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藝術家Haydonna台北個展「Gentle Souls」:以愛犬為靈感,捕捉⽇常⽣活中的柔軟時刻

南韓藝術家Haydonna台北個展「Gentle Souls」:以愛犬為靈感,捕捉⽇常⽣活中的柔軟時刻

在現代繁忙與喧囂的⽣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那些微⼩卻珍貴的瞬間,Contemporary by U畫廊將於2024年年末帶給觀眾⼀個嶄新的展覽 ——「Gentle Souls」。Haydonna 的作品以其愛⽝為靈感,從低視⾓探索寵物眼中的純粹世界,透過簡約⽽多巴胺的⾊彩,捕捉⽇常⽣活中的柔軟時刻。本次展間彷若「家」的延伸,丹麥家具品牌 HAYTaiwan 的家具點綴其間,將藝術與⽣活緊密結合,邀請觀者沉浸於⽣活的純真與美好。

Haydonna Shade of Love 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Shade of Love 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The Show 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The Show 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此次展出多元作品中經常出現稱為「Shadow Friend」的⿊⾊動物形象,它既是狗狗的影⼦,也是作者⾃我倒影的象徵,表達出與愛⽝間深刻的情感羈絆。Haydonna 採⽤寵物的低視⾓進⾏創作,並經常幻想若狗狗們能說話,牠們會說些什麼?⼜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Haydonna 曾說:「我時常將牠們描繪得更⼤,或賦予牠們⼈類特徵。這是我在藝術世界中將牠們當作夥伴的⽅式。」透過擬⼈化⼿法,訴說著⾃⼰想像中的故事,在畫作中留下屬於寵物的真摯情感。

Haydonna Transparent Mind 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Transparent Mind 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Sunday Afternoon 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Sunday Afternoon 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們將原本沒有實質意義的事物賦予意義,⼜或是表⾯看似有意義的事物其實空洞無實。」Haydonna 在展出的作品之中不僅捕捉了⼈與寵物之間純真⽽深厚的情感連結,也引發觀者反思此社會現象。這些作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讓⼈從動物真誠的視⾓體驗,進⽽引導我們思考簡單⽣活的價值,並喚起對這些珍貴瞬間的感知與視。

Haydonna Picnic 2024(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Picnic 2024(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遇上 HAY Taiwan

此次展間以「家」的意象為主題,每個區域代表不同的⽣活痕跡:與寵物依偎的沙發上、午後⽇光浴的⾓落,⼜或是能沈浸閱讀的個⼈空間,透過視覺、聽覺、和嗅覺喚起觀者在⽇常中不經意忽略的⼩確幸。展間的佈置品及家具來⾃近期廣受關注的丹麥家具品牌 HAY Taiwan。產品強調實⽤性與藝術性,不僅展現北歐簡約美學,還融入了當代設計風格,這些元素與 Haydonna 的極簡構圖及⼤膽⽤⾊相呼應,實現藝術與⽣活的融合。

Haydonna We Are All Connected (Series 2) 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We Are All Connected (Series 2) 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Simple Thoughts 2022(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Haydonna Simple Thoughts 2022(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親⾝體驗北歐和南韓當代美學帶來的「⽇常之美」

在「Gentle Souls」展覽中,Contemporary by U 為觀眾呈現南韓藝術家 Haydonna 與 HAY Taiwan 的美學對話,讓 Haydonna 的藝術作品在⽇常⽣活場景中展現出獨特的魅⼒。觀得以深刻體驗藝術如何提升⽣活質,並對抗現代繁忙⽣活所帶來的壓⼒,體現「簡單美好」的理念。

本次展覽中,藝術家 Haydonna 的全部作品和展間的 HAY Taiwan 家具皆有販售。同時,我們與藝術家聯名推出多款展覽限定的⽂創商品,如磁鐵、打火機、⾺克杯、領⼱等等,以及多樣 HAY Taiwan 的相關商品包括「Weekend」托特包、今年四⽉推出的「HAY DOGS」系列商品,該系列包含寵物領⼱、繩結玩具和寵物牽繩等,讓⼤家可以同時收藏 Haydonna 和 Hay Taiwan 的⼩物。

藝術家 Haydonna 個展「Gentle Souls」,將於 2024 年 11 ⽉ 16 ⽇ ⾄ 2025 年 2 ⽉ 9 ⽇於 Contemporary by U藝廊展出,我們將引領⼤家拾那份樸實⽽迷⼈的⽇常,同時展覽期間的每週⽇為寵物⽇,誠摯邀請⼤家攜伴寵物前來觀展,進⾏⼀場純淨靈魂的交流。

展覽⽇期| 2024 年 11 ⽉ 16 ⽇ ⾄ 2025 年 2 ⽉ 9 ⽇

展覽時間| 週⼀⾄週五:10:30-19:00

週⽇⾄週六:09:00-19:00

展覽地點| 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展覽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53巷42-1號

開幕茶會| 2024 年 11 ⽉ 15 ⽇ 14:00

購票資訊

購票⽅式| ACCUPASS和現場購票

票價| 新台幣 150 元(⾨票可折抵 100 元⽂創商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向更好的新北市說聲嗨! HELLO DESIGN以設計產生擾動,讓這座城市更加宜居

新北市設計中心延續「2023台灣設計展」累積的豐碩設計能量,以設計思維導入城市治理,不僅成為創意美學的發散地,更扮演著協作、培力、跨部門交流的重要角色,與政府各單位、設計團隊以及民眾們一起探討如何透過設計應對現代城市面臨的各種挑戰。2024「新北市設計週」,以平易近人「HELLO DESIGN 嗨設計」為題,如同主視覺中不斷變化的線條,和長出雙腳大步向前邁進的「HELLO」,期望大眾能跟隨著「設計」的腳步,一起探索新北的不同樣貌,在這座城市裡認識新的人、新的氣味、新的自己與重新發現更好的新北。

新北市設計中心
再生材質魔法師之稱的「re.O」團隊,展示再生材料成果。
新北市設計中心
展場內設有民眾留言區,邀請市民一起分享。

跟著設計路徑,看到更多面向的新北

以設計中心作為「城市企劃室」的四大任務為核心——城市再造、品牌進化、設計資料庫、Project 365 計畫,展示出近年新北市各項設計案例。展覽中可以看到全台首創的鋼筋自行車道——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時空暗線」,改建設計既保留鐵道歷史,並為了保護當地生態,以人工施工、生態友善的方式完成建造。設計中心與「非常態空間製作所」合作,提出以永續為核心的改造方案,將板橋國光圖書館閱覽室原先單一的閱讀空間打造為涵蓋學習、交流與實踐的多功能公共空間;設計中心也與「好氏研究室」聯手,為十三行博物館設計融合了現代簡約與史前文物有機特質的餐飲空間,為博物館注入新活力。

新北市設計中心
新北市設計中心
全台首創的鋼筋自行車道_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時空暗線」,以人工施工、生態友善的方式完成建造。

永續共好的信念,在地職人與土地的對話

想像如果要「打包」一份新北作為贈禮,應該包含哪些元素、物件甚至是氣味?在「品牌進化」區,設計中心規劃出「新北禮.山林」,以綠色、療癒、永續為選品方向,攜手在地職人與設計品牌合作一系列療癒產品,傳遞新北山林的美麗與富饒,也回應與土地永續共好的信念——有來自三峽的「眠腦」,精萃台灣本土植物,製作出能舒緩壓力的日常清潔產品;還有瑞芳山城的青草店「野事」,透過草本按摩藥草球,將新北山林中的草藥轉化為身體的舒緩工具;新莊經營超過半甲子的「登義」參藥行,將過去的百草藥櫃、熬煮補品等傳統,轉化為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中藥漢方茶包。    

新北市設計中心
新北禮以「山林」為題,選品在地品牌三峽的「眠腦」、瑞芳的「野事」及新莊的「登義」,呈現新北山林的內涵與療癒能量。

一起參與城市變革,從這裡開始

Project 365 計畫」則透過地方踏查、議題式工作坊、實驗性方案的落定,導入社會設計概念進行城市政策實驗,如與新北市社會局的合作,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了多樣化藝術接觸途徑的「藝術出走」和「打開博物館」等方案,將藝術育療擴展至長照機構,期望能進一步提升高齡者的文化參與感,並促進其身心健康。

新北市設計中心
展覽限定的「嗨桑茶屋」,提供輕鬆的交流空間,邀請市民們一同分享和討論設計如何影響未來城市的發展。

無論是公共空間改造、改善使用者體驗,還是針對高齡化社會的設計方案,這些案例都充分展現出「設計」如何從一個小小的構想轉化為具體的城市變革,讓新北市變得更加宜居、更友善!展場內還設有超過千冊設計選書城市設計案例的「設計資料庫」展覽限定的「嗨桑茶屋」,提供輕鬆的交流空間,邀請市民們一同分享和討論設計如何影響未來城市的發展,並鼓勵更多人參與其中,共同打造一個更具創意、更包容的新北市!

即日起至12/6前,開放周間預約參觀

Web | https://is.gd/jSiZvZ

FB | https://is.gd/mgEvia

文字 | 黃阡卉、圖片提供 | 新北市設計中心

不只是音樂祭,聲波薩滿在此發聲!專訪策劃團隊立方計劃空間、恆成紙業

不只是音樂祭,聲波薩滿在此發聲!專訪策劃團隊立方計劃空間、恆成紙業

這場音樂祭不只有樂團演出,連文學家吳明益都在lineup上,究竟要做什麼?《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以下簡稱聲波薩滿)將在11月23、30日和12月1日於恆成紙業、忠泰RS289兩個非典型空間登場,匯聚國內外40多組創作者跨界交會,以樂團、實驗聲響、講述式表演、行為藝術、短片到裝置等多元形式,帶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策劃團隊「立方計劃空間」(以下簡稱立方)的藝術總監鄭慧華、空間與企劃經理羅悅全分享,「聲波薩滿」這名稱原是副標,後來發現太有記憶點才成為主名。「薩滿」雖帶古老靈性的意象,活動卻並不著重神祕主義或身心靈式的聆聽體驗,而是重視透過實驗聲響與藝術帶來的感知擴展;加上深具現代性的「聲波」二字,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結合,表達出音樂祭想突破二元討論框架的理念。自2010年成立15年來,聲音一直是立方的研究主軸之一,他們也持續探索各色展演型態的未來性。這也是副標定為「立方論壇音樂祭」的原因—他們期待音樂展演場域也能是思想交會的論壇,表演者不是演出完就離開,而能更多與彼此、與觀眾激盪。

(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The Wall。(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從聲響文化看台灣音樂場景

1980年代末正值解嚴,羅悅全於輔仁大學創立「搖滾音樂研究社」,並與鄭慧華相識,剛好迎上「零與聲音解放組織」創立、1994年「破爛生活節」等重要時刻,台灣的音樂場景正蓬勃發展。兩人回憶,1990年代台灣劇場、文學、視覺藝術、獨立音樂等領域本混融並存。而後30年間,各藝術領域逐漸專業化、學院化,約莫2003年前後,隨藝術專門獎項設立,「聲音藝術」從視覺藝術領域衍生出來;音樂場景也愈加細分,噪音、電子音樂、搖滾(再細分為龐克、另類等)各自成群。「我們想談的是所有與聲響相關的創作,以及它如何形塑文化、影響人們生活的層面。」鄭慧華解釋,為了能在更全觀的視野下梳理整體脈絡,伴隨2014年北師美術館與高雄美術館《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的策劃,他們著手發展更具包容性的「聲響文化」概念。

台灣90年代藝文領域的混種狀態是自然而然,類似卻又不同於現在的「跨領域」實踐——《聲波薩滿》正是想透過藝術交流尋求共鳴與連結。鄭慧華以電子音樂重鎮柏林為例,說明二戰後的德國以電子樂先驅Kraftwerk為代表,透過電子音樂想像未來、重建信心。聲響能量可凝聚人心,而在施普雷河畔的廢棄工業廠房、倉庫中,音樂實驗與各種藝文活動交織出連結緊密的社群。而談到現今台灣,展演空間已愈趨制式化,「人們對空間與音樂的想像,其實也被現代生活跟科技媒介局限在一個個同溫層裡面。」因此,這屆《聲波薩滿》以「穿越差異旅店」為題,希望跳脫這些隔閡與冷漠,「透過實體空間的交流重新模糊這些界線,讓創作者進入那些場域,獨有的空間氛圍再觸發他們不一樣的表現。」

(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The Wall藝術家、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銀熊獎得主Hassan Khan表演。(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牯嶺街小劇場,藝術家張紋瑄講演式展演。(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跨域就要玩出不一樣的東西

空間搭起人們的聯繫,跨領域交流也打開場域的潛能。首屆《聲波薩滿》選定4大不同性質場域,這次則聚斂在兩地—現代雅緻的忠泰RS289與另類野性的恆成紙業。羅悅全提到這些異質空間對觀眾總是別具魅力,並笑稱恆成紙業二度開放的倉庫正像「柏林工業風」,「恆成紙業怎麼聽都不像發生音樂祭的地方,所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在9年前回台接班後,一直苦思這夕陽產業能有什麼可能性,他在2021年林冠名個展《散落物memento》開幕派對邀請DJ,發現紙張撤在一旁的倉庫吸收迴響的聲感意外好,正適合音樂展演。他坦言跟《聲波薩滿》的合作並非什麼宏大願景,就是單純「交朋友」一起做好玩的事。「這也為恆成加了分,我們協助文化產出,同時也獲得外界的一些認可,被更多地push、鼓勵繼續嘗試下去。」

在恆成,前次有林強迷幻的電音饗宴,這次文學家吳明益將與樂團裝咖人帶來演說式表演。當吳明益親身在恆成場勘時被空間觸動,靈感似乎遏止不住。鄭慧華笑說,「當我們拋給你東西,然後你開始想可以做出哪些不同的事,這是我們最快樂的地方。」隨著徐嘉駿、Melting Part也加入共製,這屆《聲波薩滿》的節目更趨多元。表演形式也有所拓展,在錄像作品放映外,更邀請平常在劇場、美術館及現地空間的行為藝術、舞蹈等創作者參與,這有賴於今年加入立方、擁有相關背景的區秀詒。她說:「跨領域並非要讓所有元素融為一體,而是讓不同創作者聚在一起,透過彼此的差異性產生化學反應,激發出各種嶄新的能量。」

(圖片提供:吳明益、裝咖人)
文學家吳明益將與樂團裝咖人將於11月23日恆成紙業的場次,共同帶來演說式表演。(圖片提供:吳明益、裝咖人)
(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恆成紙業。(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冷與熱,一場須親身沉浸的藝術對話

國際合作方面,立方攜手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館與印尼音樂廠牌Yes No Wave Music,彷彿將極冷與極熱的元素並置。卡西諾藝術總監Kevin Muhlen曾深深被《聲波薩滿》的能量驚豔,這次更主動引薦3組歐美、北歐藝術家。羅悅全形容,他們展現簡約精確的性格,以純粹形式追求音樂的純淨境界;而近來在國際特別耀眼的印尼聲響藝術,則帶著熱帶風土般的豐富氣息,讓人想起台灣1990年代的生猛。「如今他們能用網路掌握最新知識與技術,同時也善用自己在地很『土』的方式演繹音樂,反而玩出不同味道,這種生猛能量在台灣已慢慢少見了。」

(攝影:Art Bicnick;圖片提供: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Dankwart)
歐美背景表演者包含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冰島)、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Dankwart(盧森堡)等。(攝影:Art Bicnick;圖片提供: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Dankwart)
(圖片提供:Asep Nayak、Irfan Muhammad、Kamal Sabran、Kadapat)
東南亞背景表演者包含Asep Nayak(印尼)、Irfan Muhammad(印尼)、Kamal Sabran(菲律賓)、Kadapat(印尼)等。(攝影:Swandi Ranadila;圖片提供:Asep Nayak、Irfan Muhammad、Kamal Sabran、Kadapat)

此外,立方在忠泰RS289策劃小而精緻的市集,也與恆成內容品牌「野点nodate」合作共製,從刺青師到詹記麻辣火鍋都將現身恆成現場。羅悅全指出,現代人雖能便捷地接觸廣泛的音樂資訊,卻因資訊龐雜而流於表面。「單純透過網路接觸這些音樂類型其實缺乏身體感,太快速的接受容易讓音樂的脈絡、感知變得斷裂,我認為你必須在現場中,才能真正知道音樂究竟是什麼。」《聲波薩滿》正是這樣一個平台,如同現今代稱論壇的英文「Symposium」,溯回希臘語源的「飲酒會」——在伴隨音樂與表演的開放氛圍下,思想與藝術的對話或許正在發生。

(攝影:朱特)
由左至右分別為國際交流計畫主持人區秀詒、空間與企劃經理羅悅全與藝術總監鄭慧華。(攝影:朱特)

立方計劃空間

20104月成立,致力推廣當代藝術、人文思維,並連結國際與在地網絡。作為台北南區的重要藝文場所,提供展覽、講座、交流和資料庫功能。截至2024年,立方已舉辦超過70檔展演、百餘場講座及表演,並透過多元媒體發表研究成果。曾與200多位藝術家及多個國內外機構合作。其策劃的《造音翻土》展覽獲2015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專書亦獲2016年金鼎獎最佳編輯獎。

(攝影:KRIS KANG)
恆成紙業團隊合照。(攝影:KRIS KANG)

鄭宗杰

恆成紙業三代負責人。大學念建築,海外工作十幾年後,9年前父親過世回家接手,打開各種觸角,想找出紙張媒材於當代的可能突破點,更讓品牌直接作為橋樑,串聯其他產業。

跨越國籍的聲響對話

三牲獻藝(台灣)

Q1:聲音在你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聲音是創作的核心素材和操作對象。我們的背景和風格都很不同,但都被文化內容,特別是台灣廟宇文化所牽引,過往更多在收集這些素材,上張專輯《八仙》開始加入更多故事性、人聲元素。現階段我們想更加強故事性,但核心始終是廟宇文化與電子音樂的結合。

Q2:今年的主題是「穿越差異旅店」,你覺得藝術能幫我們跨越哪些差異?
我們並不刻意去穿越差異,都有自己的堅持,但也學會了不去過度干涉彼此,主要透過工作流程將不同元素整合在一起,回到企劃、文本上討論,避免在風格上產生衝突。年紀大了後,創作態度更成熟了,懂得在「完美」和「夠好」之間找平衡。

Q3: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這次的表演內容?
近期新計畫「天地無用」與今年離世的成員Fish(黃凱宇)有關。現在少了一人,正調整工作流程,我們會選擇過去4張專輯中代表性的6首曲目重新製作,用AI重建無法取得的原始分軌檔。Fish的風格直接、有力道、帶有機械感,講究音色和音頻的表現,這次會向Fish靠攏,也會強調現場即興演出元素,是對Fish的致敬,也是對他離世的消化過程。

(圖片提供:三牲獻藝)
台灣電子音樂演出團體三牲獻藝。(圖片提供:三牲獻藝)

三牲獻藝

全新形態的電子音樂演出團體,融合風土採集、電子音樂與台灣廟宇音樂元素的跨界計畫。由知名音樂製作人柯智豪、兩位重量級電子音樂製作人鄭各均(Sonic Deadhorse)和黃凱宇(fish.the),以及視覺藝術家邱智群組成。自2014年首次公演以來多次入圍金曲獎,參與重要演出如台北雙年展和2024巴黎文化奧運台灣館。2024年初黃凱宇驟逝後,團隊面臨重大變革,正以「天地無用」計畫探索未來方向。

❷ Nataša Grujović  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

Q1:聲音在你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聲響的特性(振動和泛音列)是音樂的基礎要素,音樂就是為了表達這些單純的能量現象而誕生的。所以,聲響在音樂中的角色是最根本的。不過,一旦音樂形成了,無論是一般意義上的還是個人藝術層面的,「聲響」

Q2:今年的主題是「穿越差異旅店」,你覺得藝術能幫我們跨越哪些差異?
便可用更抽象的方式被重新運用。比如說,它可以作為噪音,或者探索它們在音樂廳這樣聲學空間中的表現。我認為,藝術最需要跨越的「差異」,就是「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差異。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藝術,都是在做這件事。這個主題讓我想到的是,藝術就像是在自己和別人之間搭一座橋。讓我想到人們一起聽音樂時,不論是什麼語言、文化或年齡背景,那種自然而然、共通的音樂體驗。

Q3: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這次的表演內容?
我們的表演將包括過去兩年中創作的作品,還有一些即興演出會根據我們在音樂祭現場的氛圍調整。與觀眾和其他藝術家分享作品一向非常有啟發性,感受他們反饋的能量,並觀察我們自己對這次經驗的反應,進而產生一種不斷回饋的循環。

(圖片提供: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
定居盧森堡的實驗聲響藝術家Nataša Grujović(左)與美國多重樂器演奏家Steve Moore(右)。(圖片提供: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

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

實驗樂團始於2022年,最初為致敬盧森堡藝術家Steve Kaspar2023年,他們創作原創作品《事件水平線》(Event Horizon),在盧森堡卡西諾藝術館和Kulturfabrik演出。雖運用合成器和數位處理電子音樂元素,但雙人組的音樂能量更多來自手風琴和長號的共鳴創造和聲場,融合旋律元素。音樂涵蓋靈性爵士樂、儀式性嗡音及西方古典傳統,展現獨特的音樂風格。

❸ Senyawa(印尼)

Q1:聲音在你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聲音頻率是我們作品中傳遞能量和訊息的主要媒介。對我們來說,這些聲音頻率透過我們身體的延伸來傳遞,也就是自製樂器和人體發出的聲音。所以我們不稱之為聲音藝術,而只是聲音頻率。

Q2:今年的主題是「穿越差異旅店」,你覺得藝術能幫我們跨越哪些差異?
藝術的目的在於提供不同的東西,不論是觀點、心態,還是風格。

Q3: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這次的表演內容?
我們將表演最新作品《Vajranala》,重新詮釋帕翁寺(又稱Brojonalan寺,婆羅浮屠寺廟群之一)所在地的爪哇神話和佛教教義。創作期間,我們同時打造一座由4,100塊雕刻紅磚構成的紀念碑,周圍環繞著26塊雕刻安山岩,作為象徵21世紀的未來遺跡。作品包含5個篇章,重新詮釋關於天空知識、人類故事和大地的3個傳說,提供一些理解從古至今人類權力和知識傳承的不同觀點。

(攝影:Reza Darwin;圖片提供:Senyawa)
Senyawa今年發布全新專輯與企劃《Vajranala》。(攝影:Reza Darwin;圖片提供:Senyawa)

Senyawa

融合部落、原始聲音與工業音樂的實驗性組合。成員Rully Shabara擅長融合印尼各地語言進行人聲即興,Wukir Suryadi則自製結合現代和原始元素的樂器。十多年來,他們不斷開拓新的音樂領域,曾參與全球多個著名音樂節、獲多項大獎,並與眾多知名音樂人合作。疫情期間,他們創新地與全球40多間唱片廠牌合作發行新專輯《Alkisah》,被《紐約時報》譽為「未來國際音樂產業的創新合作模式」。

2024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

場域❶ 恆成紙業|2024 .11.23

場域❷ 忠泰 RS289|2024.11.30 、12.1

購票資訊➔https://www.accupass.com/go/sonicshaman2024

官方網站➔https://sonicshaman.live

文|吳哲夫 攝影|林政億、林軒朗、Art Bicnick、Reza Darwin、Swandi Ranadila
圖片提供|三牲獻藝、立方計劃空間、朱頭皮、無相、裝咖人、Asep Nayak、Ásta Fanney、Irfan Muhammad、Kamal Sabran、Sigurðardóttir、Dankwart、Kadapat、Senyawa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