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嘉義的新路徑!嘉美館《移動觀察者》用藝術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我們生活在城市、遊走於地景,無論走路、觀看、搭車或開車,各種遊走其中的移動方式,都是個人面對城市地景的觀察行為——這是英國文化地理學者約翰威利(John Wylie)在著作《地景》(Landscape)中所提出的論述。

以此為出發點,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美館)在嘉義建城320週年之際策劃《移動觀察者》(Mobile Observers)特展,邀集4組新銳當代藝術家:游雅蘭、2enter貳進、黃韶瑩、吳依宣,透過藝術作品打開「隱匿的城市」,引領觀者在非日常的路徑中發現獨特地景,打開感受嘉義文化的新切角。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用藝術創造探索嘉義的新路徑

《移動觀察者》作品媒材橫跨版畫、空間裝置、軟雕塑及新媒體互動影像,創作故事涵蓋嘉義的過去與未來,以嶄新而獨特的視角看待阿里山林鐵、木屋、「嘉義八景」等在地景色。四組藝術家穿梭在嘉義不同時空下的地景當中,且各有各的方式與姿態,游雅蘭、2enter貳進以藝術回應城市地景與歷史的交織變換;黃韶瑩、吳依宣則探索美術館的公共性,藉雕塑與裝置開啟觀眾身體與地景之間的對話,引領人們品味嘉美館建築新舊融合之美。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帶逛《移動觀察者》4件作品

▍按圖索驥,穿梭古今探索嘉義八景

曾就讀嘉義高中美術班的游雅蘭,將求學時對於城市歸屬感的觀察與體悟,融入版畫作品當中,本次展出的〈桃城八景圖繪〉、〈山景〉系列呈現於窗戶與燈箱,透過廣為人知的「嘉義八景」,帶出對自然景觀的觀察,及民眾參與其中的民主性。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有趣的是,嘉美館特別將〈桃城八景圖繪〉融入《移動觀察者》展覽摺頁當中,並結合google map、文學創作者許蕣紘撰寫的文字介紹,邀民眾按圖索驥,從嘉美館出發,展開一場嘉義古今八景小旅行。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在美術館「搭上」阿里山小火車

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帶來沈浸影像裝置〈Data Verse Chiayi,以遊戲引擎打造鏡像虛擬城市。只要透過手機與作品互動,不僅可在虛擬世界搭上阿里山小火車全新檜木列車「福森號」,還能隨著真實世界的天氣預報及Google關鍵字搜尋熱度的變化,移動觀察不斷變化的未來城市景觀。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石頭或棉被?從嘉義傳統手工藝展開的視覺戲法

以雕塑、立體裝置見長的黃韶瑩,從嘉義傳統手工棉被行汲取靈感,創作〈一個臨時的安排:從推倒一座石墩開始〉,其以嘉美館戶外空間為場域,創造一系列可移動、可坐下休息的石墩軟雕塑,巧妙玩轉材質於視覺、觸覺予人的印象,同時邀請觀者在美術館庭院相遇交流。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步入作品、成為作品,領會木都傳統文化之美

帶來〈過渡空間(走廊)〉裝置作品的吳依宣,經常利用影像、雕塑轉化世界已存在的經驗,並創造令觀者重新體驗的可能,本作從嘉美館建築與空間體驗出發,結合在地採集的木屋影像、竹製香腳、棉紙等嘉義元素,呈現一件從二樓玻璃帷幕延伸至四樓瞭望台的作品,邀觀者踏上台座,體驗不同於以往的觀看視野,並成為構築作品的一部分。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跟藝術家一起成為「移動觀察者」

透過《移動觀察者》特展,嘉美館期待藉藝術作品提供探索、體驗嘉義市的精采線索,觀者將隨展覽摺頁上游雅蘭的「嘉義八景」認識今昔嘉義市的著名地景;乘坐貳進創作的虛擬火車,從嘉義市出發,感受城市人文風光;接著在黃韶瑩、吳依宣於嘉美館呈現之作,透過棉被、香腳、老屋等嘉義文化資產,打開身體感官與美術館及城市對話。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移動觀察者》

展期|2024.11.02-2025.03.02

展場|嘉義市立美術館戶外庭院、本館棟2樓與4樓、古蹟棟3樓圖書室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休館)

南美館「吾妄之境」開展!以「BL」為主題,從視覺藝術角度探討ACG中的現象級發展

南美館「吾妄之境」開展!以「BL」為主題,從視覺藝術角度觀察ACG中的現象級發展

臺南市美術館全新展覽「吾妄之境 The Fantasy Wonderland」,以「BL」(Boy’s Love)為主題,帶領觀眾深入探討ACG(動畫、漫畫、遊戲)架空世界中的男子戀愛關係,以及BL與社會時代變遷之間的關聯性。

「吾妄之境」展覽從1970年代少女漫畫中率先出現的「少年愛」題材出發,探索BL如何在社會變遷的推動下,從一個小眾題材發展為獨立類別,並呈現女性觀點的男性美型角色欣賞。

本展將從BL主題萌芽的起源,連結到現況發展,探討此主題所蘊含的時代思維及性別凝視轉換。(圖片提供:南美館)
本展將從BL主題萌芽的起源,連結到現況發展,探討此主題所蘊含的時代思維及性別凝視轉換。展期為即日起至明年3月16日,(圖片提供:南美館)
「吾妄之境」帶領觀眾深入探討ACG(動畫、漫畫、遊戲)架空世界中的男子戀愛關係。(圖片提供:南美館)
「吾妄之境」帶領觀眾深入探討ACG(動畫、漫畫、遊戲)架空世界中的男子戀愛關係。(圖片提供:南美館)

重現男子同性愛主題萌芽過程

展覽的開場作品以兩位美男子的畫像迎接觀眾,引導大家觀看「男性之美」。其中,日本藝術家木村了子擅長透過其精湛的傳統日本畫技法,詮釋亞洲當代男性之美。第一子題藉「花之24年組」重量級少女漫畫家竹宮惠子及山岸凉子的作品,重現男子同性愛主題開始萌芽的過程。

展覽中可見早期日本漫畫家手繪原畫,讓觀眾仔細欣賞創作者的細膩筆觸。(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中可見早期日本漫畫家手繪原畫,讓觀眾仔細欣賞創作者的細膩筆觸。(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內也可看到笠井亞由美為竹書房《麗人》雙月刊繪製的封面原畫,道出90年代BL主題已茁壯成型。本展覽室中亦包含延伸議題,展示同志漫畫名家田龜源五郎的作品,探討BL漫畫及同志漫畫在人物外型表現上的差異。展覽中並特別展示京都精華大學國際漫畫研究中心的「Genga’ (Dash) 原畫’(複製畫)計畫」,此計畫提供漫畫原稿長期保存與展示的方式,本次是這些漫畫複製原稿首次在臺灣展出。 

笠井亞由美為竹書房《麗人》雙月刊繪製的封面原畫,道出90年代BL主題已茁壯成型。(圖片提供:南美館)
笠井亞由美為竹書房《麗人》雙月刊繪製的封面原畫,道出90年代BL主題已茁壯成型。(圖片提供:南美館)

描繪男性之美與男子間的情感關係

BL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常以理想的「美型」樣貌呈現,展覽第二子題即聚焦在探析能讓觀者產生愉悅情感共鳴的美型角色等視覺元素。本區匯集來自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創作者,如陳珮怡、每日青菜、山本タカト、紗久樂さわ及黃向藝等,以多元的媒材或繪畫技法,描繪出男性之美及男子間的情感關係,並且藉由畫面細節暗示所提供的想像空間,促成觀者與創作者間一種看不見卻緊密的有趣互動關係。

藝術家每日青菜為此次展覽製作全新的空間裝置,讓《Day Off》角色的情感互動突破二次元限制。(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每日青菜為此次展覽製作全新的空間裝置,讓《Day Off》角色的情感互動突破二次元限制。(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中亦可看見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兩幅巨大屏風作品《王子成真-王子之國》。(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中亦可看見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兩幅巨大屏風作品《王子成真-王子之國》。(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二子題聚焦在探析能讓觀者產生愉悅情感共鳴的美型角色等視覺元素。(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二子題聚焦在探析能讓觀者產生愉悅情感共鳴的美型角色等視覺元素。(圖片提供:南美館)

呈現作品的多元樣貌

第三子題以「樂園」這個充滿娛樂性及理想性的概念,回應展覽命題及ACG藝術類別的特性,將架空世界中的想像在展覽中呈現。在展示規劃上以作品的多元樣貌為主,展現臺灣當代創作者的原創實力。餅乾及桂兩位漫畫家的作品,把閱讀時的觀看經驗,轉換成與實體空間呼應的型態,提供觀者不同以往的體驗。

第三子題空間提供觀眾許多互動,讓民眾可以更近距離接觸BL的架空世界。(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三子題空間提供觀眾許多互動,讓民眾可以更近距離接觸BL的架空世界。(圖片提供:南美館)

動畫及遊戲分別展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全臺語配音動畫《竇蓮魁》和相關延伸作品,以及自推出後即人氣居高不下的BL成人遊戲《新世界狂歡》,展出著重於觀眾較少看到的前期發展過程,包含角色設計、分鏡腳本、色彩計畫等手稿原畫,讓觀眾更加了解製作團隊的發想過程。 

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竇蓮魁》角色設定解析。(圖片提供:南美館)
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竇蓮魁》角色設定解析。(圖片提供:南美館)
民眾可在舒適的沙發放觀賞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全臺語配音動畫《竇蓮魁》。(圖片提供:南美館)
民眾可在舒適的沙發放觀賞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全臺語配音動畫《竇蓮魁》。(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桂的暢銷BL台漫《我的網紅男友》,在展覽室中被賦予了民眾可與角色互動自拍的設置。(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桂的暢銷BL台漫《我的網紅男友》,在展覽室中被賦予了民眾可與角色互動自拍的設置。(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三子題中仍有日本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巨幅創作《男子樂園圖屏風》。(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三子題中仍有日本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巨幅創作《男子樂園圖屏風》。(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餅乾的超人氣BL漫畫《我的室友帥哥學長》在展覽中以巨型的漫書書翻頁方式呈現。(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餅乾的超人氣BL漫畫《我的室友帥哥學長》在展覽中以巨型的漫書書翻頁方式呈現。(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中更安排了《我的室友帥哥學長》互動裝置,觀眾透過手溫感應摩擦黑色圖塊即可看見隱藏版畫面。(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中更安排了《我的室友帥哥學長》互動裝置,觀眾透過手溫感應摩擦黑色圖塊即可看見隱藏版畫面。(圖片提供:南美館)

吾妄之境 The Fantasy Wonderland
展出時間:2024年11月15日至2025年3月16日
展出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3樓展覽室K-M

資料提供|南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10組入選作品一次看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2024臺北美術獎結果公佈,本屆342件徵件中共有10組入選,由邱子晏《曼德拉記憶》獲頒首獎,入選作品展覽也同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即日起展至2025年3月2日。

臺北美術獎長年以來持續觀察展覽趨勢觀點,提供當代創作者具能見度的發聲平台,進而促動藝術生態開展多元向度。今年,評審團由館內外委員組成,分別為胡永芬、徐文瑞、姚瑞中、游崴、蔡明君、簡正怡、余思穎,評審團主席胡永芬表示,從投稿作品中,能明顯地看見青年創作者們多元多樣的關注方向,以及越見鮮明強烈的風格面貌,從形式到議題,都極其豐富;並可從中觀察出,藝術家們明顯地以大量的影像流動作為敘事主軸。

2024臺北美術獎 首獎作品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

《曼德拉記憶》以藝術家在臺南認識的一名老翁鄭添文的口述歷史為背景,探討大眾對戒嚴時期的虛構集體記憶。邱子晏在展間中製作了一座鏡面騎樓,試圖在美術館的白盒子內搭建出額外的空間,搭配刻意的聲光設計,將鄭添文的曼德拉記憶(聲稱與其兄為1947年臺北私菸查緝事件的現場見證者)與黃榮燦的版畫《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相互交織,呈現一段表面上符合畫中場景的虛構情節,試圖在歷史與個人記憶之間進行辯證和相互註解。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2023,4K雙頻道彩色有聲錄像,12分,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 優選作品

何彥諺《睡眠大廈》

在社運與疫情期間,何彥諺感受到社會上總是存在者一股無形的集體潛意識。研究過程中,藝術家意外發現基隆港潮位與人腦深層睡眠擁有相似的波形圖,也因此逐步串起神經生理與海洋科學兩種尺度落差極大的現象,並進一步援引自己兒時的居住空間,將之視為群體精神意志的延伸,提出「以人體腦波解讀潮汐規律」的假設,透過兒童至青少年階段好發的「夢遊病症」,將微小的個人意識和社會氛圍連結起來。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何彥諺《睡眠大廈》之〈容器〉,2023-2024,錄像,7分35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何彥諺《睡眠大廈》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林彥翔《迫降》

從小在桃園機場旁長大的林彥翔,對於航空城徵收一案印象深刻。面對整片即將消逝的風景,他蒐集居民在搬遷過程遺留下的老家具、磚瓦,試圖續存居民對於土地的共感記憶。藝術家將這些物件拆解、組裝成一台飛機,帶它走過尚未成形的桃園機場第三跑道,再帶它來到展場,以歪歪斜斜的降落姿態呈現;另一方面,也透過重新堆砌牆面、攝影等行動,紀錄下因開發而驟變的農村地貌、居民的離所,以及信仰的遷移。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彥翔《迫降》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彥翔《迫降》之〈起降第三跑道〉,2024,單頻道錄像4K ultra HD,50 分,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

《斷頭河計畫》以族群衝突歷史中因「獵首」而生的無頭鬼魅為引,將「靈」貫穿作品之中。該計畫一方面以北臺灣淺山地帶的原漢人群交界帶及地域社群作為連結、調查與文化實踐的場域,透過影像、製圖與通靈等方式,關注不同歷史記憶及宇宙觀底下的非人之物;另一方面,則以學術場域的論述生產與研究發表機制作為田野地,以期刊、講述與研討會等形式,試圖回應及反思「藝術研究」在實踐上如何介入學術對於不可知的界限。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9-2023)》之〈無頭屍史〉,2023,雙頻道錄像裝置,27分35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

創作靈感來自於張哲榕自宅、經營舊書店的父親,以及自身病症的關係轉化,透過影像及饒舌創作,將父親的囤積行為、藝術家如何以創作自我治癒,與舊街區的回憶與口述歷史娓娓道來。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逐漸修復與父親的關係,了解「囤積」是父親維持自在健康的方式,展間中以父親二手書店的書堆疊成書牆,搭配影像、錄像如實呈現父親舒適閱讀的三度空間;同時也隨著藝術家患病時書寫的日記,呈現「有機生長」的創作樣貌。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之〈片羽即光:天台父親、書店父親〉,2023,單頻道錄像,2分4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

早期臺灣代工產業發達,曾經量產過一批外銷歐美的卡通造型的動物擺飾,這些瓷偶多半有著浮誇的妝容,材質以陶瓷及石膏為主。隨著產業型態的轉變,盛極一時的外銷產業也隨之沒落,留下一段破碎的陶瓷藝品歷史。謝佳瑜透過假想《露露藝品社》藝品公司,建構出一條虛擬的生產線,透過幽默詼諧的口吻,從如何生產、精煉最優秀的動物擺飾、報章雜誌的廣告文宣等,企圖在這些無法追溯原型的陶瓷玩偶中,挖掘物件所透露出當時的價值觀點,闡述一段無法被驗證的想像。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之〈露露藝品〉,2024,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1分2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謝佳瑜《露露藝品社》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 入選作品

阮柏遠《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

系列作品借用網路情感關係的另類狀態,從虛擬主播與直播文化,探問當代社會中,人與虛擬形象之間的特殊關係鏈結。藝術家使用社群媒體上帶有憂鬱傾向的「Dreamcore」影像與AI編制而成的文本,關注網路生活中的情感與情緒狀態;同時也運用線上遊戲、VRchat、3D模型、虛擬實境結合網路愛情、虛擬性戀與替身性愛,探索人與數位技術、數位物的關 ,思考流動狀態的網路酷兒與感官身體。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阮柏遠《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2023,AI、Vtuber,尺寸依空間而定,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阮柏遠《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林哲志《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

本計畫始於2020年,從那時起,大量和戰爭有關的影像不斷地流傳,戰爭的尺度越拉越高。林哲志認為,人們對於戰爭的感知及理解,都是來自「影像」這個媒介,而他也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還有其它路徑可以重新認識戰爭?《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是一個從合作走向毀滅的觀展體驗,一開始的錄像,虛構出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2024太空漫遊:衛星科幻小史〉以生成式AI的模型來解讀、生成與再次串連衛星發展的歷史圖像,並對「檔案」的建立提出質疑;展場中的三顆衛星裝置,則透過轉譯與再現,重新詮釋歷史上一段太空戰爭。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哲志《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之〈可能的任務〉,2022,雙頻道錄像,9分30秒,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林哲志《一種無重力的地緣想像》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

張辰申形容,自己的展場總是像鬼片場景一樣、很獵奇,《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將生理構造與人類相近的家豬骨骸、外皮、頭部、心臟、 血管組織等器官標本,以類醫學博物館的展呈方式,懸吊、擺置於展櫃中,構圖分別汲取《聖經》繪畫中常見的手持剝皮刀使徒圖像,以及傳統山水畫蘊含的身體五行概念,展現出東西方對人類身體觀的思考差異;一旁併置播放豬隻植入人類牙齒的手術紀錄影像,以多重手法探討人豬之間的依存關係、去人類視角完成豬的聖物化與救贖。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2023,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張靜雯《容器》

《容器》系列作品以臺灣與東京的公寓風景為主題,以整齊排列的窗戶表達城市中的孤獨與記憶,與疫情時期的不安情緒。其創作契機來自於日本哲學家三木清在《人生論筆記》一書中對於孤獨的詮釋:「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城市中窗戶簡潔的排列如同一幅幅特殊的平面繪畫,同時象徵著人們感情的出口與入口,並且在窗戶裡訴說著一個個故事,記憶、孤獨、不安的感情也凝縮在一個個窗戶中。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靜雯《容器》展出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奪首獎,在歷史與個人記憶間進行二二八事件的交互辯證
張靜雯《容器》之〈箱〉,2022,墨、雲肌麻紙,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24臺北美術獎Taipei Art Awards

展期|2024/11/14 - 2025/03/0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