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瀧本幹也✕小說家吳明益:恆久觀察世界的創作複眼,對談自然與人像拍攝信念!

攝影家瀧本幹也✕小說家吳明益:恆久觀察世界的創作複眼,對談自然與人像拍攝信念!

瀧本幹也與吳明益,極其相異卻也極其相似。關注自然書寫的吳明益,其實出身廣告系,更說電影對自身的文學影響比文學深遠;以廣告和電影攝影廣為人知的瀧本幹也,個人創作從宏觀宇宙到微觀花朵,透露對自然生命的探求。這回兩人相會台灣,由吳明益親自提問瀧本幹也,引出作品背後對世界的恆久觀察。

在得知要和吳明益對談後,瀧本幹也先行閱讀了《複眼人》。小說裡的複眼人,用著如雲、山、雲雀、山羌等的眼睛組合而成的複眼,冷眼洞見世間微小卻複雜的變化。人類固然沒有複眼,但瀧本幹也透過觀景窗後的雙眼,把宇宙、自然和生態長遠脈動的一瞬,如手術刀般精準切下,冷冽又乾淨。

瀧本幹也在《GRAIN OF LIGHT》拍下的海浪,既熟悉又陌生。(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在《GRAIN OF LIGHT》拍下的海浪,既熟悉又陌生。(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同樣出生於1970年代,瀧本幹也從小是個天文少年,把小學三年級第一次望著天文望遠鏡的悸動,一路延伸為現今的「觀測式拍法」;中華商場裡的皮鞋店小孩吳明益,從大學開始接觸藝術與攝影,曾幻想當攝影師但最終走上文學。在迥異的成長背景和創作領域裡,兩人都將關注望向了自然。瀧本幹也鏡頭下的地景、海浪、花,吳明益筆下的蝴蝶、群山、科學家們,分別透過影像與文字的「眼睛」,帶人類看見不同於肉眼所見的世界。

小學時,瀧本幹也會在天文望遠鏡前加上攝影機,用赤道儀對準拍攝,這也是他從事攝影的原點。(攝影:蔡耀徵)
小學時,瀧本幹也會在天文望遠鏡前加上攝影機,用赤道儀對準拍攝,這也是他從事攝影的原點。(攝影:蔡耀徵)

用身體實踐的影像與文學

觀察,是他們創作的重要來源。從天文觀察的興趣出發,瀧本幹也一向偏好定點式拍攝,「我喜歡長時間、非常仔細地去觀察一個東西。」《LAND SPACE》一張海面波紋平穩的照片,他為此前往夏威夷7次,除了計算相機和陽光投射至海面的角度,一朵白雲飄過、一艘船經過等微小狀況,都會改變波紋。他也分享《5大陸》在南非的拍攝經驗,悄悄地和動物相互觀察,保持著「我隨時可以逃走」的最短距離,近身拍下多張動物照片。

《5大陸》集結瀧本幹也與4位師從他的攝影師拍攝,圖為2018年瀧本幹也前往南非,透過攝影呈現自然與人造物的對比。(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5大陸》集結瀧本幹也與4位師從他的攝影師拍攝,圖為2018年瀧本幹也前往南非,透過攝影呈現自然與人造物的對比。(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中,瀧本幹也在夏威夷約200、300公尺的山丘上架設機器,一天中要能看到這樣波紋平均的海面,僅30分鐘至1小時。(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中,瀧本幹也在夏威夷約200、300公尺的山丘上架設機器,一天中要能看到這樣波紋平均的海面,僅30分鐘至1小時。(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攝影是一種身體的藝術,但文學常常不被這麼認為。」吳明益說,早期的生態攝影家,經常攜帶大片幅相機拍蝴蝶,由於架設機器相當費時,往往設定好後蝴蝶也飛走了,所以攝影家得研究蝴蝶的食草,到特定植物旁等候羽化。因此他特別嚮往用身體實踐的文學,他提到《神之山嶺》原著小說家夢枕獏,為創作這部登山故事,就親自前往喜馬拉雅山不下一次。而吳明益也是如此,他登山、航海、攀樹、修腳踏車⋯⋯,為書寫角色真的變成角色。

同世代的不同教育養成

創作之外,兩人在教育上的殊異途徑也是有趣交集。吳明益一路在台灣升學體制下學習,現在也成了大學教授;瀧本幹也則在高中一年級後遞出退學申請,反抗了日本教育體制。求學時,瀧本幹也對「什麼都要追求正確答案」的教育方法相當不以為然,還曾在試卷背面寫下對日本教育的批判與建議。

對此吳明益回應,大學時有門課為中國傳播史,教授講課完全照本宣科,因此他就在課堂上玩起棒球電玩,被老師質問後舉手發言,表示不明白需要認真聽課的理由,並建議教授應該改變教學方式。他笑說,「台灣和日本的教育體制有類似之處,只要是嚮往自由的,都會受不了。但是我比較奸詐一點,我在體制裡偽裝地很好,因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可以在大學教書的話,比較可以放心地寫小說。」

如今已在大學教書21年的吳明益,也分享和後輩交流的經驗。他說,年輕創作者常常在表面上與老師對話,可能也在腦中挑戰老師,要在創作領域教學,首先得接受並認同這點。在講課的時候,也一定要向下一代傳達,「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可是從來不會因為有了A類型創作之後,就消滅、完全取代了B類型創作。」他也提到「坦承」的重要,他會坦率和學生分享當初走上寫作,其實就是虛榮感,並沒有什麼高尚目標,但自己也漸漸從「沒有藝術創作結果的人」變成「有累積的人」。瀧本幹也聽完後笑說,「如果高中遇到的老師是吳老師,我可能就不用輟學了。」

2020年疫情後,瀧本幹也開啟了拍攝寺廟的《PRIÈRE》創作系列,沒有特別對焦的照片,是他想像自己長時間坐在寺廟裡,閉上眼睛出現的畫面。(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2020年疫情後,瀧本幹也開啟了拍攝寺廟的《PRIÈRE》創作系列,沒有特別對焦的照片,是他想像自己長時間坐在寺廟裡,閉上眼睛出現的畫面。(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我得加快創作的速度」

然而創作會累積,量能隨著時間遞增,質卻未必。吳明益說,「全世界的作家從第一部開始成熟的作品,到開始下滑的作品,我知道創作的時間大概是多少。」因此他現階段會更有意志地,把想完成的事情做到。就像去年出版《海風酒店》,他跑了台灣85間獨立書店演講,因為深知10年後的自己是做不到的。現在他正埋首將《海風酒店》女主角女兒畫的繪本實際畫出,即使近年家中發生變化,影響了創作節奏與時間,仍強迫自己在明年出版,「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生命,不管是真正的生命或者創作生命,都在一直縮短。」

吳明益《海風酒店》小說與繪本草稿,鳥從草叢飛出的連續姿態,扭曲了時間感。(左圖攝影:蔡耀徴、右圖提供:小寫出版)
吳明益《海風酒店》小說與繪本草稿,鳥從草叢飛出的連續姿態,扭曲了時間感。(左圖攝影:蔡耀徴、右圖提供:小寫出版)

瀧本幹也憶起首次與導演是枝裕和合作《我的意外爸爸》,拍攝當下是枝裕和正好50歲,「在那之前,是枝導演平均每34年會有一部新作,但他從50歲之後,就開始加速出片的速度。我有和他聊過這件事,他也知道創作時間是有限的,如果照以前的速度,這輩子拍不了多少電影。」今年正式步入50歲大關的瀧本幹也說,自己得加快速度了。反問他早已投入大把生命和時間給攝影,還能怎麼加快?他笑著說,「還想要拍更多喔。」創作者的慾望與追求,的確是異於常人,但若不是如此,人類也不會透過他們的行動,打開一道又一道認識世界的窗。

是枝裕和電影《我的意外爸爸》,瀧本幹也首次擔任電影攝影指導。(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是枝裕和電影《我的意外爸爸》,瀧本幹也首次擔任電影攝影指導。(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對談瀧本幹也:如何透過鏡頭面對自然與人?

吳明益 我是念廣告出身的,那個年代最常講的口號是:「廣告創造需求。」當時「司迪麥口香糖」有檔很成功的廣告,由時為童星的蔡燦得拍攝,完全沒有講述產品吃起來如何,而用了大量蒙太奇畫面,最後少女看著公車窗外,slogan為:「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我在看您為寶礦力水得拍的廣告時,發現了一個台灣比較少見的創造需求方式,台灣很常用很感性的故事、理智地解釋產品優點,或精彩的文案來創造需求。但其實在知道有機會和您對談前,我就曾在學校開設廣告相關課程,並在課堂上播放寶礦力水得廣告,因為它是由純粹的視覺造成的一種氣氛。我想知道,這是您的創作特質所導致的嗎?

寶礦力水得平面廣告,奇幻的雲朵場景無後製,而是在攝影棚用棉花、乾冰等打造出的效果。(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寶礦力水得平面廣告,奇幻的雲朵場景無後製,而是在攝影棚用棉花、乾冰等打造出的效果。(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 寶礦力水得的企劃,是由導演和藝術總監定調,目標客群是國、高中生,強調流汗後要補充水分。先定調之後,再把任務交給攝影師呈現。我常常在想的是,拍電視廣告不像拍電影,電影是大家付錢去戲院觀看,是自主的選擇;廣告是就算不想看,也會看得到的東西,對於有一些觀眾來講,它就是噪音,很想要快轉或跳過。我希望拍出一個廣告,是讓觀眾在看的時候覺得賺到了。

瀧本幹也認為廣告會在無形中對觀眾產生巨大影響,某種程度也是在洗腦觀眾,因此製作上必須帶著良心。圖為2023年春季寶礦力水得廣告。(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認為廣告會在無形中對觀眾產生巨大影響,某種程度也是在洗腦觀眾,因此製作上必須帶著良心。圖為2023年春季寶礦力水得廣告。(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 廣告是一個非常高成本的影像製作,付錢的人自然會很在意它的結果。我在台灣的廣告圈朋友,年輕時最常抱怨的就是被企業主介入。瀧本老師不知道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挑戰?

瀧本幹也 年輕的時候比較常有,可能是導演、客戶或廣告代理商,但是當時我不聽他們的話,就接不到工作。一部廣告製作裡,牽涉到非常多不同立場的人,可是如果每一個人的意見都聽,本來有稜有角的東西,就會變成得圓滑且無聊。有一些攝影想達到的畫面感,是繪畫畫不出來的,所以我常常會用一個方法——乾脆先拍了,再用這個畫面說服其他人。

有次拍寶礦力水得商品照,那個時候客戶連錢都還沒付,我就自己去便利商店買了一瓶,覺得這個角度、這樣子拍應該很有趣,找了一個晴天拍完,結果照片直接被採用。如果要開事前會議,50個人參與就有50種意見,不如先拍了,把我心裡想要的東西直接給大家看。不過這樣把內心想到的畫面展現出來,其實是很藝術的手法。但藝術通常是一個人默默地做會比較順利,拍廣告不是這樣,得集結很多人的意見、和大家一起合作,有時候確實不太容易。

客戶尚未付款時,瀧本幹也就先行拍攝了這張寶礦力水得商品照,結果照片直接被採用。(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客戶尚未付款時,瀧本幹也就先行拍攝了這張寶礦力水得商品照,結果照片直接被採用。(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 這就是我不進廣告圈的原因,我的性格沒有辦法跟人家合作。我主要創作的是文字,而現在的文字創作方式,和幾百年前沒有太大差別,可是攝影術一直在改變。回到創作概念上,器材的進步與改變,可能是為了把更多心裡的想像力變得可能。可是我寫小說的時候,即使我們到不了冥王星,我也可以讓文字創造出彷彿到過的感覺。不知道您對於器材改變和自己的風格進化之間,有什麼看法?

《LAND SPACE》中「SPACE」的部分在NASA拍攝,瀧本幹也共造訪4次才拍攝完成。(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中「SPACE」的部分在NASA拍攝,瀧本幹也共造訪4次才拍攝完成。(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 《LAND SPACE》是我在30多歲時,帶著8×10的大片幅相機去NASA拍攝。火箭發射的時候,5公里以內不可以有人,所以我改造相機快門為音控,由爆炸聲觸發快門,事先把相機放在距離發射點約200公尺處。因為是用底片,所以在我回日本沖洗前,都不知道到底拍到了什麼。多數攝影師會選擇用數位,但對我來說,能夠進到NASA拍攝,是最接近少年夢想的一刻,無論如何都想用底片。雖然知道技術有非常多進展,但我會看要拍攝的對象,適合用什麼樣的技術或器材。

《LAND SPACE》火箭升空的畫面,瀧本幹也改造相機,讓快門能對爆炸聲響反應並自動拍攝。(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火箭升空的畫面,瀧本幹也改造相機,讓快門能對爆炸聲響反應並自動拍攝。(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 我問這個問題,其實也想表達我的一個想法:雖然攝影術一直進展,可是舊的技術沒有被拋棄,或者它沒有在有想像力的藝術家手上被拋棄。我最近參與了一個計畫,紀錄片工作者黃邦銓和林君昵,發現一捲8釐米反轉片,裡頭記錄了當時一支小小的阿里山登山隊的歷程。他們決定用同款相機、同種技術,去拍這捲底片沒有呈現的部分,而我作為小說作者,能怎麼參與其中呢?我自己非常期待。剛剛聽到您的拍攝信念很感動,只要願意,某一些現在已經罕見的技術,反而能夠符合現在想要表達的情感。

《LAND SPACE》中的印尼布羅莫火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中的印尼布羅莫火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 相機變大這件事情,拍攝方式的確會有點不同。拍比較大的畫面時,我會先畫草圖,也需要帶著助手,必須有計畫地進行。2020年疫情發生後,我開始了另一個創作系列《LUMIÈRE》,用60年前的徠卡相機拍攝花朵。但這台老相機有些限制,只能在1公尺以外對得到焦,1公尺以內就沒辦法, 於是我用Canon2021年推出的無反光鏡相機,裝上50釐米的徠卡鏡頭來拍。

關於您問到的器材,我想這兩本攝影集是很好的對比,當我想要拍比較客觀的照片,就會不由自主地用比較大的相機,《LAND SPACE》是由上往下拍,並刻意把地景的天空裁切掉,就像是神的視角;但當我要觀察的是和自身情感波動有關係的,反而是比較小的相機,可以更敏銳、纖細地去捕捉到情感變化,《LUMIÈRE》是由下往上看,可以說是大地,或者昆蟲的視線。

2020年疫情爆發後,瀧本幹也從身旁花朵感受到「精神上的宇宙」,開啟《LUMIÈRE》創作系列。由下往上的視角,是他躺在地上拍攝而成。(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2020年疫情爆發後,瀧本幹也從身旁花朵感受到「精神上的宇宙」,開啟《LUMIÈRE》創作系列。由下往上的視角,是他躺在地上拍攝而成。(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其實是先舉辦展覽再出版攝影集,展覽於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展出,照片並陳自然地景與人類文明,呼應了當時的兩種災害:地震為自然現象,引發的核災又是人為導致。(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LAND SPACE》其實是先舉辦展覽再出版攝影集,展覽於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展出,照片並陳自然地景與人類文明,呼應了當時的兩種災害:地震為自然現象,引發的核災又是人為導致。(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 這其實已經談到了用非自然的東西,去觀察自然的歷程。我在寫《浮光》時,書中一半抽取了攝影史裡關於自然拍攝的部分,裡頭我最關心的一件事是:攝影怎麼改變了人對生物的倫理觀?比方說拍攝自然生物死亡的畫面,或是直視地震後受災的人,有時候是重要的。不知道您在拍攝自然物的時候,有沒有過倫理上的兩難或糾纏?

瀧本幹也 與其去拍地震之後受到影響的人,我更有興趣的是,拍攝地震本身的現象。不久前我拍了富士山,用最新的數位相機,但鏡片是自己做的。富士山山腳下的乙女礦山,到現在還有非常多火山熔岩,有些已經結晶化成水晶,我就把水晶研磨成鏡片,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有很多雜質。講到地震、人和自然的關係,我關注的是更大的板塊運動,位在冰島的兩大板塊劃分了地球東、西半球,板塊運動到台灣的花蓮下沉。富士山就是在板塊擠壓之下形成的高山,火山噴發形成山腳下的熔岩——以地球來講,它是不是很像地球的一顆青春痘?從人類的角度,可能覺得大地是靜止的,但把時間快轉或縮小,會發現其實有很多變化。

乙女礦山在地殼變動下形成水晶,瀧本幹也將其製成鏡片,透過古老的水晶拍下現今的富士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乙女礦山在地殼變動下形成水晶,瀧本幹也將其製成鏡片,透過古老的水晶拍下現今的富士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 聽說您讀了《複眼人》,複眼人在小說裡的一個象徵,就是沒有情感,會一直看到世間複雜的變動。而人本來也是自然生物的一種,但人像攝影和拍攝其他動物完全不同,大概沒有攝影師在拍昆蟲的時候,會去詢問昆蟲的意見,而人類很容易在鏡頭前面變換他的樣子。

您早期的作品《MONGOLIAN TRIBE》讓被攝者看著攝影機,讓我想到年輕時曾在美國看了一檔展覽《曝光:窺視、監控與自1870年以來的攝影機》(Exposed: Voyeurism, Surveillance, and the Camera since 1870),有件錄像作品也是讓人物直視鏡頭。作為一個寫作者,我總以為要把人物的內在寫出來,才可能打動讀者。可是我看到影像裡和我互相凝視的人,我掉眼淚了,我對他一無所知、也沒有去看任何資料。當然人像拍攝有很多種狀況,但我想請問,您認為拍攝人的時候,需要去認識這個人嗎?

《MONGOLIAN TRIBE》採標本式拍攝,捕捉少數民族間的面部差異。(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MONGOLIAN TRIBE》採標本式拍攝,捕捉少數民族間的面部差異。(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 日文裡照片叫作「寫真」,但這件事基本上不可能,因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在我的相機前面,也可以被呈現為一個非常善良的好人。但我還是覺得,一定程度地去了解要被拍攝的對象是需要的,只是終究不可能了解他的全部,我也希望把一部分的解釋和想像,留給最後觀看的觀眾。

小說家平野啓一郎有一部作品《分人》,講述一個人有多種面向,人會去調節自己的各種面貌,在該展現的時候,就把某一面展現出來。所以在工作上碰到的人,我只能看到他要讓我看到的這一面。就算我很想要了解他,去維基百科查,也只能查到他展現在維基百科上的那一面。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在和一個人接觸之後,可能我會有一些直覺吧,然後我會遵從這個直覺。

瀧本幹也執掌《龍馬傳》、《直衝青天》、《真田丸》等NHK大河劇的人物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瀧本幹也執掌《龍馬傳》、《直衝青天》、《真田丸》等NHK大河劇的人物海報。(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吳明益 人像真的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今年我替攝影家土門拳的《生與死》寫序,特別喜歡他拍攝畫家梅原龍三郎的照片。當時他一直拍一直拍,拍到梅原老師生氣了把他趕走,他說:「最後一張!」就留下了這張肖像。很少藝術家最後是留下一張生氣的照片,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好的形象。土門拳作為攝影家最讓我佩服的是,1940年代日本階級森嚴,他身為後輩,去拍攝已經成名的大畫家,還這麼勇敢。知道這背後的故事,讓我對這張照片有不同的感受。所以瀧本老師的照片,如果有更多機會經由文字或書籍闡述,我相信會是很棒的角度。

首次見面的瀧本幹也和吳明益,在經歷與創作上彼此都有所共鳴。(攝影:蔡耀徵)
首次見面的瀧本幹也和吳明益,在經歷與創作上彼此都有所共鳴。(攝影:蔡耀徵)

瀧本幹也

1974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平面、影像攝影家,師從藤井保,1998年獨立至今,活躍於商業攝影、電視廣告和電影拍攝等領域。擔任導演是枝裕和電影《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第三次殺人》、Netflix影集《宛如阿修羅》攝影指導。個人創作集包括《BAUHAUS DESSAU》、《SIGHTSEEING》、《LAND SPACE》等,2024年發行《LUMIÈRE》、《PRIÈRE》,並於12515日在東京代官山HILLSIDE FORUM舉辦攝影展。曾獲東京ADC賞、紐約ADC金獎、坎城國際創意節金獎等。

吳明益

1971年出生於台灣。有時寫作、畫圖、攝影、耕作,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作品被翻譯為20多國語言,其中《睡眠的航線》、《天橋上的魔術師》、《複眼人》、《單車失竊記》、《苦雨之地》均在日本出版。2023年隔時7年推出長篇小說《海風酒店》。作品曾入選英國曼布克國際獎,並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3名等。

文、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口譯|詹慕如 圖片提供|瀧本幹也寫真事務所
場地協力|0km山物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與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反思社會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現任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克里斯蒂娜··米德爾)台灣首個展《地核、地殼與月球》,將於新竹藝廊「絕版影像館」揭幕,展覽將呈現她結合紀實與概念攝影的獨特創作手法,邀觀眾遊走於魔幻現實,思索當今重要的社會議題。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紀實攝影不可或缺的要角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成立於1947年,最初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的社會影像紀實而組成,創辦成員都是當時知名的新聞攝影師,包含布列松、喬治.羅傑、曾於北美館舉辦《視覺爆炸》回顧展的勒內.布里等。他們都將鏡頭對準社會及大地上的人文風景,以紀實攝影聞名於世,無論是中國天安門廣場示威、柏林圍牆倒塌、法國五月風暴、美國911事件等國際歷史重要一頁,都有馬格蘭成員穿梭現場拍攝的身影。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勒內.布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攝於年會期間的攝影拼貼,皮弗通道,巴黎,法國》199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u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保有關懷社會的初衷,開拓紀實攝影表現手法

二戰後至今,馬格蘭持續透過攝影反映社會景象,引發大眾思政治、歷史、環境等深刻議題,影響新聞與紀實攝影深遠,雖每代攝影師的風格有別、每位成員表現手法各異,但核心精神數十年來不變,如現任主席Cristina De Middel便是保持信念、卻對紀實攝影手法提出反動的代表。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西班牙攝影師Cristina De Middel。(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 nanigutierrez_02)

在擔任新聞攝影師10年後,Cristina De Middel開始質疑攝影的紀實價值,歷經長達十年的探索,摸索出結合紀實、概念攝影的創新風格,其作藉由重構現實與探索原型,模糊了事實與虛構的界線,並融合令人著迷的魔幻現實主義,成功在當代攝影界脫穎而出並享譽國際。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Un Mundo Raro〉。(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Cristina De Middel此番來台舉辦個展,全程親自策劃,而主辦藝廊絕版影像館也相信,走進《地核、地殼與月球》展間的觀眾將能欣賞馬格蘭攝影師典型的紀實風格,同時感受到攝影師本人獨特的當代表現手法。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UBUTONGO〉。(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預習Cristina De Middel亮點作品

01《非洲航天員》(The Afronauts2012

本作以非洲國家尚比亞(Zambia)未完成的太空計劃為基礎,發展出虛構敘事,該計劃由科學家Edward Makuka Nkoloso1964年創立,目標是讓尚比亞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和火星的國家。Cristina De Middel將色彩鮮明的影像與真實、虛構夾雜的文獻結合,透過巧妙編導,藉畫面中逼真的太空船、神秘的非洲風景、精心製作的鮮豔太空服,微妙捕捉藏於這個大膽夢想中的諷刺。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BUTUNGAKUNA〉。(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02《晚安,人民》(Boa Noite Povo2019

《晚安,人民》系列影像誕生於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聚焦於野生與家養動物,呈現牠們在大西洋森林和家園中的生活場景。這些生物以拼貼、檔案照片、鏡面元素和日常物品等各種介入手法呈現,激發觀眾重新思考攝影的表現方式。本作由Cristina De Middel與藝術家伴侶Bruno Morais共同創作,既傳達對自然與野生動物的深厚情感,也以自然作為視覺語言,探討人類生存的極端、神話信仰和政治情感。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VENDIDO〉。(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03《前往中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2021

本作名稱取自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著作《地心遊記》,Cristina De Middel將中美洲移民穿越墨西哥的路線,比喻為一趟勇敢的旅程,而非絕望的逃亡。她在這部分展覽中,融入了在中美洲的實地拍攝紀錄、些許虛構元素,透過多層次的影像作品探討複雜的移民議題,呼籲社會超越當前將移民、個人夢想當作政治工具的對立敘事,進而促進更深刻的理解。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Alla donde vivia〉。(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地核、地殼與月球:克里斯蒂娜·德·米德爾個展》

展期|2024.12.07-2025.02.15

開幕|2024.12.07(六)14:30 *藝術家將親臨現場

地點|絕版影像館1F(新竹市東區東南街53巷47-1號)

聚焦2024徠卡LOBA攝影獎!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日前揭曉的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藉影像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2024年第44LOBA共有來自50個國家、約80名攝影師共250件作品參賽,最終由義大利攝影師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作品《關鍵礦產——能源地貌》奪得首獎。本作奠基於蒙泰利奧尼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他以智利、剛果和印尼的銅、鋰和鈷開採為例,揭開可再生能源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作品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期待藉由此作讓更多人關注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本屆LOBA得獎作品正於德國威茲勒(Wetzlar)恩斯特·徠茲博物館(Ernst Leitz Museum)展出,未來將巡迴全球徠卡畫廊和各大攝影節,來台展出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