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正式宣布2025年度重點計畫,展覽規劃令人興奮,包含國際重量級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及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個展,及6檔臺灣跨世代藝術家個展,兩年一度的台北雙年展亦將於年底回歸。此外,北美館也以「類影展」形式策劃「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持續拓展美術館多元展演的可能。
兩檔國際藝術家大型個展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以其大尺幅攝影作品聞名,攝影原本是他紀錄雕塑作品的工具,1993年起轉變為呈現創作的主要媒材。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建立真實比例的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場景,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以紙為媒材,他觸及紙如何作為影像與記憶載體,其脆弱的質地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生活,或甚至沉重的歷史。
本展覽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展期|2025.01.18-2025.05.11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本展是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這些作品經歷了各自的創作旅程,來到此地與觀眾相遇。
作品的內涵混合了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自由的詮釋與大尺度環境的脈絡,並與展覽現場的特定或隨機條件相互作用。觀眾與作品互動時,將進一步拓展作品的意義,而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展覽亦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中的無形之物,藉由作品介入展場空間,透過空氣的流動、地球的磁場或燈光顏色的改換等,敏銳地挑動身體和感官的經驗。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六檔跨世代臺灣藝術家個展
▍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
「麗麗食品」將於春季在美術館地下室開張,商品既不便利也不便宜,不含熟悉的食品添加物和化學調味料,店內充斥易鏽的低碳鋼、易氧化的銅、易(已)碎的玻璃,剩料回收、難保存的二手包裝紙材和要價不菲的藝術品。小吃店負擔著「銅板價」的壓力,體現了結構性的剝削,卻又反映常民追求高性價比的期盼。展覽透過多樣媒材的展現,拆解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
展期|2025.03.29-2025.06.22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
賴純純大學時期受廖繼春啟發,領會色彩即為表現主體的可能;隨後在日本求學,建立日後空間創作的基礎觀念。1980年代,她以複合媒材創作,藉由純粹的色彩、抽象性的排列,探討繪畫形式自由的可能性;1986年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1990年代重新體認東方美學,在材料的運用上顯現自然,訴求回歸內在感性;1998年起,投入公共藝術創作,行遍全台;2007年後,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向東部海岸,此時期作品重回色彩獨立表現,反映在東部長住後,對自然更為深層的嚮往。
本展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展覽邀請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預計透過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展期|2025.03.01-2025.05.25
▍倪蔣懷紀念展
倪蔣懷是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重要藝術贊助者,終生以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為理想。其自幼隨父親學習漢文,奠定豐富文化涵養,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期間,成為石川欽一郎的首位臺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的英式水彩風格。其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寫生足跡遍布全臺,有日常工作的礦區風景,亦有旅行的隨筆風貌。
1930年代,面對臺灣缺乏基礎美術教育機構的窘境,倪蔣懷規劃了「寶峯美術館」的藍圖,他積極蒐羅作品,向石川等人請益,勾勒臺灣首座美術館的遠景。可惜1943年倪蔣懷因病去世,成立美術館的夢想雖未實現,仍為早期臺灣美術留下了豐富遺產。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展期|2025.06.26-2025.09.28
▍TFAM年度個展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內心的拉扯。她試圖讓少數群體的創傷故事被聽見,卻在剪輯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往往無法全然如實地表達。藉由本展,她試圖傳遞這種難以接近真實卻又試圖靠近的力量,藉此邀請觀眾共同療癒。
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展名意指以細勁墨線描出字型輪廓後填墨的筆法,為工地鐵皮圍柵資訊文字常採用的描繪方式。藝術家將於仿造工地圍籬的場域,現場臨寫臺灣1970至80年代商業招牌字帖《商用字彙》之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同時探索「書寫」的當代意涵。
徐瑞謙個展「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如具燒熔痕跡的鋁板、經切削的鋁塊與鐵塊、聚集的鐵屑、凹折的紙卷、半透明的草圖和延展的布匹等,在堆疊與散落之際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感,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
彭弘智個展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藝術家透過靈媒與觀落陰與已故的劇作家進行訪談,結合文獻檔案研究改編成劇本,後邀請相關表演團體合作。展覽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展出呈現,引領觀眾進入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空間。
展期|2025.08.09-2025.11.02
國際策劃展:台北雙年展與當代影像展
▍2025第14屆台北雙年展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擔任策展人,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並藉由開創性公眾活動與當地社群建立連結。本展將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展期|2025.11.01-2026.03.29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展覽關注科技快速進展下,報導攝影從類比時代技術發展至人手一機的數位影像時代,從紙媒到數位平台以至數位演算的影像生產,反思拍攝者、影像生產與影像內涵所產生的變化。
進入數位影像的時代,當代攝影家基本上採取一種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方式,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或使用中/大片幅相機,試圖以一種設想周全、沈思的態度,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其主觀世界。展覽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以「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子題,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作品,呈現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展期|2025.03.29-2025.07.13
北美館多元實驗計畫,探索美術館多元展演的可能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
「開放式結局」意指一則沒有提供結論的故事,一條未知終點的道路,它可以在文學及戲劇文本中留下懸念,同時將自由詮釋的空間交給觀者,讓故事不僅是傳統觀看經驗裡被強加灌輸的答案藍本,而是他們與創作者間的雙向對話。北美館在地下樓打造獨特的藝術放映空間,透過跨領域策展合作,以「類影展」型態為觀者精選、呈現多部難得一見的單頻道影片作品,其中包括鮮少曝光之錄像藝術作品、短片、紀錄片、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動畫短片等。
有別於大眾熟知的劇情長片,這類作品往往不具特定情節走向、強烈的情感渲染,更多是對當代議題的留白反思,以及對各種影像實驗性手法之解鎖與探究。本計畫試圖從廣為人知的電影/戲劇概念切入,透過不同主題、片單的組合呈現,期望開放出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除了是對觀者詮釋的自由外,更可以是對影像形式手法的解構,對另類浪潮的致敬,以及對藝術定義的不設限。
展期|2025.01.01-2025.09.28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實體)|沉沒的聲音(暫名)
「沉沒的聲音」為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製作,延續過去作品與考古學家的合作,這次將創作關注轉向水下考古、考古聲學。本作品以甲午戰爭及二戰時期澎湖周邊海域沉船為主軸,透過實景拍攝水下考古學家於海底沉船工作的過程、表演者潛入水下演奏特殊聲音裝置,呈現聲響創作與沉船對話的場景,展開對海下沉沒聲音的想像。本展將引導觀眾以MR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展開一段從南方航向北方的旅程。
展期|2025.07.26-202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