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純青的玻璃工藝!藝術家許金烺投身玻璃產業數十年,在烈焰中鑽研技法、持續創作

許金烺

投身玻璃工藝五十餘年的許金烺,在他身上的故事,有如臺灣玻璃產業的近代史料。講起風風火火的曾經,許金烺神情炙熱,語氣肢體揮舞飛揚,宛若他手下燒製出的作品栩栩如生。

民國50年代,玻璃工業因政策與民生需求,陸續於產矽沙原料的新竹設廠,13歲的許金烺,在此背景下從學徒做起。他領悟力強又為養家,不久便出師,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販售通路橫亙北中南,彼時正是產業壯大的60年代,直到遇上兵役,才暫離玻璃事業。退伍後,有工廠老闆找他去當技師。白天在外上班、晚上在家接單,那是外銷發亮的時期。

近年要見到許金烺的實體作品不易,原因是他已退休數年。2020年,70歲的許金烺從正規教育體制中退休,結束每兩週一次新竹花蓮間的往返,如今,僅作私人教學,而且只在自家工作室裡。工作室位在新竹古奇峰地區,半山腰上的這條街,舊時有玻璃街的別稱,聚散工藝品商家,熱鬧一時。現在路旁幾乎不見過往痕跡,直到繞進小巷,望轉角牆上寫著「許金烺玻璃藝術工坊」的招牌,遙想當時巷弄沸騰的盛況。

許金烺年輕時就開始踏入玻璃產業,對他而言,創作就是日常,只要噴槍和少許工具,隨時都可以開始玻璃雕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許金烺年輕時就開始踏入玻璃產業,對他而言,創作就是日常,只要噴槍和少許工具,隨時都可以開始玻璃雕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裡的眾生相

許金烺的工作室與住家,在同棟透天厝,一樓進門,兩座層架上,滿載玻璃作品,橫跨不同時期的作品都在內。鳥獸、花草、人物都可見,但不見名作《關羽》不在架上,原來是收起來了。從盒子請出關公,虯髯與衣襬威風凜凜,透徹的質地展露人物的風韻。

回望玻璃工藝的早期,動物當擺飾蔚為風潮,並非獨門生意,但許金烺說,只要是他做的,在市場上總能拿到最好報酬,也能進到百貨公司銷售。原因為何?他以學生給他的評價來回答,「作品很有感覺,感覺是有生命力,不只有形。」他笑說,這些動物就厝邊隔壁都看得見。生活對創作而言,處處是啟發,但他卻又這麼說:「那時候年紀那麼小,怎麼懂創作,只知道要討生活。」

他描述年少很快出師,又勤於晚上借工廠場地練功,開發新樣式卻不受老闆賞賜,揹弟弟扛作品找販售點也被拒,還曾天亮就去市場殺雞貼補家用,他輕描苦過的往昔,造就作品裡唯妙唯肖的刻畫,必然有來去人事物的影響。

透過玻璃塑型創作的馬匹,造型生動。玻璃作品因為無法直接用雙手捏塑,也因此更需要透視、比例與造型結構的掌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透過玻璃塑型創作的馬匹,造型生動。玻璃作品因為無法直接用雙手捏塑,也因此更需要透視、比例與造型結構的掌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表現昆蟲與植物等結構複雜的主題時,許金烺仍力求寫實。(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表現昆蟲與植物等結構複雜的主題時,許金烺仍力求寫實。(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願做響亮的前鋒

許金烺的技術純熟又逢好時機,販售事務有賴信任的中盤商,價格隨對方定價不太干涉,鋪貨也常常是作品寄去或有人來取,對當時購買的客群沒有著墨。但許金烺有意識知道,是誰影響他工藝生命甚深。從過往訪談,他都曾提過的小學五、六年級導師,「他對我們講,出去做什麼都可以但要做到最好。就算要當大便,也要當大便的頭,掉在馬桶裡才會咚一聲。」帶有戲謔卻又有寓意的提醒成為許金烺心中的打火石,點燃他要做到業界的前鋒。因此,當大家仍在製作玻璃飾品時,他已在思考「型」的變化,也才有運動系列、人馬頭......等人物細膩肢體的作品。

他描述在新竹玻璃界曾有一說,最強二人就是大許與小許。響亮的名號在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就是最好的宣傳。而如今,小許會變成大家口中的許老師,也有領在前頭的一段故事。

許金烺經常在熊熊火焰中,示範鑽研多年的「火熔細工雕塑法」,這技法,融會自新竹地方傳統的熱塑玻璃工藝。技藝多年傳承,多是師徒手把手相傳,少有開班授課。時至1997年,第二屆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前身),當時許金烺看著活動什麼都有,卻獨缺教學。他自告奮勇與時任的文化局主任提議,「場地我找,老師就是我。」霸氣說要開課後,隨之而來的擔憂是看到來報名的學員二十餘人,其中不乏許多師字輩,「我就只是個小學畢業的,然後玩玻璃。叫我用專業名詞我辦不到,我只能講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話。但我一定追究問題的源頭,從技術層面回推至理論。」他為教課也自創許多名詞,輔以精湛實體示範,也讓曾在課堂上想提出質疑的人,個個都被他的收服,很多學生也至今是好友。

玻璃動物是許金烺玻璃創作的起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動物是許金烺玻璃創作的起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澆不熄愛創作的火焰

為教學找出脈絡,他自剖工藝經驗將手法定義出「火熔細工雕塑法」,同時也理出其中技法要點。許金烺使用的工具,外面看不到,多半是請人訂製成順手的才好。他熟練開火,直衝而上的火焰溫度落在800度至2000度之間,原料玻璃棒經高溫熔軟,此時狀態易塑形,手流暢在火與玻璃之間飛舞,要做成什麼樣子,許金烺從來都不畫圖,設計都在腦袋裡,雙手早已熟記工藝的舞步,旋轉玻璃棒,與火的角度差異產生不同形體,擠、拉、轉的動作相互組合,塑造成變化多樣的造型。指導學生時,他經常是看著對方的細小動作,就能辨知玻璃可否成形。

許金烺陸續受邀至國外教學,他往來國際間交流,仍不忘對創作的熱情,同時也有轉型念頭在腦中思索。當時,他有個學生主業是做貿易,遂與對方分享做琉璃珠的想法並探商機。對方回應不如預期得好,癥結在於千年來多少人都在珠子上做研究,還有空間做更多嗎?聽後不服氣,許金烺個性中如火般直率的一面竄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包含我在內。況且珠子是我最早會的東西。」當臺灣已經少有人談論琉璃珠時,他返璞歸真,且全心投入,從傳統技法融合新嘗試、也從書上鑽研,探索一顆珠子還有的可能性。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棒的燒熔與塑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燒破琉璃珠是圓的框架

有展覽邀約出現,許金烺才意識到的,把琉璃珠做出成績了。那時,他才投入研究一年,「日本人問我最近在玩什麼,我就拿出好幾個牛奶罐,噗隆噗隆倒出一桌的珠子來,我看他們眼睛瞪大,下一句是找我去日本展覽。」海外第一次個展,展覽主題就是琉璃珠,並且展前就深受好評,售出大半。他也詫異短時間內,新創作就有懂欣賞的人做後盾。

許金烺破除人們對琉璃珠的印象,展現球體以外的樣式。最富盛名的 《鬼王面具》系列和《國劇臉譜》作品裡,善用琉璃珠經典技法,再複合火熔細工中的點、拉、熔、切、壓的手法,讓玻璃有了立體臉孔,長出富有個性的模樣,配上高彩度的絢麗,紋路偶有童趣、偶有民俗色彩。常被譽為創作源頭貼近本土風情的工藝代表。之後的好幾年,許金烺與他的琉璃珠四處旅行,帶給愛好玻璃工藝的人,一抹新視野。這趟琉璃珠的旅行也回到臺灣。200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名為《珠光琉影-許金烺琉璃珠創作展》的展覽,集結十餘年的創作能量,在國家級的場地亮相。似乎也一吐被稱呼為「做玻璃的」、「玻璃動物仔」的匠人,也能在藝術殿堂佔有一席之地。

許金烺分享退休後,有意識把教學、展覽、甚至是訪談全部喊停。他說,要放下就要全放下,不再求名求利。但有學生上門,他仍傾力相授,傳承玻璃工藝的美好是本能。不過,他笑說現在的重心是當宅男,看小說、玩電動才是正經事。他打開了遊戲介面,分析電玩箇中美學,從服裝到場景美術的講究,叫大家可別小看遊戲。並說他勤練功不課金,還擔任公會會長,網路上的年輕人都不相信他已經70歲。許金烺看似在玩,卻能感受他依然觀察著萬物變化。或許是正在蓄力創作能量,等著哪天心癢癢的,再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工藝大招。

傳統的琉璃珠常帶有原住民的圖騰與設計,許金烺則轉變了琉璃珠的色彩紋理,並加入臉譜與細雕的嶄新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傳統的琉璃珠常帶有原住民的圖騰與設計,許金烺則轉變了琉璃珠的色彩紋理,並加入臉譜與細雕的嶄新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色彩繽紛的玻璃色料,經過許金烺的巧手將變身為不同形式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色彩繽紛的玻璃色料,經過許金烺的巧手將變身為不同形式的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不到3公分大的琉璃珠中,仍可加入非常細節的雕塑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在不到3公分大的琉璃珠中,仍可加入非常細節的雕塑設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 / 王涵葳

攝影 / 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探索金屬編織的工藝美學

「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

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在設計公司執業十餘年有了職業倦怠,於是利用假日尋找有興趣的課程進修,因為過去讀的是設計,大學聯考亦是術科,因此對繪畫與工藝相關領域並不陌生,曾經嘗試接觸陶藝、木工和繪畫等各式各樣領域,最後毅然決然投入金工懷抱,在其中找到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的快樂。

「大約於十三、四年前便下定決心投入,因為金工可以在一張桌子完成所有的事情,不像陶藝需要窯燒,或木工需要大型工作空間,金工只需要一張書桌,甚至焊接也只要一座小型工具組合,不佔家裡太多空間,就可以自己生產小量物件去賣。」葉秀薇辭掉工作後,沒有立即創業,而是選擇到到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學院鑽研金工技術。她分享,義大利學院的工藝工坊較像是產學合作,和臺灣大學上課模式不大相同,創作工坊空間很有特色,類似商店,店舖前端販售工藝商品,工藝家就在後端工作,如果有客人進來詢問,工藝家也可以直接出來招呼或和消費者聊工藝,近距離接觸對商品有興趣的客群,「我對這種風氣滿喜歡的,所以現在也有用類似的方式去規劃課程。」

跨領域的金工技法

「喜歡金工是因為它在當代發展屬於複合媒材。」葉秀薇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金工技法和工業設計於某種本質上是相通的,由於歐美從古代就開始流行至今,時尚產業億頻繁使用的「Enamel」材料技法,在臺灣翻譯成琺瑯,中國命名為景泰藍,在日本則稱之為七寶燒,雖然名稱隨著地域文化性而有不同,但回到本質,都是用琺瑯粉進行燒製而成的一種技法。

 「最近這幾年我比較常做的是銅編,它是用銅的金屬去編造的雕塑。」 工作室中有許多件大型銅編作品,「之前我參加過立陶宛的編織主題展,他們認為編織是一個想法的表達,而不是材料。」葉秀薇也用銀線、金線創造可配戴的小型首飾,時而配合琺瑯燒製為作品注入繽紛巧思。

 「我喜歡金屬編是因為它立體,而不是平面的,透過經緯線的交織呈現空間感。」在創作上,她不拘題材,「我有時候不會刻意去想一個概念,而是從做的過程去收斂想法。」不同於以前做設計的思考邏輯,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設計師看似好像可以主導美學,但實際上因為是產業團隊一起合作,事實上工作重點根本就很少。」因為曾經置身工業設計的葉秀薇深刻有感,而金工可以著重個人工序上的創作,同時專注表達創意,她坦承其實創作只要遇到認同作品漂亮,或有共鳴的人,那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就成立了。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屬編織的立體雕塑

琳琅滿目的工作台上,擺滿金屬線編織的各式作品。「這個叫做螺旋編。」她用銅線編織纏繞成一捆沒有特定方向或造型的階段性概念雕塑,可以繼續往下編織,也可以用陽極電鍍創造色彩,其細軟特性攤在陽光下會衍生浮動光影。好奇金屬編織是否可以歸類在軟雕塑,葉秀薇認為現代普遍對媒材、原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以本質而言,它算是編織,但是結構軟硬沒有絕對定義,如同3D列印可以列出金屬、陶藝或建築,結論只要能建立結構或許都可以被接受。

剛開始創業的前幾年為了溫飽,生產銀飾品是最快賺錢的管道。葉秀薇擅長以金屬線編織雕塑呈現可配戴的藝術作品,圓融活潑的水滴造型,有銀線、金線、銅線等多重材質,加上鏈條或中間穿過一枚胸針,便是點綴整體造型的最佳裝飾。

葉秀薇現場教學銅編技法,「這個方法叫做e編」她一手拿起圓管的筆,一手抓著粗度0.5的銅線在筆上螺旋狀環繞,「通常會繞一段長度20公分的螺旋狀彈簧來編織」捏住彈簧一頭延展成英文字母小寫「e」的造型,開始一圈扣著一圈,「一開始都會讓學員做自己的手環,它是最容易從生活中獲得量測的物件。」不停地重複扣和編,課程第一階段的手環便逐漸成形。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的鎔鑄色彩

知道這次訪談主題是談〈熔與鑄〉,葉秀薇準備以「琺瑯燒製」示範「熔」的過程。取小片金屬素材,在表面灑琺瑯粉進行熔融燒製上色,是在金工創作中表現色彩的其中一種方式。

只要是銅、銀、金,琺瑯粉都可以附著其上。她分別取一片平面銅片和一枚銅編雕塑作品,呈現兩種略有不同的燒製方法。首先,為去除平面銅片的氧化物要先浸入硫酸氫鈉液體泡酸,大約2至3分鐘取出,用水沖掉殘留酸液、吹乾,然後取張白紙放上銅片,就可以取一瓢琺瑯粉輕灑在銅片上,手法類似在蛋糕上灑糖粉,稱為乾灑法。灑到看不見銅片顏色,就可以放入高溫750度的烤爐燒製,燒製時間隨物件大小而定,小銅片吸熱速度快,琺瑯粉變成光滑面後便可以取出平放冷卻,如果發現銅片上有橘皮或想要顏色更飽和,便能再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

同時,要在銅編雕塑表面燒製琺瑯,第一步要先在上色區域塗CMC植物膠,幫助琺瑯粉黏著,葉秀薇同樣用80目的琺瑯粉和網塞,以乾灑粉作法,撒上粉末直至看不見金屬顏色,就可以放在網架上進爐燒製,同樣等溫度到達750度即可取出,如果還看得見金屬線材,就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用白紙墊在底部是為了接掉下來的琺瑯粉,方便下一次使用。」一公克10元琺瑯粉相當珍貴,使用白色紙張也可以避免混色,以防無法倒回原本的罐子再使用。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無法取代的美學工藝

而「鑄」造在金工技法中會使用到蠟,「現在非常多金工領域的人會用3D列印列出蠟雕塑」省去手工雕塑的時間。雖然科技發達,每年都有新工具,各式各樣的錘子,還有可以精密設定溫度階段的高溫熔爐,3D列印也非常方便,「別人問我大家都在研究3D列印,為什麼我不買一台。」曾是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不以為意,「我才剛從那個領域跳出來,幹嗎又跳回去」對她而言,那不過是XYZ軸線成形的軟體,但美學卻與人有關,假設使用電腦替代絕大部分人工,「藝」的含量便愈來愈少。

 「技術不會隨著當代科技工業發展而消失。」即便近來很流行用AI演算法自動生成圖像,但仍需要透過美學涵養,才能挑選出好看或是沒有誤差的繪畫,雖然工作可以變得快速輕鬆,卻不代表可以忽略美學的重要性。

 「工藝有一部份是靠身體的記憶。」葉秀薇從今年開始調整金工課程的形式,盡量屏除只有幾個小時的體驗課,改成包含8堂金工技法+4堂製作指導的「學期制」,以及依照個人時間安排一週上課四天的「密集制」,每堂課四小時,每次上課最多四人,透過拉長學習時間,讓學員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技法,透過雙手創造記憶,撇除速成才能真正讓大家對金工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每人學費兩萬五千元包含指導、工具和場地使用,課程種類大致分為金工、蠟應用和琺瑯,學員可以自由選課,但作品材料需自行購買。葉秀薇不藏私,會跟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她購買材料的廠商資訊,「我希望他們都可以去跟廠商購買,店家才不會倒,我想讓這個產業是循環的。」學員自己到店裡可以認識更多金屬材料,店家也開心,「偶爾會送我小東西或材料,這就是一個友善的循環,何樂而不為?」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化身一日銀匠,敲打值得慶祝的時刻!到「草山金工KINJO」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銀飾

草山金工KINJO

坐在金工桌前細敲慢磨,手持噴火槍屏氣凝神地完成焊接步驟,原本繁複的工法鑄造過程,經由課程的簡化設計,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手作語言,即使是還在金工新手村的人,都能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親手打造一件屬於自己的銀飾。

金工手作體驗近年來大行其道,坊間課程、工作坊多不勝數。如果要認真細數金工課程的領導品牌,就不能不提到如今在臺北、臺中有多間門市及自家電商平臺的「草山金工KINJO」,在十多年前率先掀起這股金工工藝的體驗風潮。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Open Workshop讓大家認識金工

回頭說起2006年從陽明山下工作室起步的創業史,草山金工KINJO創辦人劉冠伶笑稱那時完全無法想像可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從輔大應用美術系再到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在校習得專業金工技藝的她,畢業後短暫投入職場,同時也在大學兼課教授金工。因著心中對創作和教學的熱忱,索性租下了一個小小六坪的空間作為工作室,也販售自己的飾品。

「一開始真的沒有客人,」劉冠伶用自身經歷鼓勵剛創業的人不要氣餒,「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的技術練得更好。」利用那段有餘裕的時間,她把商品的製作過程仔細記錄下來。雖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後來開始有客人詢問能不能開課教學的時候,這份作品檔案就成了課程的最佳教材。

個人工作室的教學持續了五年,劉冠伶已經能夠游刃有餘地跟客人介紹,品牌也逐漸廣為人知。就在這時誠品慕名而來,邀請品牌加入他們在松菸開設主打臺灣在地工藝的分點。2013年草山金工正式進駐松菸誠品,觸及更多喜愛金工工藝的年輕客群,成為品牌更上一層樓的轉捩點。

在體驗注入服務細節

進駐大型百貨通路意味著正式進入商業領域,在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讓草山金工從過去的一人工作室發展出更具規模的團隊。

劉冠伶說一開始太過理想,覺得要讓客人全程體驗從無到有做出戒指的過程,甚至發生過深夜商場都要打烊了,結果客人還沒做完的窘境。她也觀察到,不同於先前工作室的學生是為了累積作品集或創業,要扎實地學一門工藝,百貨店的過路客對於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帶走的紀念品,「親身參與的感動對他們來說更重要。」

曾有一對從南部北上的情侶,為了這特別的一天盛裝打扮,要入座時卻發現僅剩沒有相連的兩個座位,當場女孩眼淚就掉了下來。還好門市人員及時協調,解決了問題。那次的經驗讓劉冠伶印象深刻,意識到必須把課程視為產品加以優化,「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

她帶著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現在最經典的「一日銀匠」課程可以讓客人體驗敲花、退火、鋸切等基礎技法,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只獨一無二的手作銀戒。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關照客人的不同需求

推門進到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名為「熱區」的接待櫃檯處擺放著最受歡迎的飾品款式,一旁就是專屬教學桌。劉冠伶透露,金工桌桌面向內挖了一個大弧形的樣式,是參考古書特別設計,看似小小的使用空間,卻擁有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很多客人本來只是來選購飾品,結果一坐到這個位子就愛上,年年都來做手作。」

年紀落在二、三十歲的族群,一直都是品牌的主力客群。只是時光倏忽而過,「當初那些年輕客人跟著草山一起長大,依然很死忠,所以我們要想的是還可以給他們什麼?」在產品規劃上,貼心關照到客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因此延伸出高單價的婚戒系列。

大多選用K金、鉑金的婚戒,相較於銀材,價格高出十數倍不止。總監蕭輔青補充,當他們在2017年開發出婚戒產品,客人也願意將具有紀念意義、而且要價不菲的婚戒訂製或手作體驗託付給草山,意味著草山金工是受到消費者信賴的工藝品牌,跨過分水嶺,進入到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戒指定情,門市最不缺的就是浪漫風景。劉冠伶說起近日有年輕客人在官網預約了課程,當天才發現客人是把六、七十歲的父母哄騙來上體驗課,讓爸爸媽媽穿上淺米色的圍裙,自己做自己的結婚紀念戒指,全家人一起在這裡度過溫馨的下午。她比比自己起雞皮疙瘩的手臂笑說:「這樣的故事不管講幾次都還是會好感動。」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保持對市場喜好的敏銳度

「體驗課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客人來到現場挑選他想要手作款式的同時,讓我們有機會打開雷達,接收市場喜好。」劉冠伶強調,從門市人員獲得的這些反饋對於品牌非常重要,讓內勤人員在開發產品上有所依循,「特別是做創作的人有時會陷在某一個他想要做到的地方,如果不了解外界的需求,他提案的東西會離市場很遠。」

又或者是開發新品也是全員出動。內勤會將新品打樣寄到門市,讓第一線服務客人的門市人員提供建議,可能這樣的款式有哪些角度是課程學員不好操作的,需要在設計上加以修正。門市既要懂銷售,又要有金工技藝,劉冠伶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很多工的公司。」

門市和內勤的角色,就像團隊裡有人在前線打仗、有人在後勤補給,總能適時給予支援。聽到這裡不免好奇,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好順暢的橫向溝通?她舉個實例:「五月草山要在大稻埕設立新點,展店的事務讓內勤來做,他們就會跟門市店長有交流。」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不自滿才能不斷前進

從求學修藝到創業,劉冠伶累積了二十五年的金工資歷,在這樣一段她口中「好久好久好久了」的時間裡,經常被問起工藝家身分和商業行為中間,是否有過掙扎糾結?她總是心想:「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對她來說,任何的工作都是創作,只是身在不同領域、使用不同媒介,本來都會有一定程度地跟市場對話,當某項工藝能夠滿足他人需求、為其所用的時候,那個商業模式是自然衍生的,至於是否會因此影響創作心境,她認為那是創作者自身要調適的課題。

如今的草山金工,早已是首屈一指的金工體驗品牌,劉冠伶不因品牌的成功而自滿,「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面對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推出的金工品牌,她樂觀看待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期待看到各個品牌在風格上做出明確的差異化,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消費市場更多的選擇。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