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顛覆傳統音樂祭框架的「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Sonic Shaman: TheCube Forum Music Festival)首次於2022年底問世,由「立方計劃空間」舉辦,以策展思維與主題概念策劃出台灣首見的跨領域藝術音樂祭,將獨立樂團、演講、實驗聲響、音樂與視覺藝術集結於一處,開啟深度跨藝文交流。

今年底,「聲波薩滿音樂祭」將以更大的規模回歸,邀請到國內外超過四十組樂團、藝術家、音樂家、學者、文學家等共同參與,帶來更豐富的展演形式,包含行為表演、舞蹈、短片播映、藝術裝置等內容。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表演者:Kadapat。(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第二屆「聲波薩滿」於11月回歸

本屆「聲波薩滿」以「穿越差異旅店」為主題,探討當今科技驅動下的同溫層現象,並藉由展演內容,探索如何消弭冷漠與疏離,創造讓不同群體間產生連結、溝通和聆聽的空間。

這個主題下又延伸出五個子題,分別是「媒介化的生活」、「差異旅店」、 「聆聽的群島」、「感知的織毯」,以及「聲之海」。這些子題成為視覺美學、空間規劃、舞台設計的指導方向,而參演的藝術家們也將以此為主題進行創作與表演。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表演者:Dankwart。(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4「聲波薩滿」亮點搶先看

01 不依曲風區分舞台,展開跨維度藝術實驗

傳統音樂祭多根據音樂類型區分不同舞台,而「聲波薩滿」則打破表演類型和形式區隔,將獨立音樂、實驗聲響、電子音樂、現場藝術、舞蹈、行為表演、藝術短片、講述式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打散,讓跨度極大的演出者在同一場域表演。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表演者:梅田哲也。(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其中,地理學者洪廣冀將在活動中結合薩滿聲響進行講演、作家吳明益將與裝咖人樂團共同進行演說式表演;至於放映與講演區,則將放映當代藝術家許家維、吳其育、金雅瑛(Ayoung Kim)等人的錄像作品,並邀請聲響行動者、策展人(如酸屋、Wokwok、吸膠少年、台灣電音&龐克連線等)進行分享式短講。這不僅是一場聆聽的盛會,更是多維度的藝術實驗。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表演者:吳明益、裝咖人。(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02 跨國協作策劃,40+組國際級演出

今年,「聲波薩滿」邀請到跨國團隊共同合作策劃,包含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館(Casino Luxembourg- Forum d’art contemporain)、印尼日惹的音樂廠牌「Yes No Wave Music」,此外也與台灣聲響策展團隊徐嘉駿、Melting Part共製更多元化的節目。演出者部份,則來自台灣、美國、冰島、盧森堡、義大利、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世界各地,帶來國際級的演出。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徐嘉駿。(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Melting Part。(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03 走進場地的那刻起,就給你強烈感官衝擊

2024「聲波薩滿」活動地點選在恆成紙業與忠泰建設旗下的忠泰RS289,前者具有獨特的工業氛圍,與聲響藝術結合創造出強烈的感官衝擊,並突顯出工業與藝術之間的張力;後者則以現代建築風格為背景,提供一個充滿設計感的展演空間。這些不同屬性的場域,將挑戰藝術家們的創作思維,並與環境、與觀眾激盪出嶄新的聆賞形式。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恆成紙業。(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攝影:林軒朗)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忠泰RS289。(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04 全方位空間體驗,突破舞台框架的演出

除了別具特色的展演場域外,策展團隊也精心設計了全方位的視覺與空間體驗,由林立翔、黃懷陞、Deka Dance裝置團隊等共同打造出沉浸式空間,並安排藝術家突破舞台框架,走進人群,或是在不同空間遊走力,創造更身歷其境的演出。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2「聲波薩滿」活動現場。(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05 洪彰聯擔任主視覺統籌,以設計強化策展概念

2024「聲波薩滿」近期公佈活動主視覺,設計者為去年獲選入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的洪彰聯,其以傳統招牌工藝為靈感,轉化為充滿實驗精神的視覺形象,不僅賦予前衛的品牌意象,更強化了本次的策展主題概念。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將登場!40+跨國音樂人、藝術家、學者、文學家演出,突破想像的非傳統音樂祭
2024「聲波薩滿」主視覺。(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4「聲波薩滿」完整演出名單

⬬ 2024年11月23日 @恆成紙業
Asep Nayak(印尼)、DJ Irfanpopish(印尼)、Nuh Peace(泰國)、Super Napkin+邱智群、Vice City、丁啟祐、天團、林亭君、百合花、吳明益+張嘉祥/裝咖人、黃大旺

⬬ 2024年11月30日 @忠泰RS289
Bani Haykal(新加坡)、Clara Emery+徐嘉駿(美國/台灣)、Dankwart(盧森堡)、DJ Tiger、Kamal Sabran(馬來西亞)、Luca Bonaccorsi(義大利)、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Senyawa(印尼)、三牲獻藝、台灣電音&龐克社群團結陣線、朱約信+日京江羽人、梅田哲也(日本)、酸屋、吸膠少年、楊雨樵+劉芳一、蓬萊仙山、蔡安騰、江源祥+海筆子大樂隊

⬬ 2024年12月1日 @忠泰RS289
Af sta Fanney Sigurðardó ttir(冰島)、Kadapat(印尼)、Melting Part、LAB SH*T ft. Nod Town & Dancers、WADE DAO+HUGO(美國/台灣)、Wok the Rock(印尼)、王大衛/TCave、何灝、洪廣冀+李紀辰、破地獄、無相、鄭道元+吳汶憶、爵犬、謝明諺+Nick Tsai、賽博喇嘛、羅皓名

【 2024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 】

日期|2024年11月23日、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地點|恆成紙業、忠泰RS289

早鳥票現已開放販售,更多資訊請見活動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全面呈現代表性作品的大規模個展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代表性作品,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將於日本大阪舉辦的「安藤忠雄展|青春」,為繼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挑戰—安藤忠雄展」之後的大規模個展,本展將全面呈現這位建築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

出生於大阪的安藤忠雄,透過自學習得建築知識,並於1969年開始建築設計活動。自此之後,他不斷打破既有概念、接連打造嶄新的建築作品;90年代起,他不僅活躍於全球建築界,還積極投身於環境再生與與震災復興等社會公益項目,影響力早已超越建築家的領域。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睽違16年在大阪的大規模個展

而這場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ヴイエス)」登場的「安藤忠雄展|青春」,更是安藤忠雄睽違16年在大阪舉辦的大規模個展。如同其展覽名稱,半個世紀以來,安藤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仍懷抱著「青春」之心,奮戰不懈,而作為一名不斷挑戰的建築家,他所傳遞的人生訊息,也將為觀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從挑戰的軌跡到安藤忠雄的現在

本展將分為「挑戰的軌跡(挑戦の軌跡)」與「安藤忠雄的現在(安藤忠雄の現在)」兩大區域,前者將完整介紹安藤忠雄過去的住宅、教堂、美術館等文化設施的代表性作品;後者將呈現其目前的建築作品,包含長期進行的「直島計畫(直島の一連のプロジェクト)」、以「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再生項目,以及如「童書之森(こども本の森)」的社會公益項目。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 撮影:松岡満男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撮影:松岡満男)

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也將打造高達15公尺的沉浸式影像空間,引領觀者遊覽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同時展場也將以原尺寸重現其早期經典之作「水之教堂」,讓人們能以五感體驗這件建築作品。此外,本展也將透過模型、影像與音樂裝置,呈現安藤忠雄與直島共同走過的37年軌跡。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安藤忠雄展|青春
展期:2025年3月20日― 7月21日
展場:VS.(大阪市北区大深町6番86号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うめきた公園 ノースパーク VS
休館日:毎週一;開館時間:10:00 - 18:00(五・六到 20:00)
票價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VS.共同事業体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2025年2月15日在双方藝廊登場的當代藝術聯展《質譯》(Material Metamorphosis),集結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劉文瑄、黃裕智、徐永旭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覽聚焦於傳統創作媒材的轉化與延伸,探索材質與外在的對話。

6位藝術家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

當代藝術透過材質的轉化與創造,從繪畫、裝置到雕塑不斷延伸形式。《質譯》聯展中的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了材質、身體、空間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展現藝術創造與觀念之間的豐富對話。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劉文瑄

劉文瑄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了平面與空間結合的實踐,透過裁剪、折疊與黏貼等手工技術,將紙張從靜態的平面媒材轉化為結構豐富的藝術品。

作品《無聲的蜘蛛》靈感取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的詩句,以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米粉為素材,將其細心拼接、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宛如蜘蛛耐心吐絲結網的過程。最終,這張網被塗上各種色彩,就像捕捉夢境的網一般,體現材質的轉化與情感的延展。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劉文瑄(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以身體為核心,結合了行為藝術、身體藝術與裝置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塩田千春探索無形概念的意義,如記憶、創傷、死亡等,並透過這些跨越邊界的思考,試圖連結觀眾的情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本次展出的《State of Being》系列以層層交織的絲線構建出詩意〈Child’s Dress〉中的白色絲線包裹著一件白色洋裝,象徵純潔與開始,也暗示著結束與死亡;而〈Buddha〉則以黑色絲線環繞佛像,營造出如同記憶網絡般的靜謐空間,呈現出深刻的冥想氛圍。絲線的交織如同自然紋理,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重量,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宇宙性的沉思。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State of Being(Child’s Dress)〉(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黃裕智

黃裕智因喜愛多維造型在空間中舒展之態,突破工具與場域之限制,發展出「金屬編織」的表現手法,成為為個人創作語彙。堅硬的金屬因編織軟化身段,成為富有生命氣息之軟性雕塑,並與時間,與觀者產生多角互動之有機關係。

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樣在細膩與強韌之間尋找平衡,看似柔軟輕盈的雕塑,實由金屬線多層交織而成,展現材質在剛與柔、輕與重的對話,構築出動態且充滿生機的空間氛圍。金屬在光線下微微閃爍,並隨著光影變化延伸至空間,仿若植物般自然生長,形成空間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展現材質的柔韌與包容。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黃裕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徐永旭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與痛覺,透過按壓、捏塑等身體動作,賦予陶土有機的自由形態。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陶土表現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也形成了充滿反差的新觀點。

藝術家以絕對身體性的自發行為,轉化其生命經驗於作品中,材質經過身體性的轉移,彷彿一個生物的本能般,不斷交織與相疊,如同一種生之慾望的勃發,一種竄出與崢嶸的象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橫溝美由紀

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擅長使用現成物製作極簡裝置,作品中往往可見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作用。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以此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透過雕塑化的繪畫手法,橫溝美由紀結合自然元素與藝術行為,展現出介於偶然與可控之間的張力。她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形成富有雕塑深度與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彼得.亨特納

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專注於植物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麻、棉花和亞麻等。他研發出專門用來製作紙纖維的機器「Peter beater」,透過擊打纖維釋放出微小的纖維絲,當這些纖維絲在水中懸浮,並逐漸沉澱後,形成一張天然的紙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彼得.亨特納(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不同於傳統紙張的平整處理,亨特納讓材料保持其原有的植物纖維記憶,允許紙張纖維自然捲曲。他運用這樣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突破了紙漿作為靜態媒材的限制,賦予其強烈的動態與生命感。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亨特納運用紙張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質譯》

展覽日期|2025.02.15–2025.04.0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