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的人請集合!「草率季」黃偉倫 ✕「傻瓜書日」林君燁對談——台灣藝術書展現場,什麼正發生?

做書的人請集合!「草率季」黃偉倫 ✕「傻瓜書日」林君燁對談——台灣藝術書展現場,什麼正發生?

有時,城市裡會出現一個期間限定的時空,從書、攝影集、藝術家的書、雜誌到zine⋯⋯,各式非典型的主題、形狀、色彩,沒看過想過摸過的紙本創作,都在這裡閃亮面世。「草率季」和「傻瓜書日」是台灣近年兩大重要的出版場景,一個牽起當代藝術和出版的交集,一個以影像和自出版為核心耕耘——在這裡,什麼樣的能量正在凝聚?

在草率季誕生之前,黃偉倫(Frank)經營「空場」,一個匯聚22位藝術家的非營利藝術聚落。那幾年,他常感到挫折:認真辦的展,除了開幕當天的熱絡,之後每天了不起兩個人來,一個月後就又要撤。苦於要如何把視覺藝術的受眾擴大,也喜愛出版品的他發覺兩群創作者的共同點,「都滿把生命力和喜好直接貫注進作品裡。」2016年,第1屆草率季在北投的倉庫敞開大門。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2024年第8屆草率季匯聚來自20多國的430逾組創作者。(攝影:林家賢)

也是在那左右,林君燁和劉兆慈雙雙從歐洲搬回台北,長久以書跟影像作為創作載體的兩人,好奇有誰也在做一樣的事?城市中,尚找不太到販售攝影書的場所,兩人乾脆自己成立「傻瓜書日」,也在2018年,借了君燁家附近的酒吧,邀來10幾位喜歡的藝術家一邊翻書、一邊喝酒聊幹話,至今已順利舉辦4屆攝影藝術書展,期間也陸續策劃展覽、講座、另類讀書會等各式活動。聽Frank和君燁聊聊,這些年來,透過他們的眼和在藝術出版現場的第一線經驗,看見了當代紙本創作的何種潛能和形貌。

攝影|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在傻瓜書日可以看見攝影小誌、攝影樣書、藝術家的書、攝影書、攝影理論、文集與雜誌等各式攝影出版品。2023年第4屆舉辦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以場域回應想將五花八門的出版品包羅的意念。(攝影:Liszt Chang)

Q:書展最初是怎麼定調?來的都是怎樣的人?

 君燁  可以從「傻瓜書日」的命名講起——創作者很愛覺得自己的東西還沒做完(笑),是所謂樣書(Dummy Book);Dummy還有笨蛋的意思,做書的人也確實很「笨」,它在當代藝術中不是非常有效的媒材,販售面也不是一個完全的商品,很難得到立刻的價值回饋,可是大家就是愛做。

我喜歡書,則因為覺得書是個好攜帶、掌握的空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自由進入。我們鎖定以「影像」與「自出版」為核心,第1屆集結了非常多做書的創作者,許多攝影人都出現在現場,像是《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Lightbox創辦人曹良賓和沈昭良老師等,大家年紀、創作媒材都不太一樣,但因為當時做影像的社群比較沒有聚在一起的機會,比想像中踴躍。後來,傻瓜書日只有一個不曾改變的報名規則:要至少有一件作品是以影像為媒介,且以書作為載體呈現。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君燁認為,藝術書展像一種暗號(code),大家每年聚集在一個臨時的場域,創作都攤平在桌面,是難得和彼此持平交流的時機。(攝影:Liszt Chang)

 Frank  我喜歡的東西比較曖昧,涵蓋設計、藝術、建築和工藝,所以成立草率季時,就把「個人表達」設定在最前面,希望每年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慶祝自己的創意、個人主張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覺得,應該要跟國際上的同好有所交流,第2、3年時,每天都寄300封信,像打仗一樣一直打鍵盤,邀喜歡的國際出版單位飛來;到第4~5屆後比較穩定,就開放open call報名,雖不設限創作領域,但至今書攤類還是重點,2024年總共有443個參展單位,書攤占380個。錄取標準上,除了有出3本書以上會優先考量,再來就是看創作到底是不是新鮮、原創。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2024年草率季現場。(攝影:林家賢)

Q:歷年來受到討論的作品類型有何演進?

 Frank 草率季前3屆,比較多藝術書籍,其中有1/3~1/2是小誌,也是最受歡迎的。2019年左右,一些國際出版社或書店帶來滿多主題性書籍,譬如建築主題的精裝書,類似Assemble的出版,是陳述研究過程、方法或project的記錄。單價很高,卻能幾乎賣光,也發現漸漸有些輩份較深、室內設計或建築背景的人,像實踐建築系的教授會跑來找這些書。後來有一大批插畫、花藝、金工的人mix進來。疫情後這幾年則很奇妙,出現許多用刺青圖案作為創作媒材的刺青師,他們也會出貼紙或小誌,圖像風格也開始拉出各自的特色,這兩年滿受到歡迎。

 君燁 藝術出版這件事就是超級超級多元,觀眾有感覺的東西差距很大,但共識就是挪石社永遠賣得很好(笑)!他們很會選題,作品很有巧思,概念也非常完整——能呈現出一個完整「世界觀」的作品,是大多喜歡書這個媒材的人會喜歡的。去年還有一個賣超好的,是雅加達藝術出版社Jordan, jordan Édition的《班達日記》(The Banda Journal),代表印尼第一次拿到「巴黎/光圈攝影書獎」的年度攝影書獎,呼應近年當代藝術的走向,結合民族誌、旅行、紀實攝影、地緣政治學等面向。另外,我最近去了歐洲工作,發現很多像Frank提到的、偏研究屬性或檔案整理的書,還有滿多表演作為出版(Performance as Publishing)的實踐,近年也很常見。

Q:在你們的觀察中,台灣及各地的藝術出版社群各有什麼特質?

 Frank 目前草率季的組成其實是很雜亂、展開的,對應到台灣的環境氛圍,就是大家逐漸認同各自喜歡的視覺方向、有興趣的議題,以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分眾的狀態進行自己的創作。Printed Matter總監、目前紐約藝術書展的負責人,也是做小型zine市集出身,他說在草率季現場,總能看見大家很強的「想呈現自己」的慾望,呈現了書跟當代藝術中間一個很奇幻的交集。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君燁 以我生活過或做過田調的地方來講,荷蘭、德國、英國等藝術出版和書展歷史比較悠久的地方,做的書比較能看出學院內外對照的地景脈絡;相比歐洲很個人化的作法,東南亞有很多集體協作,除了因為藝術出版本身就是一個年輕藝術家沒有地方展出時會選擇的載體,也因為(除新加坡之外)他們幾乎拿不到政府補助,不過雖然被掣肘,也因此找到很多新的路,他們不用去回應補助資源的期待,也常常需要比審查紅線再靈活一點,反而會長出一些非常恣意、令人驚喜的作品。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由劉兆慈與林君燁出版的專書《熱帶島讀:攝影書與自出版》,探索東南亞的影像創作者與自出版者、藝術書店及攝影書與自出版場景。(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香港的氣氛很緊張,我今年去「BOOKED:香港藝術書展」做講座,書展期間持續聽到有書被下架,中國的書展也幾乎都停辦了,以前中國政府不太管藝術出版和書展,這一兩年則變得非常嚴格,中國知名攝影書出版社「假雜誌」的出版人最近也傳出被消失的消息,對華文藝術出版是一件滿糟糕的事。草率季這次有辦法邀到中國的策展人嗎?

 Frank 這次我們花了大概4、5個月幫大家申請簽證,過程非常痛苦,但最後有10幾位中國參展者可以來,包括第一次來台的「abC藝術書展/DREAMER FTY夢廠」團隊。

 君燁 他們今年也宣布書展要無限期暫停了,還可以這樣有跟大家實體見面、分享作品的機會,很難得也令人開心。至於台灣,做藝術出版的人很多,但持續在做、不只是一次性發表的人其實沒那麼多,機構和空間也算零星。直到去年的傻瓜書日,我很驚訝發現越來越多沒看過的單位或藝術家,意識到台灣的創作者有在變多,也有大學學程結束後組隊來參加,整個社群好像真的有慢慢在往外擴。

Q:從開辦藝術書展到現在,有什麼事超出你們的預期?還期待哪些可能性?

 Frank 現在的草率季現場,越來越像是每屆幾百位參展者一起做出來的集體創作、一個獨立的生命體,這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兩年前開始,我們每年也會邀請各行各業的評審一起選出5位特別的新銳創作者,一起做實驗出版計畫、甚至帶著大家的作品去國外參展,希望有更多人喜歡這些很自我表達的藝術家。除了沒辦法對應我們投入的時間成本,目前售票收入已經可以維繫運作,但也會思考如果可以像東京藝術書展,有一些支持出版的私人企業或基金會,大家加入一起做也很不錯。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沒有來台的國際出版單位統一寄賣於「草率大本攤」。(攝影:林家賢)

 君燁 在藝術出版這個領域,一件作品的價值很難在資本世界等價交換,大家都還在用自己的辦法,實踐「書」的不同可能。傻瓜書日從一開始自掏腰包,直到去年規模擴大,收支比較達到設定的目標。希望不論是藝術出版的參與者,或是讀者、觀眾,大家可以一起讓整個生態越來越健康、多元、完整。可是要變成怎樣呢?其實我也還不知道,因為從單純提供一個展示、交流創作的空間,到一年年持續在發生,大家都還留在這裡,本身就已經是最超出預期的事情了。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2023傻瓜書日現場;未來,傻瓜書日也還會不定期舉辦下去。(攝影:Liszt Chang)

台灣還有這些酷酷出版EVENTS!

◉ Not Big Issue 小誌/獨立刊物市集|Since 2013
台灣首個獨立刊物市集!由邱璽民和搖擺少女創辦,近年舉辦於濕地。招牌活動為「大隊接 ZINE」,開放攤位於現場以抽籤方式回應前位參與者的內容進行創作。

台中藝術書展|Since 2017
中台灣最大的藝術刊物市集,自派對場域The Cave發跡,近年舉辦於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團隊BREAK OFF同時舉辦台中國際海報展,今年擴大規模為台北國際海報博覽會。

Room Service|Since 2018
由台北文化選品店Waiting Room舉辦,主理人為透明雜誌鼓手與長腦筋唱片創辦人Trix。出版之外亦集結音樂廠牌、唱片行、飲食等多元型態非典型創作。

附錄☆ 2024我們在做這樣的書!直擊草率祭創作者群像

11月底,草率季甫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吵鬧落幕。我們衝去現場,從430+組國際參展者中打撈回一些野生創作者的身影與作品,看他們想透過紙本說什麼話?沒有趕上市集也不怕,現在按下追蹤也不晚啦。

📍德國|Dicey Studios
在成為設計師之前我就開始做zine了。從青少年時期龐克主題的fanzine延伸到藝術、漫畫,也有好幾本是在玩字體。然後有天這個角色突然出現在我腦袋裡,它沒有名字,我不想限制它,你要說它是熊、龍、米老鼠、歐洲童話裡什麼都吃的毛毛蟲都可以,它代表活在當下的享樂主義。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台灣dandandying
我大學念心理系,創作內容通常和情緒相關,比較抽象、無敘事性。有在憤怒時下畫的,也有關於「想逃離日常生活」的情緒的實驗漫畫。今年新的繪本是以「心臟」為主角,關於我身體的故事,叫大家要關心「心」,注重身心健康啦!(笑)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台灣|展開為表面
我們是來自建築、藝術背景的3人團隊,一起編了這本訪談、短文集。英文書名是個3D建模軟體指令,呼應台灣還有很多沒被看見的事情,需要被展現。首本有6位受訪者,全書訪談和短文一一穿插對照,藏有細微連結但不明說,留給觀眾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詮釋和樂趣。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中國PIDAN
我在東京念攝影學校,平時做很多攝影裝置,也想透過書籍這個好流傳的媒介將它們轉化,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和體驗。內容結合我的攝影和詩,都是手工裝訂,除了是書,我也希望它們可以是被擺放在家裡的物件,就研究出一些可站立的獨特裝幀方式,也喜歡探索紙的延展潛力。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馬來西亞|LALA COMPANY
我叫Radio Woon,是名藝術家兼平面設計師,在上海工作生活。我用馬克筆創作很多大眼怪嘴人角色,他們也是我故事的主角,通常以熱鬧的群像出現,表現不同性格和生活態度。我最新一本手工zine的名字是馬來語的「回鄉」,紀錄去年一趟回馬自駕遊的旅程。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韓國|Namoo Kim
我是韓國坡州字體設計學院(PaTi)的學生,平時我們可以探索任何有興趣的媒材,但每學期末都會將成果製成書籍。過去7年,我用一次性即可拍捕捉韓國街上的手寫文字,一直想做成書但沒有勇氣,直到這次教授說我們一起去草率季吧!就有了這本《街上詩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美國|EXTRA CREDIT
我是紐約的高中電腦科學(CS)老師,其實一開始只是想幫學生做些有趣的教材,試試看能怎麼把學習和好玩的閱讀體驗結合,結果就變成在做zine了!我大多作品用RISO印刷、手工裝訂,內容裡頭可以看見不少創意編程的元素。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法國 & 台灣|巴斯巴度
我們是分別來自法國的記者和台灣的譯者,一起做這本台法雙語期刊,以採訪和專文介紹台、法兩國的繪畫、音樂、文學、電玩等各領域創作者,目前已有兩刊。此外我們也出版書籍,明年春天會把法國重要小說《La Morte Amoureuse》首次譯進台灣!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公布2025年度重點展演計畫,包括英國藝術鬼才馮.沃爾夫的首個亞洲大型回顧展,以及陳正雄、蔡明亮等8檔跨世代台灣藝術家展覽,涵蓋當代藝術的多元語彙與豐沛活力,十分令人期待!

英國藝術鬼才首個亞洲大型回顧展

▸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展覽日期|2025年11月15日–2026年4月19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They Took Some Honey〉、〈Eternal Flames〉(圖片提供:Von Wolfe)

高美館2025年度售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Garden Fortress: Von Wolfe),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對當代藝術邊界的深刻探索。馮.沃爾夫認為臺灣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更在全球科技產業、特別是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將展覽命題為《花園堡壘》,其中「花園」象徵著臺灣的美麗綠地與文化底蘊,而「堡壘」則映射其對於全球地緣政治的反思。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高美館2025年度售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圖片提供:高美館)

馮.沃爾夫生於英國,家族則是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藝術世家,其曾祖父更是19世纪知名的「天鵝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宮廷畫師。自幼浸潤於藝術中的他,選擇以油畫為創作媒材,並在歷經多種藝術風格的探索後,發展出融合傳統與當代的獨特視覺語彙。

馮.沃爾夫形容自己的藝術觀為「在創作時我不設限,只願讓靈感自由馳騁。」其作品打破既有的藝術類別,成為流動而無界的視覺語言,而此次特展的一大亮點,是他如何運用AI作為創作媒介。馮.沃爾夫最新的系列作品融合了AI演算與細膩的手工繪畫,打破傳統藝術與人工智慧的邊界,顛覆科技、藝術與文化的既有觀念。

8檔展覽觀照在地藝術能量

▸ 陳正雄90大展《一位抽象畫家與他的收藏》

展覽日期|2025年1月25日–2025年5月11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陳正雄90大展《一位抽象畫家與他的收藏》(圖片提供:高美館)

從1966年便開始收藏臺灣原住民服飾與文物的陳正雄,作品中奔放的飽和色調及抽象線條,似乎都能從其藏品來延伸出創作上的投射;1993年起,他也開始購藏與研究清代宮廷服飾。在梳理陳正雄與他的收藏中,最讓人驚艷的是他的抒情抽象繪畫與藏品間的高度連結,色系的對應就宛如當代設計中的色域思維,不僅建構出陳正雄作品中自帶的時尚感,更觸及了藝術家本人對於跨領域的成就與貢獻。

本次展覽中,觀眾不僅能從原民藏品中的海洋性,直接投射到陳正雄抽象繪畫中的「抒情海洋」,更能在他的《窗》與《數位空間》等系列作品中,看見書法與刺繡服飾間的線條呼應,他巧妙地以色彩突圍了東方元素,但卻在畫面中同時融合了西方抽象的精粹,就如同劉禹錫《董氏武砬集記》所提出的「境生子象外」一說:或許在我們體會「意境」的當下,感受到的正是陳正雄在創作上呈現出如史記的磅礡,但心領神會後,卻又能從其中看見被列傳所點綴出的璀璨時代。 

▸ 2025高雄獎

展覽日期|2025年1月25日–2025年4月20日

2025高雄獎共有376位藝術家報名參賽,其中包含了14位外籍藝術家。本屆高雄獎由原本5大初審分類的優選改設評審特別獎,並設立聚和國際環境永續特別獎,鼓勵關注環境生態議題的藝術創作。展覽呈現本屆得獎的10位藝術家,反映出當代藝術的豐富多元。

▸ 蔡明亮個展《行者十步》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7日–2025年8月10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蔡明亮於龐畢度中心抄寫經文(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王雲霖)

高美館將於5月推出蔡明亮個展《行者十步》,聚焦其過去12年間完成的10部「行者」系列作品,由蔡明亮與孫松榮共同策劃,象徵修煉旅程及跨越電影、舞台劇與藝術實驗的創作軌跡。展覽以十個銀幕、光影聲響及紙張、鏡子等創意裝置,營造沉浸式體驗,展現電影與視覺藝術的融合。同時將首度展示從未公開的導演手稿、視聽檔案及創作年表,解析跨媒介生成過程。高雄與臺北多地亦同步放映全系列影片,深化影像與藝術的對話。

▸ 李德、熊秉明雙人展《相忘於江湖》

展覽日期|2025年5月31日–2025年9月14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李德〈自畫像〉、熊秉明〈歸途〉(圖片提供:高美館)

5月登場的另一檔展覽為兩位20世紀精彩的文人藝術家雙人展《相忘於江湖》,將帶領觀眾走入以畫代詩的畫中世界。李德與熊秉明同屬戰亂時代的一代,卻因人生選擇而走向不同的藝術旅程。李德於戰後來台,深耕於此,從事創作與教學,對台灣藝壇影響深遠;熊秉明則赴法留學,自此長居巴黎,成為享譽國際的旅法華人藝術家。兩人皆具深厚的文學與哲學素養,並在藝術實踐上不斷探索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突破。

「相忘於江湖」不僅是展覽名稱,更是兩位藝術家創作態度的體現。他們既獨立行走於藝術世界,也在精神層面彼此共鳴。他們的作品沒有刻意的依附或迎合,而是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自由發展,最終在此交匯,展現出不同媒介間的對話與相忘。本展試圖為觀者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在李德的畫面與熊秉明的雕塑之間游移,感受其中的相知與獨立,凝視藝術家們如何在創作中探索自由與自我,並在藝術江湖之上留下各自的印記。

▸ 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0日–2025年8月17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張立曄〈仙樹〉(圖片提供:高美館)

於高美館創作論壇展出、由策展人黃志偉策畫的《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將呈現藝術家張立曄充滿童真與靈動的創作世界。展覽主軸以「非科班出生即為素人」的疑問為起點,重新梳理藝術家張立曄的創作脈絡,展出從早期社會批判的報紙插畫到受兒子影響而回歸童真質樸的「靈光系列」油畫和雕塑。

張立曄1967年出生於嘉義,從小熱衷塗鴉,並熱愛文學與詩文的閱讀與寫作,觸發他能夠對眼中所及的世界,深刻的表達他豐沛的情感。他的作品題材貼近生活,並以明亮、鮮豔的色彩和不定性、稚趣的構圖來表現他內心深處對家庭、社會,乃至自然萬物的深度感受,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張立曄在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於社會強烈的關懷,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回歸自我,構築出如繁花盛開、璀璨明耀的精神世界。

▸ 眼球世代藝術奇譚

展覽日期|2025年7月5日–2025年10月19日

7月登場的《眼球世代藝術奇譚》是高美館繼2022年推出《抽象高雄》與《野放途》兩檔轉型再出發的「美術高雄」系列展覽後,再次以「大南方同心圓」之精神所策畫。本展邀請11組高雄的中、新生代藝術家,聚焦1990年代以降藝術家所見的動畫、漫畫與遊戲文化(ACG),如何滲入藝術家日常、成為其創作養分,進而探索他們於雲端時代的觀照與創作表現。

這些從螢幕與「觀看」誕生的藝術奇譚,既是對時代現象敏銳的觀察,也關乎藝術家對自身所處位置的辯證及從中衍生的創作行動。本展預訂展出藝術家倪再沁、李明則、黃法誠、官孟玄、張騰遠、張恩慈、林佩穎、林慶芳、走路草農/藝團、張致中、阮永翰、丁柏晏、張程鈞作品,思考ACG視覺文化和當代藝術家養成之間的連結,並委託藝術家全新創作,擴充在地藝術史討論面向。

▸ 張新丕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4日–2026年1月25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張新丕〈菁仔園的光照(三)〉(圖片提供:高美館)

張新丕關注臺灣本土文化意識的呈現,以「海洋」與「土地」為創作主軸,進而邁向自我辯證的過程,在看似唯美的畫面中隱晦的表達自己對台灣的關懷,是南臺灣當代活躍的藝術家。

本展主要聚焦於張新丕在2000年以後的創作,試圖梳理其25年來的創作軌跡,包含農產品產業與台灣歷史發展的關係、海岸的環境變遷等創作課題。觀看張新丕的作品,第一眼即可辨識為針對以上課題的鮮明批判意識,但細細觀看後,可以感受作品中表現風土特色的內在,其實是熱愛與疼惜土地的情感。在此展中,張新丕也將結合其對建築美學的心得以及裝置藝術創作的專業,運用展間的挑高空間特性,以3件高約4米長達10-12米的巨幅畫作包覆展間,藉以重組、再現亞熱帶檳榔園的「現場感」。

▸ 陳仁和建築紀念大展《久遠的理想》

展覽日期|2025年12月20日–2026年4月26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陳仁和設計之三信家商波浪大樓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徐明松)

陳仁和為高雄具代表性的建築師,1940年高中畢業後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里工學部建築科、經歷二戰後於1951年於高雄設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其知名代表作為高雄佛教堂、三信家商學生會館、三信家商波放大樓以及鳳山肉品市場等。其建築語言反映了台灣在時代中的處境,顯示出台灣歷史經驗裡的多元性,日本文化、華人文化、西方文化,甚而東南亞文化。

本次展覽將以陳仁和的作品為中心,除了以歷史照片、文字、圖稿、模型、建築攝影、訪談記錄片呈現陳仁和個人的作品、生平外,也將鳳山肉品市場的部分結構以1比1的結構再現於展場,帶給觀眾置身其中的體驗。

3檔展覽登陸KSpace高雄實驗場

展現跨域實驗精神的「KSpace高雄實驗場」也將於本年度推出3檔展覽,包含:

▸ 域內・域外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5日–2025年5月4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域內・域外》(圖片提供:高美館)

表演藝術家潘大謙出生於香港,在臺灣及法國接受藝術教育。自法國返台後,他長年耕耘高雄在地表演及跨領域藝術,目前為索拉舞蹈空間藝術總監。本展將以郊狼作為主角貫穿展覽敘事,與索拉舞蹈空間合作呈現現地演出,並以影像和沉浸式劇場邀請觀眾走入如狼群一般既親暱又疏離的精神世界及展演體驗。

▸ 漂流相對靜止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7日–7月6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漂流相對靜止》(圖片提供:高美館)

本展為高美館與衛武營跨界合作,透過衛武營「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的徵選與推薦,藝術團體「二律悖反協作體」將於高美館高雄實驗場實現展出計畫《漂流相對靜止》。

當起點同於終點,漂流相對靜止。歷史碎片穿透於空間記憶,轉化為身體記憶;壓縮的視線與身份匯聚成無聲的集體經驗。當時間與空間的向度趨於模糊,自我的邊界亦隨漂流逐層剝離。這是一段對遷徙與歸屬的感官探索,在流動的記憶與歷史的回聲間重構軌跡。

▸ Virtual turns Reality

展覽日期|2025年7月19日–2025年9月7日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劉吉雄短片《金六刀》海報(圖片提供:高美館)

策展人陳泓易是澎湖移民第三代的高雄人,提案計畫《Virtual turns Reality》以影像藝術家劉吉雄導演多年來對澎湖「講美難民營」的歷史考察與藝術實踐出發,對於當下虛擬實境的藝術境況提出詮釋與思辯的視角。展覽將以影像藝術家劉吉雄的真實故事為起點,以澎湖「講美難民營」歷史為依據,在檔案、紀錄片與VR的呈現形式中重新思考藝術,探討屬於台灣、高雄的本質性問題。

2檔藝文活動打造永續美學場域

▸ 映遇時光

展覽日期|待公布

高美館2025展覽總整理!馮.沃爾夫大型回顧展登台,陳正雄等8檔計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能量
《映遇時光》(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長期致力於環境永續的推動,日前導入電子紙看板取代部分LCD螢幕與大圖輸出看板,2025年也將近一步擴大電子紙應用,攜手藝術家羅禾淋推出結合電子紙看板與機械手臂之藝術展演計畫《映遇時光》,將高美館30年的館史轉化為互動藝術裝置,呈現科技與人性的交融。

▸ 202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展覽日期|待公布

而年底登場的202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則以《愛耍廢》為題,從「Possibility、Ocean、Recycle、Transformation」等核心理念出發,透過藝術家的轉化、重塑貨櫃空間,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探索資源再利用與未來城市設計的可能性。

 更多展演資訊敬請鎖定高美館官網公告。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路易絲.布爾喬亞「巨型蜘蛛雕塑」登台!富邦美術館呈現藝術家7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販售中

路易絲.布爾喬亞「巨型蜘蛛雕塑」登台!富邦美術館預售票販售中

不用飛出國,在台灣也能看到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蜘蛛雕塑」!富邦美術館將於315日推出《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特展,藉三大展區梳理藝術家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除了必看的兩件巨型《蜘蛛》雕塑,還有她鮮為人知的早期繪畫作品;預售票即日起販售至314日,票價150元。

路易絲.布爾喬亞「巨型蜘蛛雕塑」登台!富邦美術館預售票販售中
(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童年陰影化為藝術創作養分

路易絲.布爾喬亞為2021世紀最具指標性的藝術家之一,以巨型蜘蛛雕塑聞名國際,東京六本木之丘、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外皆可見到她的作品,曾於東京森美術館展出的同名展覽更吸引20萬人朝聖。

布爾喬亞生於1911年的巴黎,家中經營掛毯畫廊和修復工作室,雖家境富裕,但家庭重男輕女、父親外遇及打仗歸來後加諸於家中的情緒壓力,讓她的童年充滿陰影,創作成了她抒發情緒的唯一管道,這樣的成長背景對她往後的作品產生深遠影響。20歲時,布爾喬亞長期生病的母親離世,這成了她從數學轉換跑道至藝術的契機,其後她遇見研究美國藝術史的丈夫,並移居紐約,開啟人生另一段旅程,長期在美國發展並獲得藝術圈認可,馳名國際。

路易絲.布爾喬亞「巨型蜘蛛雕塑」登台!富邦美術館預售票販售中
路易絲.布爾喬亞《歇斯底里之拱》(Arch of Hysteria),1993,銅、拋光銅綠,83.8 x 101.6 x 58.4 公分。Photo: Christopher Burke,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藉藝術傳達對生命的強烈意志

在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中,布爾喬亞初期作品以繪畫為主,後逐漸轉為立體雕塑,1990年代她嘗試將「蜘蛛」融入創作,象徵家庭環境導致的內心掙扎,及渴望保護母親的心緒。

雖創作媒材轉變,不變的是,布爾喬亞持續從複雜的童年汲取靈感,透過重現記憶與情感,將個人的經歷轉化為引起觀者共鳴的普世象徵,並探討二元對立的張力,諸如男性與女性、被動與主動、具象與抽象、意識與無意識等,這些極端狀況往往在同一作品中共存。她的作品蘊含對生命的強烈意志,反映了人類的苦難,無論面對戰爭、天災還是疾病,她始終相信超越痛苦的可能性與希望。 

路易絲.布爾喬亞「巨型蜘蛛雕塑」登台!富邦美術館預售票販售中
路易絲.布爾喬亞《情侶》(The Couple),2003,鋁,365.1 x 200 x 109.9 公分。Photo: Jonathan Leijonhufvud,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富邦美術館《路易絲.布爾喬亞》梳理70年創作生涯

富邦美術館《路易絲.布爾喬亞》特展集結一系列裝置、雕塑、繪畫、素描等60多件作品,透過三大篇章:「不要遺棄我」、「剛從地獄回來」及「天空的修復」,呈現藝術家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及生活背景,必看亮點除了她聞名國際的巨型《蜘蛛》作品,還有象徵她藝術創作之始、卻鮮為人知的繪畫。本展為布爾喬亞首度在台大規模展出,目前預售票已開賣,藝術迷別錯過了。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Louise Bourgeois: 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

展期|2025315日-630日(週二休館)

時間|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展場|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門票|購票請點此 ,預售票150元,販售至314日/展期間全票300元、愛心票150元、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