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臍加厝手路金工」創辦人王譽霖、周霽恩:透過反覆創作,用雙手匯聚情感與想像

臍加厝手路金工

臍加厝創立至今來到第十年,王譽霖加上周霽恩,兩人在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與首飾創作組是學姊妹,畢業後落腳官田渡子頭,一起租下的平房老屋,成為共同創立品牌工作室的「起家厝」。周霽恩笑談最初為參與創意市集,倉促以渡子頭、肚臍、起家厝的諧音取了品牌名,沒想到竟也就穩穩地一路相伴前行。

「臍加厝手路金工」創辦人王譽霖和周霽恩擁有各自獨特的創作風格,以銅與銀發展出首飾、文具、器物等商品,同時持續進行藝術性的金工作品於臺日藝廊展出。近年臍加厝將一加一大於二的創作能量,更有意識地集中在自己舒服且能自在伸展的餘裕裡,為金工作品注入手作工藝的暖心光芒。

以花蓮礫灘為靈感創作的紅銅缽型容器。(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花蓮礫灘為靈感創作的紅銅缽型容器。(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系列作品《孵》,是將金工結合卵石,小巧優雅的桌面擺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系列作品《孵》,是將金工結合卵石,小巧優雅的桌面擺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臍家厝創辦人王譽霖、周霽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臍家厝創辦人王譽霖、周霽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從最基礎的鋸、銼、焊實現想像

王譽霖對工具的著迷,開拓出為客人打造各種具有紀念意義的迷你工具飾品,和最早以父親為題的創作其實相連著同樣的脈絡,王譽霖仍持續透過金工物件,為人與人的關係創造各種生命交集。

無論是書籤商品到客製迷你工具飾品,「鋸切」是王譽霖最常使用到的手作技法,鋸切也正是金工課重要的基礎 Lesson One,所有物件都得先切出外型,再進入銼修、焊接。每當王譽霖製作出精巧無比的首飾作品,常淡定地表示只要會鋸、銼、焊的金工創作者都會這些技術,周霽恩說:「可是要把很基本的技法做到很專精,我覺得那不是容易的事情。」

王譽霖製作的迷你工具皆如實還原活動部件,因而常使用不需用火的「冷接」,另打造鉚釘零件來串接金屬,「焊接」則用來拼接片狀金屬成立體,銀焊是她最常使用的焊料,從線材剪下的銀焊分高、中、低溫,因此需事先規劃好物件焊接部位的先後順序,避免焊料溫度差而使前工序白費力氣,塗上助焊劑讓金屬能維持乾淨也是關鍵步驟。

專注踩著鼓風爐讓火均勻地送出,王譽霖說:「小時候覺得火很危險,現在則已經變成雙手可以自由控制的一種工具,對我來說其實很療癒。」「做焊接的人,最開心、最追求的,其實就是固體焊料化開後,最後成為那條漂亮的焊線。」周霽恩為其補充,此時眾人睜大眼盯著底部一條銀亮的細線現身。

退火的重要

「跟火焰一起工作,覺得很神奇。對我的創作來說,銅片需要變得有可塑性,一定得先經過『退火』步驟。」周霽恩說明自身創作最常運用「鍛敲」及「敲花」技法,在進行反覆敲擊之前,必須以火加熱紅銅,當表面呈現暗紅色,表示金屬分子已重新排列、變得鬆弛,可以進入塑形階段。不同大小弧度的鉆協助各種成形,讓板材靠在鉆上,透過鎚的敲擊,一圈圈由內而外,平面漸漸形成立體空間,它可以是缽形容器,可以是蜷曲的蕨葉。

而細部肌理的處理,周霽恩會將材料退火後固定在松膠上,當松膠以熱風槍加熱會變得柔軟,同時能穩固支撐要處理紋理的材料。周霽恩先用筆畫上紋路線條,再拿小型鏨頭沿著痕跡敲擊,接下來再從反面繼續敲擊處理,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退火、正反面敲花,「需要來回不停地重複相同的動作,最後才能呈現我想要的自然漂亮的弧度線條。」

周霽恩在《蕨生》系列中會使用到焊接,曾製作兩百多公分高的作品裝置,大面積板材的退火與焊接皆是大工程,尤其焊接時,常需要雙手兩隻噴槍並行處理,有時甚至需要王譽霖協助,三槍齊發才好達到熔融焊料需要的溫度。

金工作品很常運用道鉅切,以勾勒出作品的外型與結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作品很常運用道鉅切,以勾勒出作品的外型與結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透過退火,金屬的分子重新排列,進而呈現合適塑形的延展性與韌性。(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透過退火,金屬的分子重新排列,進而呈現合適塑形的延展性與韌性。(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從各式機會認識消費者與自己

創立品牌後嘗試參與市集、寄售、教課、文博會展、藝廊展覽等,周霽恩形容兩人摸索市場很土法煉鋼,初期有單位邀約,就什麼都試試看,「試了市集,才遇到誠品找我們寄售,更多人知道臍加厝。文博會擺了大型作品,藝廊的人因而找上我們辦展覽。」過程因這些貴人機緣,漸漸篩選出適合性格與創作步調的生存方式,且慢慢連結上相應的消費客群:對生活品質與美的鑑賞有所追求,稍微有點經濟能力,男女比例差異不大,倒是蒐藏《蕨生》系列的大多為男性,訂製迷你飾品的客人,大多為長年對品牌累積一定程度的欣賞與信任而來預訂。

以紅銅為材料的裝飾性作品《蕨生》,模擬蕨類生物的造型,以寫實方式表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紅銅為材料的裝飾性作品《蕨生》,模擬蕨類生物的造型,以寫實方式表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如何讓大眾更認識金屬工藝

兩人認為,金工作為當代首飾、生活器物和藝術創作,對多數人仍是不夠熟悉的領域,如政府能藉由辦展、辦比賽來創造曝光與交流的平台,讓努力被看見,大眾能有越多機會熟悉金屬工藝的製作過程及其價值,或在國高中、小學美術課帶進金工課,培養鑑賞力或未來的創作者,金工美學扎根,長遠看來對活絡市場有所助益。

合拍於工藝與創造力的共振

如植物花草般的生長狀態,事先不打草稿的周霽恩,始終擅長邊做邊想的直覺前行,鄰近住處的小森林,是她沉澱靈感的所在;最愛逛五金行尋寶的王譽霖,則是一定會先把設計圖畫出來、組織好結構細節再進行施作的創作者。彼此熟知雙手之下的風格不同、偏好的技法不同,自然發展出合適個人特質的分工協作,當受邀展覽及溝通訂製時,能一起討論想法並聚焦共識,皆累積著長年合作的默契。

強調身體勞動性的工藝技術,必須日復一日重複工序,周霽恩和王譽霖的一日工作時數很長,但安排很單純,像極和尚的唸經日常,得耐住性子鍛鍊手的能力,讓手跟得上想法,讓技法成為肌肉的反射動作,成為獨具風格的「手路」。兩人皆認同,即使時代會變,雙手仍是匯聚創作者情感與想像、創造臍加厝的所在,無可取代。

《森林微觀》以寫實的方式,呈現森林中的細微活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森林微觀》以寫實的方式,呈現森林中的細微活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因為 • 所以 • 我們之間》,以父親室內設計製圖工具結合自己的金工工具。(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因為 • 所以 • 我們之間》,以父親室內設計製圖工具結合自己的金工工具。(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林靖格竹藝展在台北101!步入竹編織錦、與竹蜻蜓共舞,在城市中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於台北101舉辦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運用數千片竹篾、層層交疊的編織技法,以及懸浮、光影、數位邏輯等語彙,構築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工藝與數位的對話,邀觀者於城市摩天大樓裡沈浸於竹藝,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為筆,書寫流動的空間詩篇

林靖格以竹為創作媒材,透過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讓竹材在現代建築與都市脈絡中重獲新生。藝廊、商業空間、竹林、宮廟,都是曾展出林靖格竹藝作品的場域,無論背景為何,他都透過層疊編織、懸浮結構,搭配場域間的光影變化,讓竹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發展出嶄新美學與敘事。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來到台北101——台灣指標性的摩天大樓,林靖格以「登高」為題呈現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登高」象徵對更廣闊視野的追尋,更是一種心境的昇華;「竹影千尋」則意指光影交錯間,所映照出竹的靈動、柔韌與生命力。展覽延續林靖格對竹編結構、光影變化及空間感知的探索,在城市高樓內編織出一場富自然氣息的詩意體驗。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從數位邏輯到光影流動的竹編藝術

✹ 以竹編織數位詩學|〈10101〉

作品名稱 「10101」 既象徵著台北101,亦呼應數位時代的二進位(Binary Code),巧妙融合了竹工藝與數位語彙。這座高達10公尺的竹編裝置懸垂於台北101大廳,以10,101片竹篾交錯編織,宛如一幅立體的數位織錦;作品中央懸浮著鏡面球體,映照四周環境,邀觀眾步入其中,感受竹影的無窮變化與都市脈動的交織。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光交織的不凋之境|〈永恆之花〉

以向日葵為靈感,林靖格運用竹編細密交錯的結構,形塑出永不凋謝的花朵。作品內部嵌有發光裝置,使燈源如太陽般恆久照耀,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與能量。在夜晚,光線穿透竹編的層次,投射出動態流轉的光影律動,彷彿竹編與光影共同生長,創造出一場恆久不滅的自然盛景。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蜻蜓的自由之舞|〈無重之舞〉

童年的竹蜻蜓,在此化為輕盈懸浮的動態裝置。林靖格運用懸掛與不倒翁機制,讓竹蜻蜓隨觀眾的互動而旋轉、擺盪,讓整個空間彷彿進入無重力狀態。當人們輕推竹蜻蜓,影子與形體隨之變化,構成一場觀者與竹蜻蜓共創的即興舞蹈,重現童年純粹的遊戲趣味與自由感知。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書法竹編化,平面書寫化為立體|〈浮墨〉

竹篾層疊如墨筆行書,《浮墨》延續林靖格「雲煙」系列的輪口編織技法,透過曲線與留白呈現東方書寫美學的韻律。作品在光影變幻間展現竹的剛柔並濟、書法的筆勢律動,使書寫超越平面,成為可步入、感知、共鳴的立體空間。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登高 | 竹影千尋》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4月11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101辦公大樓1樓松智大廳 & Gallery 101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