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亦無限, 超越時空的動心之旅!專訪《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三方策展人

無界亦無限,  超越時空的動心之旅!專訪《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三方策展人

《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走進充滿藝術與文化之美的世界。La Vie 透過深度專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典藏與展覽總監Alexandrine Maviel-Sonet、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亞洲及伊斯蘭典藏主管Béatrice Quette、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共三方策展人,聚焦展品間的對話,進一步探索東方與西方在美學、工藝以及設計層面上,異中有同的共通性、穿越時空與地域的互動與交流,並如何於5個主題的引領下,傳達令觀者心馳神往的觀展體驗。

歷經7年精心策劃,集結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與策展團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兼亞洲與伊斯蘭藏品館長Béatrice Quette,以及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典藏與展覽總監Alexandrine Maviel-Sonet的專業,精選三方藏品,推出《大美不言》特展,不僅藉由超乎尋常的奇幻展件,以及展場創新的設計,期待觀眾在這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中,經驗心靈的震撼與共鳴,同時感受在作品背後,藝術家如何從天地幻化的體悟中,以極盡裝飾的手法,創造語言無法言說的美。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奇幻仙境」主題展區。(攝影:La Vie)

梵克雅寶|以悠久歷史及精湛工藝,彰顯珠寶之於藝術的重要性

談到這次展覽的核心主題「大美不言」,Alexandrine Maviel-Sonet特別強調,這是一場兼具歷史性與當代藝術的展覽,展示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的精湛工藝,譬如展現世家以非凡的技術,創造出可轉換的黃K金及琺瑯珠寶創作等,「同時藉由接觸兩個著名博物館之頂級珍藏,使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世家的收藏品。策展團隊將展出的作品按不同的主題分類,或根據技術的相似性來選擇,或3件使用相同雕刻技法的作品等,此策展方式旨在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作品之間的對話與共鳴,而不僅僅是單件作品的美感。」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自然萬物」主題展區。(攝影:La Vie)

本次特展也聚焦於展品的材料、工藝和圖案,透過這5個超越時間的雋永主題,彰顯珠寶師、寶石工匠和鐘錶師百裡挑一的非凡技藝。以不同的視角凝視每一件作品,其匠心獨運的技術和風格特徵不言自明。

我們問及,在策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必定是如何在歷史作品與當代作品之間創造對話?Alexandrine Maviel-Sonet透露,事實上,策展團隊並不視這為困難,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趣味盎然的過程,「梵克雅寶在這次展覽中,提供8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前衛創作以及設計和工藝領域中出類拔萃的傑作,彰顯並重申珠寶之於藝術的重要角色,這正是我們多年來與裝飾藝術博物館共同致力的使命,梵克雅寶獨家贊助其珠寶陳列廊,這是法國最重要的同類收藏之一,介紹從中世紀至今的珠寶歷史,雙方精彩的合作不勝枚舉,《大美不言》展覽不僅體現這項傳統的一面,也憑藉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共襄盛舉而開啟新的視野。」這也成為展覽成功的關鍵之一。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蓋碗〉(TUREEN)。(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這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將珠寶設計的技術演變融入到展覽的故事線中,從早期的平面設計,到後來的立體創作,策展團隊展示了珠寶設計的技術進化過程,特別是世家的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工藝。這項無與倫比的獨門工藝於1933年註冊專利,為寶石鑲嵌方式揭開 全新篇章。此工藝的奧祕在於金質軌道,經過精心切割的珍貴寶石逐顆鑲嵌在軌道中,可以在不讓鑲爪及其他金屬元件外露的情況下維持寶石美態,也在展覽中得以體現。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花卉〉(Flower)胸針。(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對梵克雅寶而言,策展過程本身也是一次深入學習的機會,Alexandrine Maviel-Sonet告訴我們,在籌備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背景和創作靈感。其中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他們發現一條創作於1947年的黃K金「Cord項鍊」,其靈感源於高級時裝,更具體來說是受到飾物啟發,這些珍貴的紐股繩索由黃金編織而成,不僅賦予整體作品無限動感風情,裝飾繩索也會隨著佩戴者搖曳生姿,巧妙再現繩索天然的柔韌性,策展團隊於是對作品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左:梵克雅寶「Cord 項鍊」(1947年)。(攝影:La Vie)右:梵克雅寶位於芳登廣場的櫥窗(約1955年),Van Cleef & Arpels Archives。(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那麼,這場展覽如何同時吸引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長期的愛好者與初次接觸者呢?Alexandrine Maviel-Sonet解釋,訪客可以透過展覽中的歷史背景和技術進化來了解世家,而資深愛好者則可以從展品的技術細節中發掘更多彩蛋。觀眾可以發現,早在20世紀初,梵克雅寶就已經為其創作申請了專利,這些技術至今仍然在發展和應用,對於那些已經了解這些技術的珠寶迷來說,可以在展覽中察覺這些技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繫,讓展覽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動靜有形」主題展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自1906年創立伊始,即致力將創作與工藝融入藝術之中,並從世界各地的文化寶庫汲取外表形式和圖像的靈感,其珠寶作品與各種藝術流派之間始終不斷維持對話。《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不僅僅是三方藝術作品的聯合展示,更是一場充滿創意、歷史與文化共鳴的視覺盛宴。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的1971年雕刻祖母綠鑽石項鍊、故宮清朝翠玉白菜、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18世紀如意三足花瓶。(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專訪梵克雅寶典藏與展覽總監Alexandrine Maviel-Sonet

Q:觀眾可以從這次展覽獲得什麼?嘗試將古代與近代作品共同展出,背後的靈感和動機為何?

我們發現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現展覽中 作品之間的聯繫,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點。這次展 覽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台,允許每個人產生自己 的見解。對於還沒那麼熟悉梵克雅寶的觀眾來 說,這些展品能完美展示世家自 20 世紀初以來 專利技術的歷史,讓人們理解它與其他藝術形式 之間的共同點。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Varuna遊艇」微縮模型擺件。(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Q:這次展覽中,梵克雅寶的主要展品如何體現「大美不言」的意涵

我們展出的主要展品是1952年由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所製作,一件可轉換為手鍊的Zip項鍊。此件作品被認為是梵克雅寶最前衛創新的作品之一,展示出如何將一件實用物品「拉鍊」,巧妙地轉化為集美感與變幻於一體的珠寶。這款項鍊於1938年取得專利,並於1950年首次面世,是一件工藝技術的傑出創新設計。僅需如拉動拉鍊般的動作,拉動流蘇裝飾,便可將其轉換為一條手鍊。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超越美學高下之分,展現藝術家無與倫比的創造力

對於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來說,《大美不言》展覽的構想源起,是來自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精神,確保展品之間能夠形成和諧的聯繫,而非僅僅強調某些展品的價值或重要性。Béatrice Quette表示,「我們期望透過三方的合作,共同探尋精湛工藝的奧祕,無論源自亞洲還是歐洲。由此誕生沉浸式『舞台場景』(tableaux),展演著三方的典藏文物。」目標是通過展品之間的對話來創造一種和諧感,而這也成為了展覽成功的關鍵之一。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展場照。(攝影:La Vie)

為了展現不同時代和地域的美學文化,並確保每件展品的品質和特色能夠相互輝映,Béatrice Quette透露,在挑選展品時,各方進行了多次討論,在不斷交流中,發現了新的靈感和解決方案。有時候,他們能輕易找到合適的組合,有時候卻需要多次調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亦竭盡可能地展現其藏品之豐富性與多樣性,從中世紀至今的創作應有盡有,涵蓋了不同的技術和工藝,如玻璃、銀器、掐絲琺瑯、珠寶等,同時也不讓亞洲的作品成為遺珠之憾。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中國風格氣壓計與溫度計」。(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Béatrice Quette也強調,展覽的核心在於展品間的「對話」。每件展品都承載著其所屬文化和時代的故事,因此在策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物件本身的質量,還要考慮它們在展覽中的相互關係。例如,將當代玻璃藝術品與18世紀的瓷器或19世紀的中國青銅器並置,這種安排讓觀眾可以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些物件。《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也突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18、19世紀的中西方藝術影響了彼此的創作,中國的瓷器、漆器等工藝,對法國和歐洲的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中國的皇帝們,如康熙、乾隆等,也對西方藝術充滿興趣。這種雙向的文化交流成為了展覽的一個重要主題,觀眾可以通過展品了解這段豐富的文化互動歷史。」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如意三足花瓶」。(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此外,展覽中的很多展品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歷史和工藝的傳承與演變,形成了一種跨越地域和時代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在展覽中 得到了充分展現,特別是一些當代藝術作品運用了傳統工藝,但表現形式卻極具創新性。例如,〈黑寶石〉朱利安.維莫倫即以雉雞、鵝斜切火雞羽毛,將「羽飾」藝術發揚光大,運用傳統工藝創作出當代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以時間、靈巧手藝和材質為尊。

Béatrice Quette還特別提到了珠寶展品的獨特性,梵克雅寶自2012年以來始終是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全心信賴並多方合作的盟友,舉凡從展覽到出版物與教育專案。在此展中,他們發現,珠寶作品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 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每件珠寶背後都有一段與佩戴者相關的故事,它不僅僅代表了個人的品味和選擇,更是一種與佩戴者內心世界的對話。這種珠寶與佩戴者之間的關係,與人們對物件的感受息息相關。

《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可說是三方策展團隊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歷史與工藝的深刻思考與探索,讓觀眾在欣賞美學的同時,也能從中得知這些工藝如何在歐亞大陸兩側傳承與融合,展覽的設計和策展思路既創新又深入,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豐富而有深度的文化之旅。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戒指座」,法國貝西(Bercy)水晶廠。(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專訪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 亞洲及伊斯蘭典藏主管Béatrice Quette

Q:這次與梵克雅寶、國立故宮博物 院合作過程中獲得什麼啟發?

展覽規劃最初著眼於視覺效果和美學呈現,但隨著合作愈發深入,概念便日趨細微。觀摩他方規劃作品陳列,展現不同的鑑賞力,實屬令人振奮。這項共同策展的過程,提供了我們互相學習的機會。而能與有別於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過往的參觀者互動,亦非常引人省思。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從卡魯塞爾(Carrousel)花園眺望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Q: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如何透過展品,將觀眾的目光聚焦於精湛工藝?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自1882年開館以來,宗旨就是蒐集歐洲乃至其他地區的收藏品,供藝術家在工藝實踐和視覺研究中汲取靈感。玻璃、陶瓷、漆器、金工、掛毯、傢飾等,本館將檔案內各式各樣精湛工藝的代表典藏品,於本次展覽中展出。我們期望將這些作品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典藏同等豐富多元的精湛文物匯聚一堂,藉此展現不同時代和地域下,美的語彙不盡相同。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Béatrice Quette

畢業於羅浮宮學院和巴黎第四大學,現任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負責亞洲及伊斯蘭藝術收藏。保護、研究、增添,以及推廣收藏品,同時亦致力於建立收藏品與國內外的關係。裝飾藝術博物館自1864年成立以來,持續累積大量重要的亞洲藏品,這些藏品亦成為藝術靈感與專業技術工藝知識的豐富泉源,彰顯亞洲文明在裝飾藝術、現代與當代設計歷史的關鍵地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見證工藝發展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精彩篇章

回顧《大美不言》策展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表示,最初源自梵克雅寶與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提案,當時她尚未擔任副院長,仍在器物處工作,因此參與了初期討論,「早期的構思主要圍繞如何突破以往僅限於珠寶展示的範疇,並擴展展覽的視野與深度。故宮在2012年曾舉辦《皇家風尚》珠寶展,該展覽聚焦於東西方貴族珠寶的對比展示,而此次的策展則希望探索更為多元的展現方式。」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奇幻仙境」主題展區。(攝影:La Vie)

余佩瑾提到,策展過程經歷了多次變動,包括展覽形式及內容的調整,隨著策展討論的深入,三方最終確立了共同參與的模式。疫情期間,歐洲多個國家博物館長期閉館,導致展覽進程中斷。直至疫情結束後,展覽的策劃工作才得以重新啟動。自確認「大美不言」作為展覽的核心主題後,三方皆致力於打破以往展覽中因時代或地域限制而導致的分隔,實現了跨越歷史與文化的藝術交流,因而衍生出5個子題,分別是「自然萬物」、「動靜有型」、「奇幻仙境」、「神祕莫測」、「五彩繽紛」。余佩瑾指出,主題涵蓋了多樣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不局限於單一的藝術形式或文化背景,而是透過不同材質與藝術品的對話,展現了跨文化、跨時代的藝術共鳴。」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故宮「竹黃貼花百什件」清朝(1644–1911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在展覽的設計上,每一個展示櫃都融合了來自三方的展品,彼此之間形成了對話與呼應。余佩瑾解釋,這樣的展示方式打破了過去單純按時代或文化區分展品的作法,在視覺上形成一種穿透感,使得每一件展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對照下,能夠更好地展示其藝術價值與歷史意涵。她強調,「這樣的展示方式在故宮的展覽歷史中並不常見,此次展覽打破傳統,將來自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展品混合展示,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化之間的互動與影響。」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故宮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元至明朝(1271–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余佩瑾舉例,展覽中可以看到,法國文物與中國傳統藝術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呼應,法國的塞夫爾國家製造廠,歷史上曾多次試圖模仿中國景德鎮的瓷器工藝,並最終在18世紀下半葉成功生產出類似瓷器。這樣的文化交流與技術傳承,使得展覽中的法國陶瓷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成為中、法兩國工藝技術互通的重要見證。

故宮館藏的〈銅胎畫琺瑯包袱紋蓋罐〉在展覽中與來自法國的同類作品進行了對比展示,這種跨文化的對照使得觀眾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國藝術在技術與風格上的演變與發展。同時,這樣的展示也讓觀眾了解到中國藝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動中不斷成長與演進,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藝術視野。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故宮「水晶連環」清朝(1644–1911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此外,梵克雅寶的珠寶工藝也是展覽的一大亮點,梵克雅寶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其中「拉鍊式」珠寶設計尤為引人注目。這種設計靈感來自於20世紀的拉鍊技術,珠寶可以在項鍊與手鐲之間自由轉換,展現出珠寶設計的創新與實用性。余佩瑾指出,這種技術與中國的轉心瓶工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展現了極高的技術水準與創造力。余佩瑾認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自身的美學與歷史意涵,更在於它們所承載的文化交流與技術傳承。通過此次展覽, 觀眾能夠看到中國傳統工藝如何影響西方的藝術創作,同時也能感受到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回應與啟發。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故宮「玻璃圓書鎮」(歐洲19世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

Q:國立故宮博物院如何透過展品,將觀眾的目光聚焦於精湛工藝?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見證工藝發展史中,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精彩篇章。舉例而言,雖然琺瑯畫在歐洲已有多年歷史,但直到清代1720年左右才傳入中國,這都得益於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自此,藝術家根據自身的製作風格,巧妙改良並運用這項源遠流長的工藝技術,開拓出更豐富多元的樣貌。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外觀。(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Q:這次展覽中,國立故宮博物院的主要展品如何體現「大美不言」的意涵?

〈洋彩玲瓏轉旋瓶〉結構複雜,共分成4部分:頸、腹、內瓶及底座。內瓶瓶底內凹可套於底座突起的部分,內瓶瓶口有卡榫可與頸部相連,器腹下端有卡榫與器底連接,因此從頸部旋轉時,內瓶會跟著轉動。內瓶繪五彩祥雲與紅蝙蝠,器腹鏤空彩繪兩對口銜蓮花與靈芝的鏤雕雙龍紋,頸部與底座則為藍地描金紋飾,上繪如意紋、番蓮紋及蕉葉紋等。鏤空轉旋套瓶,一般多為 4 部組合,是一種內外結合,較為複雜的成形工序,轉動頸部時,內瓶會跟著旋轉,透過鏤空部分可見蝙蝠飛翔於五彩祥雲。這種做工繁複的轉心瓶,至乾隆朝時集大成,充分呈現華美與絢麗的動感。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余佩瑾

現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以中國陶瓷史、工藝史、清代宮廷收藏為主,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多年,曾於台灣各大專院校任教,近年來策展規劃多項重要故宮展覽,如南北院區皆深受好評的「品牌的故事」、北部院區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及南院的「皇帝的多寶格」特展。

文|張瑋涵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9件亮點作品意涵解析

「我創作的核心是透過重新打造、去除原有敘事,將世界變成一座模型;此時世界變成寓言,而整個作品計畫就是隱喻。製作模型是一種文化技藝,沒有它我們就無法見證一切。」──托瑪斯.德曼

創作主題涵蓋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時間軸從二戰到千禧年後,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透過紙雕塑和攝影層層「再製現實」——他以紙材模型精細地重建紀實影像、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透過鏡頭拍下模型後再將其摧毀,最終以大尺幅攝影輸出呈現作品。這一道道儀式不僅詰問攝影被認為客觀、真實的既定觀念,也思考當影像乘載著創作者的觀點,現實與重現之間的距離為何?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現正展出《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覽由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匯集藝術家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反思德國戰後社會|《專室》、《檔案》

德曼的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重現影響西方或甚至全球局勢轉折的關鍵時刻。他的早期作品觸及他未曾親身經歷、透過圖像認識的德國歷史,如《專室》重現1944年希特勒險遭暗殺、被炸毀的房間,本作參考的原影像對二戰後的德國學生來說絕不陌生,它時常出現在教科書中,也被視為反抗的象徵。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Izzie Pang)

此階段的代表作還有《檔案》,其靈感來自納粹所支持的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他的作品在納粹垮台後全被查禁,只能封存於紙盒當中。德曼藉由重製這段現實,反思歷史上因政權輪替等社會轉變而被噤聲、無法為人所知的種種故事。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檔案》,1995,C-Print/水晶裱,183.5 × 233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重建國際重要新聞場景|《控制室》、《避難所》

德曼也將視野從德國拓展至世界,重建多起國際重大新聞事件的場景,例如《控制室》重現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廢棄的控制室 ,原影像是張手機拍下的照片,出自災後東京派遣至福島搶救的小組人員,畫面中垂落的天花板、脫離控制的機器畫面等,都暗示著「控制室」早已成了「失控室」。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控制室》,2011,C-Print/水晶裱,200 × 30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另一系列作品《避難所》,則重現美國國家安全局洩密者艾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逃亡至俄羅斯時曾落腳的飯店房間,當時他在莫斯科尚未啟用的飯店躲藏整整五個星期,期間難以與外界聯繫。策展團隊為本作造了一座外觀如半成品的環形展間,步入其中,會發現作品尺度大到讓人感到空間擁擠、侷促,兩者之間的比例失衡,這並不是失誤、而是藝術家刻意為之,希望讓觀者身歷其境,感受史諾登被揭穿後失去方向、逃亡時極度不安的情緒。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紙張的多重角色與意義|《文件夾》、《辦公室》

對德曼來說,紙張不只是創作媒材,他也時常在作品中探討紙材在各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象徵的意義,比如作為展覽主視覺的《文件夾》,重現川普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前召開記者會中,為證明他已交出名下企業經營權、不為商業利益左右執政方針而堆疊於現場的文件,當時因記者無法就近查看文件內容,質疑文件夾內全是白紙的質疑聲浪四起,在此紙張成為陰謀論和一場政治大戲的主角。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在另一件作品《辦公室》中,畫面重現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人們闖進東德秘密警察辦公室的場景,這裡存放了大量人民因政治因素被監控、被消失的紀錄,在此紙張不只乘載歷史,更成了執政著監控人民的冷血證據。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導覽時提到,原照片的紙張上寫滿了字,但德曼在重建場景時刻意將字跡抹除,由此更能感受到影像是帶有「個人觀點」的,得以塑造人們看待政治、社會、歷史與世界的看法。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Izzie Pang)

探索人造與自然世界的分界|《花見》、《森中空地》、《石窟》

人類文化如何詮釋與再現「自然」,以及人造和自然世界的分野,一直是德曼感興趣的創作主題。橫跨此次展間出入口牆面的壁紙攝影作品《花見》,為觀者打造沉浸式環境體驗,其中德曼用紙製作出無數的櫻花,以稍縱即逝的花期冥想生命短暫與周而復始的本質。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窟》的場景由36噸的硬紙板製作而成,藝術家收集並研究數百張世界各地禮品店銷售的石窟明信片,建造出真實大小的石窟及其中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的鐘乳石,最終落於攝影的圖像便是人們集體對石窟印象的濃縮,這件是德曼作品中唯一被留存下來的模型,現陳列於米蘭Prada基金會。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石窟》,2006,C-Print/水晶裱,198 × 440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耗時重建日常景象,反思數位時代影像的意義

2008年,德曼開始把關注焦點從宏大的歷史議題轉移到生活題材上,創作「日常」系列作品。創作手法與過往相同,不過這系列作品的影像來自他日常中偶遇、用手機拍攝的一隅即景,如丟在層架上的空優格冰淇淋杯與粉色塑料湯匙、放在水槽邊緣的肥皂塊、門縫下滿出來的信件堆,以及塞在鐵絲圍欄孔洞的咖啡外帶杯等。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日常」系列為德曼以尋常視覺元素譜寫的自述,讚頌生活中蘊含無限意趣的平凡細節,同時濃縮他對歷史的理解:歷史不僅是世界各地的恢弘事件,也同樣包含個體生命的凡常絮語。而有鑑於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以及大眾對於在社群媒體分享影像的痴迷,藝術家透過耗時精心重製他生活中詩意而平凡的瞬間,邀請我們反思這些快速生成和傳播、充斥於當代社會的影像。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紙雕塑動起來,以嚴謹重構失序的逐格動畫

定格動畫則是德曼對動態影像構成的探索,在展場中一座紅色布幔建構的迷你劇院中播映。《太平洋豔陽號》取材自一段網路上瘋傳的監視錄影機畫面:在紐西蘭海岸遭熱帶風暴巨浪襲擊的郵輪船艙內,桌椅、儲物櫃、紙盤、電腦顯示器等物件輪番向兩側滑動的滑稽景象,德曼花了三年時間,用紙和紙板一絲不苟地逐格重現這些失控混亂的時刻。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跨建築、時尚界,演示紙為建構世界的基礎

2011年,德曼在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駐館期間,開始「模型研究」系列創作。他從以往用雕塑重構世界的技法,轉而聚焦在建築與時裝設計師的紙質模型初稿,擷取其中局部與抽象元素:不論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John Lautner或當代SANAA建築師事務所等人具現構想的模型,還是以極具雕塑感設計聞名的服裝設計師Azzedine Alaïa的奇特設計紙板,這些影像揭示了紙如何成為構建世界的基礎。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椋鳥》,模型研究4,2020,數位版畫框裱,135 × 172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德曼的作品乍看近似真實世界的攝像,卻了無人跡,仔細審視更會發覺是用紙張和硬紙板重現;透過在原影像與最終準攝影「分身」之間進行層層重製與轉譯,暗示即使歷史以影像的形式潛伏在大眾的個人與集體記憶中,我們對所謂真相的認知始終存在著斷差。他的創作探討紙張如何以其脆弱的質地承載影像與記憶,無論是關乎人們的日常點滴,或是宏大的歷史事件;更進一步,作品突顯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時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認知悖論。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展期|2025.01.1805.1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2024屏東落山風藝術季開展!日本插畫家打造街道藝術作品、海口沙灘集結10件戶外藝術裝置等亮點整理

2024屏東落山風藝術季開展!日本插畫家打造街道藝術裝置、沙灘展區集結10件戶外藝術裝置等亮點整理

2024落山風藝術季以「在海邊的人」為題,邀請來自台、日、印尼、美國共19個藝術團隊,推出26組作品,從海口港、看海美術館到海口村落,打造5大展區,展期自2024年12月20日起至2025年3月2日止。

冬日強勁的落山風為屏東車城帶來特殊的景緻,也吹起海口人面對大自然的韌性與勇氣。此次落山風藝術季以「在海邊的人」為題,呈現村落「柔韌」的生活哲學,同時帶人們發現生活與藝術在此共生。

2024落山風藝術季邀集各國藝術家從海口村落的生活、飲食、環境中汲取靈感,創造出與這片土地共鳴的藝術創作;同時,居民和遊客也受邀參與這場生活的體驗和旅程,無論在沙灘上、美術館內、村落巷弄中,甚至踏進旅店空間,將能體驗到海口村落與落山風、與海共生的生活態度,沉浸於悠閒的藝術光景之中。

5大展區亮點

① 看海美術館:《海湧之境》打造2個沈浸式光影主題

《海湧之境》是一場沉浸式的視聽體驗,帶領觀眾穿越風沙與巨浪的情境。展覽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章節以強勁的風捲起細沙,展現自然的洗禮與力量;第二章節則轉向海洋的無邊深處,鯨魚躍動、飛魚穿梭、巨浪洶湧,透過光影與聲音演繹人與海的共生關係。

看海美術館 黑川媒體互動藝術|海湧之境(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看海美術館 黑川媒體互動藝術|海湧之境(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看海美術館 黑川媒體互動藝術|海湧之境(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看海美術館 黑川媒體互動藝術|海湧之境(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② 沙灘展區:集結10件戶外藝術裝置

此展區邀集世界各地藝術家,以其獨到視角,將對海洋的無限想像與深厚情感,透過多元媒材與形式,打造出10座獨具風格的藝術裝置,將海濱轉化為一座充滿詩意的藝術殿堂,在落山風的季節裡於海口海濱交相輝映。

沙灘展區  詹維欣|有海的夢(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詹維欣|有海的夢(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禹禹藝術工作室|逐浪而居的人們(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禹禹藝術工作室|逐浪而居的人們(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周柏慶|20bpm(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周柏慶|20bpm(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陳豪毅|望-穿-海(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陳豪毅|望-穿-海(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木子一十一|漂浮的岩層(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木子一十一|漂浮的岩層(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景區  吉井宏|浜辺を渡る風(穿越海灘的風)(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景區 吉井宏|浜辺を渡る風(穿越海灘的風)(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鄭元東|風的種子(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鄭元東|風的種子(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大岩奧斯卡|巨大章魚家族(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大岩奧斯卡|巨大章魚家族(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陳廷晉|流放(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沙灘展區 陳廷晉|流放(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③ 街道展區:《海口50人貨櫃展》匯集4組街道藝術裝置

由日本插畫家山內庸資策劃的展覽,捕捉50位海口村民的微笑,透過貨櫃展、咖啡舖FACE SHOP Cafe與巨型雕塑,呈現這座漁村的樸實人情與生活故事。每一抹笑容背後都是一段動人的生命故事,讓觀眾感受到海口獨特的文化魅力。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風の町の女の子と(風城的女孩和貓)(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風の町の女の子と(風城的女孩和貓)(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海口50人貨櫃展(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海口50人貨櫃展(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風の町の人々 (風城的人們)(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風の町の人々 (風城的人們)(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風の町の猫(風城的貓)(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風の町の猫(風城的貓)(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小黃(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街道展區 山內庸資|小黃(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④ 村落展區:《反響定位展》4件藝術裝置

在廢棄的漁村廢墟中,捕捉記憶與當下的交織瞬間。角文平、市川平等藝術家運用聲光裝置與影像,讓廢墟的每一面牆壁、地板與窗戶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裡,時間彷彿凝滯,過往的聲音重新浮現,廢墟成為記憶與情感交匯的舞台。

村落展區  角文平|人工湖(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村落展區 角文平|人工湖(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村落展區  市川平|バオバブ プランテーション (倒立的樹)(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村落展區 市川平|バオバブ プランテーション (倒立的樹)(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⑤ 兩大藝術旅店:墾丁長灘休閒飯店與Hayata 紅柴。居打造6個藝術房空間

兩大藝術旅店以「藝術融入生活」為理念,將每間房間打造為私人藝術展館。從青山夢的《巴冷公主的故事:百步蛇與首長的女兒》、到峇岦嵐偲的《蔚藍之森》,旅人不僅能欣賞藝術,更能融入其中,將每一次停留都轉化為深刻的文化體驗。

藝術旅店  角文平|登攀と漂流(攀登與漂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角文平|登攀と漂流(攀登與漂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青山夢|バレンの物語:百歩蛇と首長の娘(巴冷公主的故事:百步蛇與首長的女兒)(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青山夢|バレンの物語:百歩蛇と首長の娘(巴冷公主的故事:百步蛇與首長的女兒)(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Eko Nugroho (埃科·努格羅)|SPACE OF LOVE, CARE AND SHARE (愛與分享的空間)(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Eko Nugroho (埃科·努格羅)|SPACE OF LOVE, CARE AND SHARE (愛與分享的空間)(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Abeyuka. (阿部有加)|The Wonderland of Underwater (不思議海世界)(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Abeyuka. (阿部有加)|The Wonderland of Underwater (不思議海世界)(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吳騏57|海被窩(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吳騏57|海被窩(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峇岦嵐偲・旮札涅蘫|蔚藍之森(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藝術旅店 峇岦嵐偲・旮札涅蘫|蔚藍之森(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2024 屏東落山風藝術季
展出時間|2024.12.20-2025.03.2 
五大展區|看海美術館、村落展區、街道展區、沙灘展區、藝術旅店(長灘、紅柴居)
導航地址|屏東縣車城鄉海口路1-12號
室內展館|10:00-18:00
戶外亮燈|17:00-20:00
更多詳情,可至藝術季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原物創意、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