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登台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正式宣布2025年度重點計畫,展覽規劃令人興奮,包含國際重量級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及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個展,及6檔臺灣跨世代藝術家個展,兩年一度的台北雙年展亦將於年底回歸。此外,北美館也以「類影展」形式策劃「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持續拓展美術館多元展演的可能。

兩檔國際藝術家大型個展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以其大尺幅攝影作品聞名,攝影原本是他紀錄雕塑作品的工具,1993年起轉變為呈現創作的主要媒材。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建立真實比例的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場景,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以紙為媒材,他觸及紙如何作為影像與記憶載體,其脆弱的質地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生活,或甚至沉重的歷史。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本展覽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托瑪斯.德曼,《實驗室》,2000,C-Print/水晶裱,180 × 268 公分。(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展期|2025.01.182025.05.11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本展是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這些作品經歷了各自的創作旅程,來到此地與觀眾相遇。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奧拉弗.埃利亞松 ,《美》,1993。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圖片提供: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Tanya Bonakdar畫廊)

作品的內涵混合了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自由的詮釋與大尺度環境的脈絡,並與展覽現場的特定或隨機條件相互作用。觀眾與作品互動時,將進一步拓展作品的意義,而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展覽亦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中的無形之物,藉由作品介入展場空間,透過空氣的流動、地球的磁場或燈光顏色的改換等,敏銳地挑動身體和感官的經驗。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圖片提供: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Tanya Bonakdar畫廊)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六檔跨世代臺灣藝術家個展

▍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

「麗麗食品」將於春季在美術館地下室開張,商品既不便利也不便宜,不含熟悉的食品添加物和化學調味料,店內充斥易鏽的低碳鋼、易氧化的銅、易(已)碎的玻璃,剩料回收、難保存的二手包裝紙材和要價不菲的藝術品。小吃店負擔著「銅板價」的壓力,體現了結構性的剝削,卻又反映常民追求高性價比的期盼。展覽透過多樣媒材的展現,拆解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黃麗音,《休息中》,2023,低碳鋼鐵罐、印刷鐵片、紙,64 × 192.5 × 17 cm。(圖片提供:藝術家、Public Gallery、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3.292025.06.22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

賴純純大學時期受廖繼春啟發,領會色彩即為表現主體的可能;隨後在日本求學,建立日後空間創作的基礎觀念。1980年代,她以複合媒材創作,藉由純粹的色彩、抽象性的排列,探討繪畫形式自由的可能性;1986年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1990年代重新體認東方美學,在材料的運用上顯現自然,訴求回歸內在感性;1998年起,投入公共藝術創作,行遍全台;2007年後,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向東部海岸,此時期作品重回色彩獨立表現,反映在東部長住後,對自然更為深層的嚮往。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賴純純,《向林壽宇致敬》,1984-2013,壓克力顏料、沙、木板,243 × 234 × 184 cm,藝術家自藏;「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展覽現場,2013,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展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展覽邀請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預計透過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賴純純,《海葵4》,2023,壓克力顏料、環氧樹脂、畫布,145 × 110 cm。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3.012025.05.25

▍倪蔣懷紀念展

倪蔣懷是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重要藝術贊助者,終生以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為理想。其自幼隨父親學習漢文,奠定豐富文化涵養,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期間,成為石川欽一郎的首位臺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的英式水彩風格。其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寫生足跡遍布全臺,有日常工作的礦區風景,亦有旅行的隨筆風貌。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倪蔣懷,《猴硐礦區》,1928,水彩、紙,49 × 66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1930年代,面對臺灣缺乏基礎美術教育機構的窘境,倪蔣懷規劃了「寶峯美術館」的藍圖,他積極蒐羅作品,向石川等人請益,勾勒臺灣首座美術館的遠景。可惜1943年倪蔣懷因病去世,成立美術館的夢想雖未實現,仍為早期臺灣美術留下了豐富遺產。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倪蔣懷,《基隆驛頭》,1926,水彩、紙,35 × 5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6.262025.09.28

▍TFAM年度個展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內心的拉扯。她試圖讓少數群體的創傷故事被聽見,卻在剪輯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往往無法全然如實地表達。藉由本展,她試圖傳遞這種難以接近真實卻又試圖靠近的力量,藉此邀請觀眾共同療癒。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李紫彤,《#迎靈者》,2022。(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展名意指以細勁墨線描出字型輪廓後填墨的筆法,為工地鐵皮圍柵資訊文字常採用的描繪方式。藝術家將於仿造工地圍籬的場域,現場臨寫臺灣197080年代商業招牌字帖《商用字彙》之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同時探索「書寫」的當代意涵。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柯良志,《今不同璧》,2022。(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個展「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如具燒熔痕跡的鋁板、經切削的鋁塊與鐵塊、聚集的鐵屑、凹折的紙卷、半透明的草圖和延展的布匹等,在堆疊與散落之際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感,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徐瑞謙,《靜物-1》,2022。(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藝術家透過靈媒與觀落陰與已故的劇作家進行訪談,結合文獻檔案研究改編成劇本,後邀請相關表演團體合作。展覽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展出呈現,引領觀眾進入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空間。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8.092025.11.02

國際策劃展:台北雙年展與當代影像展 

▍202514屆台北雙年展

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擔任策展人,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並藉由開創性公眾活動與當地社群建立連結。本展將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上圖為2023台北雙年展參展作品: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11.012026.03.29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展覽關注科技快速進展下,報導攝影從類比時代技術發展至人手一機的數位影像時代,從紙媒到數位平台以至數位演算的影像生產,反思拍攝者、影像生產與影像內涵所產生的變化。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杉本博司,《劇院: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1978,42 × 54 公分。東京寫真美術館收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進入數位影像的時代,當代攝影家基本上採取一種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方式,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或使用中/大片幅相機,試圖以一種設想周全、沈思的態度,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其主觀世界。展覽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以「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子題,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作品,呈現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15號》,2021。(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3.292025.07.13

北美館多元實驗計畫,探索美術館多元展演的可能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

「開放式結局」意指一則沒有提供結論的故事,一條未知終點的道路,它可以在文學及戲劇文本中留下懸念,同時將自由詮釋的空間交給觀者,讓故事不僅是傳統觀看經驗裡被強加灌輸的答案藍本,而是他們與創作者間的雙向對話。北美館在地下樓打造獨特的藝術放映空間,透過跨領域策展合作,以「類影展」型態為觀者精選、呈現多部難得一見的單頻道影片作品,其中包括鮮少曝光之錄像藝術作品、短片、紀錄片、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動畫短片等。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為強化放映的臨場感,TFAM放映計畫更特別在臨時性影廳的空間設計中融入復古元素,除了隱約可見的售票口意象,搭配定時的播映、海報的張貼,讓美術館映現為聲響光影融匯的大型沉浸裝置,使觀眾得以遊走於影視音的虛實交雜之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有別於大眾熟知的劇情長片,這類作品往往不具特定情節走向、強烈的情感渲染,更多是對當代議題的留白反思,以及對各種影像實驗性手法之解鎖與探究。本計畫試圖從廣為人知的電影/戲劇概念切入,透過不同主題、片單的組合呈現,期望開放出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除了是對觀者詮釋的自由外,更可以是對影像形式手法的解構,對另類浪潮的致敬,以及對藝術定義的不設限。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是夢 It’s A Dream|蔡明亮 Tsai Ming-Liang|臺灣Taiwan|2007|彩色Color|22 m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1.012025.09.28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實體)|沉沒的聲音(暫名)

「沉沒的聲音」為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製作,延續過去作品與考古學家的合作,這次將創作關注轉向水下考古、考古聲學。本作品以甲午戰爭及二戰時期澎湖周邊海域沉船為主軸,透過實景拍攝水下考古學家於海底沉船工作的過程、表演者潛入水下演奏特殊聲音裝置,呈現聲響創作與沉船對話的場景,展開對海下沉沒聲音的想像。本展將引導觀眾以MR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展開一段從南方航向北方的旅程。

北美館2025展覽盤點!重量級藝術家Thomas Demand、Olafur Eliasson個展即將登台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暫名),錄像截圖,六頻道錄像、聲納裝置、混合實境裝置。(圖片提供: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25.07.262025.10.05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免費入場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睽違六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即將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將於2025年2月15日至3月30日在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登場,開放大眾免費參觀。

平田晃久睽違六年在台個展

平田晃久師承伊東豊雄,兼具論述與設計實力,曾榮獲多項新銳及新秀建築獎項,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師的重要代表之一。繼2019年的《人間自然》後,忠泰美術館再度邀請平田晃久來台舉辦個展,分享近期的重要創作與理論突破。本次展覽將呈現平田晃久如何將人類角色與自然想像融為一體,探索其更深層的創作思維。

「我們身處的時代,「人類」的概念與生命的世界相連,並不斷轉變著。我想建築亦是如此。然而,新的建築形態唯有在超越以現代為前提預設的人類群像——在各種事物與人類交織互動的臨界處,才能窺見其面貌。」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展開未來建築與居住想像

忠泰美術館的長期藝術實踐「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致力邀請不同創作者離開美術館的既定場域,在非典型的展演現場,以建築與藝術詮釋「Off」的定義。作為2025奧夫塞計畫之主題,觀眾將可以一窺平田晃久的建築哲學,激發出充滿生命力的思考與碰撞,展開對於城市、居住環境的未來想像。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海報(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延續平田晃久一直以來的創作概念「纏繞的相容性」(karamari shiro),藉由對自然界秩序的觀察,來詮釋建築空間的型態,並將建築視為人類、生物與自然彼此纏繞相容的生態系統。本展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的意識、感知、時空等非肉眼可見的物質,將其轉化成可產生共鳴的建築與「迴響」,試圖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Long House / House in Los Vilos, Chile(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亮點作品

平田晃久除在日本有許多代表作外,亦在臺灣設計不少建築作品。《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精選其最新作品、位於東京原宿的新地標「HARAKADO」,以及多個臺灣在地重要建築案,透過珍貴的草稿與模型,全面展現平田晃久在建築創作中的歷程與變遷。

▸ HARAKADO

HARAKADO於2024年開幕,是位於日本東京原宿的複合式購物商場。整棟建築物以「編織街區」為設計概念,運用大量立體玻璃帷幕打造鏡面效果,映照出外在的天氣變化與人潮車潮,使 建築物如同周邊環境的一部分。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富富話合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住宅建案「​富富話合」,層次錯落的外觀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在這座建築中,平田晃久利用陽台在建築外部創造出立體且舒適的區域,將光線、微風和雨水溫和地導入這座如同生態系般的建築中。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太田美術館

「​太田美術館」坐落於群馬縣的太田車站前,純白的建物與周邊綠意交織。該展館以促進地方創新發展為設立理念,開幕以來也吸引人潮回流,成為市民匯集的據點。在設計與規劃過程中,平田晃久團隊也多次舉辦工作坊,邀請民眾一同發想、討論,讓太田美術館成為一座市民參與的建築。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展覽日期|2025.2.15–2025.3.30
展覽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樓)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11:00-21:30、週五至週六11:00-22:00
參觀辦法|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秋季登場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橫山書法藝術館展出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將首次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合作,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以及臺灣首次以女性書藝研究為專題的「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隨著2021年10月橫山書法藝術館開幕、2024年4月3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幕,以及12月1日連接兒美館與桃美館的「桃園市美術館新建人行連通空橋工程」開工動土典禮後,宣告大美術館時代的到來。而桃園市立美術館將於2025年推出4檔國際專題展及4檔以上深掘桃園地方紋理的館內策劃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

3月初,由「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將由來自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及本地策展人擔任評審委員,決選11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選出每年受國際矚目的首獎。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展出當代書藝家朱振南作品

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展出「當下.朱振南書藝展」,將由當代書藝家朱振南精選其代表性書法作品60餘件,將呈現創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新的藝術及審美感知,縱深的文化探尋,展現了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館群共同開啟藝術嶄新視野

4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展出由策展徵件獲選者「InTW舞影工作室」與參展團隊「思樂樂劇場」、「部落文化藝術團」、「陪你長大工作室」共同策劃的「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展,以及由兒美館策劃展出的「桃源文化繪本走讀散策」,前者以大型劇場打造開放式孩童展演空間,後者則以桃園文化生活出發,將在地讀本透過展覽延伸為一場春日小旅行。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桃美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暑假期間,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本次展覽為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首度攜手合作,由該館學習與推廣副總監Annabelle TAN、學前教育助理總監Elaine CHAN、學習與推廣助理總監WANG Tingting三位教育策展人與本館機構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共同策劃國際兒童藝術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本展邀請臺灣與新加坡兩地藝術家以「自然」為主題,針對兒童及家庭觀眾全新發想創作兒童藝術作品,藉此邀請兒童重新認識探索生活周遭的自然世界,進而深化兒童對於自然永續、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等重要價值的認識與理解。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首度大規模女性書藝專題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預計於秋季推出「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盧慧紋教授擔任策展人,大規模呈現耗時2年的研究專題展。本次展覽重大意義為臺灣女性書法藝術的研究填補歷史空白,透過匯聚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及歐美地區的作品共計9個國家、56名/組不同世代之女性書藝家共同參與,其中更將針對本次展覽專題推出13組委託新作。本展除重新審視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家在書法領域中歷史與現狀,促進跨區域女性視野對話,也將推動性別議題在書法藝術領域的討論與認識。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書藝雙年展年末壓軸登場

年末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將推出邁入第二屆的「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龔卓軍、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林俊臣擔任雙策展人,展覽名稱以「運動中的書法:從文人的案頭到諸眾的街頭」為題,從今日當代藝術策展和國際書法發展現況,回望「日常書寫」的書法視角,反思書法藝術對於當代社會的各類參與,發掘書法在今日社會、文化,乃至於政治運動場域中扮演的角色。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更多展覽活動詳情可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