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花蓮跳浪藝術節開展!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齊聚11組藝術家全新創作

2024花蓮跳浪藝術節開展!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齊聚11組藝術家全新創作,

第三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於2024年11月2日至2025年1月5日回歸。本屆藝術節由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共同策展,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展出11組藝術家的全新創作,並串連8個在地特色空間作為本屆藝術節的衛星站,帶來一系列精彩展覽及體驗活動。

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題

「Palafang」在阿美語意為「來做客、去拜訪」;跳浪既是地名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早期東海岸人們往來需計算浪潮,在礁岩間跳躍式前進。兩者皆有「回家」之意。自2021年首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舉辦以來,藝術節以「創造你與花蓮的新關係」為核心,通過專業藝術策展呈現創作者眼中的花蓮,並結合在地藝文平台分享生活體驗,藉此串連起旅人與當地人對花蓮的情感。

本屆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主視覺底圖來自設立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於0403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淺綠到深藍是壓縮,橙黃到暗紅是擴張,光纖訊號編織出一張過於豔麗的地紋,顯示了地震當下地殼爆裂的躁動。而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策展團隊決定直視有數條活動斷層經過並鄰近琉球海溝地震隱沒帶的花蓮獨特的地理性,以及生活於此的人們的震央日常。

本屆主視覺底圖來自設立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於0403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本屆主視覺底圖來自設立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於0403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與地震科學跨域合作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地震頻繁的花蓮作為「星球爆裂觀測站」,藝術家們從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時空視角,提出各自的藝術詮釋與表現,運用部落神話、群體寫生、數位模型、事件繪畫、場所攝影、環境影像、部落重建、療癒劇場和詩學書寫,來銜接受創的環境與人心。

此次更首度與地震科學進行跨域合作──邀請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馬國鳳特聘研究員為策展人,和她所主持的米崙斷層鑽井觀測站,一起為展覽提供了科學觀測的角度。結合理性與感性,本屆藝術節試圖創造一個精神地理上的療癒場所,透過感性的觸動,去探討並促動人與環境在星球巨大震盪後的關係重組。

〈地震知識展區〉,大森式二倍強震儀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借展,地震和建築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QSIS, Quake Structure Integrity System)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地震知識展區〉,大森式二倍強震儀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借展,地震和建築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QSIS, Quake Structure Integrity System)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科學家與歷史地震展區〉,米崙斷層岩心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科學家與歷史地震展區〉,米崙斷層岩心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回應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

今年藝術節延續往屆形式,主展場設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本屆將呈現2ENTER貳進、Ali Istanda胡家瑜、Iyo Kacaw伊祐・噶照、Raito Low劉靜怡、公視我們的島、王煜松、涂維政、張溥騰、陳政道、盧俊翰、鍾順龍 × 莊慕華共11組藝術家作品,共同回應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

除主展場之外,今年亦邀請了橫跨花蓮市區、新城、壽豐、鳳林、玉里、豐濱8個在地藝文平台,以衛星站的形式參與本次藝術節,透過田調採集在地民眾的地震經驗,並經由藝術家轉化為一系列展覽與體驗活動。合作夥伴包含:洄遊吧、樸石咖啡×光之島共享基地、艸青悠耘工作室、美好藝術、黑熊教育館、Makotaay生態藝術村、MiDAS美崙地震工作站、地震寫生團。

地震寫生團(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地震寫生團(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MiDAS美崙地震工作站(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MiDAS美崙地震工作站(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齊聚11組藝術創作

2ENTER貳進|〈擬山行〉

藝術家團體2ENTER貳進的〈擬山行〉(2024)透過具有即時光追系統的遊戲引擎,將花蓮峽谷作為「數位寫生」的對象,形構出一種集結地景、符碼、數位資訊之虛擬風景,重塑跨越時空的感官經驗。

2ENTER貳進〈擬山行〉2024版本,電腦程式運算影像,11分38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2ENTER貳進〈擬山行〉2024版本,電腦程式運算影像,11分38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Ali Istanda 胡家瑜|〈山,與山〉

布農族藝術家 Ali Istanda 胡家瑜創作風格簡練,其版畫作品〈山,與山〉(2024)展現了藝術家對於原住民族群在現代處境的反思。

Ali Istanda胡家瑜〈山,與山〉,2024,樹脂版畫/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Ali Istanda胡家瑜〈山,與山〉,2024,樹脂版畫/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

倡議海洋永續觀念的阿美族藝術家 Iyo Kacaw 伊祐・噶照,其大型裝置作品〈生命的穿透力〉(2024)拼接重組鋼筋、鐵、藤蔓、回收水泥塊,展現出生命的韌性與力量。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

現居台灣的馬來西亞藝術家Raito Low 劉靜怡,將Makotaay豐富的地景生態作為主角,以停格動畫為手法創作〈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透過呈現石頭多變的形態,帶領觀者重新認識石頭及阿美族人。

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前景為涂維政《地震博物館》〈巨獸鯊鹿兒2號〉(右),2020,裝置,342x156xH200cm(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前景為涂維政《地震博物館》〈巨獸鯊鹿兒2號〉(右),2020,裝置,342x156xH200cm(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公視《我們的島》|《我們的島》精選影像

公視《我們的島》從1998年開播以來,長期記錄台灣土地,本次透過展出《我們的島》精選影像,讓觀眾更加瞭解這塊不曾靜止的大地,共同找出防災、減災之道。

公視我們的島〈震撼花蓮|斷層帶上的生活 〉,2024,多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公視我們的島〈震撼花蓮|斷層帶上的生活 〉,2024,多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王煜松|〈花園-花蓮#九〉

王煜松的複合媒材創作〈花園-花蓮#九〉源自藝術家在花蓮的嶺頂考古遺址遊走過程中,撿拾重組陶片、土壤、考古後的殘留物,藉此想像它們在時空維度的存在。

王煜松〈花園-花蓮 #九〉,2024,裝置,直徑2米(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王煜松〈花園-花蓮 #九〉,2024,裝置,直徑2米(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涂維政|《地震博物館》系列

涂維政的《地震博物館》系列(2020-2024)透過神話、採集、工作坊三種方法和線索,對「地震」進行重新認識,並思考地震對人類的影響及面對它的觀看態度。

涂維政《地震博物館》,2024,觀念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左上方投影為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涂維政《地震博物館》,2024,觀念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左上方投影為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張溥騰|〈深時間裡的心跳〉

張溥騰的〈深時間裡的心跳〉(2024),以聲音裝置回應台灣和日本兩地的火山次聲波,並播放人類心跳聲與火山次聲波的共振,表達出藝術家對於環境的詩意關懷。

張溥騰〈深時間裡的心跳〉,2024,雙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李維尼,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張溥騰〈深時間裡的心跳〉,2024,雙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李維尼,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陳政道|〈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

陳政道的〈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2023-現在)邀請砂卡礑教會成員利用地震後新北市玩具銀行捐贈的積木進行創作,透過砂卡礑的山,反思砂卡礑的地震故事,回應展覽主題。

陳政道〈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陳政道〈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系列

盧俊翰的《地鳴後滄桑》系列(2018-2024)畫作,以近似圖騰、拼圖的視覺風格,記錄了震後的滄桑,訴說自然景色與社會現象的變化與無常。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2018-2024,共11幅畫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2018-2024,共11幅畫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鍾順龍 × 莊慕華|〈還在〉

鍾順龍 × 莊慕華的〈還在〉(2024)系列攝影作品,自我們熟悉靜止的日常風景中,擷取變動的痕跡,帶領觀者了解星球還在,地震還在,生活也還在。

鍾順龍X莊慕華〈還在〉,2024,攝影,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鍾順龍X莊慕華〈還在〉,2024,攝影,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時間|2024.11.02 – 2025.01.05
主展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花蓮美術館
主展場藝術家|2ENTER貳進、Ali Istanda胡家瑜、Iyo Kacaw伊祐・噶照、Raito Low劉靜怡、公視我們的島、王煜松、涂維政、張溥騰、陳政道、盧俊翰、鍾順龍 × 莊慕華

衛星站合作藝術家|
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新城鄉)
陳玟樺(洄遊吧|新城鄉)
鄭致廷(璞石咖啡 × 光之島共享基地|花蓮市)
地震寫生團:王思婷、王煜松、朱庭嬅、吳優、扶九淵、林佑愷、徐立軒、張峻閡、莊梩桉、陳廷妮、黃政強、黃庭筠、楊潔恩、黎睿騰(花蓮綠地繪畫工作室 × 0403共享空間 × 東東強海街基地|花蓮市)
許雅菁 × 王煒婷(艸青悠耘工作室|壽豐鄉)
鍾順龍(美好藝術|鳳林鎮)
白欽源(台灣黑熊教育館|玉里鎮)
黃海蒂(Makotaay生態藝術村|豐濱鄉)

資料提供|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覽巡迴全球長達十年,2022年時曾於台灣登場,如今整個展覽將在英國劃下句點。倫敦站由Design Museum(設計博物館)策劃,首度以設計視角探索提姆·波頓的異想世界,展出其與各領域設計師的合作歷程,包含90件全新展品。

巡迴十年後,在倫敦劃下句號

這是提姆·波頓的個人典藏首次於英國展出,而他本人也親臨現場,為展覽揭開序幕。「將50年來的藝術與生活呈現給大眾觀看,是一個奇妙的感覺,尤其這並非當初創作的原意。」提姆·波頓說明:「過去我曾拒絕在倫敦展出,但這次與Design Museum的合作讓我覺得很合適——他們理解藝術,並能讓我以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作品,這讓我倍感興奮。」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提姆·波頓出席「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開幕。(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展覽策展人Maria McLintock也表示:「對提姆·波頓來說,每部電影的創作都始於一幅畫⋯⋯我們非常高興能在這座他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展出這麼多具有個人意義的作品。Design Museum重新構想展覽,加入許多新內容和新故事,讓倫敦站成為空前盛大、具有獨特視角的體驗。」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提姆·波頓出席「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開幕。(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The World of Tim Burton」預售票數量打破Design Museum開館以來的紀錄,目前已有超過32,000人預先購買了展覽門票。

以設計視角切入提姆·波頓的奇幻世界

倫敦可說是提姆·波頓的第二故鄉,在其創作生涯中佔有獨特意義。策展團隊重新構思展覽的敘事結構,並聚焦在其電影創作中所導入的設計手法,這也是首次有展覽將提姆·波頓的作品從設計視角呈現。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倫敦站共展出600餘件創作,包括數百幅廣受喜愛的角色藝術品,以及90多件從未公開展出的作品。參觀者將走入提姆·波頓的奇幻世界,探尋他五十年的創作歷程,從早期的未實現計畫,到最新電影作品《陰間大法師2 》(2024)的珍貴物件。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本展於萬聖節前夕開幕,與提姆·波頓的哥德式黑暗世界相呼應,展期間也將放映18部波頓電影作品,讓觀眾窺探過去五十年重要電影創作背後的過程,包括《陰間大法師》(1988)、《蝙蝠俠》(1989)、《剪刀手愛德華》(1990)、《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等。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

這次倫敦站新增了許多精彩內容,特別展現提姆·波頓與多位設計師的長期合作,橫跨多元領域,如服裝設計師Colleen Atwood、場景設計師Rick Heinrichs、建築師和設計師Anton Furst,以及獲獎的木偶製作和定格動畫團隊Mackinnon & Saunders,並藉作品展示進一步突顯提姆·波頓的影像風格。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首次亮相的展覽亮點,包含1992年《蝙蝠俠大顯神威》中貓女的乳膠緊身衣,帶有象徵性的縫線設計;Jenna Ortega於影集《星期三》經典片段——銳舞(Rave'N)舞會上所穿著的禮服;同樣出自《星期三》、由Colleen Atwood所設計的奈落學院(Nevermore Academy)校服;以及Christina Ricci在《斷頭谷》中的黑白條紋禮服等。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1992年《蝙蝠俠大顯神威》中貓女的乳膠緊身衣首次於展場亮相。(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影集《星期三》劇照。(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影集《星期三》劇照。(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展場中還有數百件提姆·波頓的經典設計草圖和素描作品,見證了他在道具、場景設計與電影服裝方面的演變;觀眾還可以穿梭於充滿表現主義風格的場景,深入探索提姆·波頓奇異的藝術世界。另外,本次也特別復刻提姆·波頓的私人工作室場景,並展示近期創作的插圖手稿——例如他受邀為巴西聖保羅設計、一幅65公尺高的壁畫——觀眾可以從中一探他的創作歷程。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提姆波頓特展壓軸登陸倫敦!《星期三》舞會禮服首度展出,以設計視角深入異想世界更多經典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esign Museum)

懷舊影廳回顧提姆·波頓創作歷程

「The World of Tim Burton」展覽的結尾,是一個全新打造的電影體驗空間,展出特別為本展製作的影片,邀請到提姆·波頓的幾個重要合作對象,暢談彼此的合作歷程。該空間充滿懷舊的藝術裝飾風格,也令人聯想到提姆·波頓孩提時代的好萊塢電影院。

The World of Tim Burton - London

展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2025年4月21日 
展覽地點|the Design Museum
展覽官網|https://designmuseum.org/exhibitions/the-world-of-tim-burt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找一步》山海圳跨界創作展:百年町屋化身主題式展間,攜手10組藝術家開啟對自然的想像維度

《找一步》山海圳跨界創作展:百年町屋化身主題式展間,攜手10組藝術家開啟對自然的想像維度

《找一步 Hike and Seek – 山海圳跨界創作展》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保育署)主辦、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孩在 Hi!Kidult 共同策劃,攜手台灣10組跨領域創作者,以山海圳國家綠道為主題,共同打造情境式體驗空間。

《找一步》展覽旨在帶領民眾認識「山海圳國家綠道」,其為由民間倡議、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交由林業保育署整合14個機關共同串連完成的長距離步道,全長177公里,從海拔0公尺的台江內海爬升至3,952公尺的玉山山巔,山海圳國家綠道一如其名,串聯內海、大圳、原鄉、聖山4大路線,承載著臺灣近代400年的歷史與自然環境,見證了臺灣的島嶼身世,更展現了族群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本次展覽由林業保育署主辦、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受託執行、孩在 Hi!Kidult 共同策劃,邀請臺灣十組跨領域創作團隊,以山海圳國家綠道為主題,共同打造情境式體驗空間。(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本次展覽由林業保育署主辦、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受託執行、孩在 Hi!Kidult 共同策劃,邀請臺灣十組跨領域創作團隊,以山海圳國家綠道為主題,共同打造情境式體驗空間。(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百年町屋化身主題式展間

而展覽地點位於臺北市大安區林業保育署之展示空間——保育小站,建物原為日治時期總督府山林課的宿舍群,展場空間巧妙運用日式宿舍的民居結構,將每個房間轉換成主題式展間,分別以山海圳4大路線為主軸,回望百年前,山林課以此作為據點巡山踏查的探索精神,並在百年後由藝術家透過創作轉譯自然,引導觀者來趟山海圳的藝術之旅,結合鄰近的「勤美0km山物所」,成為城市生活切入山林藝文想像的起點。

➔ 台北「0KM山物所」開張:百年日式町屋化身台灣山系概念店

此次以博物學精神探究山海圳國家綠道,展出藝術家PÊIHU《奇幻博物誌》插畫作品。(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此次以博物學精神探究山海圳國家綠道,展出藝術家PÊIHU《奇幻博物誌》插畫作品。(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10 組創作者跨界共創

本次參展的每位創作者,經由實地走訪山海圳,親身感受沿途的人文風光,再由其創作視角進行轉譯,將自身感受的內在經驗化為創作風景。而這10組創作者橫跨纖維編織、剪紙、金工、刺繡、景觀植栽、攝影、插畫、香氛、聲音等領域,他們將田野採集的山海圳探訪經驗,轉化成不同形式的創作,希望讓參觀民眾身歷其境,體驗到山海圳隱藏其中的獨特風景。

博物學展區引導觀者一步步邁向山海圳,探索自然生態及動植物有趣的切面,疊加閱讀層次。(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博物學展區引導觀者一步步邁向山海圳,探索自然生態及動植物有趣的切面,疊加閱讀層次。(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博物學展區中的臺大植物標本館精選山海圳代表性植物、肯園以氣味找路,5種森林香氣喚醒感官。(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博物學展區中的臺大植物標本館精選山海圳代表性植物、肯園以氣味找路,5種森林香氣喚醒感官。(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比如創作品牌phytooo描述在鹿林山的田調過程:「我們沿著山路望上走,走進雲裡、觀看日照、起風、湧霧,每個轉彎都與山巒交疊出不同風景。」作品透過刺繡,勾勒出玉山群峰的細緻景色,並以金色繡線的紋理層次,呈現玉山曙光乍現的片刻。

phytooo《見漸》壯美的金色繡線描繪玉山群峰、感官花子《存在》透過植物的拼接,打造玉山孤寂遼闊之感。(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phytooo《見漸》壯美的金色繡線描繪玉山群峰、感官花子《存在》透過植物的拼接,打造玉山孤寂遼闊之感。(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而從台江內海0km出發,途經嘉南大圳,這是山海圳的起始路段:內海之路和大圳之路。纖維藝術家趙麗萍以在地回收蚵殼製成的紗線、魚鱗構成作品《粼粼之徑》,流線型的漩渦意象,以沿途著名景點「西口小瑞士」為造型,透過紗線上魚鱗的律動,再現沿途水路的波光粼粼。

趙麗萍以纖維編織創作《粼粼之徑》,使用魚鱗與蚵線手工製成。(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趙麗萍以纖維編織創作《粼粼之徑》,使用魚鱗與蚵線手工製成。(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走進一片原野竹林,彷彿來到鄒族神話的森林秘境。這是曾獲義大利波隆那插畫獎的剪紙藝術家Fafa作品《巨之影》,她以圖像重新詮釋亙古的鄒族神話,巨幅的布幔自天頂垂掛落地,娓娓道出鄒族神話動物擎天的故事。隨著布幅擴展,觀者猶如打開立體繪本,走進楓樹造人、射日神話以及巨鹿傳說的故事中。

《巨之影—鄒族神話五畫:擎天·木生·獵陽·大洪水·巨鹿神》細細感受神話與自然交織的文化底蘊。(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巨之影—鄒族神話五畫:擎天·木生·獵陽·大洪水·巨鹿神》細細感受神話與自然交織的文化底蘊。(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魏少君《在山的庇蔭中前行》,以紙雕詮釋過往鄒族獵徑的豐富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魏少君《在山的庇蔭中前行》,以紙雕詮釋過往鄒族獵徑的豐富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藝術家感官花子以竹子交錯叢生打造阿里山原生的山林意象,蜿蜒在竹林步道中,更能深刻感受鄒族四百多年定居在阿里山與環境交織的人文、歷史、地理脈絡。

感官花子《領地》植栽作品,隱藏在等待被發現的神祕角落。(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感官花子《領地》植栽作品,隱藏在等待被發現的神祕角落。(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臍加厝手路金工《森林微觀》毬果、箭竹與蝴蝶的三件式作品。(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臍加厝手路金工《森林微觀》毬果、箭竹與蝴蝶的三件式作品。(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藝術家親自獻聲的語音導覽

展間除了藝術作品,10組藝術家也透過語音導覽,分享從田調轉化成創作的歷程,並陸續推出系列講座與工作坊,帶著大家深入山海圳地理人文交織出的地景風貌,開啟對山海圳知識里程的新思維。

高啟舜《青山海屋》以巡山員的角色,延伸記憶的曲線。(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啟舜《青山海屋》以巡山員的角色,延伸記憶的曲線。(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找一步Hike and Seek-山海圳跨界創作展
展覽日期:2024/11/9-2025/5/11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1:00~18:00(週一公休)
地址:保育小站(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24號)

資料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