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本幹也 ✕ 矢後直規台灣講座回顧:從廣告到電影的觀景窗,以縝密細節和實拍堅持成就作品!

瀧本幹也 × 矢後直規台灣講座報導:從廣告到電影的觀景窗,以縝密細節和實拍堅持成就作品!

日本攝影家瀧本幹也10月受La Vie雜誌邀請,首度來台灣舉辦講座,並與日本設計師矢後直規、HOUTH創意總監黃紀滕同台對談。現場不藏私公開寶礦力水得、UNIQLO、Laforet百貨等廣告,以及是枝裕和電影《海街日記》拍攝方法,細微到一片花瓣如何繪製、一條白線要怎麼畫,連調整一張桌子的角度都能改變氛圍。本篇以10件作品為案例,並收錄現場QA,了解細節如何成就整體!

2004年創刊的La Vie雜誌,在邁入20週年之際,將雜誌最熟悉的採訪工作立體化,邀請海外創作者訪台,親身與台灣觀眾和創作者交流。2023年首發講者為日本藝術總監吉田ユニ,講座由設計師聶永真擔任主持人;2024年邀請日本攝影家瀧本幹也來台,並與日本設計師矢後直規、HOUTH創意總監黃紀滕同台對談。

講座於2024年10月5日在台北101大樓4樓的「獨一文創」舉辦,共有300位觀眾前來聆聽。(攝影:蔡耀徴)
講座於2024年10月5日在台北101大樓4樓的「獨一文創」舉辦,共有300位觀眾前來聆聽。(攝影:蔡耀徴)

講座以「從廣告到電影的觀景窗」為題,上半場由瀧本幹也主講,揭露橫跨靜態與動態、商業與藝術的攝影心法;下半場則與多次合作的矢後直規對談,聊攝影師與藝術總監在商業案的合作幕後,也聊在商業案外如何保持個人創作。兩人現場公開拍攝與設計過程,包括草圖、道具製作、實驗、試拍、側拍等環節。

正如黃紀滕最後所總結:「不管是攝影師或設計師,其實他們在處理的真的是很細微的細節,一些感受上面、色彩上面、角度上面的細節。」而這樣對每個微小細節的講究,以及想著「只是這樣就沒什麼意思了」的持續思索,也真能隨著作品傳遞給大眾。以下盤整講座內容,從10件作品走進瀧本幹也與矢後直規的創作思考!

日本攝影家瀧本幹也與日本設計師矢後直規對談,由HOUTH創意總監黃紀滕擔任主持人。(攝影:蔡耀徴)
日本攝影家瀧本幹也與日本設計師矢後直規對談,由HOUTH創意總監黃紀滕擔任主持人。(攝影:蔡耀徴)

(1)2023春季寶礦力水得廣告:連一片花瓣都得講究

廣告透過花瓣從演員手中飛出,傳達青春的象徵。瀧本幹也說,實際拍攝的方法是「在水管裡塞滿花瓣」,並將管子藏在演員的袖子裡。不過在實驗時發現,影像的解析度非常高,花瓣的形狀和顏色會被看得一清二楚,若整片都是水藍色,拍出來會沒有立體感,所以將花瓣設定為漸層的水藍色。

透過在袖子內藏水管,並在水管裡塞滿花瓣,營造花瓣從手中飄出的視覺。(攝影:蔡耀徴)
透過在袖子內藏水管,並在水管裡塞滿花瓣,營造花瓣從手中飄出的視覺。(攝影:蔡耀徴)

然而到了拍攝現場又遇到問題,近景的花瓣會看得非常清楚,但真正的花瓣形狀不是從頭到尾都一樣,而是前面比較圓、尾端比較細,顏色深淺也不同。「發現這件事情的時候已經在拍攝現場,來不及了,所以每個工作人員就拿著鉛筆開始做手工。」由瀧本自己先畫好一片花瓣當作範例,夥伴們就照著繪製,「我自己還滿喜歡這個過程,雖然是現場發生的狀況,但透過這個過程,好像每一個人心中的方向更一致了。」

2023年春季寶礦力水得廣告,瀧本幹也同時負責平面與動態攝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2023年春季寶礦力水得廣告,瀧本幹也同時負責平面與動態攝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2)2023夏季寶礦力水得廣告:奮力奔跑的學生和大叔們!

同年的夏季廣告,寶礦力公開徵求1,000位學生臨時演員,並事先以問卷調查學生們在疫情後想做的事情,將問卷裡學生的願望在廣告裡實現。瀧本幹也公開試拍、側拍、正式影片的3段影像,「3個畫面比較起來,有沒有感受到(試拍影片裡)中年大叔努力奔跑的樣子?(笑)」

(3)2015世界桌球海報:球與白線的細節處理

2015世界桌球」主視覺海報,由藝術總監上西祐里和瀧本幹也合作,上西祐里提出的要求為「希望用攝影呈現,但畫面要有藝術感、繪畫感」。海報均為實景拍攝,但針對球桌、球體等都做了非常細節的處理。瀧本說,真實的桌球桌上的白線,會因為遠近法的關係,導致白線在鏡頭前看起來「前端較粗、後端較細」。但他希望白線保持一致粗細,因此現場在繪製白線的時候,特意讓前方直徑較細、後方較粗。

藝術總監上西祐里和瀧本幹也合作「2015世界桌球」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藝術總監上西祐里和瀧本幹也合作「2015世界桌球」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桌球也做了特殊塗裝處理,瀧本說,正常的桌球球體其實帶有透明,但他不想呈現透明的感覺。因此先將球體塗成灰色,再上白色。若仔細看海報,會發現球的影子非常黑,但實際的影子應該是再淡一點的灰色。為拍出深黑色的影子,瀧本幹也事先在暗房做出漸層色片,於現場貼在影子的落點位置上。不過影子其實並非全黑,由於整體海報都以藍色調為主,因此在黑色漸層色片中,他還稍微放了些藍色。

瀧本幹也親解球桌、球體的細微處理。(攝影:蔡耀徴)
瀧本幹也親解球桌、球體的細微處理。(攝影:蔡耀徴)

(4)《海街日記》:電影、劇照、海報如何兼顧?

多次和是枝裕和導演合作,瀧本幹也拍攝的電影,海報也多半由自己操刀。在《海街日記》,他更一人擔綱電影、海報、劇照攝影,還出了一本攝影集。

電影裡,廣瀨鈴坐在單車後座,一片花瓣掉落臉上的名場面,瀧本現場證實是「偶然」。當時他的拍攝方法為,用車子吊掛攝影機,並裝有避震設備,確保鏡頭平穩。廣瀨鈴和朋友們在船上看煙火的場景,實際上沒有拍到煙火,他想「用水的光影去講看煙火這件事」。為計算天上煙火在水中的倒影有多大、攝影機需要擺在哪裡,還繪製了一張計算圖。

《海街日記》裡,廣瀨鈴在單車行駛中,一片花瓣掉隨風落臉上。(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海街日記》裡,廣瀨鈴在單車行駛中,一片花瓣隨風掉落臉上。(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海街日記》廣瀨鈴坐在單車後座的場景,瀧本幹也實際上是在車子吊掛攝影機拍攝。(攝影:蔡耀徴)
《海街日記》廣瀨鈴坐在單車後座的場景,瀧本幹也實際上是在車子吊掛攝影機拍攝。(攝影:蔡耀徴)

電影前半段廣瀨鈴還未進到三姐妹的家,但瀧本在現場發現,如果三姐妹規規矩矩地坐在小矮桌吃飯,畫面上會感覺桌子「本來就空了一個位置要給第四個人」。所以他稍微轉了一下桌子和攝影機的位置,讓畫面不是從正面看出,而是稍微斜向。

讓攝影機與桌子的相對位置有點「斜向」,就能讓三姐妹吃飯的場景,不會有「本來就空了一個位置要給第四個人」的感覺。(攝影:蔡耀徴)
讓攝影機與桌子的相對位置有點「斜向」,就能讓三姐妹吃飯的場景,不會有「本來就空了一個位置要給第四個人」的感覺。(攝影:蔡耀徴)

他提到,小津安二郎導演的作品,就經常讓攝影機位和桌子呈現直線,也就是畫面的桌椅都擺得非常直。由於《海街日記》在鎌倉拍攝,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也經常在鎌倉拍,「大家一開始可能有意識到,所以就把桌子擺得比較直。後來拍著拍著慢慢意識到,我們在拍的不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所以就做了一些位置的調整。」相對地,成瀨巳喜男就是經常採用斜向拍攝的導演。

瀧本幹也與是枝裕和的初相遇,是因為師父藤井保擔任是枝裕和出道作品《幻之光》劇照師。(攝影:蔡耀徴)
瀧本幹也與是枝裕和的初相遇,是因為師父藤井保擔任是枝裕和出道作品《幻之光》劇照師。(攝影:蔡耀徴)

談及海報,他表示日本拍攝電影海報時,都會被要求要清楚呈現演員的臉,因為觀眾會看卡司判斷要不要看一部電影。「但我自己還滿喜歡預告版海報(4位主演背影的照片),留多一點想像空間,給觀眾自己去猜想內容。」

4位主演背影的照片,當時被用來當作《海街日記》上映前的預告版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4位主演背影的照片,當時被用來當作《海街日記》上映前的預告版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他也公開《海街日記》照片的顏色校正方法,先用底片拍,並在暗房洗出來後確認。「實際上在拍攝的時候,我會先放一個顏色比較深的濾片,拍完之後再把顏色校正回來。用這樣的方式,拍攝當下顏色平衡會被破壞,但事後透過人為再校正回來的效果,就會呈現獨特的復古色調。」

瀧本幹也公開《海街日記》照片的顏色校正方法。(攝影:蔡耀徴)
瀧本幹也公開《海街日記》照片的顏色校正方法。(攝影:蔡耀徴)

(5)2015 Laforet Grand Bazar:超越人體極限的跨步瞬間

瀧本幹也與矢後直規首次合作,為2015Laforet百貨的「Laforet Grand Bazar」視覺。矢後坦言,自己當時沒有知名度,還是首次擔任藝術總監,「我找不到他要接我案子的任何理由。但我從大學就知道瀧本,非常希望可以跟他合作,所以放了非常多力氣在製作概念圖,希望用這個東西打動他。」

果然,瀧本在收到由矢後親自繪製的概念圖後表示,「我很希望可以跟有這種想法的人一起工作。」他說,日本有許多商業案,都是直接將照片再做一些排版,然後就此定案。「但如果我接到這樣的案子,往往會覺得沒什麼意思。我覺得所謂廣告創意,原點應該在於人怎麼樣去動腦、人怎麼樣去動手,所以看到矢後給的概念圖就非常興奮。」

2015 Laforet Grand Bazar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2015 Laforet Grand Bazar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對於每個商業案,矢後直規幾乎都親自繪製概念圖來提案。針對Laforet百貨年度特賣活動,以大步跨越象徵「禁止」紅線的姿態,展現女性追求並滿足自我的果敢。瀧本笑說,「做藝術總監的人比較自由、天馬行空,他怎麼想,我就得把它實現出來。」

於是他先請事務所的員工把腳舉起來試試看,發現人在做跨步時,角度沒辦法在瞬間打這麼開。最後的拍攝方法,是讓模特兒的一隻腳著地,抬高的腳下方也得有一個東西撐住,而為了維持模特兒的體態,身體重心必須落在屁股後面,因此還需要有一個東西支撐其身體,攝影機則要由上往下拍。最後的設計完稿,矢後花費近兩個禮拜排版,「反正我那時候也沒有其他工作(笑)。」

矢後直規繪製的概念圖,模特兒有著極誇張的跨步姿勢,瀧本幹也為實現此想法,先請事務所同事自己把腳舉起來嘗試。(攝影:蔡耀徴)
矢後直規繪製的概念圖,模特兒有著極誇張的跨步姿勢,瀧本幹也為實現此想法,先請事務所同事自己把腳舉起來嘗試。(攝影:蔡耀徴)

(6)2024 UNIQLO HEATTECH:在虛擬攝影棚張了一池水

2024UNIQLO電視廣告,針對由喀什米爾羊絨製成的衣服布料,矢後直規希望在畫面裡帶入「混合」的感覺。拍攝現場使用虛擬攝影棚,瀧本幹也說,「只有LED牆覺得有點無聊,所以在LED牆的前面張了一池水。」不過,現場拍攝時卻發現,LED螢幕倒映在水裡會出現「摩爾紋」,所以緊急在攝影機前架了一層透明薄幕。瀧本提到,「像虛擬攝影棚這樣的比較新的手法,因為沒有前例可循,可能會在拍攝途中發現過去不知道的問題。但我們還是比較喜歡挑戰風險、承擔風險,盡量去試新東西。」

(7)2021-2024 SENSAI:即便CG更快還是想實拍

矢後直規與的瀧本幹也聯手為化妝品品牌SENSAI操刀廣告已有4年。矢後說明,每一張視覺,都是由實體拍攝的商品或畫面,搭配符號性的圖騰所組成。畫面裡的白色圖騰並非後製,而是瀧本親手做出,並在暗房裡拍攝而成。矢後首先提出想要「像紗一樣包覆皮膚的輕柔感覺」,瀧本就想到可以用實物投影的方式拍攝,先把描圖紙放在相紙上,再進到暗室裡,並且在旁邊放一些蒸氣,描圖紙接觸到蒸氣後會稍微彎曲,製作出畫面裡亮度不等的白色圖騰效果。

SENSAI廣告視覺皆為實體拍攝的商品或畫面,再搭配符號性的圖騰組成。(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SENSAI廣告視覺皆為實體拍攝的商品或畫面,再搭配符號性的圖騰組成。(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瀧本幹也說,「老實說,這樣的畫面用CG做並不是不可能,可能反而還更快。但我自己還是滿堅持,實物拍攝出來的顆粒度、手工感,有很多是數位做不到的。我還是願意相信,透過人的手做出來的東西,應該可以傳達出不一樣的感覺。」

SENSAI廣告中的符號圖騰並非後製,而是在暗房用實物投影的方式拍攝。(攝影:蔡耀徴)
SENSAI廣告中的符號圖騰並非後製,而是在暗房用實物投影的方式拍攝。(攝影:蔡耀徴)

(9)2018《精靈守護者》:拍出大和繪般的照片

由綾瀨遙主演的NHK連續劇《精靈守護者》,海報呈現故事裡的最後一幕,綾瀨遙與師傅相互打鬥,但在打鬥間,兩人慢慢融合為一體。拍攝現場找了高度約1011公尺的攝影棚,為呈現兩人打鬥、衣服交纏的畫面,他們將舞台放斜、抬高,並在舞台上打洞,讓風從舞台下方吹上來,衣服材質也特別選用降落傘的布料。綾瀨遙頭髮飄揚的感覺,是先將頭髮穿過一個用細鋼絲製作的圓圈,等到拍攝瞬間再將鋼絲抽出,營造出如書法筆尖揮灑出去的動感效果。

NHK連續劇《精靈守護者》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NHK連續劇《精靈守護者》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10)個人創作:商案與創作互為花與種子

身為日本攝影與設計圈的一線人物,大家無不想知道他們的接案標準。瀧本幹也說,若案子的時間、費用等條件都一樣,會想像「案子會不會因為是由我來拍而變得更好?」如果答案為是,就會答應。矢後直規則說,「大家知道日本的『辣妹』嗎?打扮非常奇怪,行為也走在社會脫序邊緣。身為一個創意人,我希望我的心靈可以成為一個辣妹。我想一直處在很開心、非常自由的狀態,同時也希望夥伴在工作結束後,也是未來還能夠持續相處的對象。我會照這個感覺選擇合作對象。」

矢後直規的商業作品不乏個人創作元素。左圖為複合式商場「東京中城」的兒童工作坊海報,他將女兒畫的圖改編製成;右圖為歌手Chara的演唱會DVD設計,插圖由他親自繪製。(圖片提供:矢後直規)
矢後直規的商業作品不乏個人創作元素。左圖為複合式商場「東京中城」的兒童工作坊海報,他將女兒畫的圖改編製成;右圖為歌手Chara的演唱會DVD設計,插圖由他親自繪製。(圖片提供:矢後直規)

在密集的商業案外,兩人也都持續保持穩定的個人創作。瀧本表示自小喜愛攝影,因此攝影工作就像是興趣的延伸,不論是商案還是個人創作,心情都是一致的。他不否認地笑說,「我最喜歡工作了!」矢後則認為,「商業作品和個人作品的關係,是互為花跟種子,有時候工作可以是一顆種子,讓我獲得很多養分,開出個人創作的花。但有時候是反過來的,個人創作的種子,能讓我在工作上開花結果。」

過去在個人創作關注宇宙、地景等宏觀世界的瀧本幹也,疫情後在身旁的花與寺廟,發現微觀生活的小世界,就像自己「精神上的宇宙」。(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過去在個人創作關注宇宙、地景等宏觀世界的瀧本幹也,疫情後在身旁的花與寺廟,發現微觀生活的小世界,就像自己「精神上的宇宙」。(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不過面對沒有客戶的個人創作,創作者要怎麼確認達到心中的標準?瀧本認為,即便是商業作品,也很難評判好壞,因此他看待兩者的標準相同,「我今天拍了這件作品,有沒有辦法在晚上回家喝酒時,很開心地看著這件作品想著:啊,我今天真的拍得很不錯。就是這樣而已。」矢後則說,由於商業作品會收到各方評價,因為想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投入純創作,「一件作品夠不夠怪、夠不夠有趣,或者看到甚至會有點生氣,就是我在個人創作裡面比較喜歡的。」

矢後直規個人創作作品。他認為做個人作品跟商業作品的不同,可以用「一個人在唱歌」或「和其他人合唱」來比喻。(圖片提供:矢後直規)
矢後直規個人創作作品。他認為做個人作品跟商業作品的不同,可以用「一個人在唱歌」或「和其他人合唱」來比喻。(圖片提供:矢後直規)

同場加映:關於攝影的究極Q&A!

瀧本幹也和矢後直規詳解諸多作品的實際執行過程,不藏私與觀眾分享。(攝影:蔡耀徴)
瀧本幹也和矢後直規詳解諸多作品的實際執行過程,不藏私與觀眾分享。(攝影:蔡耀徴)

Q:同一個案子必須同時執行動態與平面攝影的時候,要怎麼在現場切換角色與分配時間?

瀧本幹也:平常在工作的時候,經常會像今天在演講的時候,旁邊會有一個人一直在催促我:快點!時間不夠了喔!但是我這個人呢,大家應該也有看出來,我不太會在意旁人的催促(笑),所以我就是照我自己的步調,慢慢的走。

在拍動態和平面的時候,確實需要切換腦迴路。但是我經常在拍動態的時候,腦子裡想的是待會平面要怎麼拍;反過來也一樣,在拍平面的時候,會想著這個畫面如果是動態的話要怎麼處理,這兩件事情是一直都存在腦子裡的。就像拍《海街日記》時,拍攝途中可能會有一個畫面讓我覺得很喜歡,就會在拍完之後問演員:剛剛那個畫面可不可以再來一次?有時候在拍動態時,會碰到那種很想要按下快門的瞬間。

瀧本幹也認為,由他同時負責一個案子的動態與平面攝影,「比較容易去統一廣告的世界觀,創作上也比較自由。」(攝影:蔡耀徴)
瀧本幹也認為,由他同時負責一個案子的動態與平面攝影,「比較容易去統一廣告的世界觀,創作上也比較自由。」(攝影:蔡耀徴)
Q&A環節觀眾踴躍提問。(攝影:蔡耀徴)
Q&A環節觀眾踴躍提問。(攝影:蔡耀徴)

Q:在視覺中如何詮釋留白的重要性?

瀧本幹也:攝影這件事其實有點弔詭,以前用底片、現在用數位,都是透過非常多硬體、鏡片、感測器,希望把很多東西清晰地呈現。但是我總覺得攝影,應該要留多一點點給五感去體會。就像SUNTORY天然水的廣告,我當然可以在畫面清晰地把礦泉水呈現出來,但也可以讓大家透過畫面,去想像「非常想要喝水的感覺」,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情都說得很滿。

攝影是一個視覺產物,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畫面,但有時候我會多留一點點時間給觀眾思考,可能看完之後,你腦中會跑出一個問號:這到底是什麼東西?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去咀嚼畫面、去思考背後要傳達的意義。這個部分是我自己在拍攝的時候會比較注意的,怎麼樣多留一點空間給大家。

SUNTORY天然水廣告視覺。(攝影:蔡耀徴)
SUNTORY天然水廣告視覺。(攝影:蔡耀徴)

Q:現在其實有8K攝影技術,如果以8K的動態去拍攝,再從影片擷取畫面作成照片,這個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未來是否就不需要平面攝影?

瀧本幹也:這個作法我相信現在已經有人在做了,但我是覺得這樣做沒什麼意思。用影像去擷取畫面的感覺,就拍平面作品的角度,就沒有在表現自己的想法了。如果說在一些運動的場景,這個手法或許是有需要的,因為想捕捉到某個瞬間。可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剛才介紹的「世界桌球」、「Laforet Grand Bazar」海報都是反其道而行,花了很漫長的時間把一個瞬間呈現出來。我不會說這個方法不可行,但不會是我喜歡的方式。

這次為瀧本幹也第三次造訪台灣,此前因2019年拍攝廣告與事前勘景而來台。(攝影:蔡耀徴)
這次為瀧本幹也第三次造訪台灣,此前因2019年拍攝廣告與事前勘景而來台。(攝影:蔡耀徴)
講座上台灣觀眾的參與和互動,令瀧本幹也和矢後直規都相當驚喜。(攝影:蔡耀徴)
講座上台灣觀眾的參與和互動,令瀧本幹也和矢後直規都相當驚喜。(攝影:蔡耀徴)

瀧本幹也

平面、影像攝影家。活躍於商業攝影、電視廣告和電影拍攝等各式影像領域。第一部電影攝影作品《我的意外爸爸》榮獲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2015年以《海街日記》獲得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攝影獎;2017年《第三次殺人》入圍第74屆威尼斯國際影展競賽單元。個人創作集包括《LAND SPACE》、《SIGHTSEEING》、《LUMIÈRE》、《PRIÈRE》等。

矢後直規

藝術指導、平面設計師。任職於株式會社SIX設計。曾任Laforet原宿的廣告總監,合作對象包括RADWIMPSTHE YELLOW MONKEY、菅田將暉、矢野顯子等音樂人,以及篠山紀信、瀧本幹也、奧山由之等攝影師,亦擔綱ZIPAIR航空品牌規劃。2022年首次於Laforet Museum原宿舉辦個展《婆娑羅》。2023年獲得日本JAGDA新人賞。

講座現場合影。(攝影:蔡耀徴)
講座現場合影。(攝影:蔡耀徴)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
口譯|詹慕如
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矢後直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類比到數位時代,紀實影像如何演變?北美館「時代劇場」集結杉本博司、沈昭良等17位攝影家作品帶看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等人作品

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紀實攝影」的意義不僅止於捕捉決定性瞬間,更能展現攝影者的個人風格及敘事方式——透過他們的拍攝手法、構圖與後製編排,我們不只能從影像窺探世界或事件一角,還能閱讀影像之外暗湧的想法與主觀意識。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即日起至713日推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展覽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劃,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劉振祥等17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關注從類比到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拍攝者、影像內涵與生成過程所產生的變化。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北美館即日起至7月13日展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

張乾琦、周慶輝、全明遠、何經泰、謝三泰、石內都(日本)、劉振祥、羅晟文、森山大道(日本)、西野壯平(日本)、盧純澤(韓國)、凱薩琳·歐佩(美國)、安娜‧里德勒(英國)、沈昭良、杉本博司(日本)、黃海昌(馬來西亞)、徐冰(中國)

該如何理解「當代紀實攝影」?

攝影不僅是記錄現實的載體,也能透過建構影像的敘事方式,將「觀看」轉化為「思考」的過程。當代紀實攝影在這樣的脈絡中,重新賦予影像的意義與價值:進入數位影像時代,攝影家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再強調捕捉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而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自己的主觀世界。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徐冰,《蜻蜓之眼》,2017,影片,81分。(圖片提供:徐冰)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黃海昌,《馬來西亞女傭》,2008,C-print,85公分×17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杉本博司作品開場,帶你思考「觀看」的本質

展覽以「時代劇場」為題,隱喻影像內在所建構的時空演繹,包含創作者、照相機功能、攝影與時間、影像生產之間的關係,延伸3個子題:「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及「視覺風景」,探究紀實影像之於社會的觀點、影響及意義。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盧純澤,《奇怪的球》,2004-2007,噴墨輸出,80公分×108公分。(圖片提供:盧純澤)

展覽以杉本博司《劇場》與《廢墟劇場》系列為開端並呼應主題,此作以長時間曝光捕捉影劇院放映電影的全程,泛白的螢幕對比幽暗的舞台與座席,折射出影像中關於時間、存在與消逝、虛實影像交會的向度,引領觀眾思考影像與觀看的本質。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杉本博司,《廢墟劇場:法國巴黎東京宮 37 號廳》,2013,銀鹽相紙,42公分×54公分,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探尋廣島核災、白色恐怖等歷史的隱藏記憶

展覽開場邀請觀者透過凝視穿越時空的褶皺,重新想像遭受歷史事件迫害者的身影,或是探問隱匿其中的政治權力或文化傳承。2025年是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80周年,石內都《ひろしま / 廣島》系列拍攝原爆受難者遺物,以溫潤的光影捕捉這些承載逝者記憶之物的時光痕跡,其色彩與紋理映照生命曾經閃耀的存在,也揭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石內都,《ひろしま/廣島》(#105 捐贈者:Nakajima, E.),2013,C-print,74公分×108 公分。(圖片提供:石內都、日本The Third Gallery Aya)

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以濕版攝影,紀錄臺東排灣族土坂部落跨越世代的祭典及人物,傳統儀式如同無法重現的手工顯影過程,不僅是時間的印記,更是深刻的文化延續與回聲。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2018,濕版攝影、基底材料鋁板,30 公分×36.4公分。(圖片提供:何經泰)

曾採訪白色恐怖倖存者的謝三泰,深刻理解此段歷史的影像缺席,《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透過「非劇照的劇照」,側寫同名電影於鏡頭外的場景,試圖想像未曾被見證的故事,藉此追溯過往政治犯監禁的遭遇。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2018,影片,10分45秒,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謝三泰)

從台灣到世界,紀錄到敘事的影像轉變

攝影者對特定議題的關注,手法從「紀錄」過渡到「敘事」,這既是觀看方式的重塑,也是社會意識的演進。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聚焦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生命經驗,藝術家深入訪談個別故事,並以編導式攝影構思攝影敘事,運用三聯屏影像重構現實與想像融合的景象,開啟與大眾的對話和理解。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之一》,2023,噴墨輸出、物件、訪談,235公分×308.4公分;164.6公分×124.6公分×2件。(圖片提供:周慶輝)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紀錄全臺廟會慶典、婚喪場合中的特有的表演團體,將台前幕後的黑白影像與霓虹舞台車空景並置,梳理表演與習俗的交融脈絡,映現臺灣庶民文化的特殊景況。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2005-2023,藝術微噴、影片,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沈昭良)

劉振祥《暫時.風景》以空拍機高空視角,捕捉廟會酬神建醮的過程與場景,祭典中的人群、供品與隊伍形構成神秘的幾何地景,這些儀式場合承載著人們對神聖的集體想像,在短暫的現實瞬間凝聚深刻的信仰敘事。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劉振祥,《暫時.風景》,2024,藝術微噴,176公分×136公分。(圖片提供:劉振祥)

作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的張乾琦,以《馬格蘭人》記錄在新聞與紀實攝影史的重要前輩,他們身穿關於數位警語的T 恤,象徵紀實攝影在技術變遷與世代交替中的挑戰;本次亦展出北美館典藏其作品《在路上》,以影像結合聲音敘事,引領觀者回望其攝影之旅。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張乾琦,《馬格蘭人》,2007,銀鹽相紙,126公分×167公分。由左至右依序為:費迪南多.希安納、菲利普.瓊斯.格里菲思、托馬斯.霍普克、大衛.赫恩 、艾略特.厄維特,前排為久保田博二。(圖片提供:張乾琦)

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以852張靜態影像組成的影片,由歐佩的舊金山藝術家朋友扮演一位社會邊緣人,藉由縱火行為表演,及燒毀的現代主義建築新聞報導圖片,呈現反烏托邦和後末日世界敘事,探討當今全球動盪的環境、政治與社會議題。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2017,影片,21分44秒。(圖片提供:凱薩琳.歐佩、洛杉磯Regen Projects畫廊及紐約、首爾、倫敦立木畫廊)

視覺風景暗藏的內省與感知

相機裁切的現實片段,不僅揭示了觀看的深層意識,亦反映攝影者的內省與感知。森山大道《記錄:台灣》以直覺快速捕捉臺灣街景的風貌,以其代表性的高反差、粗顆粒與傾斜失焦的黑白影像構圖,帶著深刻的視覺印記,亦反映社會變遷與文化流動的歷程。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森山大道,《記錄:台灣》,2011、2014,數位輸出,100 公分×150公分。(圖片提供:森山大道、 Akio Nagasawa、亞紀畫廊)

西野壯平交織身體經驗與環境的圖譜,《山線,富士》將其漫遊城市所見不同視角的風景影像,拼組成具多向度的人文地貌;另透過曝光GPS記錄日常行走的軌跡,以光點紀錄個體與城市之間的連結與脈動。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西野壯平,《山線,富士》,2021,噴墨輸出、相紙,227公分×152.3公分。(圖片提供:西野壯平、倫敦Michael Hoppen畫廊)

出自對於百年後人們如何看待現在記錄的好奇,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以虛擬實境整合技術,再現臺灣著名的市集、觀光地標和大型活動的紀實影像,觀者透過頭戴顯示裝置重返既熟悉又陌生的特定時空,從封存的視覺敘事中延續身歷其境的體驗,進而探索過往與想像未來。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2020,VR 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全明遠)

安娜·里德勒探討時間、記憶與數位媒材的關係,《晝夜曲》透過AI生成夜間綻放的花朵影像,以非人類的時間呈現生命的韻律,開展自然與數位影像融合的感知維度。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安娜‧里德勒,《晝夜曲》,2024,GAN生成錄像影片(mp4)、自定義程式碼,22分。(圖片提供:安娜‧里德勒、柏林、科隆Nagel Draxler畫廊)

羅晟文關注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生存關係,Watch Out透過看似詩意的風景影像,引領觀者尋找藏匿其中的「寶物」那些根據路殺動物殘軀設計的珠寶,凸顯現代公路與生態棲地的矛盾,促使審視人類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羅晟文,《看路》,2024,尋寶遊戲:攝影、錄像裝置、珠寶飾品、印刷品,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羅晟文)

展覽期間規劃有「藝術家面對面」座談系列、「專家導覽」、「共融美術館」等活動,由藝術家、策展人、影像評論人帶領觀眾探究當代攝影的創作觀,詳情可見於北美館官網及社群。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展期|2025.03.29-2025.07.13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      

攝影家沈昭良「漂流」系列首次在台完整展出!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也趣藝廊推出《漂流(序曲)-沈昭良攝影展》,本次個展為藝術家自榮獲2024日本寫真協會國際獎,並於日本東川町文化藝廊舉辦大型回顧展後,首次於台灣完整展出「漂流」(Drifting)系列。

沈昭良於2015年啟動「漂流」系列,開啟地景攝影之路,展開對台灣近代歷史的敘情式書寫。此系列梳理過去十年來台灣內部包含殖民主義、國家認同、族群、冷戰、人權、原住民、生態、環境、能源等潛在課題,這些複雜且龐大的議題,都在沈昭良兼具寫實與敘情的拍攝視野中,轉為深邃的情感訴諸。本展邀請觀眾參與這場「漂流」,共同思索在歷史、政治與文化的漩渦中,台灣應如何尋找並確立自我認同與未來走向。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屏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地景,是歷史記憶的載體

「對台灣人來說,特別是在解嚴之後,國家認同與疆界一直是內部分歧和爭執的根源。包括過往的歷史和印記,這些看似不見卻又潛藏的真實,正在形塑我們的命運發展和可能願景。」 —— 沈昭良

在「漂流」系列中,沈昭良將台灣的地理景觀和文化符號,視為國家認同與歷史記憶的載體,跨越時空與歷史縱深,表達了不同族群在變遷中的情感波動與生活面貌,並折射出台灣在多重歷史脈絡中的複雜命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嘉義。(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市。(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漂流」系列作品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下,援引直接或間接與具體歷史事件相關,或象徵、意喻和指涉的景觀,在視覺的編串中進行意義的置放,探討議題從殖民歷史到現代化的衝突、從族群關係到生態環境的變遷,所有這些台灣內部錯綜複雜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面貌,皆在作品中得以交織,引領觀者進入一場具有強烈時代感的視覺旅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台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熟悉地景中藏有鄉土情愁、文化痕跡

「漂流」第一眼抓住你的或許是熟悉的天空、台灣特有的體感濕度、路燈;而後還看進了鄉土情愁與文化的斑斑痕跡,盡在細節裡隱隱發酵。每一處地景既是對台灣土地的真實呈現,更是對歷史記憶如何影響台灣人民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細膩描繪。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台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透過沈昭良的影像語言,《漂流》將台灣的地理與文化景觀帶入全球視野,並在全球化與當代政治歷史爭議的背景下,梳理出台灣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獨特地位與深遠意涵。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漂流 (序曲) - 沈昭良攝影展》

展期|2025.02.13-03.22

地點|也趣藝廊(臺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