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粘碧華:以創作和教學承續傳統工藝,推廣刺繡的古典美

粘碧華

坐在繡框前的粘碧華,拿著線來回穿梭布面兩端,手眼累了,便起身走到廚房泡茶、煮點吃的,再歸位繼續。已屆坐七望八的年紀,在他生活場景裡,仍有好幾件落地大繡框正在進行,創作能量飽滿依舊。2023年,75歲的粘碧華獲「國家工藝成就獎」,賀文裡頌揚四十年來等身的成就──刺繡首飾、當代繪繡,創作和教學不輟。作為此獎項辦理以來的首位獲獎女性,跨越在工藝時代的鴻溝,粘碧華嶄新而靈活的思考,縫合刺繡的過去和未來。

推廣刺繡的難與樂

言談間,粘碧華常有感刺繡與現代人運用時間的方式相背離,於是問,擔心刺繡消失嗎?他說,當然,也不能在他手裡消失。他想過,最理想是從小開始接觸。因此,他到訪小學分享刺繡工藝,從臺灣東部的花蓮、中國上海的台商學校,遠至新疆。他也曾主動寫信給國小校長,消息卻石沈大海,兩個禮拜後致電,得到校務忙碌的回絕。有心傳承工藝卻遇令人洩氣的事,也不減粘碧華的熱忱,他反倒將教學做為實驗場,將心中疑問,從推廣教育的過程自尋解答。

例如,他好奇「刺繡可不可以符合我們的時代」,他想出只要有十人以上,不限年齡身份,有人想學就教,沒有預想結果,實際執行時反應熱烈,粘碧華陸續在台灣各處完成三十場的現地教學。同時,他也理解大作品在當代難誕生,如果一人無法完成的,就集合眾人之力。他將參與學員所完成的繡片,總計594個,串連為大型作品《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催生出寓意美麗的集體作品,也象徵古老工藝面臨的現況。

走入大眾的教學,粘碧華以「刺繡播種」命名,他體認從來沒有接觸刺繡的人,沒有欣賞它的機緣,將來也不可能用刺繡來創作。如何吸引人,他想先讓大家好上手,著手每次只教一種針法的推廣,把有志者導航到刺繡的路上。他也發現大家目的地皆不同,有些人是為自身創作,也有想做藝術史研究的人,還有人從練習針法中感受心情平靜、培養心流。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為針法發聲與革命

綜觀粘碧華為刺繡致力所為,面向廣袤。他出版《刺繡針法百種》一書,有系統的簡史針法並詳細示範。書中前言寫道:「剛開始迷上刺繡時,我只知道幾種簡單的針法,例如在小學美勞課上所學過的『鎖針』,『直針』、『滾針』、『刺針』、『套針』等易懂易學。」並自述創作初期,全憑熱情與活用針法,因而有了刺繡首飾的系列。粘碧華投入久了,自然想了解更深。透過翻查史料,與名家學習,亂針繡的國寶藝師陳嗣雪,也是他的老師。

身為刺繡工藝家,粘碧華說:「我很公正對待所有的針法。」他指著傳統繡品裡經典的牡丹,以此分析針法間的合作關係。長短套針線段繪出如真的花瓣,而處理邊緣針法就是配角,「這些針法永遠做不了主角,我為他喊冤。」

粘碧華活用針法,擅融合東西方特長。他也喜愛探索,傳統刺繡中少有但其他纖維工藝會使用的技法,「像織布有經紗跟緯紗,我把它研究出來。繡出來斜一針,做成斜面,就變卡其布的紋路。」自學其精髓,拆解再應用,同時他的創作題材跳離傳統,多取材自生活感悟,當思想與技法都不落窠臼,手中所做的成品成為針法自由發揮的舞台。

與刺繡的關係,他更近一步解釋:「我常常在想,我可以為刺繡做什麼。它像一個大朝廷一樣,我問它我可不可以這樣做,也會有點小小背叛他。」粘碧華認為刺繡無非是線的運動,但要如何動,他想做的是具革命性的行動。因此,他從既有針法,創造出屬於自有特色的路徑。譬如,想要快,製作時使用纏繞線,增添視覺面積。除此,他也多方學習各種工藝,像裱褙,他可以將想做的大作品一段段分開製作,再結合。易於攜帶的尺寸,即使出門旅行也不中斷創作,為刺繡多爭取了時間。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仰望母親,深掘歷史

粘碧華大學主修英文,初入社會時,先從事繁忙的貿易工作。踏入刺繡工藝的故事,諸多報導都曾提到母親的針線盒,「懷了孩子,辭掉工作。停滯下來我就想,要找個工作來做,一樣比較少人可以做的。正好看到媽媽送的針線,我就利用不浪費。用這些線開始繡,繡給誰呢?繡給孩子吧!」他從櫃子拿出珍藏多年的迷你香袋,上頭繡的彩虹、葉子、流星,簡單的圖案,保有做刺繡純粹的初衷。粘碧華說,當時是回想起被母親如何照顧,他便這樣照顧自己的小孩。來自原生家庭的傳承,不只物理層面,還有精神性的。粘碧華的母親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護理系。在粘碧華記憶裡,小時候穿的衣服是「洋裝」、「西式的」、「媽媽做的」。成長過程中,也看著母親學車繡、皮雕、陶瓷設計,對藝術有著極大熱情與動力,「媽媽什麼都會,就是沒有停過,我想是這樣的精神影響著我。」

1989年,粘碧華到英國進修金工,再攻讀服裝設計碩士。他回憶,39歲重返校園做個老學生,有對於東、西方針法的研究慾,還有首飾造型上的再探索。當時他已在輔仁大學、實踐大學教學多年。此外,首飾是他思索刺繡在現今社會留存的解方。「首飾可不可以用替代材質,那我就用刺繡來做。而刺繡首飾做久了。我又想,是不是應該追尋首飾的面貌。」

粘碧華習金工後,開始創作一系列金屬線與刺繡結合的作品。當時,影響他甚深的,還有異國的文化衝擊。街上的樹木物種、建築的樣式,和亞洲全然不同風景。面對新事物,他常保開放心態,廣讀藝術史,更因年齡與教授們相仿,跟著他們看展覽、賞收藏,也因為母語是中文,曾被帶去認銅鼎上的文字,有了不少見識珍貴文物的機緣。

在古老工藝中理出新格局,熟讀過往史料是粘碧華的途徑之一,「我的朋友是藝術史方面的教授,欣賞歷史文物,知道所屬什麼年代。在旁邊聽,就覺得自己很欠缺,趕快去買書、看書。我認為研究文化就是研究經濟,知道這些是連接一起。你就不會輕視文化。」曾被輕視嗎?粘碧華說自己很幸運,但刺繡沒那麼常民接受了。他解釋刺繡的基底多在布料上,如果人們認為刺繡就是一塊布上弄點針線,那麼,又如何願意花大錢買塊布呢。「價值感是關鍵,怎麼樣造就價值感,就是你跟這時代的其他人有不同觀點。」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轉換視野,做永遠的實驗家

粘碧華的工作室橫幅掛著作品《漂鳥集》,名字源於詩人泰格爾,名為鳥,卻不見鳥的意境,充分表露他的核心精神,「所謂的漂鳥,就是一隻失群的候鳥。漂鳥盤旋的角度由上往下看」,從鳥瞰大地的視角,他繡出枝幹形體卻又不似平時大家見到樹的模樣,他說,沒有所謂人類看植物的方向。那麼,刺繡也不再駐足於寫實面向,轉換成抽象題材,開拓媒材與技術更多的可塑性。

為推廣刺繡,粘碧華展現無垠的包容力,當他回到創作裡,他是嚴謹而有原則的,「我認為,當代創作不能模仿自然,說是寫生也不行。因為藝術不是模仿,」他認為刺繡是專注在針法之美,直刺工藝本質,「我們做刺繡不要去仿這些那些,不要去追求繪畫的美,不要去追求不相干的。做刺繡不能做一個圖案的填色。你假使做了,我覺得就委屈了刺繡。」語氣既肯定且堅毅。

粘碧華獲國家工藝獎,已被視為在工藝的最高殿堂。他認為一名工藝家,功與藝都得好,「藝術修養要與時俱進,並注意到時代的需求」。面對自己往後的工藝路,他這麼說道:「我不去做重複的,我也不抄襲我自己,我就往前走。但,是往後走、還是往前,我也不知道,我還在實驗。」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文字 / 王涵葳

攝影 / Kris. K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

林靖格竹藝展在台北101!步入竹編織錦、與竹蜻蜓共舞,在城市中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於台北101舉辦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運用數千片竹篾、層層交疊的編織技法,以及懸浮、光影、數位邏輯等語彙,構築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工藝與數位的對話,邀觀者於城市摩天大樓裡沈浸於竹藝,展開心靈的「登高之旅」。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為筆,書寫流動的空間詩篇

林靖格以竹為創作媒材,透過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讓竹材在現代建築與都市脈絡中重獲新生。藝廊、商業空間、竹林、宮廟,都是曾展出林靖格竹藝作品的場域,無論背景為何,他都透過層疊編織、懸浮結構,搭配場域間的光影變化,讓竹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發展出嶄新美學與敘事。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來到台北101——台灣指標性的摩天大樓,林靖格以「登高」為題呈現個展《登高 | 竹影千尋》。「登高」象徵對更廣闊視野的追尋,更是一種心境的昇華;「竹影千尋」則意指光影交錯間,所映照出竹的靈動、柔韌與生命力。展覽延續林靖格對竹編結構、光影變化及空間感知的探索,在城市高樓內編織出一場富自然氣息的詩意體驗。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從數位邏輯到光影流動的竹編藝術

✹ 以竹編織數位詩學|〈10101〉

作品名稱 「10101」 既象徵著台北101,亦呼應數位時代的二進位(Binary Code),巧妙融合了竹工藝與數位語彙。這座高達10公尺的竹編裝置懸垂於台北101大廳,以10,101片竹篾交錯編織,宛如一幅立體的數位織錦;作品中央懸浮著鏡面球體,映照四周環境,邀觀眾步入其中,感受竹影的無窮變化與都市脈動的交織。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光交織的不凋之境|〈永恆之花〉

以向日葵為靈感,林靖格運用竹編細密交錯的結構,形塑出永不凋謝的花朵。作品內部嵌有發光裝置,使燈源如太陽般恆久照耀,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與能量。在夜晚,光線穿透竹編的層次,投射出動態流轉的光影律動,彷彿竹編與光影共同生長,創造出一場恆久不滅的自然盛景。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竹蜻蜓的自由之舞|〈無重之舞〉

童年的竹蜻蜓,在此化為輕盈懸浮的動態裝置。林靖格運用懸掛與不倒翁機制,讓竹蜻蜓隨觀眾的互動而旋轉、擺盪,讓整個空間彷彿進入無重力狀態。當人們輕推竹蜻蜓,影子與形體隨之變化,構成一場觀者與竹蜻蜓共創的即興舞蹈,重現童年純粹的遊戲趣味與自由感知。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 書法竹編化,平面書寫化為立體|〈浮墨〉

竹篾層疊如墨筆行書,《浮墨》延續林靖格「雲煙」系列的輪口編織技法,透過曲線與留白呈現東方書寫美學的韻律。作品在光影變幻間展現竹的剛柔並濟、書法的筆勢律動,使書寫超越平面,成為可步入、感知、共鳴的立體空間。

台北101林靖格竹藝展「登高 | 竹影千尋」!漫步竹編數位織錦、與竹蜻蜓共舞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登高 | 竹影千尋》

展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4月11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台北101辦公大樓1樓松智大廳 & Gallery 101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