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一日銀匠,敲打值得慶祝的時刻!到「草山金工KINJO」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銀飾

草山金工KINJO

坐在金工桌前細敲慢磨,手持噴火槍屏氣凝神地完成焊接步驟,原本繁複的工法鑄造過程,經由課程的簡化設計,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手作語言,即使是還在金工新手村的人,都能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親手打造一件屬於自己的銀飾。

金工手作體驗近年來大行其道,坊間課程、工作坊多不勝數。如果要認真細數金工課程的領導品牌,就不能不提到如今在臺北、臺中有多間門市及自家電商平臺的「草山金工KINJO」,在十多年前率先掀起這股金工工藝的體驗風潮。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Open Workshop讓大家認識金工

回頭說起2006年從陽明山下工作室起步的創業史,草山金工KINJO創辦人劉冠伶笑稱那時完全無法想像可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從輔大應用美術系再到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在校習得專業金工技藝的她,畢業後短暫投入職場,同時也在大學兼課教授金工。因著心中對創作和教學的熱忱,索性租下了一個小小六坪的空間作為工作室,也販售自己的飾品。

「一開始真的沒有客人,」劉冠伶用自身經歷鼓勵剛創業的人不要氣餒,「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的技術練得更好。」利用那段有餘裕的時間,她把商品的製作過程仔細記錄下來。雖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當後來開始有客人詢問能不能開課教學的時候,這份作品檔案就成了課程的最佳教材。

個人工作室的教學持續了五年,劉冠伶已經能夠游刃有餘地跟客人介紹,品牌也逐漸廣為人知。就在這時誠品慕名而來,邀請品牌加入他們在松菸開設主打臺灣在地工藝的分點。2013年草山金工正式進駐松菸誠品,觸及更多喜愛金工工藝的年輕客群,成為品牌更上一層樓的轉捩點。

在體驗注入服務細節

進駐大型百貨通路意味著正式進入商業領域,在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讓草山金工從過去的一人工作室發展出更具規模的團隊。

劉冠伶說一開始太過理想,覺得要讓客人全程體驗從無到有做出戒指的過程,甚至發生過深夜商場都要打烊了,結果客人還沒做完的窘境。她也觀察到,不同於先前工作室的學生是為了累積作品集或創業,要扎實地學一門工藝,百貨店的過路客對於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帶走的紀念品,「親身參與的感動對他們來說更重要。」

曾有一對從南部北上的情侶,為了這特別的一天盛裝打扮,要入座時卻發現僅剩沒有相連的兩個座位,當場女孩眼淚就掉了下來。還好門市人員及時協調,解決了問題。那次的經驗讓劉冠伶印象深刻,意識到必須把課程視為產品加以優化,「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

她帶著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現在最經典的「一日銀匠」課程可以讓客人體驗敲花、退火、鋸切等基礎技法,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只獨一無二的手作銀戒。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團隊一路做中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SOP,除了工藝本身的技術層面,服務的細緻度也是課程體驗很重要的一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關照客人的不同需求

推門進到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名為「熱區」的接待櫃檯處擺放著最受歡迎的飾品款式,一旁就是專屬教學桌。劉冠伶透露,金工桌桌面向內挖了一個大弧形的樣式,是參考古書特別設計,看似小小的使用空間,卻擁有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很多客人本來只是來選購飾品,結果一坐到這個位子就愛上,年年都來做手作。」

年紀落在二、三十歲的族群,一直都是品牌的主力客群。只是時光倏忽而過,「當初那些年輕客人跟著草山一起長大,依然很死忠,所以我們要想的是還可以給他們什麼?」在產品規劃上,貼心關照到客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因此延伸出高單價的婚戒系列。

大多選用K金、鉑金的婚戒,相較於銀材,價格高出十數倍不止。總監蕭輔青補充,當他們在2017年開發出婚戒產品,客人也願意將具有紀念意義、而且要價不菲的婚戒訂製或手作體驗託付給草山,意味著草山金工是受到消費者信賴的工藝品牌,跨過分水嶺,進入到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戒指定情,門市最不缺的就是浪漫風景。劉冠伶說起近日有年輕客人在官網預約了課程,當天才發現客人是把六、七十歲的父母哄騙來上體驗課,讓爸爸媽媽穿上淺米色的圍裙,自己做自己的結婚紀念戒指,全家人一起在這裡度過溫馨的下午。她比比自己起雞皮疙瘩的手臂笑說:「這樣的故事不管講幾次都還是會好感動。」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草山金工官邸總店占地百坪的門市,環境優美舒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手作婚戒仍是品牌最受歡迎的主要體驗內容。(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保持對市場喜好的敏銳度

「體驗課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客人來到現場挑選他想要手作款式的同時,讓我們有機會打開雷達,接收市場喜好。」劉冠伶強調,從門市人員獲得的這些反饋對於品牌非常重要,讓內勤人員在開發產品上有所依循,「特別是做創作的人有時會陷在某一個他想要做到的地方,如果不了解外界的需求,他提案的東西會離市場很遠。」

又或者是開發新品也是全員出動。內勤會將新品打樣寄到門市,讓第一線服務客人的門市人員提供建議,可能這樣的款式有哪些角度是課程學員不好操作的,需要在設計上加以修正。門市既要懂銷售,又要有金工技藝,劉冠伶自豪地說:「我們是一個很多工的公司。」

門市和內勤的角色,就像團隊裡有人在前線打仗、有人在後勤補給,總能適時給予支援。聽到這裡不免好奇,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好順暢的橫向溝通?她舉個實例:「五月草山要在大稻埕設立新點,展店的事務讓內勤來做,他們就會跟門市店長有交流。」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近年礦石收藏的熱度快速走高,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多款《方晶礦》銀飾。(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不自滿才能不斷前進

從求學修藝到創業,劉冠伶累積了二十五年的金工資歷,在這樣一段她口中「好久好久好久了」的時間裡,經常被問起工藝家身分和商業行為中間,是否有過掙扎糾結?她總是心想:「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對她來說,任何的工作都是創作,只是身在不同領域、使用不同媒介,本來都會有一定程度地跟市場對話,當某項工藝能夠滿足他人需求、為其所用的時候,那個商業模式是自然衍生的,至於是否會因此影響創作心境,她認為那是創作者自身要調適的課題。

如今的草山金工,早已是首屈一指的金工體驗品牌,劉冠伶不因品牌的成功而自滿,「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面對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推出的金工品牌,她樂觀看待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期待看到各個品牌在風格上做出明確的差異化,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消費市場更多的選擇。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工手作體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林靖格竹藝展在台北101!步入竹編織錦、與竹蜻蜓共舞,在城市中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於台北101舉辦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運用數千片竹篾、層層交疊的編織技法,以及懸浮、光影、數位邏輯等語彙,構築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工藝與數位的對話,邀觀者於城市摩天大樓裡沈浸於竹藝,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為筆,書寫流動的空間詩篇

林靖格以竹為創作媒材,透過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讓竹材在現代建築與都市脈絡中重獲新生。藝廊、商業空間、竹林、宮廟,都是曾展出林靖格竹藝作品的場域,無論背景為何,他都透過層疊編織、懸浮結構,搭配場域間的光影變化,讓竹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發展出嶄新美學與敘事。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來到台北101——台灣指標性的摩天大樓,林靖格以「登高」為題呈現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登高」象徵對更廣闊視野的追尋,更是一種心境的昇華;「竹影千尋」則意指光影交錯間,所映照出竹的靈動、柔韌與生命力。展覽延續林靖格對竹編結構、光影變化及空間感知的探索,在城市高樓內編織出一場富自然氣息的詩意體驗。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從數位邏輯到光影流動的竹編藝術

✹ 以竹編織數位詩學|〈10101〉

作品名稱 「10101」 既象徵著台北101,亦呼應數位時代的二進位(Binary Code),巧妙融合了竹工藝與數位語彙。這座高達10公尺的竹編裝置懸垂於台北101大廳,以10,101片竹篾交錯編織,宛如一幅立體的數位織錦;作品中央懸浮著鏡面球體,映照四周環境,邀觀眾步入其中,感受竹影的無窮變化與都市脈動的交織。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光交織的不凋之境|〈永恆之花〉

以向日葵為靈感,林靖格運用竹編細密交錯的結構,形塑出永不凋謝的花朵。作品內部嵌有發光裝置,使燈源如太陽般恆久照耀,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與能量。在夜晚,光線穿透竹編的層次,投射出動態流轉的光影律動,彷彿竹編與光影共同生長,創造出一場恆久不滅的自然盛景。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蜻蜓的自由之舞|〈無重之舞〉

童年的竹蜻蜓,在此化為輕盈懸浮的動態裝置。林靖格運用懸掛與不倒翁機制,讓竹蜻蜓隨觀眾的互動而旋轉、擺盪,讓整個空間彷彿進入無重力狀態。當人們輕推竹蜻蜓,影子與形體隨之變化,構成一場觀者與竹蜻蜓共創的即興舞蹈,重現童年純粹的遊戲趣味與自由感知。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書法竹編化,平面書寫化為立體|〈浮墨〉

竹篾層疊如墨筆行書,《浮墨》延續林靖格「雲煙」系列的輪口編織技法,透過曲線與留白呈現東方書寫美學的韻律。作品在光影變幻間展現竹的剛柔並濟、書法的筆勢律動,使書寫超越平面,成為可步入、感知、共鳴的立體空間。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登高 | 竹影千尋》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4月11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101辦公大樓1樓松智大廳 & Gallery 101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