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探索金屬編織的工藝美學

「微著金工」創辦人葉秀薇

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在設計公司執業十餘年有了職業倦怠,於是利用假日尋找有興趣的課程進修,因為過去讀的是設計,大學聯考亦是術科,因此對繪畫與工藝相關領域並不陌生,曾經嘗試接觸陶藝、木工和繪畫等各式各樣領域,最後毅然決然投入金工懷抱,在其中找到自由混搭複合媒材創作的快樂。

「大約於十三、四年前便下定決心投入,因為金工可以在一張桌子完成所有的事情,不像陶藝需要窯燒,或木工需要大型工作空間,金工只需要一張書桌,甚至焊接也只要一座小型工具組合,不佔家裡太多空間,就可以自己生產小量物件去賣。」葉秀薇辭掉工作後,沒有立即創業,而是選擇到到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學院鑽研金工技術。她分享,義大利學院的工藝工坊較像是產學合作,和臺灣大學上課模式不大相同,創作工坊空間很有特色,類似商店,店舖前端販售工藝商品,工藝家就在後端工作,如果有客人進來詢問,工藝家也可以直接出來招呼或和消費者聊工藝,近距離接觸對商品有興趣的客群,「我對這種風氣滿喜歡的,所以現在也有用類似的方式去規劃課程。」

跨領域的金工技法

「喜歡金工是因為它在當代發展屬於複合媒材。」葉秀薇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金工技法和工業設計於某種本質上是相通的,由於歐美從古代就開始流行至今,時尚產業億頻繁使用的「Enamel」材料技法,在臺灣翻譯成琺瑯,中國命名為景泰藍,在日本則稱之為七寶燒,雖然名稱隨著地域文化性而有不同,但回到本質,都是用琺瑯粉進行燒製而成的一種技法。

 「最近這幾年我比較常做的是銅編,它是用銅的金屬去編造的雕塑。」 工作室中有許多件大型銅編作品,「之前我參加過立陶宛的編織主題展,他們認為編織是一個想法的表達,而不是材料。」葉秀薇也用銀線、金線創造可配戴的小型首飾,時而配合琺瑯燒製為作品注入繽紛巧思。

 「我喜歡金屬編是因為它立體,而不是平面的,透過經緯線的交織呈現空間感。」在創作上,她不拘題材,「我有時候不會刻意去想一個概念,而是從做的過程去收斂想法。」不同於以前做設計的思考邏輯,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設計師看似好像可以主導美學,但實際上因為是產業團隊一起合作,事實上工作重點根本就很少。」因為曾經置身工業設計的葉秀薇深刻有感,而金工可以著重個人工序上的創作,同時專注表達創意,她坦承其實創作只要遇到認同作品漂亮,或有共鳴的人,那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就成立了。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著迷於銅編的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金屬編織的立體雕塑

琳琅滿目的工作台上,擺滿金屬線編織的各式作品。「這個叫做螺旋編。」她用銅線編織纏繞成一捆沒有特定方向或造型的階段性概念雕塑,可以繼續往下編織,也可以用陽極電鍍創造色彩,其細軟特性攤在陽光下會衍生浮動光影。好奇金屬編織是否可以歸類在軟雕塑,葉秀薇認為現代普遍對媒材、原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以本質而言,它算是編織,但是結構軟硬沒有絕對定義,如同3D列印可以列出金屬、陶藝或建築,結論只要能建立結構或許都可以被接受。

剛開始創業的前幾年為了溫飽,生產銀飾品是最快賺錢的管道。葉秀薇擅長以金屬線編織雕塑呈現可配戴的藝術作品,圓融活潑的水滴造型,有銀線、金線、銅線等多重材質,加上鏈條或中間穿過一枚胸針,便是點綴整體造型的最佳裝飾。

葉秀薇現場教學銅編技法,「這個方法叫做e編」她一手拿起圓管的筆,一手抓著粗度0.5的銅線在筆上螺旋狀環繞,「通常會繞一段長度20公分的螺旋狀彈簧來編織」捏住彈簧一頭延展成英文字母小寫「e」的造型,開始一圈扣著一圈,「一開始都會讓學員做自己的手環,它是最容易從生活中獲得量測的物件。」不停地重複扣和編,課程第一階段的手環便逐漸成形。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工作室有無數小型作品,有些是葉秀薇的作品,其他則是她的收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銅線纏繞在筆上,即可得到繞圈的銅線。(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e編置成的大型裝置作品,搭配不同顏色的銅線,以及編織的結構變化,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的鎔鑄色彩

知道這次訪談主題是談〈熔與鑄〉,葉秀薇準備以「琺瑯燒製」示範「熔」的過程。取小片金屬素材,在表面灑琺瑯粉進行熔融燒製上色,是在金工創作中表現色彩的其中一種方式。

只要是銅、銀、金,琺瑯粉都可以附著其上。她分別取一片平面銅片和一枚銅編雕塑作品,呈現兩種略有不同的燒製方法。首先,為去除平面銅片的氧化物要先浸入硫酸氫鈉液體泡酸,大約2至3分鐘取出,用水沖掉殘留酸液、吹乾,然後取張白紙放上銅片,就可以取一瓢琺瑯粉輕灑在銅片上,手法類似在蛋糕上灑糖粉,稱為乾灑法。灑到看不見銅片顏色,就可以放入高溫750度的烤爐燒製,燒製時間隨物件大小而定,小銅片吸熱速度快,琺瑯粉變成光滑面後便可以取出平放冷卻,如果發現銅片上有橘皮或想要顏色更飽和,便能再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

同時,要在銅編雕塑表面燒製琺瑯,第一步要先在上色區域塗CMC植物膠,幫助琺瑯粉黏著,葉秀薇同樣用80目的琺瑯粉和網塞,以乾灑粉作法,撒上粉末直至看不見金屬顏色,就可以放在網架上進爐燒製,同樣等溫度到達750度即可取出,如果還看得見金屬線材,就重複灑粉、燒製、冷卻的步驟。「用白紙墊在底部是為了接掉下來的琺瑯粉,方便下一次使用。」一公克10元琺瑯粉相當珍貴,使用白色紙張也可以避免混色,以防無法倒回原本的罐子再使用。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琺瑯燒製示範。(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無法取代的美學工藝

而「鑄」造在金工技法中會使用到蠟,「現在非常多金工領域的人會用3D列印列出蠟雕塑」省去手工雕塑的時間。雖然科技發達,每年都有新工具,各式各樣的錘子,還有可以精密設定溫度階段的高溫熔爐,3D列印也非常方便,「別人問我大家都在研究3D列印,為什麼我不買一台。」曾是工業設計師出身的葉秀薇不以為意,「我才剛從那個領域跳出來,幹嗎又跳回去」對她而言,那不過是XYZ軸線成形的軟體,但美學卻與人有關,假設使用電腦替代絕大部分人工,「藝」的含量便愈來愈少。

 「技術不會隨著當代科技工業發展而消失。」即便近來很流行用AI演算法自動生成圖像,但仍需要透過美學涵養,才能挑選出好看或是沒有誤差的繪畫,雖然工作可以變得快速輕鬆,卻不代表可以忽略美學的重要性。

 「工藝有一部份是靠身體的記憶。」葉秀薇從今年開始調整金工課程的形式,盡量屏除只有幾個小時的體驗課,改成包含8堂金工技法+4堂製作指導的「學期制」,以及依照個人時間安排一週上課四天的「密集制」,每堂課四小時,每次上課最多四人,透過拉長學習時間,讓學員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技法,透過雙手創造記憶,撇除速成才能真正讓大家對金工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每人學費兩萬五千元包含指導、工具和場地使用,課程種類大致分為金工、蠟應用和琺瑯,學員可以自由選課,但作品材料需自行購買。葉秀薇不藏私,會跟來上課的學員分享她購買材料的廠商資訊,「我希望他們都可以去跟廠商購買,店家才不會倒,我想讓這個產業是循環的。」學員自己到店裡可以認識更多金屬材料,店家也開心,「偶爾會送我小東西或材料,這就是一個友善的循環,何樂而不為?」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葉秀薇主要開立的都是小班制課程,希望透過深度教學讓學員們認識金工之美。(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銀線編織成的項鍊,輕盈又亮眼。(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工藝中心舉辦的台灣工藝青年特展《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即日起於南投「工藝設計館」開展,展覽集結6大主題、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新世代工藝職人的創作樣貌,勾勒出台灣當代工藝群像。

《造物星圖》以宇宙繁星比喻工藝能量

面對台灣工藝人才世代銜接的尷尬期,工藝中心致力透過展覽、競賽、駐村計畫等多元途徑支持新世代創作者,搭起舞台讓在地工藝能量被更多人看見。本次《造物星圖》以「星圖」為隱喻,聚焦青年工藝創作者的多元實踐,並挖掘作品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創作者群像,展現他們在技藝與思想上的探索之路,凸顯新世代對未來工藝發展的重要性。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展覽涵蓋六大主題區、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臺灣工藝青年的創作樣貌(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形容,工藝宇宙如同水面上擴散的漣漪:「每個波紋都是一顆星球,緩緩向外延伸,將自身的能量與引力傳遞到更遙遠的空間。這些星球彼此互相影響,形塑出宇宙的結構與秩序,彷彿一場永不停歇的共振交響曲。」

策展人方敘潔也指出,此次展覽關注的不僅是工藝技藝的傳承,更在於探討當代創作者如何以技藝為媒介,將工藝從「造物」延伸為自我表達與社會回應的工具。工藝青年在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中,將個人特質融入創作、與文化對話,透過創作探索內外平衡,重新定義工藝於現代生活中的角色。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小孩畫畫媽媽制器「Those on my shoulder」(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6大展區認識工藝新世代

展覽分為六大主題區域,包括「日常造物照起工」、「開工就是要開市」、「光環自造者」、「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放光照耀著的恆星」,以及「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帶領觀眾探索工藝青年如何結合地域文化、創意科技與實驗精神,從日常素材出發,創作出與地方深度聯結的作品,突破傳統技藝。

除了創新思維外,展覽同時亦揭示工藝青年在經濟創新、技藝精進與社會責任上的多面實踐,不僅以多元形式開創個人經濟軌跡,也以作品回應社會需求,推動文化傳承與地方工藝復興。《造物星圖》運用開放視角引領觀眾,從作品出發探索材質、技術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見證工藝青年如何透過創作點亮屬於自己的星軌,最終描繪出一幅廣闊且充滿未來可能性的圖景。

⭔ 日常造物照起工

從日常生活出發,本展區聚焦於工藝青年如何透過時間、空間與情感,探索地域環境並運用在地素材,創作出反映地方文化的作品。這些充滿在地情感的創作,不僅展現人與物的深厚連結,也呼應了工藝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係。作品涵蓋以功能性為訴求的實用器物,透過設計反映工藝家對生活需求的細緻觀察,呈現工藝對人類生活的本源意義。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日常造物照起工」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土星工作室「原土計劃」、里爾家具「泉邊几」、黑色特工隊「留白蒔光」(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開工就是要開市

工藝作為志業亦是職業,當代工藝青年在創作之餘,也探索著多元經濟模式。本展區展現他們如何突破框架,利用主題性市集、跨國線上平臺、材料包與手作課程等創新方式直面消費者,更結合藝廊代理與訂製服務,拓展工藝的經濟價值。這些模式不僅推廣工藝文化,也讓工藝青年成為創新經濟的重要力量。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開工就是要開市」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臍加厝手路金工「迷你職業工具組」、土星工作室「日常漸變」、丁右尉「菱格紋玻璃訂製燈罩」(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光環自造者

本展區聚焦工藝青年在技術與身份上的多重角色。創作層面,他們運用科技、數位工具及新型態素材,展現實驗精神與創新力;身份層面,他們透過品牌經營與社群展現個人特質,開拓另一種與社會溝通的介面。這種自我形塑與角色轉換,反映了當代工藝青年的反身性思考與個人化特質。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光環自造者」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易佑安「群山之島」、王怡方「Corset between Frida & me」、闞凱宇「位元陶」(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

工藝技藝的精進是工藝青年最核心的要務。當代工藝青年拓展學習管道,從師徒傳承、數位平台到社群自學,跳脫既有學科框架與領域界線。另外,當代工藝青年更積極跨越國界、參與國際交流,也透過異文化的刺激與視角的切換,取得對於當代工藝的新詮釋空間。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蔡旻翰「庇護儀軌」、王怡方「茶具組」、里爾家具「熱蘭遮層架」(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放光照耀著的恆星

工藝志業如同星體運行,是一場長期的能量積累與釋放;創作者為自己充滿發光能量,也將光芒向外傳遞。展區強調工藝青年以分享技藝和經驗連結後繼者,並透過回應社會議題,賦予工藝更深層的意義。他們的行動不僅強化工藝的社會影響力,也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放光照耀著的恆星」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吳其錚「風獅爺系列」、康雅筑「北方資源」(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

當代工藝場域因每一位工藝青年自成星軌的開展,撐開一面藍海、打開一片星圖,我們循著星軌,看見屬於當代的工藝新象。本展區藉由藍海星圖意象裝置,呼應這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至5月11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設計館(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由百年歷史日式町屋活化而成的山系概念園區「0km」全區開放,推出以國產木材為題的《Woodⁿ木的N次方》免費入場展覽,期待透過生活化、易親近的策展敘事,將木材美學以嶄新姿態融入日常。

《Woodⁿ木的N次方》展覽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辦,與勤美0km山物所協力合作,並邀集藝術策展團隊孩在Hi!Kidult、空間設計團隊工二建築共同策劃。本展融合設計、木藝與生活,以「研討、製作、體驗、成品」四重維度,探討使用國產材對環境減碳、森林永續、產業傳承的重要性,也藉由生產者說故事的方式,重構臺灣國產材在當代生活中的意義,賦予它重新被看見的可能性。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Woodⁿ 木的N次方》於日式百年宿舍正式開展,展覽免費參觀(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四大展區全面認識國產木材

《Woodⁿ木的N次方》展覽空間位於0km山物所園區的國產材推廣展示館,全區建物為日治時期總督府山林課的宿舍群,展場設計也巧妙運用原有建築結構,將每個房間打造成主題式展間,透過空間傳達木育推廣、職人傳承、木竹美學與國產材優良產品等多元內容,打造一座微型的產業聚落。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Woodⁿ木的N次方》展覽空間位於0km山物所園區的國產材推廣展示館,為日治時期總督府山林課的宿舍群(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01 木的博物學|趣味生活化的木材知識

展覽以「木的博物學」為起點,孩在Hi!Kidult團隊以深入淺出的博物學轉譯,引領民眾了解永續森林、探索樹木的特性,並認識木材在產業中的多元應用。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木的博物學」以生活化與有趣的方式串起木料知識(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木的博物學」以樹的擂台概念,親身探索樹木的特性(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02 職人工作室|在地品牌解密創作歷程

「職人工作室」展區邀請在地木材職人與品牌進駐,透過展示創作歷程,向觀眾分享作品背後的故事。首批進駐品牌包括以幽默語彙結合藝術與功能的even studio、展現相思木多元可能的蛋牌The Egg,以及致力於選用國產樹種與異材質融合、開發設計家具與生活用品的家具設計品牌Tomood/土與木之間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木藝品牌even studio以幽默語彙結合藝術與功能(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蛋牌 The Egg展現相思木多元可能的全材應用(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03 研討體驗區|動手玩木材、聽講座  

「研討體驗區」舉辦一系列互動體驗、手作教學與講座,以日常生活為起點,邀請觀眾共同探索國產材與生活的深度連結,像是免預約也能動手玩的「國產材DIY材料包」、週末限定的沙龍講座、職人展演、手作體驗與產地旅行等。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研討體驗區」舉辦一系列互動體驗、手作教學與講座(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04 品牌展示區|工藝巧思化為美感生活物件

最後的「品牌展示區」以創新的設計語言重塑木竹材形象,展示從家具到生活小物等各種物件,既保有木質的自然溫暖,也同時傳遞現代生活美學價值。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品牌展示區」匯集超過21家臺灣木竹品牌,於家具選品牆陳列(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日式宿舍群「0km山物所」全面開放!《Woodⁿ 木的N次方》展覽解鎖台灣國產木材的可能性
「品牌展示區」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勤美0km山物所)

《Woodⁿ木的N次方》 Woodⁿ: Endless Possibilities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2月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公休,除夕至初二休館)
展覽地點|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國產材推廣展示館(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28/30號)

更多展覽與系列活動資訊請見0km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