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西一帶,曾經的「艋舺」,現在的萬華,是臺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沿著淡水河與其支流流經之地,南北貿易往來形成了一個個的聚落社群,而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各種吃食與民生用度的需求,數百年來「水」帶來了生機、商機滋養著土地與在此落地根生的人們。
文化根源就在生活當中 以藝術為引,為既有文史激發出新火花
城西的年度盛事「城西生活節」,即將於11月盛大開幕,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總監李志勇說:「每年的城西生活節我們都會為大眾講述地方的文史故事,如宮廟文化、服飾批發市場等具有萬華地方代表性、與常民生活密不可分的主題。此次以『飲』為核心,帶人們一探北中南萬華過往的『飲文化』——像是北有咖啡、紅茶等喫茶文化的興起;中區一帶龍山寺旁的青草巷(救命巷)開始的茶青文化;南萬華加蚋仔因四周為新店溪所環繞,肥沃的土壤使其盛產『加蚋三寶』(茉莉花、麻竹筍、豆芽菜),其中之一的茉莉花茶為外銷茶葉所需的香花作物。」
這些由「水」串連起的百年「飲文化」,都有其脈絡可循,如今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今年我們特別與水谷藝術合作,邀請到11組藝術家,分別從城西區的水文、飲食文化與地區發展史的關聯等歷史脈絡,進行田野調查與創作,希望藉由策展和藝術的介入,讓整個生活節的層次更寬廣、有更多可能性!」李總監分享道。看似再日常平凡不過的一切,經由藝術家的視角內化、解構再結構、詮釋創作的作品,可能有點抽象,卻新鮮有趣,能引發大眾更多的思考和討論,進而更深入理解城西區的歷史與文化起源。
李總監也說到,藝術家田調採集資料時,不僅是對藝術家產生影響,對在地居民而言,他們也能在向他人(藝術家、策展團隊)敘述互動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身文化與內涵,進而產生自信與對地方更深的認同感,「這正是ESG永續文化治理經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城西生活節不僅在執行上盡量使用可回收或環保材料作為藝術創作媒材,它更像是一個可以產生對話、交流的平台,讓所有關係利益人——合作夥伴、一般民眾都能理解、認同地方價值,對地方生活產生更多的關懷。」
三大場域聯合展出 工作坊 × 講座 × 走讀 × 表演 × 藝術展覽,讓飲文化活起來
今年生活節首次跨城西三大場館「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除了11組的藝術展演、創作行動,還有共38場豐富多元的導覽、走讀、工作坊等活動,帶領觀眾跨越時空,走入城西「飲」的在地故事——如藝術家洞穴The Cave & 激浪特攻本部精心設計的開幕活動,將採集自萬華街頭的香氣、燈光、聲音的元素,轉化為能體驗早期移民、商業繁榮到現代都市節奏的感官派對;藝術家賴彥勳的茶室計畫《萬花庵》,從遊廓茶室的空間性出發,以「一疊的移動茶室」穿梭於西門町、三水街區一帶,並定點提供茶席體驗;藝術家吳柏葳開設的工作坊《草草的走讀》將分享他數個月間,親身嘗試過青草巷裡老闆們推薦的藥草配方後,身體與生活產生了哪些變化的「嚐百草之旅」。
這次生活節最好玩之處,是讓藝術家、民眾、在地店家通通動起來,與城西32間店家合作的「尋找 Norman」集章活動,讓大眾與商家有更多實質上的互動,只要至展出插畫家Norman Normal速寫萬華街頭的人物群像的店家消費集滿「三杯」,即可兌換特製獎品;閉幕時,還有一大驚喜舞台將由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一路向剝皮寮歷史街區前進,遊走街區巷弄之間,讓人人都可以自由參與,一起創造在城西的新記憶!
2024 城西生活節
日期:11.08~11.24
更多活動訊息請見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三月影像 Aquamarine Film(許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