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坤水晶」創辦人陳坤良:結合多種玻璃創作技法,從火焰中淬煉出溫潤藝品

坤水晶

從製作玻璃禮贈品起家的「坤水晶」,經過多年的研究、創新,逐漸開展琉璃創作製品,現今於松菸誠品開設玻璃體驗工坊,讓玻璃吹製的過程,從過去封閉的工廠搬至生活商場內,也讓更多人能更貼近這項流傳已久的文化技藝。

隔著一層大面積落地玻璃牆的坤水晶工坊,是一處全天開著溶解爐的玻璃吹製體驗場地。高溫環境加上機器運作聲不絕於耳,更襯托製作玻璃過程的艱辛。成立坤水晶,原本不在創辦人陳坤良的計畫內,然而憑藉著對玻璃材質的持續鑽研,讓他在精雕細磨中,延伸出琉璃創作與體驗教學的服務,也讓大眾能一窺相關工藝的細節與樣貌。曾任職於琉璃創作品牌琉園的陳坤良,因著當時在品牌研磨部的工作經驗,奠定了作品打磨、切割與細修等基礎技法。離開琉園後,他認為玻璃可以有更多發展可能,於是慢慢購入二手設備,甚至是學習製作設備,同時在透過閱讀、請教他人的過程中嘗試玻璃創作。在找到可以穩定生產的方式後,於是開始做起企業禮贈品的生意,並於2013年開始提供坤水晶玻璃吹製教學、體驗,也讓品牌走入大眾市場,使傳統工藝能貼近人群。

時間積澱而出的技法

如今,接觸玻璃製作與創作已有二十多年的陳坤良,認為想要從事玻璃工藝,需先能克服工作環境上的侷限,「要不怕熱,因為在高溫環境中會不停流汗,再來就是要接受會有受傷的風險。」像是吹製玻璃時,須以1200度高溫的火將玻璃熔融至膏狀,接著在塑形過程中不斷透過火焰加熱,才能精細修整形狀。若想要延伸更多玻璃創作,還需要長時間累積專業知識和技法,舉凡一開始的設計,到開模、製模、脫蠟、窯燒、切割、研磨,以至最後的拋光,每個步驟仰賴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確保玻璃能呈現精良、細膩的品質。

2013年,在誠品松菸推出手作玻璃體驗的坤水晶,應是國內第一個,讓玻璃工藝主動走近一般大眾的工藝品牌。(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2013年,在誠品松菸推出手作玻璃體驗的坤水晶,應是國內第一個,讓玻璃工藝主動走近一般大眾的工藝品牌。(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實心製成的玻璃擺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實心製成的玻璃擺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運用義大利Incalmo技法,將上色完成的空心玻璃胚體銜接至另一個空心胚體的花器。(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運用義大利Incalmo技法,將上色完成的空心玻璃胚體銜接至另一個空心胚體的花器。(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結合多種技法的工藝技術

陳坤良回顧自己投入這項工藝領域的最大挑戰,在於找到精準的材料配方。尤其過去在各家玻璃品牌將原料視為機密的年代,讓玻璃製作更是難上加難。「以前琉璃的原料,只有新竹一家在販售,連中國都沒有,想要自己製作原料,又沒有控制好膨脹係數,就會讓琉璃破裂,就連當時有規模的品牌琉園跟琉璃工坊都覺得研發原料的技術很不容易。」陳坤良分享。於是最初決定憑一己之力開始投入玻璃製作的他,便長時間鑽研原料,為的就是能在不受限材料的狀況下,節省成本,並在生產、創作上更有餘裕發展玻璃製作與創作。如今,回看自己能持續製造琉璃、玻璃製品,或相關藝術創作,陳坤良認為,材料和設備的根基,是給予坤水晶發展的最大助益。

從製作玻璃到以繁複的脫蠟鑄造創作琉璃,陳坤良的作品靈感通常都在實作中產生,「我幾乎不畫圖,可能已經養成習慣了。」他回憶道。然而能讓創作游刃有餘地完成,陳坤良認為對玻璃物性、溫度和技法的專業認識、嫻熟操作是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像是吹製玻璃時,需先將鐵製吹管在高溫中預熱,再於溶解爐中黏取熔融如麥芽糖狀的玻璃膏,趁著仍在高溫狀態於一旁金屬板上修整形狀,接著透過吹製不斷塑形。期間要加大玻璃胚體,便重複黏取玻璃膏、進行修整,才能逐步完成作品。而若要加入顏色變化,則需要在玻璃加熱具有黏性時沾附顏料,同時在反覆加熱中使顏料與玻璃融為一體。這樣的操作過程裡,需要不斷掌握高溫可以塑形的時機,所以創作者也要在每個環節中快速動作,以把握修整玻璃的時間點,而當靈感初來乍到時,便能在最終淬鍊為藝術表現。

談起玻璃創作的技法,陳坤良認為這是相當複雜的工藝,因為過程除了冷、熱加工或異種加工,還要結合如烤彎融合等其他技法,「每樣技法都有相當專業的操作方式,能對全部技法都相當純熟是非常不簡單的事。」陳坤良分享。為了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術,他現在仍會透過觀察大師的創作影片,反覆琢磨困難的技藝,「因為吹玻璃不像捏陶有較多緩衝時間,需要在各種動作中快速拿捏玻璃型態,所以要將技法練成反射動作才會更好操作。」

玻璃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創辦人陳坤良示範手吹玻璃與塑形。(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創辦人陳坤良示範手吹玻璃與塑形。(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火焰裡的雕塑

在坤水晶中,看似剔透、溫潤的玻璃與琉璃藝品,如同凝結於一瞬的液體,呈現各種美麗面貌。有的以吹製技術完成簡約的優美曲線,有的結合鑄造、多種技法展現了複雜精細、多彩的外觀。

於坤水晶提供體驗教學,同時也進行藝術創作的鄭佩儀便分享,熱塑法為玻璃創作常見的技法,例如名為《小圓滿》的獎牌、《化石》紙鎮和《悠游》紙鎮,皆以模具熱塑進行色彩堆疊與塑形。也常見結合熱塑與吹製,使玻璃物件的形體、顏色更為豐富多變,例如《音符清酒》杯具聚焦顏色呈現,採用玻璃珠拉絲的顏色製作方式黏上玻璃,再以吹製創造顏色變化,「這個技法的困難在於每個顏色有自己的獨特性,當材料不相容的時候便會使玻璃破裂。」鄭佩儀說。而能創造多變造型的熱塑和吹製法,也常應用於打造複雜造型的動物飾品,例如生動可愛的《金魚》、每年的生肖撲滿,「過程中可以有漸進式的調整,去修整想要的動物形象。」鄭佩儀說。

除此之外,若要呈現繽紛的色彩,義大利Murrini技法也是玻璃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例如坤水晶近來備受歡迎的耳飾,便透過玻璃顏色排列去繞出圓形量體;其他如結合上下兩層不同顏色玻璃的《Incalmo花器》,則是運用義大利Incalmo技法,將上色完成的空心玻璃胚體銜接至另一個吹製完成的空心胚體,「因為高溫狀態的玻璃會下垂,所以最困難的就是要讓兩個胚體的口徑確保一致才能銜接。」鄭佩儀說道。

從事玻璃工藝創作至今,陳坤良認為玻璃製作與創作屬於技術門檻較高的工藝領域,而且需要長時間培養專業技法,所以已經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學習。但他也樂觀看待這項工藝創作,「即使未來有先進科技或創作工具不一樣,但不變的是人們對於美感創造、工藝技法的追求。」正因為如此,也讓工藝家能持續以這項材質創作優美、溫潤的作品,讓玻璃藝術成為生活中耐人尋味的妝點。

將色料表現得像是漂浮海中水母般的《化石》紙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色料表現得像是漂浮海中水母般的《化石》紙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對應生肖創作的動物撲滿造型,是坤水晶的明星商品之一。(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對應生肖創作的動物撲滿造型,是坤水晶的明星商品之一。(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採用玻璃珠拉絲技法,將色料黏上玻璃的《音符清酒》杯具。(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採用玻璃珠拉絲技法,將色料黏上玻璃的《音符清酒》杯具。(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創作中所剩餘的玻璃色料,也被回收,並重新設計製作成耳環。且還可客製,是品牌因應百貨客群而延伸推出的重點商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創作中所剩餘的玻璃色料,也被回收,並重新設計製作成耳環。且還可客製,是品牌因應百貨客群而延伸推出的重點商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坤水晶的體驗教學與部分作品創作,皆是由品牌旗下的工藝家鄭佩儀負責。(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坤水晶的體驗教學與部分作品創作,皆是由品牌旗下的工藝家鄭佩儀負責。(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陳岱華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探索金屬編織的工藝美學

「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

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在設計公司執業十餘年有了職業倦怠,於是利用假日尋找有興趣的課程進修,因為過去讀的是設計,大學聯考亦是術科,因此對繪畫與工藝相關領域並不陌生,曾經嘗試接觸陶藝、木工和繪畫等各式各樣領域,最後毅然決然投入金工懷抱,在其中找到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的快樂。

「大約於十三、四年前便下定決心投入,因為金工可以在一張桌子完成所有的事情,不像陶藝需要窯燒,或木工需要大型工作空間,金工只需要一張書桌,甚至焊接也只要一座小型工具組合,不佔家裡太多空間,就可以自己生產小量物件去賣。」葉秀薇辭掉工作後,沒有立即創業,而是選擇到到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學院鑽研金工技術。她分享,義大利學院的工藝工坊較像是產學合作,和臺灣大學上課模式不大相同,創作工坊空間很有特色,類似商店,店舖前端販售工藝商品,工藝家就在後端工作,如果有客人進來詢問,工藝家也可以直接出來招呼或和消費者聊工藝,近距離接觸對商品有興趣的客群,「我對這種風氣滿喜歡的,所以現在也有用類似的方式去規劃課程。」

跨領域的金工技法

「喜歡金工是因為它在當代發展屬於複合媒材。」葉秀薇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金工技法和工業設計於某種本質上是相通的,由於歐美從古代就開始流行至今,時尚產業億頻繁使用的「Enamel」材料技法,在臺灣翻譯成琺瑯,中國命名為景泰藍,在日本則稱之為七寶燒,雖然名稱隨著地域文化性而有不同,但回到本質,都是用琺瑯粉進行燒製而成的一種技法。

 「最近這幾年我比較常做的是銅編,它是用銅的金屬去編造的雕塑。」 工作室中有許多件大型銅編作品,「之前我參加過立陶宛的編織主題展,他們認為編織是一個想法的表達,而不是材料。」葉秀薇也用銀線、金線創造可配戴的小型首飾,時而配合琺瑯燒製為作品注入繽紛巧思。

 「我喜歡金屬編是因為它立體,而不是平面的,透過經緯線的交織呈現空間感。」在創作上,她不拘題材,「我有時候不會刻意去想一個概念,而是從做的過程去收斂想法。」不同於以前做設計的思考邏輯,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設計師看似好像可以主導美學,但實際上因為是產業團隊一起合作,事實上工作重點根本就很少。」因為曾經置身工業設計的葉秀薇深刻有感,而金工可以著重個人工序上的創作,同時專注表達創意,她坦承其實創作只要遇到認同作品漂亮,或有共鳴的人,那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就成立了。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屬編織的立體雕塑

琳琅滿目的工作台上,擺滿金屬線編織的各式作品。「這個叫做螺旋編。」她用銅線編織纏繞成一捆沒有特定方向或造型的階段性概念雕塑,可以繼續往下編織,也可以用陽極電鍍創造色彩,其細軟特性攤在陽光下會衍生浮動光影。好奇金屬編織是否可以歸類在軟雕塑,葉秀薇認為現代普遍對媒材、原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以本質而言,它算是編織,但是結構軟硬沒有絕對定義,如同3D列印可以列出金屬、陶藝或建築,結論只要能建立結構或許都可以被接受。

剛開始創業的前幾年為了溫飽,生產銀飾品是最快賺錢的管道。葉秀薇擅長以金屬線編織雕塑呈現可配戴的藝術作品,圓融活潑的水滴造型,有銀線、金線、銅線等多重材質,加上鏈條或中間穿過一枚胸針,便是點綴整體造型的最佳裝飾。

葉秀薇現場教學銅編技法,「這個方法叫做e編」她一手拿起圓管的筆,一手抓著粗度0.5的銅線在筆上螺旋狀環繞,「通常會繞一段長度20公分的螺旋狀彈簧來編織」捏住彈簧一頭延展成英文字母小寫「e」的造型,開始一圈扣著一圈,「一開始都會讓學員做自己的手環,它是最容易從生活中獲得量測的物件。」不停地重複扣和編,課程第一階段的手環便逐漸成形。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的鎔鑄色彩

知道這次訪談主題是談〈熔與鑄〉,葉秀薇準備以「琺瑯燒製」示範「熔」的過程。取小片金屬素材,在表面灑琺瑯粉進行熔融燒製上色,是在金工創作中表現色彩的其中一種方式。

只要是銅、銀、金,琺瑯粉都可以附著其上。她分別取一片平面銅片和一枚銅編雕塑作品,呈現兩種略有不同的燒製方法。首先,為去除平面銅片的氧化物要先浸入硫酸氫鈉液體泡酸,大約2至3分鐘取出,用水沖掉殘留酸液、吹乾,然後取張白紙放上銅片,就可以取一瓢琺瑯粉輕灑在銅片上,手法類似在蛋糕上灑糖粉,稱為乾灑法。灑到看不見銅片顏色,就可以放入高溫750度的烤爐燒製,燒製時間隨物件大小而定,小銅片吸熱速度快,琺瑯粉變成光滑面後便可以取出平放冷卻,如果發現銅片上有橘皮或想要顏色更飽和,便能再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

同時,要在銅編雕塑表面燒製琺瑯,第一步要先在上色區域塗CMC植物膠,幫助琺瑯粉黏著,葉秀薇同樣用80目的琺瑯粉和網塞,以乾灑粉作法,撒上粉末直至看不見金屬顏色,就可以放在網架上進爐燒製,同樣等溫度到達750度即可取出,如果還看得見金屬線材,就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用白紙墊在底部是為了接掉下來的琺瑯粉,方便下一次使用。」一公克10元琺瑯粉相當珍貴,使用白色紙張也可以避免混色,以防無法倒回原本的罐子再使用。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無法取代的美學工藝

而「鑄」造在金工技法中會使用到蠟,「現在非常多金工領域的人會用3D列印列出蠟雕塑」省去手工雕塑的時間。雖然科技發達,每年都有新工具,各式各樣的錘子,還有可以精密設定溫度階段的高溫熔爐,3D列印也非常方便,「別人問我大家都在研究3D列印,為什麼我不買一台。」曾是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不以為意,「我才剛從那個領域跳出來,幹嗎又跳回去」對她而言,那不過是XYZ軸線成形的軟體,但美學卻與人有關,假設使用電腦替代絕大部分人工,「藝」的含量便愈來愈少。

 「技術不會隨著當代科技工業發展而消失。」即便近來很流行用AI演算法自動生成圖像,但仍需要透過美學涵養,才能挑選出好看或是沒有誤差的繪畫,雖然工作可以變得快速輕鬆,卻不代表可以忽略美學的重要性。

 「工藝有一部份是靠身體的記憶。」葉秀薇從今年開始調整金工課程的形式,盡量屏除只有幾個小時的體驗課,改成包含8堂金工技法+4堂製作指導的「學期制」,以及依照個人時間安排一週上課四天的「密集制」,每堂課四小時,每次上課最多四人,透過拉長學習時間,讓學員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技法,透過雙手創造記憶,撇除速成才能真正讓大家對金工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每人學費兩萬五千元包含指導、工具和場地使用,課程種類大致分為金工、蠟應用和琺瑯,學員可以自由選課,但作品材料需自行購買。葉秀薇不藏私,會跟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她購買材料的廠商資訊,「我希望他們都可以去跟廠商購買,店家才不會倒,我想讓這個產業是循環的。」學員自己到店裡可以認識更多金屬材料,店家也開心,「偶爾會送我小東西或材料,這就是一個友善的循環,何樂而不為?」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化身一日銀匠,敲打值得慶祝的時刻!到「草山金工KINJO」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銀飾

草山金工KINJO

坐在金工桌前細敲慢磨,手持噴火槍屏氣凝神地完成焊接步驟,原本繁複的工法鑄造過程,經由課程的簡化設計,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手作語言,即使是還在金工新手村的人,都能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親手打造一件屬於自己的銀飾。

金工手作體驗近年來大行其道,坊間課程、工作坊多不勝數。如果要認真細數金工課程的領導品牌,就不能不提到如今在臺北、臺中有多間門市及自家電商平臺的「草山金工KINJO」,在十多年前率先掀起這股金工工藝的體驗風潮。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Open Workshop讓大家認識金工

回頭說起2006年從陽明山下工作室起步的創業史,草山金工KINJO創辦人劉冠伶笑稱那時完全無法想像可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從輔大應用美術系再到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在校習得專業金工技藝的她,畢業後短暫投入職場,同時也在大學兼課教授金工。因著心中對創作和教學的熱忱,索性租下了一個小小六坪的空間作為工作室,也販售自己的飾品。

「一開始真的沒有客人,」劉冠伶用自身經歷鼓勵剛創業的人不要氣餒,「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的技術練得更好。」利用那段有餘裕的時間,她把商品的製作過程仔細記錄下來。雖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後來開始有客人詢問能不能開課教學的時候,這份作品檔案就成了課程的最佳教材。

個人工作室的教學持續了五年,劉冠伶已經能夠游刃有餘地跟客人介紹,品牌也逐漸廣為人知。就在這時誠品慕名而來,邀請品牌加入他們在松菸開設主打臺灣在地工藝的分點。2013年草山金工正式進駐松菸誠品,觸及更多喜愛金工工藝的年輕客群,成為品牌更上一層樓的轉捩點。

在體驗注入服務細節

進駐大型百貨通路意味著正式進入商業領域,在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讓草山金工從過去的一人工作室發展出更具規模的團隊。

劉冠伶說一開始太過理想,覺得要讓客人全程體驗從無到有做出戒指的過程,甚至發生過深夜商場都要打烊了,結果客人還沒做完的窘境。她也觀察到,不同於先前工作室的學生是為了累積作品集或創業,要扎實地學一門工藝,百貨店的過路客對於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帶走的紀念品,「親身參與的感動對他們來說更重要。」

曾有一對從南部北上的情侶,為了這特別的一天盛裝打扮,要入座時卻發現僅剩沒有相連的兩個座位,當場女孩眼淚就掉了下來。還好門市人員及時協調,解決了問題。那次的經驗讓劉冠伶印象深刻,意識到必須把課程視為產品加以優化,「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

她帶著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現在最經典的「一日銀匠」課程可以讓客人體驗敲花、退火、鋸切等基礎技法,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只獨一無二的手作銀戒。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關照客人的不同需求

推門進到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名為「熱區」的接待櫃檯處擺放著最受歡迎的飾品款式,一旁就是專屬教學桌。劉冠伶透露,金工桌桌面向內挖了一個大弧形的樣式,是參考古書特別設計,看似小小的使用空間,卻擁有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很多客人本來只是來選購飾品,結果一坐到這個位子就愛上,年年都來做手作。」

年紀落在二、三十歲的族群,一直都是品牌的主力客群。只是時光倏忽而過,「當初那些年輕客人跟著草山一起長大,依然很死忠,所以我們要想的是還可以給他們什麼?」在產品規劃上,貼心關照到客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因此延伸出高單價的婚戒系列。

大多選用K金、鉑金的婚戒,相較於銀材,價格高出十數倍不止。總監蕭輔青補充,當他們在2017年開發出婚戒產品,客人也願意將具有紀念意義、而且要價不菲的婚戒訂製或手作體驗託付給草山,意味著草山金工是受到消費者信賴的工藝品牌,跨過分水嶺,進入到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戒指定情,門市最不缺的就是浪漫風景。劉冠伶說起近日有年輕客人在官網預約了課程,當天才發現客人是把六、七十歲的父母哄騙來上體驗課,讓爸爸媽媽穿上淺米色的圍裙,自己做自己的結婚紀念戒指,全家人一起在這裡度過溫馨的下午。她比比自己起雞皮疙瘩的手臂笑說:「這樣的故事不管講幾次都還是會好感動。」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保持對市場喜好的敏銳度

「體驗課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客人來到現場挑選他想要手作款式的同時,讓我們有機會打開雷達,接收市場喜好。」劉冠伶強調,從門市人員獲得的這些反饋對於品牌非常重要,讓內勤人員在開發產品上有所依循,「特別是做創作的人有時會陷在某一個他想要做到的地方,如果不了解外界的需求,他提案的東西會離市場很遠。」

又或者是開發新品也是全員出動。內勤會將新品打樣寄到門市,讓第一線服務客人的門市人員提供建議,可能這樣的款式有哪些角度是課程學員不好操作的,需要在設計上加以修正。門市既要懂銷售,又要有金工技藝,劉冠伶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很多工的公司。」

門市和內勤的角色,就像團隊裡有人在前線打仗、有人在後勤補給,總能適時給予支援。聽到這裡不免好奇,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好順暢的橫向溝通?她舉個實例:「五月草山要在大稻埕設立新點,展店的事務讓內勤來做,他們就會跟門市店長有交流。」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不自滿才能不斷前進

從求學修藝到創業,劉冠伶累積了二十五年的金工資歷,在這樣一段她口中「好久好久好久了」的時間裡,經常被問起工藝家身分和商業行為中間,是否有過掙扎糾結?她總是心想:「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對她來說,任何的工作都是創作,只是身在不同領域、使用不同媒介,本來都會有一定程度地跟市場對話,當某項工藝能夠滿足他人需求、為其所用的時候,那個商業模式是自然衍生的,至於是否會因此影響創作心境,她認為那是創作者自身要調適的課題。

如今的草山金工,早已是首屈一指的金工體驗品牌,劉冠伶不因品牌的成功而自滿,「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面對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推出的金工品牌,她樂觀看待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期待看到各個品牌在風格上做出明確的差異化,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消費市場更多的選擇。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