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宣布決選結果,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臺灣大學人文館」獲得評審高度共識認可,「南竿二六據點」、「台電萬大電廠」和「礁溪國小運動場」則榮獲佳作,而今年也首次設立「建築新人獎」,授予建築師林柏陽的「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獲獎專案的背後,各自面對著不同議題,以下就來看看建築師們如何以設計回應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臺灣大學人文館

臺灣大學人文館位於台大正門旁、鄰接新生南路,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歷經19年時間、先後共發展16個方案才完工,展現團隊驚人的意志力。該建築基地於2007年7月經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保留農陳館為歷史建築,拆除其餘兩棟後興建。因融合歷史建築與都市界面整合等複雜議題,在與「歷史」環境諧調的同時,亦必須能夠展現「當代」的精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建築團隊陸續與校方、都審、文資等多方辛苦溝通,尋找能夠容納六個系所師生活動的解方,最終以下挖二層滿足龐大的樓地板面積需求,同時減少視覺阻礙。設計過程中,建築團隊向農業陳列館及其設計者張肇康致敬,並以現代主義的精神為基礎,巧妙配置天橋、走道、樓梯、大小院落、中庭廣場及戶外劇場等多樣公共空間,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對話,讓人文館成為校園與都市間生動的穿越路徑。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南竿二六據點

海防據點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戰地景觀,也是一種在特殊時空環境下所產生的獨特建築形態,然而在卸下戰地身分後,該如何處理大量的軍事遺產?歷經多年的踏查與規劃,位於南竿機場右方的「二六據點」成為馬祖戰地「戰地軍事文化轉譯計畫」中首個完成改造的海防據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了保留原先海天一色的地景,建築師張正瑜打開原本封閉的防禦工事,將防禦設施地下化,並創造了半戶外的空間,增添透視空間並提升空間的細緻性,同時注重選材的豐富度與細膩度。設計上則轉譯「機能」、「軍事構工」、「建築」與「場所」等四個面向內涵,引入多變的在地文化與戲劇性,拉近人們與軍事設施之間的距離,讓歷史建築與現代生活需求兼容並存。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台電萬大電廠

擊壤設計事務所運用可有效儲存二氧化碳載體的木構造,作為台電萬大電廠辦公大樓結構,展示了木建築在現代公共空間的多樣應用。該大樓所在不僅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水力發電廠,也與自然環境互動緊密。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呼應ESG永續發展指標,建築團隊利用集成材技術,克服了傳統木建築的結構限制,呈現出輕盈、明亮的空間氛圍,有效結合了自然資源和產業需求,體現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該專案為木構造建築帶來重要突破,也為公共建築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 隱身山林,台電「萬大發電廠」絕美辦公室啟用!木構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樸實創意)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不僅是功能導向的基礎設施,更成為了學校與當地生活的交匯點。建築團隊充分融入使用者的需求,利用基地特性設計了一條上學步道,讓學童和家長能在遮雨空間內接送。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礁溪的溫泉、山景和四稜砂岩,是在地人最深刻的土地記憶。該空間串聯了這些地景,運用輕飄浮起的人工地盤、水藍綠色馬賽克圓磚、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長版等,形成一幅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獨特景觀。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新人獎: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

那魯灣集會所位於新竹賞蟹濕地及腳踏車步道旁,期望融合居民、遊客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匯聚人群的空間。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以一條水平線為區分,將集會所的所有功能置於水平線下方;並以三個垂直動線,建立起共融的生活型態。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評審團認為,面對著複雜的案件問題,建築團隊以不複雜的手法處理。集會所沒有正門,而是以低調的空間設計、靈活的內部配置、自然材料的運用、人性化的細節,突破基地周遭堤防的視覺限制,重新建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進而促進居民間的互動與凝聚力。

延伸閱讀 >>> 「那魯灣文化聚落」於新竹17公里海岸線正式啟用!西海岸的地景文化場域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新竹竹北「水岸市集」建築設計出爐!MVRDV打造如河畔燈籠、發光垂直的「市場立方體」

新竹竹北「水岸市集」建築設計出爐!MVRDV打造如輕巧河畔燈籠、發光垂直的「市場立方體」

新竹縣竹北市「水岸市集River Bank1」設計出爐!規劃多年的竹北東區市場,如今確定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攜手台灣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EKUO Architects)聯手打造,將以創新設計與多功能規劃,集結傳統市場、品牌市集、文化展演、青年創業基地、親子場域等,成為擁有多層次體驗的垂直聚落複合空間。

位於台灣成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水岸市集River Bank1」融合了傳統與當代市場風格,並聚焦「創新、質感、美學」三大元素,創造出一個可靈活使用,模糊了商業、文化與生活界線的公共場域。坐落頭前溪旁的水岸市集,看來有如一個輕巧的河畔燈籠,或是如MVRDV創辦合夥人暨主持建築師Winy Maas形容般,是「一個凝聚多重體驗的濃縮器」。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揉合台灣傳統市場人情味與現代風格

過去曾成功打造結合觀光與市場功能的荷蘭「鹿特丹拱形市場」(Rotterdam Markthal),MVRDV團隊本次在構思「水岸市集River Bank1」設計時,團隊也實地視察東區市場建築基地,並與竹北市公所團隊進行深入交流。Winy Mass指出,東區市場雖然腹地有限,但地理條件優越,其中水岸資源是最大亮點,團隊透過設計讓市場與水岸環境相輔相成,打造出一座兼具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市場。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團隊同時也進一步研究台灣不同類型的市場風格與發展歷史,從路邊賣菜的小貨車、市場廣場,到今天常見的超市與美食街,發現其中的矛盾—現代市場雖然有效率也更方便,但卻少了過去台灣傳統街市那種多元、有人情味的社交功能,加上近年來有些新型市場設計,開始嘗試用不同方式,將那種熱鬧與生活感找回來。

為此,「水岸市集River Bank1」可說是揉合了傳統與現代,但並非單純對過去的復興,而是以更創新的方式進行詮釋,不只是一個傳統市場的載體,更連結了美食、社交和休閒等功能。透過順暢又具可見性的動線,把不同樓層緊密串連,打造出一種兼具便利性與體驗感的多元市場空間。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靈活運用的「市場立方體」發光體建築

整棟建築由一層層開放式樓面堆疊而成,地上5層、地下3層樓規劃,包括B1的下沉式廣場,白天是採買據點,夜晚則是文創市集,而大型且貫穿樓層的永續環保裝置「轉轉樂扭蛋」,則將成為一大亮點;1樓為通透式及下沉的當代市場、2樓為水岸美食聚落、3樓為日間托嬰中心、親子館。4樓則為可容納300人的多功能空間。5樓屋頂露臺則預計規劃為「從產地到餐桌」農場,實現減碳足跡的理念。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多數層樓高5公尺,市集與展覽層則達到8公尺,足以容納各種用途。市集與美食區也設計多種攤位型態,從傳統小攤位到包含座位的用餐區,滿足多元攤商需求。或許建築外觀看來並不華麗,但團隊希望透過如「市場立方體」的簡單造型,能更靈活,也能輕鬆應對未來數十年不可預期的城市變化,延長建築壽命,同時避免大規模又昂貴的改建。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建築外側廊道則設置兩組蜿蜒而上的電扶梯,通往各層寬闊的露台,讓每一層空間都能獨立啟用或關閉。建築外側則設置了兩道蜿蜒而上的電扶梯,能夠直接通往各層露台,不只提升彈性,也可讓不同功能在白天彼此互補運作,到了夜晚也能夠維持熱鬧氛圍。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此外,市集建築也將串聯行人天橋,讓民眾可以直接從頭前溪河濱公園通往一樓的美食區,而一樓與地下一樓的市場空間也延伸至外部街道,甚至使用高架橋底下的陰影空間,營造出涼爽的市集區。為了讓這種連結更自然,建築內外地面皆會採相同的材質與紋理,讓整個市場與周邊環境更為契合,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整體空間也整合多層次的色彩引導系統、標示與互動媒體,每層樓都有其獨特的色彩主題,LED螢幕與霓虹裝置,讓訪客穿梭於各層之間又不至於迷失。電扶梯的外部則包覆著半透明面板,讓樓層間移動的人影若隱若現,變成一場公開的流動劇場,充滿生機感。

(圖片來源:MVRDV)
(圖片來源:MVRDV)

資料來源|MVRDV竹北市公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遠雄泱玥,入住一座忘卻時間的悠然家園 與自然永續共生,打造新時代的居住願景

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性的正視與實踐浪潮崛起,2025年遠雄建設呼應這股全球趨勢,提出邁向未來50年的全新品牌主張——美好共生。以人的需求為起點,透過好的建築、連結環境、活絡社群,提供豐富愉悅的生活體驗,喚醒美好居住本質;並以「永續」與「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從更加友善土地、友善生命的角度,建設美好城市和社區型態的未來。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作為新品牌首發設計案,基地位於陽明山、關渡平原交會處,洲美溼地與基隆河畔間,為台北市難得一見的「無堤水岸」,順應其優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以黃金級綠建築、被動式設計理念,依循土地紋理、打造出融合風、光、水、綠,一座會呼吸的永續建築體,提供與山水共生、與鄰里共享的悠然水岸生活。

層板式結構融入自然地景, 從城市過渡到開闊的水岸

操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師陳威誌,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的前設計經理,他說道:「此基地自然生態豐富,位於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如何喚醒人們的內在情感與環境對話是我們在思考設計時的原點。」陳威誌依循永續設計的原則,觀察地理位置群山與水流的走向,並同時考量與周遭道路、鄰里之間的關係,將人們心中對於基隆河出海口的意象——具有留白空間的大河水面轉譯為層疊式的屋頂設計,「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箱型式建築,以水平式的層板建築構建融入地景。」從遠處望去層層向河岸傾斜屋頂宛如一座小山坡,陳威誌說明這樣的角度有其更深遠的目的性,「讓屋頂壓低的那一側,是為了以更友善的尺度與鄰里連結,同時也能阻隔冬季的東北季風;再往前進,面向河岸側屋頂高度上升,讓空間從內斂變化至全然的開放,不僅過渡了城市喧囂,眼前無邊的泱泱水色,也將人們的目光帶回周遭的萬坪綠地公園與自然水景。」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褪去塵囂,讓回家就是一種享受

從接待中心的停車場步入室內之前,需先經過一段曲徑通幽的竹林廊徑,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調,這樣的動線設計安排也呼應著未來「遠雄泱玥」整體的建築空間規劃,此處距離士林天母不過五分鐘的路程,如何讓人放下忘卻都會的紛擾塵囂?「遠雄泱玥」將長型基地的左右兩側保留為充滿綠植的花園與步道,以綠意為人們洗滌外界的喧囂疲憊,讓每一次回家的路徑都是一趟療癒的過程。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永續節能的被動式設計, 忘卻時間的永續家園、與水天一色同頻

步入接待中心的一樓,在溫暖沉穩的木質空間,不見傳統的銷售桌椅,而是作為城市客廳與品牌沙龍,既是社區的一部分,也成為訪客與鄰里交流的共融空間。緩步至二樓,長桌後方開闊的天光水色景觀,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從外看似山脈的傾斜屋簷,在室內成為了視覺的指引,不僅強化了河畔的眺望意象,同時也達到具有建築節能減碳的被動式設計功效——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與遮陽(西面不開窗)。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長而深的水平式屋簷,從室內過渡到半室外的露臺設計提供了最完美的水岸生活體驗,當來訪者置身於這片無邊界的大河流水景色中,望著夕陽餘暉的金黃照映在河面時,時間彷彿凝聚此刻,獨自靜坐其中,如同進入一個不存在任何一個時區裡的世外桃源,未來的每一天,隨四季流轉,在與大山大河悠然共生的慢活歲月中,忘卻世俗的所有煩惱,回到內在安靜傾聽心靈的聲音。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預約水岸新奢華

0800-502-555

https://www.fgrealty.tw/6ymba3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遠雄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