上就會有非常不同的安排。」

她們也依循機能導向,長出自己的一套分類與喜好,兩人一一細數:若純粹為了一杯好咖啡,台北KiOSK、The Folks都是首選,陳小曼形容後者的裝潢,「就一個吧台、一台跑車級咖啡機、高質音響,簡單直接。」也有時,咖啡只是媒介,引領人駐足感受周遭氛圍,像曾令理家鄉新竹的沙湖壢咖啡館、二泉湖畔咖啡等風景區咖啡館,以及美術館附設的咖啡廳,這類空間的位置往往是建築師最初就規劃預留好,若做得巧妙,能讓來者身處其中,不受限制地享受建築;當然,少不了特別適合相聚的場所,現在,偶爾要和久久一見的朋友買段精緻的時間,曾令理會去興波咖啡The Coffee One,座位數不擁擠,且桌距大、有隱私;陳小曼補充,隨著同儕成家,近年還多了「親子友善」的考量,餐飲內容也要兼顧,便常跑 ivette、TAMED FOX⋯⋯。

此外,那些保存下了時代情懷的空間,也總是吸引著陳小曼。這天下午,坐在明星咖啡館二樓的卡座中,她手指店內一圈:從桌上傳承自初代俄國老闆引進的正統俄式皇室料理,混合歐、日風的燈具與桌椅,書櫃中白先勇等1960年代以此為創作據點的作家們的作品,到牆邊台味滿滿的蘭花盆栽,「可見每個時期台灣的味道,又融合得活色生香。」

(攝影:蔡耀徵)
明星咖啡館陳列內部家具主要為大理石圓桌、木桌椅及純喫茶椅。(攝影:蔡耀徵)
明星咖啡館的熱維也納咖啡。(攝影:蔡耀徵)
明星咖啡館的熱維也納咖啡。(攝影:蔡耀徵)

這棟建於二戰後期、沿襲日式街屋樣式的老宅已70多歲,歷年來難免需修復,「但它『修舊如舊』,只是保養,沒有改設計,很了不起。所謂創新並不是做前所未見的事情,而是在舊有事物上找尋新的可能性——也不代表老就一定會成為經典!這裡老派到不行,其實一直有在默默進化,卻從來沒有令人認不得。」因此,她對明星咖啡館始終有一分情感,「我很appreciate這樣的地方被好好維護。想進去某一個時空時,你知道這裡有個入口,滿可愛的。」

(攝影:蔡耀徵)
明星咖啡館藏有一些接地氣的元素,如蘭花盆栽,及牆上楊三郎、顏水龍等畫家富有人文關懷的畫作;而明星咖啡館正對臺灣省城隍廟的窗景,也是小曼的最愛,據說是因俄國老闆不在意風水上是否「廟沖」才得以成立。(攝影:蔡耀徵)

城市中的真空綠洲

近幾年,兩人生命狀態共同的一大轉變,是多了需要獨處的空檔。不像過往,追求帶著筆電相約去工作的儀式感,創業人隨時隨地都在講電話,如果有一杯咖啡的時間,陳小曼反而會帶上一本書,看個幾章再回去面對現實,也算是「和自己說說話」;曾令理點頭,「已經過了因為有點無聊,就把朋友叫出來的年紀,大家都忙。」現在,常一個人在城市移動,她會隨身攜帶iPad,需要補充咖啡因時也順便坐下畫點草圖,是否能夠一個人也自在,也開始成為選擇咖啡廳時的重要考量。

台北東區巷弄中、今年夏天甫開幕的(beanroom),便是曾令理新發掘的好去處。這一強調焙豆文化,提供手沖咖啡、咖啡豆及咖啡風味體驗活動的摩登空間,乍看簡約,但身為「設計人」,很難不注意到其中處處埋藏的講究:牆面以靈活的鉸鏈代替櫃體,窗邊的大面產品陳列牆,也以同樣輕柔纖細的鐵件架起,顏色按咖啡豆製成的不同階段排列,可以隨拿取和客人有機地互動,也方便因應時節即興調整,又為室內濾進靈動的光線。

(攝影:蔡耀徵)
(beanroom)的產品展示架,可隨消費者的自由拿取賦予空間不同表情變化,既是商品也是室內設計的一環,在商空中盡力貫徹永續概念。(攝影:蔡耀徵)

而整個空間以吧台為核心,卻不見任何咖啡師與器具的身影,確保咖啡豆是主角,而人們可以專注沉浸在個人的品飲。「從立面到內部擺設,都緊扣『咖啡豆』和『體驗』,無關的都濾掉」,曾令理讚賞,如此將店面空間作為品牌形象的展現,「在每個細節中都多花心思,但卻低調洗鍊,做了很多設計又很節制,成熟中又帶有一點實驗性,整體環境很和諧。」

(攝影:蔡耀徵)
(beanroom)空間由水相設計操刀,充滿細膩巧思,如吧台立面由裝咖啡生豆的麻布袋翻模,以溫潤手感轉化冷硬材質;牆面則以不鏽鋼圓棒重複建構,取代固定櫃體,存在感降低,也增加漂浮感。(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beanroom)目前提供16支單品豆及6支配方豆,細緻選用特殊冰鎮杯,避免咖啡被冰塊稀釋同時維持冰度。(攝影:蔡耀徵)

能讓人這樣因走進一間店,而獲得一段「真空」的時間,透過感官的體驗暫離日常,也正是曾令理認為咖啡館之於一座城市的重要意義。她以美國都市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曾提出的「第三空間」概念來比擬:「相比居住和工作場域,這些空間承載著更具心靈層面的需求,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之外,進行交流、放鬆的場域。」越是人文薈萃的城市,也越是需要這樣創造交匯的樞紐,她憶起曾經在倫敦生活的回憶,匆忙如市集的Monmouth、溫暖木質調的half cup coffee⋯⋯,陳小曼認同,歡迎所有人坐下——咖啡廳就是室內的綠洲。」

而她認為,從當年至今不變的,是台灣咖啡圈的「文青vibe」一直都在,「大家都滿做自己的事,比起你是誰,更在乎你是不是喜歡咖啡,也因此處於一個滿純粹的狀態。」感嘆台灣好咖啡店真的很多,兩人也還會持續探索,而選擇總會隨著生命狀態轉變,她們笑著自嘲:「搞不好等60歲就會推適合群聚八卦的店?」「到時請再call我們出來聊聊!」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陳小曼

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於建築事務所工作期間與夥伴成立食物攝影工作室;2015年前往義大利米蘭理工學院攻讀食物設計碩士學位。2017年返台創立公司,以食物為載體,打造使用者體驗、 發展概念與探討食物議題,2020年底,團隊將觸角延伸至食物產設領域,創立保存食品牌 「LOUU」。

曾令理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先後在美國庫柏聯盟、哈佛大學完成建築與科技設計碩士學位。2016年起與友人們共同發起「偶然設計」,連結 不同創作者共同協作。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創作與教學跨界於理工與藝術之間、夢幻與務實之際,致力於公共美學的啟發性。

文|李尤   攝影|蔡耀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0月號《跟著咖啡去旅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