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心到線頭,堅定連接的香蕉絲:專訪噶瑪蘭族新社香蕉絲工坊

臺11線公路沿著太平洋蜿蜒,來到花蓮豐濱鄉的新社,路的東方是全臺最大的一片臨海梯田,一層又一層稻田沿地勢而下,盡頭是一望無際的海。對面山坡上,有座兩層樓高的醒目房舍,就是由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創立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倚著海岸山脈的工坊,像一座望海的看台,看照著噶瑪蘭族傳統工藝的復振與傳承。

在協會總幹事偕淑琴的帶領下進入工坊一樓,約五、六坪大小的空間裡擺著不同型態的織布機具,藝師與藝生們正各自坐在崗位上,專心織著布料與織帶。織布機發出「卡答、嘟路」的聲響,像一曲安穩持續的節奏,在這節奏中,偕淑琴以悠緩溫柔的語調,細細介紹著藝師們手裡那看似與一般絲線無異、卻獨一無二的傳統智慧──香蕉絲。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香蕉怎麼可以變成布?

香蕉絲的原料是香蕉植株的莖幹,所謂的「莖幹」其實是由一片片的葉鞘層層緊密包覆而成。當香蕉植株生長至200公分左右的高度時,就可以砍下來,剝開葉鞘來製作香蕉絲。偕淑琴說:「以工坊的使用量,一年平均要收割8001000棵香蕉樹。」工坊旁山坡上的園地裡,種著農業專家勘查評估後、最適合新社風土的「北蕉」,也是人們平常會食用的品種。要砍香蕉製作香蕉絲,一定要在開花之前,「開花之後纖維韌度就不夠,很容易斷。」偕淑琴說。

剝下的香蕉葉鞘先「分片」──縱向分成四等分,然後再「刮絲」,把葉鞘瓣膜上的澱粉、肉質、水分和果膠等雜質都刮乾淨,否則製成的線材容易發霉。這道工序總是讓生手刮得氣喘吁吁,除了勞力更需要巧勁,才不會把纖維刮斷。偕淑琴回憶她剛開始學習的日子,每當聽到長輩說「這三棵香蕉給你處理刮絲!」心裡就覺得好苦。

每片瓣膜都刮乾淨之後,得經過數日曝曬、浸泡水洗、再曬乾,才開始「分線」──以針頭把纖維一一挑起、分開,變成一條一條的線。接著,工藝師把每一條線以打平結的方式陸續接在一起,線愈接愈長,再整理成一束束,後續可染色、準備織作。此刻,土地上的植物,終於真正成為藝師手中的綿延的織材。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顛沛流離的噶瑪蘭

香蕉絲工藝在新社生根的脈絡,與噶瑪蘭族的復名運動緊緊編織在一起。時間軸倒轉至18世紀,噶瑪蘭族原本世居於蘭陽平原,當時,越來越多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移民渡海來台灣、越過雪山到蘭陽平原開墾,噶瑪蘭族因而面臨土地與生活資源的重大難題,開始陸續往南遷徙。一支本來在蘭陽平原加禮宛社的族人,1840年左右被迫遷徙到花蓮新城;而後,因漢人欺壓原住民、誘騙原住民土地,原住民與清廷之間的「加禮宛戰役」在1878年爆發了。族人戰敗後,向南一路逃,最後抵達現在的花蓮豐濱鄉新社定居。新社,於是成為台灣噶瑪蘭族人群居最密集的地方。

這段流離遷徙的歷史,讓族人從此散居在花東海岸的海階上,混居於阿美族部落內、或是各自建立小型獨立村落,「噶瑪蘭」這個名字漸被隱匿。直到1987年,在新社部落耆老偕萬來(偕淑琴的父親)推動下,族人展開15年的復名之路。一路上,為了向外界訴說噶瑪蘭族的特色文化,族人一直思考:「噶瑪蘭到底有什麼?」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拼組長輩記憶中的織紋

部落長輩們的記憶深處,依稀都有母親或祖母坐在地上織香蕉絲的身影。偕淑琴說,部落早期也使用苧麻、藺草等材料來編織,「但因為不夠用,所以就發展出香蕉絲」,也因此成為噶瑪蘭族獨特的工藝,只是早已失傳許久。於是,老人家開始挖掘腦海裡的片段回憶,重拾織布機,從三位祭師阿嬤朱阿比(Abi)、潘烏吉(Ibay)、潘阿玉(Ayok)開始,一個教一個,香蕉絲工藝終於在部落婦女的集體努力之下,重現於生活中。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織回失傳的圖紋

提起香蕉織布上的經典圖紋,偕淑琴雙手持著一塊紅藍相間的布介紹:「這上面的圖紋就是我們參考馬偕醫生的收藏,重新織出來的。」當年,噶瑪蘭族人曾贈送一套女子禮服給在宜蘭傳教行醫的馬偕醫生,被馬偕帶回加拿大。一百多年之後,偕淑琴的姐姐偕淑月在順益原住民博物館的展覽中看見禮服的標本,下定決心要學織布,想把裙子上的圖紋復織回來;後來也透過台大人類學系胡家瑜老師提供從加拿大博物館拍回的照片,仔細研究,「我們就是自己影印圖片、把圖放大,自己重畫、摸索織法。」終於,族人又能穿上織有傳統噶瑪蘭圖紋的服飾參加祭典與重要場合了!

對於這些圖紋,長輩們依照生活經驗做出詮釋,偕淑琴指著圖紋說:「菱形長腳的,老人家就說是螃蟹;這一道一道,就說是波浪。」而今年登上奧運舞台、成為台灣選手進場服裝鞋面的香蕉織片,上面織的則是老人家眼中的海龜。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老藝師凋零,亟待年輕人傳承

這款鞋面織片,由新社部落裡人稱偕媽媽的嚴玉英所織,她是偕淑琴的母親,也是復興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的重要推手之一。2021年文化部認定「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工藝」為無形文化資產,嚴玉英同時也被登錄為本項重要傳統工藝的保存者。

今年85歲的嚴玉英,是工坊裡最年長的藝師,最年輕的成員則是50歲。偕淑琴感嘆:「老藝師其實凋零得很快,第一代藝師有好幾位都走了,也有生病沒辦法繼續做的。」這項急需有人傳承的技藝,其實一直都存在著危機。「部落年輕人外流,也很少年輕人想來學。但如果年輕人願意來,我們又擔心他是否能持續下去、未來吃不吃得飽。」偕淑琴坦言,以此為職志實在辛苦,收入就是個考量。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香蕉絲的價值能被大眾理解才是關鍵

香蕉絲織品繁複的工序,並非每個客人都能體會。來逛工坊的遊客,常看到定價就默默放下商品,偕淑琴舉例:「曾有計畫委員在臺北的通路看到香蕉絲包包,特別找到我們的工坊,但到了現場,一看標價就問『怎麼賣的跟臺北一樣貴?』就連委員都會認為在產地我們就要賣得比較便宜。」遇到這種狀況,我們也感覺很無奈「一頂量身訂做的帽子,光是編織就需要花上六天,這還沒算上前面處理材料的人力和時間。」

除非是遇到真心喜歡、很理解香蕉絲價值的消費者,否則一般來說,作品的銷售仍還有許多成長開拓的空間。偕淑琴基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但同時又得為後輩的生涯著想,面對年輕一輩時心裡其實總有矛盾。她認為,傳統工藝的復振與傳承,需要政府資源與人力的挹注,才能吸引年輕人持續投入,不讓珍貴文化失傳。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曾經斷裂的,都用香蕉絲的線頭接起來

還好,今年有三位年輕新血加入工坊,她們是透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暨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傳習計畫」甄選而來的藝生,其中兩位是在地噶瑪蘭族、一位是苗栗來的漢人。希望在4年的學習考核之後,藝生們都能把這座小小工坊裡的堅韌強大力量,一絲一線編進未來的創作與人生中。

偕淑琴說,織布基本技法其實各地大同小異,「只是我們用的是香蕉絲,線特別容易斷,斷線沒有方法解決,只能不斷打結接線。」撫摸每一件香蕉絲織品,都能摸出幾個突出的小結,那是藝師們一次又一次接線的隱微痕跡。每個線頭連結的不僅是絲線,更接起噶瑪蘭族流離遷徙的每一步、部落耆老與年輕人之間的智慧傳承、社會大眾對傳統工藝的理解──那些曾經斷裂的,期待能在香蕉絲布上被連結起來,並不斷織下去。

文字 / 羅紓筠

攝影 / 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本年度即將邁入尾聲,Adobe也公布了對於2025年的創意趨勢預測報告。在當前充滿挑戰的時代,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日益加深,許多人因此渴望從螢幕中抽離。然而,Adobe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人們既想要逃離現實,卻又渴望真實的體驗。

這樣的趨勢也反映在創意產業中:創作者運用超現實視覺效果、幽默視角、沉浸式體驗等方式跳脫真實世界。以下是Adobe針對2025年創意領域發展所歸納出的4個關鍵趨勢,或許能將這些靈感融入你的下一個創作中:

#01 奇幻邊界(Fantastic Frontiers)

Adobe分析,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將在明年持續發展。這些富有想像力、超現實的視覺成果(特別是在遊戲領域)建立出魔幻的未知世界,反映了人們逃避現實的渴望。而生成式AI的應用,更對創作過程造成革命性的改變,讓創作者實踐天馬行空的想像,描繪出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延伸閱讀:專訪英國新媒體藝術團隊Universal Everything:在人為與科技對立間,生成想像力的無限宇宙!

延伸閱讀: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 × 張碩尹聊創作:從電玩遊戲談到科技與AI的藝術思考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Universal Everything「Transfiguration」(圖片提供:Universal Everything)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必勝客廣告MV「就愛逗陣HOT」(圖片提供:李亦凡)

#02 輕鬆與幽默(Levity and Laughter)

幽默,永遠是吸引觀眾的不敗法則。幽默內容比嚴肅內容更容易被記住與分享,在2023年坎城影展上,就有52%的得獎影片為喜劇,比2022年增長了43%。在社群媒體上,幽默貼文則為品牌提供了一種溫和處理嚴肅話題的方法,不僅讓內容更具互動性,也更容易觸及廣大的受眾。

延伸閱讀:讓商品成為第二焦點的另類溝通!專訪德國廣告公司INGO Hamburg,解密IKEA、漢堡王等廣告創意策略

延伸閱讀:倫敦博物館「鴿子和黃金便便」新識別!Uncommon幽默轉譯倫敦與野鴿的愛恨情仇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IKEA廣告「Don’t worry, you can afford it.」(圖片提供:INGO Hamburg)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倫敦博物館2024新版品牌識別(圖片來源:London Museum)

#03 時間錯位(Time Warp)

Adobe預期,隨著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復古未來主義將成為創意新潮流。從古羅馬、咆哮的1920年代到搖擺的1970年代,不同時代的元素將被重新混合,再加上AI的加持,創造出獨特的美學語言。而這種時代的錯位感,也格外吸引未曾經歷那些時期的Z世代,展開對過往的想像與懷舊情懷,為這一趨勢注入新的活力。

延伸閱讀:台電宿舍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當代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延伸閱讀:嘉義舊城夜晚的無聲狂歡!走進百年建築「東門町1923」的復古派對,遊街去看漫才、跳搖擺舞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潮電Bar&RecordStore」(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嘉義「東門町1923」無聲派對(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04 沉浸式吸引力(Immersive Appeal)

隨著螢幕時間的增長,人們越來越渴望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從沉浸式藝術裝置、主題公園到體驗式購物,品牌在體驗設計中融合五感,將消費者帶入品牌所建構的宇宙中。透過創造驚喜、激發喜悅,這種趨勢有效緩解螢幕疲勞,同時為人們帶來更具深度的參與感與樂趣。

延伸閱讀:住進teamLab作品裡!日本茨城「五浦幽谷隱田跡溫泉」開幕,結合藝術與自然的旅宿體驗

延伸閱讀:穿越LV行李箱隧道、感受360°的創意靈感!曼谷LV The Place「Visionary Journeys」沉浸式主題展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teamLab日本茨城「五浦幽谷隱田跡溫泉」(圖片來源:teamLab)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曼谷LV The Place「Visionary Journeys」沉浸式主題展(圖片提供:OM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設計人看過來!全國唯一電力主題設計競賽首度結合生態保育 創意募集中

發電與生態,看似分處於對立的光譜兩極;然而,透過精心安排與巧妙設計,兩者之間其實可以孕育出全新的互動可能性。台電瓩設計獎每年因應電力領域發展趨勢,結合設計與社會溝通,創造電力議題多元互動討論空間,今年首度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主題,邀請參賽者以「共尋、共生、共創」角度出發,為第25屆瓩設計獎注入新靈魂,挑戰極致創意。本屆競賽共分為傳達設計、多媒體設計及創意品設計三大類別,即日起開放徵件至明(2025)年3月10日,歡迎設計好手來挑戰。

台電「瓩設計獎」
為達成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台電對經營場域進行保育措施,積極營造生態共融,並公布十大物種生態地圖。

作為全國唯一以電力為主題的設計競賽,「瓩設計獎」長期以能源轉型、環境永續、智慧科技及生態保育等為核心議題,鼓勵參賽者發揮創意,並以設計為橋梁,將電力知識傳遞給大眾。

台電「瓩設計獎」
台電舉行「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現場由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右4)、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右2)、配電處處長黃銘宏(右1)、企劃處處長郭秋英(左2)、發電處副處長簡進興(左1)、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右3)、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陳圳卿系主任(左3)等設計界及學界貴賓共同為競賽揭開序幕。

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題,看見永續未來

呼應近年台電將目光投向協和發電廠的珊瑚、卓蘭發電廠的紫斑蝶、台西風場的東亞家蝠、興達發電廠的黑面琵鷺,以及離島尖山發電廠的荸薺等生態物種,展現每座電廠不僅是人類發展的基石,更是友善生物的綠洲,今年「瓩設計獎」也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題,體現電力與生態的連結,並在視覺設計上融入瓩設計獎英文名稱「kW Design Award」首字母「kWDA」,搭配象徵台電八大生態電廠的八層圓圈,以謙卑的仰望視角,展現對於自然的敬意。

台電「瓩設計獎」
台電積極進行全臺電力場域生態亮點盤點工作,呈現台電在生態共融及永續發展道路上的探索和貢獻。

在此,瓩設計獎特別邀請「傳達設計類」參賽者將電力與生態知識轉化為簡明易懂的視覺圖像內容;「多媒體設計類」參賽者以創作短片傳遞電力知識,提升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創意品設計類」參賽者在兼顧量產可行性下,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讓「瓩設計獎」不僅是展示創意的平台,更能喚起大眾守護生態環境意識。

瓩設計獎徵件開跑,祭出總獎金高達90萬元

台電近日更舉辦「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由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陳圳卿系主任、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格式設計展策創辦人王耀邦、IF OFFICE創辦人馮宇、海流設計創辦人陳泳勝、品墨良行創辦人王慶富等產官學界專家為競賽揭開序幕。與此同時,台電也公告本屆「瓩設計獎」共有48個得獎名額,總獎金高達90萬元,並開放徵件至2025年3月10日,也邀請曾統籌2024年金鐘獎影像製作的「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W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點石設計」藝術總監鄭司維,以及「凝書體」設計操刀者 Bohan Graphi© 創辦人施博瀚等設計創意領域專家擔綱評審,以專業與創新的眼光,從眾多作品中選出最能體現電力與生態共融理念的精彩作品。當日更首度曝光第23屆得獎作品「台電萬年曆」實際量產成品,運用發電煤灰循環再製而成,讓創意成真。

台電「瓩設計獎」
跨領域評審陣容共同為「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專業把關。
台電「瓩設計獎」
「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現場首度曝光第23屆得獎作品「台電萬年曆」實際量產成品,運用發電煤灰循環再製成企業禮贈品,讓創意成真。

「瓩設計獎」這項比賽已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價值倡議的平台之一。如果你也是關心環境與生態的設計人,歡迎立刻手刀報名,以創作點亮電力與生態的共融願景。

 

台電廣告

瓩設計獎
WEB:https://kwd.tw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台灣電力公司、導演許鴻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