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蹈藝術的下一步如何突破界限?專訪編舞家何曉玫、《春之祭》來台舞作重建藝術總監余采芩與新生代舞者

當代舞蹈藝術的下一步如何突破界限?專訪編舞家何曉玫、《春之祭》來台舞作重建藝術總監余采芩與新生代舞者

2023年底登場的「Camping Asia」,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香奈兒三方合作,透過營隊形式,打破機構、藝術家、學院之間的疆界,實踐人才培育、國際交流、跨領域對話的核心理念。

延續此成功,香奈兒品牌也支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舞蹈學院,將於今年底重新詮釋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典舞碼作品 Pina Bausch《春之祭》,以培育新世代舞者。La Vie 以給下一代的舞蹈藝術為題,邀請舞蹈學院教育家何曉玫、旅外國際舞者余采芩、台灣新生代舞者邱柏盛、許韶軒、林韋辰分享彼此所見,激發不同世代的靈感火花,打開舞蹈藝術的全新可能。

香奈兒在文化贊助方面早有悠久豐富的歷史,如今則與全球各地領先的文化機構開展長期合作,開辦推廣創意和文化思維創新的全新項目。「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支持理念相符的藝文機構,也透過「CHANEL Next Prize」挖掘全球創意新銳、Podcast 頻道《CHANEL Connects》則探討當今與未來文化趨勢。

聚焦台灣,近兩年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作的「Camping Asia」及「Dance Talk」計畫,共同致力於推廣表演藝術在亞洲的發展,首屆「Dance Talk」不僅邀請台灣重要的舞蹈創作者開拓年輕舞者的視野,11月亦將偕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帶來一場跨世代的對話和身體律動工作坊。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渴望的力量,讓身體自己動起來

參與首場台北「Dance Talk」、現為北藝大舞蹈學院院長的編舞家何曉玫,開門見山地點出,在全球各個城市裡,舞蹈往往是最弱勢的藝術形式,每一位想成為專業舞者的人,都需要比其他藝術領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鍛鍊和學習,「舞蹈是一門非常殘酷的藝術,舞者可能很快受傷,或只能再跳幾年便失去舞台,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得面對的競爭和挑戰都非常嚴苛。何況它並非一種能用語言表達的藝術,需要觀眾願意懷抱想像力和開放心態來認識它。」

何曉玫認為,所有能夠打動人的事物,都是源於真正的用心與對細節的掌握,「舞蹈每一個成果都得來不易,既脆弱但也是最堅韌的,因為舞者是真實的人,透過情感的聚集,展現出強大的力量。脆弱與堅強,正是我在舞者身上所見到的兩種能力,而香奈兒對舞蹈的支持,無疑是這個藝術領域中的一大幸運。」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何曉玫也談及林懷民老師對她的影響之深遠,特別是在1980年代的台灣,他做事的態度就像是「桌子一拍,拚下去!」,不管有多困難都不斷堅持往前。「記得有一次和林老師的個別談話中,我不禁情緒崩潰,大哭了起來,我說我不想再當第二,為什麼無論做什麼事情,我總是拿不到第一。結果林老師並沒有用鼓勵的話安慰我,他只是簡單地回覆:『那你就要努力朝向第一。』我頓時明白,做事情不需要仰賴別人的眼光,而是應該忠於自己內心的渴望,並且以200%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地投入,這精神深深啟發了何曉玫。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以長達3年時間進行的《默島進行曲計畫》,是何曉玫將舞蹈融入傳統文化場域,讓舞作來到了廟埕,和在地陣頭夥伴及藝文隊伍進入地方參與台灣各地民俗慶典,鼓勵民眾一起來跳舞。「當代舞蹈的觀點中,所有人的動作都是舞蹈,你的坐、臥、行、走都可以被視為舞蹈。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認同自己的『踏跤步』也是舞蹈的一部分呢?」另外,她也強調即興舞蹈的耐人尋味,當給予舞者充分自由時,可以很快地看出其個性,這些自由的表現能夠揭示出他可能需要如何蛻變自己,如何通過更多不同的訓練,走向更全面的自我開發。

邱柏盛:我想成為能讓人感受得到「溫度」的舞者

目前就讀於北藝大舞蹈系碩士班的邱柏盛,透露當初之所以喜歡舞蹈的起點,「我是來自鄉下的小孩,因為看到歌仔戲開始對肢體感興趣,世界知名編舞家碧娜.鮑許更深深衝擊我,小學時曾看過她的紀錄片,在那個年紀,多數同學都覺得無聊,我卻看得入迷不已。」邱柏盛說在作品的排練過程中,對於細節的要求逐漸培養了自身對表演的標準,無論是身體詮釋還是情感投射,甚至手腕輕輕的一個角度,都會帶來不同的情緒,而這些細節最終成為舞者未來創作與表演的養分。

(攝影:林軒朗)
邱柏盛表示,對於新一代年輕舞者而言,最大挑戰在於科技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家都想摸索出能被市場接受的舞蹈風格。(攝影:林軒朗)

「最近與余采芩老師的排練讓我印象深刻,她親自示範了一個橋段,儘管那個動作並不複雜,只是一個輕輕走過的行為,但全場似乎都靜止了。」這種臨場感和張力,他認為是無法用文字或攝影機記錄的,這正是劇場最大的魅力。若要想像未來的十年,邱柏盛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誠的舞者,不論是在舞台上、排練場上,還是在創作過程中,都能始終保持真實,並能讓觀眾感受到舞蹈中傳遞的溫度與情感,「我最喜歡舞蹈中非常純粹的表達,它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就能直達人心!」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許韶軒:不再犧牲自己成為別人,我在舞動中成為獨立個體

從6歲開始習舞、目前就讀北藝大舞蹈系貫六的許韶軒,回憶起自己當初只是單純地喜歡表演,享受在教室裡與同學一起跳舞的凝聚力,隨著年齡增長,舞蹈成為她表達情感的方式,開始用舞蹈來呈現最真實的自己,訴說內心的故事。

「舞蹈帶給我最大的快樂在於,過程艱辛,卻能看清自己在其中的成長與進步,除了即興演出讓我更真實地傾聽內心;群舞中,則讓我了解必須找到與其他舞者之間的關係更為重要。」她期許自己對未來的想像是廣闊的,舞蹈藝術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若能在其他領域中學習更多知識,可以讓她在舞蹈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廣。

(攝影:林軒朗)
許韶軒在系上經常擔任領導者的角色,她認為基本功固然重要,但若能持續開發身體和打破自身侷限,舞者才能呈現更多元的樣貌。(攝影:林軒朗)

許韶軒也分享, 她上學期修了一門文學課,課堂上討論到不同領域的結合,包括當今為了突破舞蹈表演在舞台上的既定印象,許多人嘗試將戲劇元素融入舞蹈中,這種結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突破,打破了傳統舞蹈應該有的樣子,並以更生活化或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作品。「如果這種突破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是否會讓作品失去舞蹈的本質?我們該如何界定戲劇表演與舞蹈表演的差異?值得我們探究。」至於舞蹈的推廣,許韶軒認為,藝術是一種主觀的表達形式,她希望透過作品引導觀眾思考生命或社會議題,從中找到與自己的共鳴。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林韋辰:舞蹈中人人有故事 細微舉動流露獨特情感

「舞蹈能讓我專注於當下,並將身體練至極致,以表現恐懼、痛苦、狂喜、憤怒等複雜情感,對我來說,跳舞就是『呼吸』,就是『活著』。」就讀北藝大舞蹈系貫七的林韋辰,提及一次與余采芩老師排練的互動經歷,「她示範了一個簡單的跑步動作,強調跑步時,要想像前方有東西帶領你,用胸口和呼吸去引導動作。這種方式讓跑步變得更富情感,展現了更多內在力量。」

(攝影:林軒朗)
對林韋辰而言,舞蹈最大的魅力是能讓他專注於每個當下,並在0到100之間找到身體的極限之美。(攝影:林軒朗)

曾到巴黎參與交換學生計畫的他,看到舞蹈與戲劇、音樂等領域的結合,讓他有感未來的舞蹈將越來越多元化,舞者必須不斷吸收來自不同領域的靈感,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現代舞最大的挑戰,也許就在於如何讓大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種藝術形式,因此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多元化的舞者,能夠掌握各種風格和元素,並在與不同編舞家的合作中靈活運用自己的技巧。」林韋辰認為,在solo時可以更加自由地融入自己的個性與風格,但在群舞中, 則需要考慮與其他舞者的協調,保持一致的色彩、色調。「在稍早與柏盛、韶軒的排練中,曉玫老師特別指導我如何用後背帶動手臂的動作,我驚覺舞者每天的身體狀態都不同,因此每天都面對著新挑戰,學習如何在不同狀態下調整身體,這是一個不斷磨練的過程。」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未來的舞蹈?找到集體共識之美

在表演藝術中,展示自己的觀點和個性是至關重要的。何曉玫在指導3位舞者即興的過程中,強調當要求學生一遍又一 遍地反覆練習時,核心在於舞者是否願意再多認識自己一點,是否願意去探究那些他深信自己已經理解的事物背後的內涵。「采芩讓我看到,除了她勇敢追逐夢想的勇氣,還有她的執著一樣難能可貴,從北藝大畢業後,甘願重新花4年時間攻讀埃森福克旺藝術大學,因為那是她想去到的境界。」何曉玫指出,過去亞洲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常常被教導要謙虛、不要多說話、要服從。然而,作為表演者或藝術工作者,更應該大膽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要退縮、敢於犯錯。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何曉玫自2011年起推出「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邀請旅外優秀舞者、編舞家「回家」創作與演出並交流國際經驗。2023年擔任「Dance Now Asia亞洲舞蹈藝術節」總策演人,邀請台北、大邱、東京、吉隆坡4個亞洲重要城市舞團參與,以「亞洲.跳」Connecting Islands為核心主題,探索島嶼與島嶼間的文化異同。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我經常思考,我們是否有可能建立出屬於自己的亞洲美學?畢竟,我們的外貌和身體都與西方不同。如何回到自己的文化,重新思考現代性是什麼?希望更多新世代舞者可以一同探索、一起好奇,跳出屬於我們亞洲文化的身體。」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何曉玫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舞蹈碩士,曾任臺北越界舞團團長,並多次受邀擔任雲門舞集客席編舞家。2000年前後活躍於國內外舞台,持續發表作品,多次受邀於國際舞蹈節演出,2010年創立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2011年起推動「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2023年策展Dance Now Asia推動亞洲舞蹈鏈結。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

旅歐舞者余采芩談跨世代共創:舞者往內心深掘,無論在哪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我 6 歲開始學舞,一接觸舞蹈就無法自拔地愛上了跳舞。12 歲時,我已經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站在國際舞台上表演,即使身體能力並不算特別出色,但北藝大的老師們仍然給了我很多機會參加展演。前往德國深造後,出身於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的老師告訴我:「來到這裡,要把以前學到的東西都丟掉,重新開始學習。」這句話花了我一、兩年去消化,但最終,它讓我在舞蹈的道路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相比於古典芭蕾的美和規範,現代舞非常自由,創作和表演都記錄了不同年紀的所思所想,允許你表達內在情感,讓我在舞蹈中找到了抒發和釋放的空間。不過,舞蹈不應該只是單純的情感發洩,作為一名編舞者,有責任站在觀眾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作品,舞蹈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要能夠讓觀眾有所感受、有所思考。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台灣的舞者,包括以前的我,常常因為站在舞台上的壓力,覺得自己必須做到完美、必須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然而碧娜.鮑許常常讓舞者感受極度疲憊,當你累到無法再偽裝時,真正的情感和狀態便會自然流露,我希望學生們能夠透過舞作,對不同的表演方式有全新的體會。

這次在北藝大的舞者甄選和排練中,看到每個舞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特質和表現方式。柏盛非常努力、對舞蹈充滿熱情,從他身上,我看到了過去那個拚命三郎般的自己;韶軒是一個可愛又快樂的女生,無論排練有多麼辛苦,她總是帶著微笑,我忍不住想問她:「這支舞就像在地獄一樣,你在地獄的時候,笑得出來嗎?」初期的分段排練,舞者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這支舞有多麼累人,直到最後幾天進行完整排練,她完全展現了應有的投入狀態, 整個人亮了起來;韋辰也是一個身體條件非常好的人,他和其他兩位舞者的共同點是,都對舞蹈充滿熱情,深深熱愛著舞蹈,這分熱情驅使他們不斷學習和探索,追求更高的表現力。

(攝影:林軒朗)
(攝影:林軒朗)

好的舞者不僅需要柔軟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協調性和質地,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蹈語言。在我與這些年輕舞者合作的過程中,不僅是他們在學習,我也在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成長。很多人說看不懂現代舞,坦白說,身為舞者,我也不是每次都能看懂。舞蹈藝術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就像播種後,究竟會長出一朵花,或長出一棵樹,或者完全不發芽,我們現在無法得知,可是至少有這一片土壤,提供了各種可能性。創作者最終還是必須回到認識自己的道路上,從生活經驗出發,因為人性才最能打動觀眾、獲得共鳴。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余采芩

200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2006年畢業於德國埃森福克旺舞蹈系並開始研習獨舞表演,期間多次演出德國知名編舞家Susanne Linke之經典舞作〈Wandlung〉並成為其舞作傳人之一,同年成為烏帕塔舞蹈劇場碧娜.鮑許《春之祭》之客席舞者,隨舞團巡迴各國,2008年正式成為台灣第一位進入烏帕塔舞蹈劇場碧娜.鮑許舞團之團員至今。

文、採訪整理|張瑋涵   平面攝影|林軒朗   動態攝影|周家祺
化妝|李孟書、Nash Chen 髮型|翁與盛、Jun Zhang
圖片提供|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0月號《跟著咖啡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