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玻璃工藝大師許鈞淵:混搭多元材質創作,打造自然寫實的玻璃風景

玻璃工藝大師許鈞淵

從十六歲開始投入玻璃創作工藝的許鈞淵,作品充滿自然寫實的風格,已是各大藝術展館典藏作品的重量級藝術家,並於2022年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認列的IATOPL職能技藝全球國際認證玻璃大師級證書。走過數十載,他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醉心於每日與火為伍創作的日子。

談起當初為什麼投入玻璃工藝,許鈞淵回溯兒時,自小便生長在玻璃產業蓬勃的新竹,姐夫也從事玻璃製品產業,「我從小就耳濡目染,看了也想跟著學。」許鈞淵說自己學得很快,師兄們學習這門工藝要花八年,他只學了一年半。秉持著創作熱忱投入玻璃工藝多年,以藝術創作為主,量產為輔,也協助許多設計科系學生製作研發產品。

「應該算是有遺傳吧。」許鈞淵認為自己的藝術天份可能源自媽媽,「我媽從事服裝產業,我們去百貨公司看亞曼尼的西裝,我回家只要把圖畫出來,她就會依照版型加入自己的創意元素,然後完整重現出來。」過目不忘的影像高敏銳度,也展現在許鈞淵自然寫實的玻璃創作風格。

信手捻來的創作靈感

「玻璃很好玩,想到什麼就可以做出什麼。」他的創作靈感和題材隨性,卻專注呈現細節。曾經有次看完侏羅紀恐龍特別買書研讀,觀察每種恐龍的身形,然後透過空心玻璃吹製打造出一座恐龍公園。吹製空心玻璃的難度很高,必須快、狠、準,精確拿捏燒熔玻璃的溫度,並於三秒內快速塑形,尤其腕龍脖子細長,一定要一次到位,才能完整呈現脖子的流暢弧度。而此系列擬真詮釋恐龍造型,目前有21件由新竹市文化局典藏。

許鈞淵的創作多取材於大自然。作品中《印第安的故鄉》玻璃花器是他到南美旅行看見野雁南飛延伸而來的作品,同時結合了兩種玻璃技法。空心吹製的瓶器造型猶如黃昏時分的高聳山脈,稜角分明,雲霧繚繞,靈巧的野雁凌空飛躍山間,以實心塑形的雁鳥色澤清澈栩栩如生,充滿了畫面感,善用玻璃將自然意象轉譯為藝術收藏,是他的強項。

《印第安的故鄉》。(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印第安的故鄉》。(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自然寫實的動物姿態

許鈞淵分享他為豬年製作的《生肖雙層玻璃存錢筒》,存錢筒內部為實心塑形的小豬,透明外層則是空心吹製而成的大豬,摒除以往圓滾滾的卡通形象,他強調的是展現動物肌肉的寫實比例,比如背部下凹的曲線、圓垂飽滿的肚子、柔和的下巴線條,以及耳朵、四肢等線條皆真實地詮釋生物象徵。

這件作品必須先捏塑實心玻璃小豬,然後吹製空心大豬的局部身體,放入小豬之後,用剩餘空心身體部位封起來,最後再黏上四肢,點綴細節便完成,完全看不到接縫的精湛技術,讓人多次端詳,饒富趣味。同時,亦有牛、馬、狗等生肖動物系列存錢筒,可投入88個1元銅板,充滿吉祥意味,讓許多藏家爭相收藏。

《海中精靈》是多年前許鈞淵代表屏東琉璃工作坊出賽電視節目而做,因比賽主題定為夏天,他第一個聯想到就是海洋,還有鯨豚追逐船隻躍跳於海平面的畫面,然後透過地理頻道觀察海豚游泳姿態,仔細研究牠們拍打水面前進的動作,運用空心吹製玻璃予以重現。這件作品共有十隻至十二隻海豚,逐一做好之後再行組裝,透明鰭尾均略帶粉紫色,靈動討喜的姿態,也讓他順利於比賽中勝出。

拿出這套作品的時候,發現有局部玻璃破裂,為了讓攝影師能夠順利取景拍攝,許鈞淵現場便熟練地拿起火槍快速進行修復。首先預熱玻璃破損處,將其燒軟之後,用金屬夾鉗修飾掉,又是一件完美的作品。每天與火為伍創作的日子讓許鈞淵感到開心,「我跟火很有緣耶!我也是義消。」完全無懼高溫火焰。

而採訪當日,也巧遇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學生前來請許鈞淵協助製作設計作品,他看著學生繪製的比例圖,走到一旁翻找適合的金屬腳架,拿起準備好的空心玻璃管原料,便開始以火槍燒熔玻璃管,玻璃管逐漸膨脹,到了適當溫度離開火源進行吹氣,吹製力度和次數全然拿捏於多年經驗,他一邊拿尺規量測大小,再行數次吹製,直到玻璃變薄隨高溫斷開,便完成圖面上的高腳杯,整體過程不過三分鐘。

《生肖雙層玻璃存錢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生肖雙層玻璃存錢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海中精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海中精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混搭多元材質的創作

試問為什麼選擇空心吹製為主要創作技法?喜於挑戰自己的許鈞淵說:「空心吹製比較難學,但是學會之後製作實心玻璃就沒問題了。」為了挑戰自己的玻璃技術,以呈現到最細,許鈞淵選用鈉玻璃以實心塑形技法製作無數隻黑色玻璃螞蟻,擬真度極高,連纖細的步足都能一一真實呈現,結合他從海邊撿來的木頭,遠看真宛如螞蟻來回穿梭於木頭紋路之間,而近距離定睛觀賞,會發現每隻螞蟻的造型與姿態都有些不同,有些細小前腳抱著白色米粒,有些互相交頭接耳傳遞訊息,結合木頭與玻璃展現自然生態一景。

選用鈉玻璃以實心塑形技法製作無數隻黑色玻璃螞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選用鈉玻璃以實心塑形技法製作無數隻黑色玻璃螞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藝必須具備功能性

許鈞淵的後期作品型態獨特且都具功能性,好奇他如何思考功能性?卻被反問「你知道為什麼會讓它有一點功能嗎?」原來是因爲他之前參加工藝大賽,以「維京戰艦」為題,採用空心吹製技法打造了一艘透明戰艦,輕薄的船身嘗試吹製八次才完成,象徵勝利的旗幟好似飄揚於海上那般生動,他為了忠實演繹更買書來研讀划槳、盾牌等細節。好不容易入圍了,卻沒有得獎,追究原因才知道是因為作品不具備功能性而影響討論結果,「藝術品要有功能性,我第一次聽到。」讓他心裡受到很大的衝擊,從此以後,改變他思考作品的方式。

在他的認知裡,工藝是一種跟生活相關的藝術。除了創作之外,許鈞淵也接量產訂單。比如他為臺南咖啡店設計製造的《心型杯》,由上往下俯瞰,杯緣是完整愛心,透明高腳杯連結著吸管一體成型,以空心吹製技法製作了兩百餘件。早期他也根據業主需求訂製商品,比如當時流行海洋文化便須設計七至八百種樣品提供參考下單,曾經一款玻璃水鳥油燈的美國外銷量最高紀錄可達上億件。所以有實用性這件事情,在後期創作也成為必然考量。

許鈞淵示範如何用噴槍雕塑玻璃的造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許鈞淵示範如何用噴槍雕塑玻璃的造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根據族群消費力定價

在思考作品型態和銷售價格時,他會依據客群收入而定。「假設我想賣給年薪五十萬的族群,我會設計該族群消費得起的藝術品。」他以月薪五萬的上班族群為例,「這個區間的消費者大概會買三百塊以內的商品。」藉此反向推理,將商品價格除以三或四,即是工廠定價,再往下推斷成本可能只剩五十元,他就會設計這個價格的作品進行販售。同理也適用於百萬年薪或更高收入的企業主,而此套邏輯便是來自他個人長年與廠商通路合作的經驗。

那麼臺灣普遍可以接受玻璃工藝品的價格範圍是多少?他舉例以前在臺中當街頭藝人的經驗,「那一次我做玻璃玫瑰花,剛開始一支賣五百,大家都拿起來看就放回去,我索性改成一支一千,結果當天賣了幾十支,我覺得人好奇怪,怎麼會有這麼奇葩的事情。」他苦笑著摸不著頭緒。

曾經歷外銷蓬勃時期,他有感臺灣玻璃市場深受中國抄襲的影響而萎縮,藝術收藏族群亦愈來愈少。他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臺灣消費者普遍購買藝術品都是送人,而不是自用,「剛畢業出社會的新鮮人月薪大多三萬,扣掉房租、交通費、娛樂交際費用,要存到錢很難」因此縱使臺灣的玻璃製品已經賣得比國外便宜,仍然不容易成為大眾頻繁購買的選擇。

但是他依然看好臺灣市場的潛力,政府亦有推動產業跨界合作的補助,近期他甫完成一件鬱金香擴香的專案,未來也將會持續創作直到八十歲,不斷挑戰自己,呈現更多美好的玻璃工藝。

許鈞淵熟練地拿起火槍修飾作品細節。(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許鈞淵熟練地拿起火槍修飾作品細節。(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林靖格竹藝展在台北101!步入竹編織錦、與竹蜻蜓共舞,在城市中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於台北101舉辦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運用數千片竹篾、層層交疊的編織技法,以及懸浮、光影、數位邏輯等語彙,構築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工藝與數位的對話,邀觀者於城市摩天大樓裡沈浸於竹藝,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為筆,書寫流動的空間詩篇

林靖格以竹為創作媒材,透過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讓竹材在現代建築與都市脈絡中重獲新生。藝廊、商業空間、竹林、宮廟,都是曾展出林靖格竹藝作品的場域,無論背景為何,他都透過層疊編織、懸浮結構,搭配場域間的光影變化,讓竹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發展出嶄新美學與敘事。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來到台北101——台灣指標性的摩天大樓,林靖格以「登高」為題呈現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登高」象徵對更廣闊視野的追尋,更是一種心境的昇華;「竹影千尋」則意指光影交錯間,所映照出竹的靈動、柔韌與生命力。展覽延續林靖格對竹編結構、光影變化及空間感知的探索,在城市高樓內編織出一場富自然氣息的詩意體驗。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從數位邏輯到光影流動的竹編藝術

✹ 以竹編織數位詩學|〈10101〉

作品名稱 「10101」 既象徵著台北101,亦呼應數位時代的二進位(Binary Code),巧妙融合了竹工藝與數位語彙。這座高達10公尺的竹編裝置懸垂於台北101大廳,以10,101片竹篾交錯編織,宛如一幅立體的數位織錦;作品中央懸浮著鏡面球體,映照四周環境,邀觀眾步入其中,感受竹影的無窮變化與都市脈動的交織。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光交織的不凋之境|〈永恆之花〉

以向日葵為靈感,林靖格運用竹編細密交錯的結構,形塑出永不凋謝的花朵。作品內部嵌有發光裝置,使燈源如太陽般恆久照耀,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與能量。在夜晚,光線穿透竹編的層次,投射出動態流轉的光影律動,彷彿竹編與光影共同生長,創造出一場恆久不滅的自然盛景。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蜻蜓的自由之舞|〈無重之舞〉

童年的竹蜻蜓,在此化為輕盈懸浮的動態裝置。林靖格運用懸掛與不倒翁機制,讓竹蜻蜓隨觀眾的互動而旋轉、擺盪,讓整個空間彷彿進入無重力狀態。當人們輕推竹蜻蜓,影子與形體隨之變化,構成一場觀者與竹蜻蜓共創的即興舞蹈,重現童年純粹的遊戲趣味與自由感知。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書法竹編化,平面書寫化為立體|〈浮墨〉

竹篾層疊如墨筆行書,《浮墨》延續林靖格「雲煙」系列的輪口編織技法,透過曲線與留白呈現東方書寫美學的韻律。作品在光影變幻間展現竹的剛柔並濟、書法的筆勢律動,使書寫超越平面,成為可步入、感知、共鳴的立體空間。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登高 | 竹影千尋》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4月11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101辦公大樓1樓松智大廳 & Gallery 101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