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玻璃工藝大師許鈞淵:混搭多元材質創作,打造自然寫實的玻璃風景

玻璃工藝大師許鈞淵

從十六歲開始投入玻璃創作工藝的許鈞淵,作品充滿自然寫實的風格,已是各大藝術展館典藏作品的重量級藝術家,並於2022年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認列的IATOPL職能技藝全球國際認證玻璃大師級證書。走過數十載,他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醉心於每日與火為伍創作的日子。

談起當初為什麼投入玻璃工藝,許鈞淵回溯兒時,自小便生長在玻璃產業蓬勃的新竹,姐夫也從事玻璃製品產業,「我從小就耳濡目染,看了也想跟著學。」許鈞淵說自己學得很快,師兄們學習這門工藝要花八年,他只學了一年半。秉持著創作熱忱投入玻璃工藝多年,以藝術創作為主,量產為輔,也協助許多設計科系學生製作研發產品。

「應該算是有遺傳吧。」許鈞淵認為自己的藝術天份可能源自媽媽,「我媽從事服裝產業,我們去百貨公司看亞曼尼的西裝,我回家只要把圖畫出來,她就會依照版型加入自己的創意元素,然後完整重現出來。」過目不忘的影像高敏銳度,也展現在許鈞淵自然寫實的玻璃創作風格。

信手捻來的創作靈感

「玻璃很好玩,想到什麼就可以做出什麼。」他的創作靈感和題材隨性,卻專注呈現細節。曾經有次看完侏羅紀恐龍特別買書研讀,觀察每種恐龍的身形,然後透過空心玻璃吹製打造出一座恐龍公園。吹製空心玻璃的難度很高,必須快、狠、準,精確拿捏燒熔玻璃的溫度,並於三秒內快速塑形,尤其腕龍脖子細長,一定要一次到位,才能完整呈現脖子的流暢弧度。而此系列擬真詮釋恐龍造型,目前有21件由新竹市文化局典藏。

許鈞淵的創作多取材於大自然。作品中《印第安的故鄉》玻璃花器是他到南美旅行看見野雁南飛延伸而來的作品,同時結合了兩種玻璃技法。空心吹製的瓶器造型猶如黃昏時分的高聳山脈,稜角分明,雲霧繚繞,靈巧的野雁凌空飛躍山間,以實心塑形的雁鳥色澤清澈栩栩如生,充滿了畫面感,善用玻璃將自然意象轉譯為藝術收藏,是他的強項。

《印第安的故鄉》。(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印第安的故鄉》。(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自然寫實的動物姿態

許鈞淵分享他為豬年製作的《生肖雙層玻璃存錢筒》,存錢筒內部為實心塑形的小豬,透明外層則是空心吹製而成的大豬,摒除以往圓滾滾的卡通形象,他強調的是展現動物肌肉的寫實比例,比如背部下凹的曲線、圓垂飽滿的肚子、柔和的下巴線條,以及耳朵、四肢等線條皆真實地詮釋生物象徵。

這件作品必須先捏塑實心玻璃小豬,然後吹製空心大豬的局部身體,放入小豬之後,用剩餘空心身體部位封起來,最後再黏上四肢,點綴細節便完成,完全看不到接縫的精湛技術,讓人多次端詳,饒富趣味。同時,亦有牛、馬、狗等生肖動物系列存錢筒,可投入88個1元銅板,充滿吉祥意味,讓許多藏家爭相收藏。

《海中精靈》是多年前許鈞淵代表屏東琉璃工作坊出賽電視節目而做,因比賽主題定為夏天,他第一個聯想到就是海洋,還有鯨豚追逐船隻躍跳於海平面的畫面,然後透過地理頻道觀察海豚游泳姿態,仔細研究牠們拍打水面前進的動作,運用空心吹製玻璃予以重現。這件作品共有十隻至十二隻海豚,逐一做好之後再行組裝,透明鰭尾均略帶粉紫色,靈動討喜的姿態,也讓他順利於比賽中勝出。

拿出這套作品的時候,發現有局部玻璃破裂,為了讓攝影師能夠順利取景拍攝,許鈞淵現場便熟練地拿起火槍快速進行修復。首先預熱玻璃破損處,將其燒軟之後,用金屬夾鉗修飾掉,又是一件完美的作品。每天與火為伍創作的日子讓許鈞淵感到開心,「我跟火很有緣耶!我也是義消。」完全無懼高溫火焰。

而採訪當日,也巧遇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學生前來請許鈞淵協助製作設計作品,他看著學生繪製的比例圖,走到一旁翻找適合的金屬腳架,拿起準備好的空心玻璃管原料,便開始以火槍燒熔玻璃管,玻璃管逐漸膨脹,到了適當溫度離開火源進行吹氣,吹製力度和次數全然拿捏於多年經驗,他一邊拿尺規量測大小,再行數次吹製,直到玻璃變薄隨高溫斷開,便完成圖面上的高腳杯,整體過程不過三分鐘。

《生肖雙層玻璃存錢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生肖雙層玻璃存錢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海中精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海中精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混搭多元材質的創作

試問為什麼選擇空心吹製為主要創作技法?喜於挑戰自己的許鈞淵說:「空心吹製比較難學,但是學會之後製作實心玻璃就沒問題了。」為了挑戰自己的玻璃技術,以呈現到最細,許鈞淵選用鈉玻璃以實心塑形技法製作無數隻黑色玻璃螞蟻,擬真度極高,連纖細的步足都能一一真實呈現,結合他從海邊撿來的木頭,遠看真宛如螞蟻來回穿梭於木頭紋路之間,而近距離定睛觀賞,會發現每隻螞蟻的造型與姿態都有些不同,有些細小前腳抱著白色米粒,有些互相交頭接耳傳遞訊息,結合木頭與玻璃展現自然生態一景。

選用鈉玻璃以實心塑形技法製作無數隻黑色玻璃螞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選用鈉玻璃以實心塑形技法製作無數隻黑色玻璃螞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藝必須具備功能性

許鈞淵的後期作品型態獨特且都具功能性,好奇他如何思考功能性?卻被反問「你知道為什麼會讓它有一點功能嗎?」原來是因爲他之前參加工藝大賽,以「維京戰艦」為題,採用空心吹製技法打造了一艘透明戰艦,輕薄的船身嘗試吹製八次才完成,象徵勝利的旗幟好似飄揚於海上那般生動,他為了忠實演繹更買書來研讀划槳、盾牌等細節。好不容易入圍了,卻沒有得獎,追究原因才知道是因為作品不具備功能性而影響討論結果,「藝術品要有功能性,我第一次聽到。」讓他心裡受到很大的衝擊,從此以後,改變他思考作品的方式。

在他的認知裡,工藝是一種跟生活相關的藝術。除了創作之外,許鈞淵也接量產訂單。比如他為臺南咖啡店設計製造的《心型杯》,由上往下俯瞰,杯緣是完整愛心,透明高腳杯連結著吸管一體成型,以空心吹製技法製作了兩百餘件。早期他也根據業主需求訂製商品,比如當時流行海洋文化便須設計七至八百種樣品提供參考下單,曾經一款玻璃水鳥油燈的美國外銷量最高紀錄可達上億件。所以有實用性這件事情,在後期創作也成為必然考量。

許鈞淵示範如何用噴槍雕塑玻璃的造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許鈞淵示範如何用噴槍雕塑玻璃的造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根據族群消費力定價

在思考作品型態和銷售價格時,他會依據客群收入而定。「假設我想賣給年薪五十萬的族群,我會設計該族群消費得起的藝術品。」他以月薪五萬的上班族群為例,「這個區間的消費者大概會買三百塊以內的商品。」藉此反向推理,將商品價格除以三或四,即是工廠定價,再往下推斷成本可能只剩五十元,他就會設計這個價格的作品進行販售。同理也適用於百萬年薪或更高收入的企業主,而此套邏輯便是來自他個人長年與廠商通路合作的經驗。

那麼臺灣普遍可以接受玻璃工藝品的價格範圍是多少?他舉例以前在臺中當街頭藝人的經驗,「那一次我做玻璃玫瑰花,剛開始一支賣五百,大家都拿起來看就放回去,我索性改成一支一千,結果當天賣了幾十支,我覺得人好奇怪,怎麼會有這麼奇葩的事情。」他苦笑著摸不著頭緒。

曾經歷外銷蓬勃時期,他有感臺灣玻璃市場深受中國抄襲的影響而萎縮,藝術收藏族群亦愈來愈少。他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臺灣消費者普遍購買藝術品都是送人,而不是自用,「剛畢業出社會的新鮮人月薪大多三萬,扣掉房租、交通費、娛樂交際費用,要存到錢很難」因此縱使臺灣的玻璃製品已經賣得比國外便宜,仍然不容易成為大眾頻繁購買的選擇。

但是他依然看好臺灣市場的潛力,政府亦有推動產業跨界合作的補助,近期他甫完成一件鬱金香擴香的專案,未來也將會持續創作直到八十歲,不斷挑戰自己,呈現更多美好的玻璃工藝。

許鈞淵熟練地拿起火槍修飾作品細節。(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許鈞淵熟練地拿起火槍修飾作品細節。(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探索金屬編織的工藝美學

「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

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在設計公司執業十餘年有了職業倦怠,於是利用假日尋找有興趣的課程進修,因為過去讀的是設計,大學聯考亦是術科,因此對繪畫與工藝相關領域並不陌生,曾經嘗試接觸陶藝、木工和繪畫等各式各樣領域,最後毅然決然投入金工懷抱,在其中找到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的快樂。

「大約於十三、四年前便下定決心投入,因為金工可以在一張桌子完成所有的事情,不像陶藝需要窯燒,或木工需要大型工作空間,金工只需要一張書桌,甚至焊接也只要一座小型工具組合,不佔家裡太多空間,就可以自己生產小量物件去賣。」葉秀薇辭掉工作後,沒有立即創業,而是選擇到到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學院鑽研金工技術。她分享,義大利學院的工藝工坊較像是產學合作,和臺灣大學上課模式不大相同,創作工坊空間很有特色,類似商店,店舖前端販售工藝商品,工藝家就在後端工作,如果有客人進來詢問,工藝家也可以直接出來招呼或和消費者聊工藝,近距離接觸對商品有興趣的客群,「我對這種風氣滿喜歡的,所以現在也有用類似的方式去規劃課程。」

跨領域的金工技法

「喜歡金工是因為它在當代發展屬於複合媒材。」葉秀薇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金工技法和工業設計於某種本質上是相通的,由於歐美從古代就開始流行至今,時尚產業億頻繁使用的「Enamel」材料技法,在臺灣翻譯成琺瑯,中國命名為景泰藍,在日本則稱之為七寶燒,雖然名稱隨著地域文化性而有不同,但回到本質,都是用琺瑯粉進行燒製而成的一種技法。

 「最近這幾年我比較常做的是銅編,它是用銅的金屬去編造的雕塑。」 工作室中有許多件大型銅編作品,「之前我參加過立陶宛的編織主題展,他們認為編織是一個想法的表達,而不是材料。」葉秀薇也用銀線、金線創造可配戴的小型首飾,時而配合琺瑯燒製為作品注入繽紛巧思。

 「我喜歡金屬編是因為它立體,而不是平面的,透過經緯線的交織呈現空間感。」在創作上,她不拘題材,「我有時候不會刻意去想一個概念,而是從做的過程去收斂想法。」不同於以前做設計的思考邏輯,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設計師看似好像可以主導美學,但實際上因為是產業團隊一起合作,事實上工作重點根本就很少。」因為曾經置身工業設計的葉秀薇深刻有感,而金工可以著重個人工序上的創作,同時專注表達創意,她坦承其實創作只要遇到認同作品漂亮,或有共鳴的人,那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就成立了。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屬編織的立體雕塑

琳琅滿目的工作台上,擺滿金屬線編織的各式作品。「這個叫做螺旋編。」她用銅線編織纏繞成一捆沒有特定方向或造型的階段性概念雕塑,可以繼續往下編織,也可以用陽極電鍍創造色彩,其細軟特性攤在陽光下會衍生浮動光影。好奇金屬編織是否可以歸類在軟雕塑,葉秀薇認為現代普遍對媒材、原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以本質而言,它算是編織,但是結構軟硬沒有絕對定義,如同3D列印可以列出金屬、陶藝或建築,結論只要能建立結構或許都可以被接受。

剛開始創業的前幾年為了溫飽,生產銀飾品是最快賺錢的管道。葉秀薇擅長以金屬線編織雕塑呈現可配戴的藝術作品,圓融活潑的水滴造型,有銀線、金線、銅線等多重材質,加上鏈條或中間穿過一枚胸針,便是點綴整體造型的最佳裝飾。

葉秀薇現場教學銅編技法,「這個方法叫做e編」她一手拿起圓管的筆,一手抓著粗度0.5的銅線在筆上螺旋狀環繞,「通常會繞一段長度20公分的螺旋狀彈簧來編織」捏住彈簧一頭延展成英文字母小寫「e」的造型,開始一圈扣著一圈,「一開始都會讓學員做自己的手環,它是最容易從生活中獲得量測的物件。」不停地重複扣和編,課程第一階段的手環便逐漸成形。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的鎔鑄色彩

知道這次訪談主題是談〈熔與鑄〉,葉秀薇準備以「琺瑯燒製」示範「熔」的過程。取小片金屬素材,在表面灑琺瑯粉進行熔融燒製上色,是在金工創作中表現色彩的其中一種方式。

只要是銅、銀、金,琺瑯粉都可以附著其上。她分別取一片平面銅片和一枚銅編雕塑作品,呈現兩種略有不同的燒製方法。首先,為去除平面銅片的氧化物要先浸入硫酸氫鈉液體泡酸,大約2至3分鐘取出,用水沖掉殘留酸液、吹乾,然後取張白紙放上銅片,就可以取一瓢琺瑯粉輕灑在銅片上,手法類似在蛋糕上灑糖粉,稱為乾灑法。灑到看不見銅片顏色,就可以放入高溫750度的烤爐燒製,燒製時間隨物件大小而定,小銅片吸熱速度快,琺瑯粉變成光滑面後便可以取出平放冷卻,如果發現銅片上有橘皮或想要顏色更飽和,便能再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

同時,要在銅編雕塑表面燒製琺瑯,第一步要先在上色區域塗CMC植物膠,幫助琺瑯粉黏著,葉秀薇同樣用80目的琺瑯粉和網塞,以乾灑粉作法,撒上粉末直至看不見金屬顏色,就可以放在網架上進爐燒製,同樣等溫度到達750度即可取出,如果還看得見金屬線材,就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用白紙墊在底部是為了接掉下來的琺瑯粉,方便下一次使用。」一公克10元琺瑯粉相當珍貴,使用白色紙張也可以避免混色,以防無法倒回原本的罐子再使用。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無法取代的美學工藝

而「鑄」造在金工技法中會使用到蠟,「現在非常多金工領域的人會用3D列印列出蠟雕塑」省去手工雕塑的時間。雖然科技發達,每年都有新工具,各式各樣的錘子,還有可以精密設定溫度階段的高溫熔爐,3D列印也非常方便,「別人問我大家都在研究3D列印,為什麼我不買一台。」曾是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不以為意,「我才剛從那個領域跳出來,幹嗎又跳回去」對她而言,那不過是XYZ軸線成形的軟體,但美學卻與人有關,假設使用電腦替代絕大部分人工,「藝」的含量便愈來愈少。

 「技術不會隨著當代科技工業發展而消失。」即便近來很流行用AI演算法自動生成圖像,但仍需要透過美學涵養,才能挑選出好看或是沒有誤差的繪畫,雖然工作可以變得快速輕鬆,卻不代表可以忽略美學的重要性。

 「工藝有一部份是靠身體的記憶。」葉秀薇從今年開始調整金工課程的形式,盡量屏除只有幾個小時的體驗課,改成包含8堂金工技法+4堂製作指導的「學期制」,以及依照個人時間安排一週上課四天的「密集制」,每堂課四小時,每次上課最多四人,透過拉長學習時間,讓學員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技法,透過雙手創造記憶,撇除速成才能真正讓大家對金工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每人學費兩萬五千元包含指導、工具和場地使用,課程種類大致分為金工、蠟應用和琺瑯,學員可以自由選課,但作品材料需自行購買。葉秀薇不藏私,會跟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她購買材料的廠商資訊,「我希望他們都可以去跟廠商購買,店家才不會倒,我想讓這個產業是循環的。」學員自己到店裡可以認識更多金屬材料,店家也開心,「偶爾會送我小東西或材料,這就是一個友善的循環,何樂而不為?」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化身一日銀匠,敲打值得慶祝的時刻!到「草山金工KINJO」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銀飾

草山金工KINJO

坐在金工桌前細敲慢磨,手持噴火槍屏氣凝神地完成焊接步驟,原本繁複的工法鑄造過程,經由課程的簡化設計,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手作語言,即使是還在金工新手村的人,都能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親手打造一件屬於自己的銀飾。

金工手作體驗近年來大行其道,坊間課程、工作坊多不勝數。如果要認真細數金工課程的領導品牌,就不能不提到如今在臺北、臺中有多間門市及自家電商平臺的「草山金工KINJO」,在十多年前率先掀起這股金工工藝的體驗風潮。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Open Workshop讓大家認識金工

回頭說起2006年從陽明山下工作室起步的創業史,草山金工KINJO創辦人劉冠伶笑稱那時完全無法想像可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從輔大應用美術系再到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在校習得專業金工技藝的她,畢業後短暫投入職場,同時也在大學兼課教授金工。因著心中對創作和教學的熱忱,索性租下了一個小小六坪的空間作為工作室,也販售自己的飾品。

「一開始真的沒有客人,」劉冠伶用自身經歷鼓勵剛創業的人不要氣餒,「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的技術練得更好。」利用那段有餘裕的時間,她把商品的製作過程仔細記錄下來。雖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後來開始有客人詢問能不能開課教學的時候,這份作品檔案就成了課程的最佳教材。

個人工作室的教學持續了五年,劉冠伶已經能夠游刃有餘地跟客人介紹,品牌也逐漸廣為人知。就在這時誠品慕名而來,邀請品牌加入他們在松菸開設主打臺灣在地工藝的分點。2013年草山金工正式進駐松菸誠品,觸及更多喜愛金工工藝的年輕客群,成為品牌更上一層樓的轉捩點。

在體驗注入服務細節

進駐大型百貨通路意味著正式進入商業領域,在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讓草山金工從過去的一人工作室發展出更具規模的團隊。

劉冠伶說一開始太過理想,覺得要讓客人全程體驗從無到有做出戒指的過程,甚至發生過深夜商場都要打烊了,結果客人還沒做完的窘境。她也觀察到,不同於先前工作室的學生是為了累積作品集或創業,要扎實地學一門工藝,百貨店的過路客對於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帶走的紀念品,「親身參與的感動對他們來說更重要。」

曾有一對從南部北上的情侶,為了這特別的一天盛裝打扮,要入座時卻發現僅剩沒有相連的兩個座位,當場女孩眼淚就掉了下來。還好門市人員及時協調,解決了問題。那次的經驗讓劉冠伶印象深刻,意識到必須把課程視為產品加以優化,「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

她帶著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現在最經典的「一日銀匠」課程可以讓客人體驗敲花、退火、鋸切等基礎技法,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只獨一無二的手作銀戒。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關照客人的不同需求

推門進到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名為「熱區」的接待櫃檯處擺放著最受歡迎的飾品款式,一旁就是專屬教學桌。劉冠伶透露,金工桌桌面向內挖了一個大弧形的樣式,是參考古書特別設計,看似小小的使用空間,卻擁有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很多客人本來只是來選購飾品,結果一坐到這個位子就愛上,年年都來做手作。」

年紀落在二、三十歲的族群,一直都是品牌的主力客群。只是時光倏忽而過,「當初那些年輕客人跟著草山一起長大,依然很死忠,所以我們要想的是還可以給他們什麼?」在產品規劃上,貼心關照到客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因此延伸出高單價的婚戒系列。

大多選用K金、鉑金的婚戒,相較於銀材,價格高出十數倍不止。總監蕭輔青補充,當他們在2017年開發出婚戒產品,客人也願意將具有紀念意義、而且要價不菲的婚戒訂製或手作體驗託付給草山,意味著草山金工是受到消費者信賴的工藝品牌,跨過分水嶺,進入到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戒指定情,門市最不缺的就是浪漫風景。劉冠伶說起近日有年輕客人在官網預約了課程,當天才發現客人是把六、七十歲的父母哄騙來上體驗課,讓爸爸媽媽穿上淺米色的圍裙,自己做自己的結婚紀念戒指,全家人一起在這裡度過溫馨的下午。她比比自己起雞皮疙瘩的手臂笑說:「這樣的故事不管講幾次都還是會好感動。」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保持對市場喜好的敏銳度

「體驗課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客人來到現場挑選他想要手作款式的同時,讓我們有機會打開雷達,接收市場喜好。」劉冠伶強調,從門市人員獲得的這些反饋對於品牌非常重要,讓內勤人員在開發產品上有所依循,「特別是做創作的人有時會陷在某一個他想要做到的地方,如果不了解外界的需求,他提案的東西會離市場很遠。」

又或者是開發新品也是全員出動。內勤會將新品打樣寄到門市,讓第一線服務客人的門市人員提供建議,可能這樣的款式有哪些角度是課程學員不好操作的,需要在設計上加以修正。門市既要懂銷售,又要有金工技藝,劉冠伶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很多工的公司。」

門市和內勤的角色,就像團隊裡有人在前線打仗、有人在後勤補給,總能適時給予支援。聽到這裡不免好奇,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好順暢的橫向溝通?她舉個實例:「五月草山要在大稻埕設立新點,展店的事務讓內勤來做,他們就會跟門市店長有交流。」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不自滿才能不斷前進

從求學修藝到創業,劉冠伶累積了二十五年的金工資歷,在這樣一段她口中「好久好久好久了」的時間裡,經常被問起工藝家身分和商業行為中間,是否有過掙扎糾結?她總是心想:「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對她來說,任何的工作都是創作,只是身在不同領域、使用不同媒介,本來都會有一定程度地跟市場對話,當某項工藝能夠滿足他人需求、為其所用的時候,那個商業模式是自然衍生的,至於是否會因此影響創作心境,她認為那是創作者自身要調適的課題。

如今的草山金工,早已是首屈一指的金工體驗品牌,劉冠伶不因品牌的成功而自滿,「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面對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推出的金工品牌,她樂觀看待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期待看到各個品牌在風格上做出明確的差異化,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消費市場更多的選擇。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