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睽違5年,今年Bito再次與臺東縣政府一起打造城市形象影片,用「聽」的方式重新認識臺東。
採集這片土地的聲音地景
2019年Bito以「找回你的野」為主題,在為期10天的公路之旅,即興採集沿途山、海景色。沒有字幕、沒有對白,透過鏡頭間如原始獵人般的視角,及細膩觀察蟲魚走獸的心思,展現大自然的純粹。
海浪的拍打聲、山林間蟲鳴聲⋯⋯,單純的走訪已無法滿足團隊對於臺東聲音的想像,這次延續採集手法,將鏡頭從山海美景切換至「人」,深度建構屬於臺東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重新探索這塊土地,如同蒐集星星般,一點一點地截取臺東時刻發生的故事。

「聽東」不僅是聆聽土地的聲音,隨著「咚——」的一聲,浸入臺東各個角落與日常,取樣大眾習以為常,或是未被注意到的細微聲響:雕刻聲、祈禱聲、野炊聲、機械聲、海聲,以及從受訪者口中聽見的生命故事,那是只有擁抱大海、走進森林後才能傳達的話語。這些聲音存在於文化與藝術之間,凝聚成臺東獨一無二的樣貌。

以人文、在地日常切入
有別於以自然景色、觀光、飲食為主軸,Bito 翻轉既定的城市影片意象,從聲音、日常與人文切入。不僅邀請臺東當地手碟藝人柳哲光,也邀請阿美族部落藝術家希巨・蘇飛、返東繼承的雕刻師張威光、帆船學校的國外移居者小飛等,透過不同身份角色,呈現文化上的多元性。

團隊與導演在拍攝時發現居民常使用噴漆、色筆作為溝通的材質:將訊息留在紙板、告示牌。因此在影片的視覺呈現上,團隊將臺東的街頭風景作為美術設定靈感。隨著影片的播放,從日出至夜晚、自然到餐桌、耆老到孩童,畫面結合細微顆粒點的 2D 動態,將沿途採集的聲音具象化,傳遞出臺東的在地日常。

來自土地的聲響與祝福
在拍攝期間,不只是臺東的山海日常的聲響,團隊最常聽到的是土地與祝福。每一段的聲響與祝福,背後皆有著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與故事。「臺東的土地會黏人」所言不假,不管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或是移居者,每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都說一旦在臺東扎了根,儘管離開,還是會再回來。這塊土地匯聚各種認真生活的人,Bito希望藉由這隻城市形象影片,把這些美好動聽的故事傳播出去。

資料提供|Bito、文字整理|Adela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