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生命所經歷的暗黑混沌,在事過境遷過後都會成為重生力量,蛻變出閃閃發亮的自我。現居台灣的馬來西亞藝術家「睡夢頭」近期舉辦個展《In the Melting of Dreams笑著笑著就融化了》,以療癒可愛的雕塑創作,帶領觀者進入一場暴雨後溫暖潮濕的夢遊,散播觸動人心的愛與快樂。

從電腦螢幕前走到雕塑世界

生長於馬來西亞、於2019年遷居至台灣的睡夢頭,自3D動畫設計科系畢業後,投入UI設計領域職場,卻發現自己不喜歡在冷冰冰的螢幕前創作。她想起小時候捏製黏土那段充滿溫度和無限可能的時光,便毅然決然放棄科技業,轉而專注於雕塑創作,進而開啟他的全職藝術家身份。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睡夢頭放棄科技業、轉而專注於雕塑創作,開啟他的全職藝術家身份。(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挖掘全新的生活樣貌後,睡夢頭形容自己是「一位快樂的雕塑家」,洋溢著活力與幸福感。她介紹,這場展覽就像是自己的人生寫照,在不同階段的探索中培養自我認知,並透過作品呈現她對外在人際關係和內心幻想世界的寄託。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睡夢頭形容自己是「一位快樂的雕塑家」,而這場展覽就像是自己的人生寫照。(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黑暗的暴風雨後,才有現在的我

回顧自我探索的成長歷程,睡夢頭意識到對於自我的認知與「一顆雲朵」最為接近,而自己最嚮往且最舒適的模樣,也就是雲朵純淨而美好的狀態。《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展覽中,有多件作品以雲朵為基底形體,看似療癒正向,實則源自藝術家將自己一生中歷經的混沌、暗黑時光撥劃開來,重新審視與感受後獲得的創作靈感;而作品中常見的珍珠元素,則象徵著她的淚水點滴。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一顆雲朵」是藝術家最嚮往、最舒適的模樣,而雲朵意象也經常在作品中出現。(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在睡夢頭的創作世界裡,情緒彷彿變成一種可觸及的具象形體,化為觀者眼前的一座座雕塑。例如作品「等待著暴風雨的結束」,以一座灰黑色雕塑描繪失去感受的生命,身上漩渦圖形反映出藝術家在暴風中無助的狀態,透露成長道路上各種情緒的積累。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灰黑色雕塑描繪失去感受的生命,身上漩渦圖形反映出藝術家在暴風中無助的狀態。(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此次個展就像是睡夢頭對於一段人生篇章、一段成長歷程所做的重要總結:「如果沒有發生那些事,我就不會想逃離到台灣,也不會創立睡夢頭。」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

《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展場空間分為三個區域:首先是個性鮮明的睡夢頭角色系列作品,搭配陶製珍珠框中的小張畫作;接著主視覺裝置區域,則邀請到花藝師Twee Molar,將永生花與鮮花交織纏繞,並以大塊雲朵與草皮山丘的鋪陳,營造出天上夢境般的感受。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個性鮮明的睡夢頭角色系列作品,搭配陶製珍珠框中的小張畫作。(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主視覺裝置邀請到花藝師Twee Molar營造出天上夢境般的感受。(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來到展間最後一角,是一張擺滿餐具、蠟燭與蔬果的長餐桌,座位上是一封封來自藝術家的手寫信。策展人張允馨說明,用餐場景的設置,是希望觀者能在此透過餐桌上的燭台雕塑照亮自己,並在閱讀溫暖的文字後,與內心的自己、亦或餐桌對面的她/他交換感受。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用餐場景的設置,是希望觀者能在此透過餐桌上的燭台雕塑照亮自己,與內心的自己、亦或餐桌對面的她/他交換感受。(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展間最後一角,是一張擺滿餐具、蠟燭與蔬果的長餐桌。(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來自藝術家的手寫信。(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我的心臟還在跳動嗎?不知道,但如果還能感受得到,現在的我應該已經融化了吧。」走進這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暴雨過後溫暖潮濕的夢遊,便能體會藝術家所傳達的複雜情緒,萌發帶有個人印記的共鳴。

走進一場正在融化的夢境:睡夢頭《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個展,療癒雕塑帶你沉浸雨過天青的溫暖
《笑著笑著就融化了》展覽現場。(圖片提供:Chaos Control)

睡夢頭《In the Melting of Dreams笑著笑著就融化了》

展覽日期|2024/12/1至2024/12/27
開放時間|13:00–20:00,每週三休館
展覽地點|Yukanna Space勇敢的空間(台北市大安區通安街46號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