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冶器金屬物件工作室」:以教學傳遞當代工藝思維,培養多元觀點的金工人才

冶器金屬物件工作室

冶器金屬物件工作室座落臺北植物園旁,平凡的矮房,隱藏著豐富的藝術創作能量。

創辦人王意婷和王安琪,是在輔仁大學和南藝大研究所的學姊和學妹,兩人於2012年共同成立工作室,專做金工教學、首飾和金屬物件設計開發以及客訂委託製作。王意婷平時大多於學校任教,教學工坊主要由王安琪授課,藉以傳遞當代金工與工藝創作的人文思維。王安琪從小生長在鹿港,在進入輔大就讀前,人生沒有聽過「金工」這兩個字。縱使毫無概念,她仍決定北上念書,開始接觸便全然愛上了金工領域,也因為喜歡,願意投入許多時間學習和創作。

工作室的設備齊全,大部份金工技法,都可找到對應的樣品與教材,幫助學員們徹底掌握技能的養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作室的設備齊全,大部份金工技法,都可找到對應的樣品與教材,幫助學員們徹底掌握技能的養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王安琪個性活潑可愛,但在教學時,則會進入嚴謹模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王安琪個性活潑可愛,但在教學時,則會進入嚴謹模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創作取材自生活觀點

王安琪的作品沒有固定題材限制,「每個人關注的事情不太一樣,我一直都不是屬於長期熱愛單一方向的人,喜歡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她笑著如此形容自己,體現藝術家跳脫框架的思考和趣味。深入探討她會怎麼定義自己的創作風格和類型?她答:「其實作品靈感都來自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她時常在作品中,針對許多生活事物的價值觀提出質疑,好比「不入耳」系列瑪瑙作品,即是某次無意間知道的趣聞。

「無線耳機的發明是為了讓你可以更自由的活動,不受『線』的限制」王安琪說現在有出「防丟繩」這項產品讓人可以掛在身上,避免耳機意外遺失,「我覺得這件事很不合理」她也藉此觀察到當今社會背景之下,人們使用無線耳機已不是為了實用,「我想要表達的是耳機對你而言是裝飾,還是一個象徵?」因此她選擇真瑪瑙進行拋磨,打造出有鏈條、黑白色調的「有線耳機」首飾系列設計,利用象徵裝飾的寶石,傳達出她的疑問。

此外,她也用瑪瑙打造「那些討厭的時刻」系列,表達喝有珍珠的飲料時卻只拿到細吸管,怎麼樣也吸不上來的尷尬時刻,「我差點氣死」她氣憤地說,彷彿這件事情正在此時此刻發生。「對我而言,這就是我的人生,並不是很主流的追求美感」王安琪不為追逐漂亮才設計首飾,而是透過如此直觀的作品觸及人心,引人會心一笑。

把礦石打磨成AirPods的樣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把礦石打磨成AirPods的樣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模擬吸管卡到珍珠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模擬吸管卡到珍珠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冶器自製的招牌。(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冶器自製的招牌。(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因為金工創作愛上焊接

由於金工領域的範疇相當廣泛,王意婷將討論範圍縮小至「當代首飾」,它不受藝術史或任何媒材限定。王安琪表示「它其實就是藝術家說話的方式,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和素材可以好好說話」是她認為很重要的一環,在創作表現上「我喜歡讓人家恍然大悟,而不是一眼看穿或什麼都看不懂」保留空間讓觀者思考。

金工技法有兩百多種,其中王安琪最喜歡的是焊接。「第一次焊接的時候覺得也太帥了吧!怎麼會有這種東西?」訪談當天她以黃銅示範焊接,由於黃銅是合金必須均勻升溫、平均受熱,金屬板才不會變形。她在焊接點仔細塗上助焊劑、放入銀焊藥,以火槍控制焊藥流動的位置,「看焊藥流動很爽快」王安琪拿著火槍熟練控制融化的焊藥,確認正、背面藥劑都均量流動,「我的學生在焊接的時候都會笑,因為當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用火槍操控焊藥奔跑的時候會有成就感」

其實不只學生會笑,王安琪也很陶醉在焊接的世界裡,每當夜幕降臨,工作仍在進行之際,她也會跟金屬對話「拜託啦……再讓我焊起來,這個做完就休息了。我不打擾大家,今天就到這裡」從大一就把金工桌搬回房間,開始每天與金工為伍的日子,材料和工具儼然已成為革命情感深厚的夥伴,直至現今,仍非常沈浸於焊接。

當提問「熔與鑄」於金工範疇該如何定義?王安琪解釋,「熔」指的是鑄造、皺金,意即溫度必須夠高、但還沒到金屬熔點的狀態,稱為皺金法。以焊接黃銅而言,便是要讓金屬板平均達到500度低溫,方能控制焊藥的流動順利進行焊接。然當溫度超過金屬熔點,使其變成液態,那就是鑄造。

焊接過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焊接過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焊接過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焊接過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焊接過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焊接過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技術為工藝之本

在指導學生焊接的時候,王安琪非常重視學生是否可以完整地了解原理,「今天焊接得好,不代表是運氣好」是因為足夠熟稔技法,才能透過作品展現精湛的技術能力。猶如談起工藝的定義,王意婷和王安琪都認為工藝起源於民藝,最初應是為服務生活而生,而其中最重要的更是「技術性」,強調技術可以構成經典。

兩人以當代首飾範疇為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並沒有這個類別,只有提供達官貴族等上流社會配戴的貴珠寶,然而隨著戰後各地資源匱乏,貴珠寶師傅們還是可以運用自身專業技術,跟隨時代變遷而開創出一條嶄新的未來道路。王安琪翻著書分享1960年代戰後時期的當代首飾設計,即便距今已然超過半世紀,仍絲毫不覺得老派,成為值得參考的經典。

「就像在醫療產業上也是如此,現在機械手臂可以很精準地對點治療,所以我覺得工藝技術是會隨著時代演進,但最怕的是市場認知還停留在二十年前,沒有個人特色」王意婷認為隨著科技進步,在藝術創作中也許會有60~70%是由科技協助完成,但作品從概念發想、材料選擇和結構形成,還是藝術家用雙手打造而成的,「工藝是一個長期的累積」好好經營自己的技術跟作品型態,才能讓品牌走得遠。

培養勇於想像和實作的金工人才

王意婷平時大多於學校任教,王安琪則是一週有兩天在輔大、台藝大教基礎金工課,另有二至三天於冶器金屬物件工作室開設工坊課程。兩人因為熱愛金工,覺得自己要為這個領域做些什麼事,於十年前開始創立金工課程,每期以六至八堂、每堂課六至八小時、每週上課一日的教學模式,開始教授基礎金工和多種媒材、技法創作,每班課堂人數約四至六人,在教學過程較容易關注學生吸收與理解的程度,同時,也邀請外國工藝老師前來駐台舉辦大師學習營。

來上課的同學族群很多元,有在校大學生為了精進技術、拿取國外獎學金而來,有社會人士因為興趣而報名,也有採自學教育或實驗教學的國中生前來學習,大家都是因為熱愛金工才來學習。兩人從自身求學和在校教學經驗中發現,發現臺灣教學系統普遍比較不容易接觸到外國藝術家,希望可以透過不同文化地域性的藝術創作思考,培養同學勇於想像,並透過學習技法用雙手把想像創造成實體。

冶器的設備完善,在這裡的學員們都是對於很純粹想要學習工藝技術、對創作有興趣的手作人。因此冶器的課程,較偏向中長期,可以深度討論的教學模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冶器的設備完善,在這裡的學員們都是對於很純粹想要學習工藝技術、對創作有興趣的手作人。因此冶器的課程,較偏向中長期,可以深度討論的教學模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王安琪準備了大量樣品,這些都是課堂上幫助學員上參考學習的教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王安琪準備了大量樣品,這些都是課堂上幫助學員上參考學習的教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教學創造好的工藝循環

「我前幾個月有開了一個思想實驗課程」王安琪分享新課程主題,從創作方法開始執導如何找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屬於自己的關鍵字,此堂課不會接觸任何金工實作,但之後會進入到材料實驗課和結構實驗課,統整歸納為系列課程,期許透過如此較為完整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入全面性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

王安琪分享曾有學生說未來想當老師,因為家長說當老師很穩定,而她則義正嚴詞地回應「你聽我一句勸,我很認真地看待『我教會你』這件事情,但是如果只是抱持著想要有穩定的工作,我拜託你不要成為老師,你也不會希望我這樣對待你」後來這位同學持續精進技術,朝著其他理想目標前進,「這是一個循環」藉由教學將好的經驗傳承下去,王安琪和王意婷都很重視教學品質,對產業未來才有好的影響。

一如工作室取名為「冶器」,是從金屬礦冶煉成金屬的第一道工法為靈感,「器」則代表空間像是容器,可以裝入許多不同可能性、想法和人,藉由彼此的創意鑄熔成形,經過拋磨成就經典,讓臺灣金工領域的未來更有發展性。

冶器的教學現場主要由王安琪負責。(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冶器的教學現場主要由王安琪負責。(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探索金屬編織的工藝美學

「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

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在設計公司執業十餘年有了職業倦怠,於是利用假日尋找有興趣的課程進修,因為過去讀的是設計,大學聯考亦是術科,因此對繪畫與工藝相關領域並不陌生,曾經嘗試接觸陶藝、木工和繪畫等各式各樣領域,最後毅然決然投入金工懷抱,在其中找到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的快樂。

「大約於十三、四年前便下定決心投入,因為金工可以在一張桌子完成所有的事情,不像陶藝需要窯燒,或木工需要大型工作空間,金工只需要一張書桌,甚至焊接也只要一座小型工具組合,不佔家裡太多空間,就可以自己生產小量物件去賣。」葉秀薇辭掉工作後,沒有立即創業,而是選擇到到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學院鑽研金工技術。她分享,義大利學院的工藝工坊較像是產學合作,和臺灣大學上課模式不大相同,創作工坊空間很有特色,類似商店,店舖前端販售工藝商品,工藝家就在後端工作,如果有客人進來詢問,工藝家也可以直接出來招呼或和消費者聊工藝,近距離接觸對商品有興趣的客群,「我對這種風氣滿喜歡的,所以現在也有用類似的方式去規劃課程。」

跨領域的金工技法

「喜歡金工是因為它在當代發展屬於複合媒材。」葉秀薇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金工技法和工業設計於某種本質上是相通的,由於歐美從古代就開始流行至今,時尚產業億頻繁使用的「Enamel」材料技法,在臺灣翻譯成琺瑯,中國命名為景泰藍,在日本則稱之為七寶燒,雖然名稱隨著地域文化性而有不同,但回到本質,都是用琺瑯粉進行燒製而成的一種技法。

 「最近這幾年我比較常做的是銅編,它是用銅的金屬去編造的雕塑。」 工作室中有許多件大型銅編作品,「之前我參加過立陶宛的編織主題展,他們認為編織是一個想法的表達,而不是材料。」葉秀薇也用銀線、金線創造可配戴的小型首飾,時而配合琺瑯燒製為作品注入繽紛巧思。

 「我喜歡金屬編是因為它立體,而不是平面的,透過經緯線的交織呈現空間感。」在創作上,她不拘題材,「我有時候不會刻意去想一個概念,而是從做的過程去收斂想法。」不同於以前做設計的思考邏輯,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設計師看似好像可以主導美學,但實際上因為是產業團隊一起合作,事實上工作重點根本就很少。」因為曾經置身工業設計的葉秀薇深刻有感,而金工可以著重個人工序上的創作,同時專注表達創意,她坦承其實創作只要遇到認同作品漂亮,或有共鳴的人,那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就成立了。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屬編織的立體雕塑

琳琅滿目的工作台上,擺滿金屬線編織的各式作品。「這個叫做螺旋編。」她用銅線編織纏繞成一捆沒有特定方向或造型的階段性概念雕塑,可以繼續往下編織,也可以用陽極電鍍創造色彩,其細軟特性攤在陽光下會衍生浮動光影。好奇金屬編織是否可以歸類在軟雕塑,葉秀薇認為現代普遍對媒材、原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以本質而言,它算是編織,但是結構軟硬沒有絕對定義,如同3D列印可以列出金屬、陶藝或建築,結論只要能建立結構或許都可以被接受。

剛開始創業的前幾年為了溫飽,生產銀飾品是最快賺錢的管道。葉秀薇擅長以金屬線編織雕塑呈現可配戴的藝術作品,圓融活潑的水滴造型,有銀線、金線、銅線等多重材質,加上鏈條或中間穿過一枚胸針,便是點綴整體造型的最佳裝飾。

葉秀薇現場教學銅編技法,「這個方法叫做e編」她一手拿起圓管的筆,一手抓著粗度0.5的銅線在筆上螺旋狀環繞,「通常會繞一段長度20公分的螺旋狀彈簧來編織」捏住彈簧一頭延展成英文字母小寫「e」的造型,開始一圈扣著一圈,「一開始都會讓學員做自己的手環,它是最容易從生活中獲得量測的物件。」不停地重複扣和編,課程第一階段的手環便逐漸成形。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的鎔鑄色彩

知道這次訪談主題是談〈熔與鑄〉,葉秀薇準備以「琺瑯燒製」示範「熔」的過程。取小片金屬素材,在表面灑琺瑯粉進行熔融燒製上色,是在金工創作中表現色彩的其中一種方式。

只要是銅、銀、金,琺瑯粉都可以附著其上。她分別取一片平面銅片和一枚銅編雕塑作品,呈現兩種略有不同的燒製方法。首先,為去除平面銅片的氧化物要先浸入硫酸氫鈉液體泡酸,大約2至3分鐘取出,用水沖掉殘留酸液、吹乾,然後取張白紙放上銅片,就可以取一瓢琺瑯粉輕灑在銅片上,手法類似在蛋糕上灑糖粉,稱為乾灑法。灑到看不見銅片顏色,就可以放入高溫750度的烤爐燒製,燒製時間隨物件大小而定,小銅片吸熱速度快,琺瑯粉變成光滑面後便可以取出平放冷卻,如果發現銅片上有橘皮或想要顏色更飽和,便能再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

同時,要在銅編雕塑表面燒製琺瑯,第一步要先在上色區域塗CMC植物膠,幫助琺瑯粉黏著,葉秀薇同樣用80目的琺瑯粉和網塞,以乾灑粉作法,撒上粉末直至看不見金屬顏色,就可以放在網架上進爐燒製,同樣等溫度到達750度即可取出,如果還看得見金屬線材,就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用白紙墊在底部是為了接掉下來的琺瑯粉,方便下一次使用。」一公克10元琺瑯粉相當珍貴,使用白色紙張也可以避免混色,以防無法倒回原本的罐子再使用。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無法取代的美學工藝

而「鑄」造在金工技法中會使用到蠟,「現在非常多金工領域的人會用3D列印列出蠟雕塑」省去手工雕塑的時間。雖然科技發達,每年都有新工具,各式各樣的錘子,還有可以精密設定溫度階段的高溫熔爐,3D列印也非常方便,「別人問我大家都在研究3D列印,為什麼我不買一台。」曾是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不以為意,「我才剛從那個領域跳出來,幹嗎又跳回去」對她而言,那不過是XYZ軸線成形的軟體,但美學卻與人有關,假設使用電腦替代絕大部分人工,「藝」的含量便愈來愈少。

 「技術不會隨著當代科技工業發展而消失。」即便近來很流行用AI演算法自動生成圖像,但仍需要透過美學涵養,才能挑選出好看或是沒有誤差的繪畫,雖然工作可以變得快速輕鬆,卻不代表可以忽略美學的重要性。

 「工藝有一部份是靠身體的記憶。」葉秀薇從今年開始調整金工課程的形式,盡量屏除只有幾個小時的體驗課,改成包含8堂金工技法+4堂製作指導的「學期制」,以及依照個人時間安排一週上課四天的「密集制」,每堂課四小時,每次上課最多四人,透過拉長學習時間,讓學員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技法,透過雙手創造記憶,撇除速成才能真正讓大家對金工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每人學費兩萬五千元包含指導、工具和場地使用,課程種類大致分為金工、蠟應用和琺瑯,學員可以自由選課,但作品材料需自行購買。葉秀薇不藏私,會跟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她購買材料的廠商資訊,「我希望他們都可以去跟廠商購買,店家才不會倒,我想讓這個產業是循環的。」學員自己到店裡可以認識更多金屬材料,店家也開心,「偶爾會送我小東西或材料,這就是一個友善的循環,何樂而不為?」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化身一日銀匠,敲打值得慶祝的時刻!到「草山金工KINJO」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銀飾

草山金工KINJO

坐在金工桌前細敲慢磨,手持噴火槍屏氣凝神地完成焊接步驟,原本繁複的工法鑄造過程,經由課程的簡化設計,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手作語言,即使是還在金工新手村的人,都能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親手打造一件屬於自己的銀飾。

金工手作體驗近年來大行其道,坊間課程、工作坊多不勝數。如果要認真細數金工課程的領導品牌,就不能不提到如今在臺北、臺中有多間門市及自家電商平臺的「草山金工KINJO」,在十多年前率先掀起這股金工工藝的體驗風潮。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Open Workshop讓大家認識金工

回頭說起2006年從陽明山下工作室起步的創業史,草山金工KINJO創辦人劉冠伶笑稱那時完全無法想像可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從輔大應用美術系再到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在校習得專業金工技藝的她,畢業後短暫投入職場,同時也在大學兼課教授金工。因著心中對創作和教學的熱忱,索性租下了一個小小六坪的空間作為工作室,也販售自己的飾品。

「一開始真的沒有客人,」劉冠伶用自身經歷鼓勵剛創業的人不要氣餒,「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的技術練得更好。」利用那段有餘裕的時間,她把商品的製作過程仔細記錄下來。雖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後來開始有客人詢問能不能開課教學的時候,這份作品檔案就成了課程的最佳教材。

個人工作室的教學持續了五年,劉冠伶已經能夠游刃有餘地跟客人介紹,品牌也逐漸廣為人知。就在這時誠品慕名而來,邀請品牌加入他們在松菸開設主打臺灣在地工藝的分點。2013年草山金工正式進駐松菸誠品,觸及更多喜愛金工工藝的年輕客群,成為品牌更上一層樓的轉捩點。

在體驗注入服務細節

進駐大型百貨通路意味著正式進入商業領域,在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讓草山金工從過去的一人工作室發展出更具規模的團隊。

劉冠伶說一開始太過理想,覺得要讓客人全程體驗從無到有做出戒指的過程,甚至發生過深夜商場都要打烊了,結果客人還沒做完的窘境。她也觀察到,不同於先前工作室的學生是為了累積作品集或創業,要扎實地學一門工藝,百貨店的過路客對於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帶走的紀念品,「親身參與的感動對他們來說更重要。」

曾有一對從南部北上的情侶,為了這特別的一天盛裝打扮,要入座時卻發現僅剩沒有相連的兩個座位,當場女孩眼淚就掉了下來。還好門市人員及時協調,解決了問題。那次的經驗讓劉冠伶印象深刻,意識到必須把課程視為產品加以優化,「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

她帶著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現在最經典的「一日銀匠」課程可以讓客人體驗敲花、退火、鋸切等基礎技法,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只獨一無二的手作銀戒。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關照客人的不同需求

推門進到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名為「熱區」的接待櫃檯處擺放著最受歡迎的飾品款式,一旁就是專屬教學桌。劉冠伶透露,金工桌桌面向內挖了一個大弧形的樣式,是參考古書特別設計,看似小小的使用空間,卻擁有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很多客人本來只是來選購飾品,結果一坐到這個位子就愛上,年年都來做手作。」

年紀落在二、三十歲的族群,一直都是品牌的主力客群。只是時光倏忽而過,「當初那些年輕客人跟著草山一起長大,依然很死忠,所以我們要想的是還可以給他們什麼?」在產品規劃上,貼心關照到客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因此延伸出高單價的婚戒系列。

大多選用K金、鉑金的婚戒,相較於銀材,價格高出十數倍不止。總監蕭輔青補充,當他們在2017年開發出婚戒產品,客人也願意將具有紀念意義、而且要價不菲的婚戒訂製或手作體驗託付給草山,意味著草山金工是受到消費者信賴的工藝品牌,跨過分水嶺,進入到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戒指定情,門市最不缺的就是浪漫風景。劉冠伶說起近日有年輕客人在官網預約了課程,當天才發現客人是把六、七十歲的父母哄騙來上體驗課,讓爸爸媽媽穿上淺米色的圍裙,自己做自己的結婚紀念戒指,全家人一起在這裡度過溫馨的下午。她比比自己起雞皮疙瘩的手臂笑說:「這樣的故事不管講幾次都還是會好感動。」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保持對市場喜好的敏銳度

「體驗課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客人來到現場挑選他想要手作款式的同時,讓我們有機會打開雷達,接收市場喜好。」劉冠伶強調,從門市人員獲得的這些反饋對於品牌非常重要,讓內勤人員在開發產品上有所依循,「特別是做創作的人有時會陷在某一個他想要做到的地方,如果不了解外界的需求,他提案的東西會離市場很遠。」

又或者是開發新品也是全員出動。內勤會將新品打樣寄到門市,讓第一線服務客人的門市人員提供建議,可能這樣的款式有哪些角度是課程學員不好操作的,需要在設計上加以修正。門市既要懂銷售,又要有金工技藝,劉冠伶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很多工的公司。」

門市和內勤的角色,就像團隊裡有人在前線打仗、有人在後勤補給,總能適時給予支援。聽到這裡不免好奇,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好順暢的橫向溝通?她舉個實例:「五月草山要在大稻埕設立新點,展店的事務讓內勤來做,他們就會跟門市店長有交流。」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不自滿才能不斷前進

從求學修藝到創業,劉冠伶累積了二十五年的金工資歷,在這樣一段她口中「好久好久好久了」的時間裡,經常被問起工藝家身分和商業行為中間,是否有過掙扎糾結?她總是心想:「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對她來說,任何的工作都是創作,只是身在不同領域、使用不同媒介,本來都會有一定程度地跟市場對話,當某項工藝能夠滿足他人需求、為其所用的時候,那個商業模式是自然衍生的,至於是否會因此影響創作心境,她認為那是創作者自身要調適的課題。

如今的草山金工,早已是首屈一指的金工體驗品牌,劉冠伶不因品牌的成功而自滿,「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面對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推出的金工品牌,她樂觀看待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期待看到各個品牌在風格上做出明確的差異化,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消費市場更多的選擇。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