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蓊蔚的新竹公園裡,純白玻璃建築格外清新。新竹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活化了原本閒置的玻璃工坊,轉變為三層樓的品牌概念空間,集結選物、體驗、展覽和餐飲,以玻璃工藝連結日常。
來到三樓The POOL/一池Café+展覽空間,日光爽朗勻亮了白色系的室內,春池玻璃第二代,同時也是「W春池計畫」的主理人吳庭安一身俐落地坐在咖啡桌前接受訪談。談起春玻與其發展脈絡有條不紊。「我父親其實在很年輕的時候學過玻璃工藝,才接觸到回收玻璃這件事情。」吳庭安的父親吳春池於1961年創辦春池玻璃,歷時至今已63年,旗下具有6間工廠,全臺大約有70%的廢棄玻璃在他們手裡重獲新生。
老工藝再度走入生活
「春池玻璃是我們既存的大型商業邏輯,當需要轉向面對消費者的時候就會考慮到不同客群,因為他們需要的東西可能不一樣,必須設計成不同狀態去因應。」吳庭安在2016年至2017年之間推出「W春池計畫」,他坦言此項計劃很廣泛,只要跟永續循環經濟有關都能涵蓋入內。
的確,W春池計畫的主軸,在於探討玻璃「回收」與「創造」之間的矛盾與共生,透過玻璃工藝導入設計、創造議題、研發材料,實現於杯盤器物、展覽、餐飲以及多元面向的跨界合作,讓人們對玻璃的想像視野不再侷限。「對我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在於工藝必須要進入生活,才能創造它的價值,否則它就是純藝術品。」計畫初期,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理解概念,吳庭安趁政府推動禁塑政策的勢頭,推出繽紛霓虹玻璃吸管。
「在傳統玻璃工藝而言,要製作玻璃吸管是相當困難的。」吳庭安諮詢自家工廠裡的老師傅是否有可行性,「這是簡單的啦!」當時75歲的師傅過去曾經從事霓虹燈管製作,面對這個問題一派從容,讓吳庭安非常驚訝。「我們有很多過去的工藝其實會被當代需求,但是當你沒有去發掘它的時候,它很容易就消失了。」這件事情帶給他深刻影響,「其實老師傅身上或是我們所有製程上有很多寶藏,重點是要如何運用外部需求去撞擊。」
老師傅身懷絕技,運用口吹霓虹燈管技藝結合循環玻璃,克服生產技術難題創造出繽紛美麗的實用玻璃吸管,以設計讓幾近失傳的老工藝再次走入生活。
W春池計畫的永續循環
訪談之際,新竹春室The POOL正舉辦W春池計畫與無印良品合作的特展「從一罐豆奶,到復育森林的行動」,吳庭安走在回收玻璃製成的磨石子地坪上,介紹本次展覽主角「烤地瓜豆奶」是利用地瓜渣、豆渣製成,裝填在回收再製的玻璃瓶罐裡,讓一個小小玻璃瓶便蘊藏了一整個永續循環的供應鍊。「你看底部是我們的LOGO。」吳庭安指著玻璃瓶底,有象徵W春池計畫的三角圖案,一邊繼續描述展覽以「零廢棄」為主題,強調展期結束後所有材料都可以回到供應體系再生使用。
遊走展場之間,紙箱堆疊而成的展台上放著許多玻璃罐,裝著黃豆、玻璃顆粒和木渣等萃取原料,配合鋪在地上的回收玻璃砂,以及錯落其間的天然原木,展現自然氛圍之餘,也表達出每個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它背後蘊藏的循環概念,其實是真正可以改變社會和世界的狀態,以工藝技術性配合市場面向和相關人士,才能創造出整套系統。」吳庭安喜歡以「系統」思考工藝。
因為從小就在工廠裡做回收玻璃,讓他對這個材料本身就很有興趣,先後到台南成功大學讀工程,再到英國劍橋念工業管理,一回到春池第一件事情就是善用自身所學改善回收工廠的流程,並研發創造新的材料,「如果沒有把整個循環做好,我後來再講什麼工藝都沒有用。」吳庭安舉例過去曾有回收來的玻璃種類不易再利用,他便重新開發,並運用為建築空間產業可用的建材,「當看到資源閒置沒有被使用的時候,怎麼重新開發、利用就變得很重要。」
猶如新竹春室這棟建築,原本閒置的窯爐玻璃工作坊,在吳庭安注入巧思整頓之下,三樓是The POOL/一池Café+展覽空間,二樓是Glass Pool春玻選物店,一樓則為Glass Studio玻璃工坊,同時活用建築樓梯間打造為梯間美術館,不定期展出玻璃藝術作品,在陽光襯托下,平常容易被忽略的梯間也頓時充滿文藝氣息。
DIY體驗拉近工藝距離
一樓工坊設有吹製玻璃杯和燈炬拉絲玻璃攪拌棒DIY體驗,讓大眾親自製作,體驗價格從成本面考量包含窯爐建置、玻璃原料與專業職人引導,完善的技術體驗,拿捏在一人250元至980元起(視產品選擇、顏色、效果而定)。「新竹玻璃工藝發展蓬勃,在1960至80年代佔全世界外銷出口約有八成之多,所以其實玻璃工藝這件事就變得很重要,我希望能夠復興它。」吳庭安期許藉由DIY體驗的方式,拉近消費者的距離,讓大家初步了解玻璃工藝其實沒有那麼難以親近。
當天負責示範的玻璃工藝家周亮瑜,曾經在日本玻璃工坊打工學習一年,回台後繼續從事工藝創作已累積三年多的歲月。好奇每天在高溫環境用火創作不熱嗎?「說實話,夏天滿熱的,但玻璃是唯一可以呈現透明感的材質。」即便高溫炎熱,他仍樂在其中,「玻璃只要低於700度就會變硬,必須維持在1000度高溫才可以塑形,而且它可以做到的可能性無限。」
見他抓著口吹金屬管取出適量玻璃膏,到窯爐加熱後,先吹一個小泡,由現場另一位職人老師協助將沾顏色的管子繞在小泡上,接著以金屬鉗製造凹痕,創造出氣泡的空隙,待玻璃稍微冷卻後,為了呈現需要的大小再行包裹第二層玻璃膏,到工作檯一邊以厚報紙塑形,一邊吹氣調整大小再反覆加熱,達到理想尺寸再放入約500度的退火箱進行冷卻,數小時後,一個手掌大小的玻璃花器便完成。猶如墨水在水中暈開的藍色紋路,搭配刻意吹入的氣泡,頗有夏天清涼的感覺。
自然永續的日常生活
吳庭安主導的W春池計畫從最原始的材料出發,進而設計整個工藝過程。從起初的玻璃吸管為例,他和團隊以永續循環的角度,預先設想消費者生活中可能需要或可以接受的產品,透過現有玻璃工藝技術反向推理,思考如何在製程中實際詮釋,再利用設計轉移予以體現,打造出專屬於春池的新工藝。進而在他眼裡,工藝便不只是一項技術。不一定受限於手工,而是具有循環脈絡的全面性系統思維。
當永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行動。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重視地球環保議題,吳庭安有感玻璃製品的需求度亦日漸提升,「玻璃這個材料可以百分之百再製,只要透過好的設計就可以很容易被運用的各個地方。」
在新竹春室,消費者可以在一樓體驗完DIY課程,上到二樓參觀選物店,實際觸摸、感受回收玻璃製成的美感生活器物,再到三樓以咖啡和甜點,感受杯盤器物的使用情境,藉以體會到永續循環這個概念並不遠,無形之中就隱含在生活裡。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