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館藏品化為紀念商品!大理石、瓦片退役建材新生成圓盤、擴香石與置物盤

史博館館藏品化為紀念商品!大理石、瓦片退役建材新生成圓盤、擴香石與置物盤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攜手擅長將廢棄物與再生材料點石成金的點睛設計(Dot Design),將過往執行整建工程拆卸的退役大理石及瓦片建材賦予新生,把常玉、李義弘、王南雄3位代表性藝術家的館藏作品,轉化為3項開館70週年紀念商品。

史博館退役建材化身永續生活物件

成立於1955年的史博館,2007年經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登錄為「歷史建物」,2019年起開始長年整建,終於在2024年初以嶄新樣貌重新敞開大門。為了慶祝2025年史博館建館70週年,此次退役建材永續產品計畫選定廢棄大理石、瓦片為基礎,將建築角料製作為多元的商品,把「歷史」再造為可觸摸、可使用、深具收藏意義的實用物件。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的紅牆綠瓦印象,也成為此次永續產品設計計畫的色彩靈感。(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的紅牆綠瓦印象,也成為此次永續產品設計計畫的色彩靈感。(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讓歷史魅力走進生活

而成立至今已21個年頭,點睛設計自2017年起即跨足永續設計,此次分別以大理石板、屋瓦廢料規劃為荷花圓盤、山水擴香石、水波紋置物盤共3項紀念商品,並且各自結合常玉、李義弘、王南雄3位代表性藝術家的重量級館藏作品。此外,這次產品也與花蓮大理石、鶯歌陶瓷等在地產業合作,百分之百為臺灣製造,鞏固這塊土地的創意、設計與工藝能量,更顯得彌足珍貴。

點睛設計將過往執行整建工程拆卸的退役大理石及瓦片建材賦予新生,結合館藏圖像拓展授權潛力,推出開館70週年紀念商品。(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點睛設計將過往執行整建工程拆卸的退役大理石及瓦片建材賦予新生,結合館藏圖像拓展授權潛力,推出開館70週年紀念商品。(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史博館 × 點睛設計紀念商品

庭園幽靜:荷花圓盤 × 常玉〈荷花〉

使用整建退役、原生於花蓮和平地區的珍貴「和平白」大理石建材,在沉穩高雅的紋理上,取用常玉〈荷花〉畫中元素,運用特殊印刷技術將精美畫作噴印於石材表面,形塑融合現代與古韻的巧妙風情。圓盤採中央鏤空設計,結合扇形大理石物件,帶來呼應藝術家作品氣韻、如同荷花池畔的造景氛圍,適合置於玄關、客廳迎賓,享受常玉筆下雅興之餘,還能收納零錢、鑰匙等各種居家小物,賞一幅優雅的生活風景。

荷花(典藏編號 26897)|油彩、纖維板|122 × 190 cm|常玉|1895-1966|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荷花(典藏編號 26897)|油彩、纖維板|122 × 190 cm|常玉|1895-1966|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荷花圓盤 × 常玉〈荷花〉(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荷花圓盤 × 常玉〈荷花〉(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荷花圓盤 × 常玉〈荷花〉(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荷花圓盤 × 常玉〈荷花〉(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山川怡人:山水擴香石 × 李義弘〈花東縱谷〉

在有關「臺灣八景」的文獻中並沒有「花東縱谷」一景,李義弘便將心目中認為美得屏息的花東美景入畫,也擴增了八景的意涵。這款陶瓷擴香石將縱谷放眼望去的山巒疊嶂化為空間的一抹詩意,整體造型刻劃山水意象,並在其中富有細節變化:上方以陶瓷塑燒不上釉料方式燒製,圓盤的冰裂紋則以館舍整建回收的屋瓦製成瓦粉,再加上玻璃釉局部處理而成,展現出川水流動的晶瑩樣態,既可作為擺飾,也能滴入精油或插上線香,儀式感滿滿。(本商品需自行添購線香或精油)

花東縱谷(典藏編號 95-00068)|國畫|92 × 152.5 cm|李義弘|1941-2023|國立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花東縱谷(典藏編號 95-00068)|國畫|92 × 152.5 cm|李義弘|1941-2023|國立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山水擴香石 × 李義弘〈花東縱谷〉(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山水擴香石 × 李義弘〈花東縱谷〉(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山水擴香石 × 李義弘〈花東縱谷〉(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山水擴香石 × 李義弘〈花東縱谷〉(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漣漪漫擴:水波紋置物盤 × 王南雄〈瀑布〉

王南雄的國畫常以西洋手法的構圖與用色,展現純中式的筆意與情趣。此款設計既是置物盤、也是杯墊,並以〈瀑布〉畫作中水流沖刷而生的波紋為靈感,由漣漪的同心圓紋路象徵時間流逝與影響力擴散;材質則運用花蓮在地工藝技術,以史博館「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的紅牆綠瓦印象,將回收屋頂瓦片磨為瓦粉後溶入水泥,製作出「青瓦綠」、「磚牆紅」兩款史博館獨有的磨石子,整體在在呼應史博館從展示文物、故事到現今藉由循環利用持續傳承文化價值,喚起人們對文化資產流傳的思考與重視。

瀑布(典藏編號 103-00010)|國畫|73.5 × 141 cm|王南雄|1943|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瀑布(典藏編號 103-00010)|國畫|73.5 × 141 cm|王南雄|1943|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圖片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
水波紋置物盤 × 王南雄〈瀑布〉(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水波紋置物盤 × 王南雄〈瀑布〉(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水波紋置物盤 × 王南雄〈瀑布〉(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水波紋置物盤 × 王南雄〈瀑布〉(圖片提供:點睛設計)

國立歷史博物館 70 週年|退役建材永續系列商品
發售日期:2025年1月起
發售通路:
國立歷史博物館商店(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9 號 1 樓)
史博館精選商城
更多資訊請洽史博館官方網站

資料提供|點睛設計、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創作者作品亮相DESIGNTIDE TOKYO 2024!messagingleaving ✕ ZAP《迴路》共創計畫,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台灣創作者作品DESIGNTIDE TOKYO 2024登場!messagingleaving ✕ ZAP《迴路》共創計畫,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國際型設計藝術展覽會 DESIGNTIDE TOKYO 創辦於2005年,經歷12年中斷,於2024年11月重啟,探索當代社會中設計角色的演變。其中,台灣的兩組創作者——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穎而出。

DESIGNTIDE TOKYO睽違12年再度舉行

自2005年至2012年,每年秋天在東京舉行的「DESIGNTIDE TOKYO」,睽違12年再次舉辦。DESIGNTIDE TOKYO 2024 鼓勵跨界合作和創新的表現形式,從科技、商業、藝術等多元角度,探討設計的可能性,並透過匯聚多樣作品及共享氛圍,提供一個超越「設計」這個詞彙既定意涵的思考機會與場域。

台灣兩組創作者脫穎而出

其中,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由設計師/藝術家張家翎發起的「messagingleaving」以及跨領域藝術創作團隊「ZAP」發展的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穎而出,將展出燈具雕塑系列〈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及現地製作之燈光展演裝置〈迴路軌跡〉(Circuit—Orbit)。此創作計畫投入光電應用、視覺藝術及心理感知之探索,不設限成果為物件設計、新媒體藝術、裝置等任何形式,而更加藝術及設計的對照取徑,並以日本東京作為首個跨界合作展出之實驗基地。

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 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選而出。(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
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 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選而出。(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電學與力學的實驗探索

「光象徵著能量的傳遞;鋼索則展現了力學的姿態。」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自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開始合作,由當時共創的紅銅電纜裝置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為起點,持續展開對於電學與力學的實驗探索。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共創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作品由927公尺的電纜線圈,勾勒出111道紅銅截面,輕盈而精確地縱穿15公尺的跨度,鋪作光的曲面(攝影:Studio Millspace)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共創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作品由927公尺的電纜線圈,勾勒出111道紅銅截面,輕盈而精確地縱穿15公尺的跨度,鋪作光的曲面(攝影:Studio Millspace)

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此次《迴路》(Circuit––)展出聚焦於工業用鋼索的材質特性,帶有「正極」以及「負極」的不鏽鋼鋼索貫穿整個計畫。messagingleaving ✕ ZAP 試圖打造出觀眾得以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circuit),將人們無法用肉眼識別的物理特性,具象地建構於設計物件與藝術裝置之形式。

鋼索不僅是具有「荷重力」及「張力表現」結.構材料,亦是帶「導電性」的運作電路。(攝影:Leo Lee)
鋼索不僅是具有「荷重力」及「張力表現」結.構材料,亦是帶「導電性」的運作電路。(攝影:Leo Lee)

闡述能量和力學的交錯隱喻

展出作品之一〈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燈具雕塑的形式,探索功能性以及藝術收藏性的中介。messagingleaving ✕ ZAP 團隊獨立研發燈管五金以及導電系統,透過鋼索的張力和導電性,為懸浮的燈管供電,實現獨特的視覺效果。系列包含大型的弓狀結構、小型的環狀結構,於不同的靜力平衡狀態下,闡述能量和力學的交錯隱喻。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Leo Lee)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Leo Lee)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AUR)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AUR)

呈現表演性的燈光型態

燈光裝置〈迴路軌跡〉(Circuit—Orbit)則透過動態展演的形式,試圖為電路及力學的主題創造更自由的感知經驗。作品將 LED 燈點置於鋼索線段中央,並透過鋼索導電、點燃燈光。當馬達啟動,鋼索因高速轉動的張力形成不同波形,而光點因視覺暫留的原理,產生持續性的「點、線、環」動態效果。隨著轉速及電流的調控,漂浮的光環在轉瞬中變換半徑、亮度及光點排列,於展覽現場呈現表演性的燈光型態。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期 |
2024年11月27日(週三)至12月1日(週日)
時間 | 11月27日(週三)至11月30日(週六)11:00 - 20:00;12月1日(週日)11:00 - 17:00

場地 | 日本橋三井大廳
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室町2-2-1 COREDO室町1 4、5樓

資料提供|messagingleaving、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廢棄物為主角的展覽!一探META如何為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建構新生之路

META以「無用之用」為題,分享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台灣設計及工藝團隊META Design創作常以廢棄物為材,為看似無用之物賦予新價值,企圖翻轉人們看待廢棄物的觀念。即日起至128日於松菸舉辦的《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_》特展,濃縮META Design與台電文創、遠雄建設、國家住都中心等的合作企劃,展現團隊多年來探索廢棄資源新價值的成果,並呈現不同產業看待廢棄資源的新視角。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既然已經從地球上擷取這麼多的資源,就應該將資源做最有效運用。」

以廢棄物為創作媒材對META Design來說不只是手法,更是想法傳遞的渠道。團隊認為,人類普遍忽視地球資源是定量的,且高估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成效,因而過度的消耗,甚至降低對環境保護的戒心。因此在全球探討環境永續、尋求資源短缺解決之道的當下,META Design企圖透過廢棄物再創,激發大眾思考地球所面臨的困境與轉機,並不只是單純尋找廢棄物再利用的途徑。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聚焦展覽3大亮點:工地、街頭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近年各產業積極倡導循環經濟,META Design受邀與文創、營造建設等領域的指標企業合作,共同在各類型的廢棄資源中,探索其超越物質限制的價值。集結多件案例的《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_》展出的不僅是具體的物件和設計,還有隱含於其後的資訊與故事——透過敏銳的觀察、細膩的設計轉譯、對材料工法的研究與實驗,資源便得以跳脫既有的使用框架,乘載更多想像。透過展覽,META Design期待拉近相關議題與民眾的距離,邀請更多人共同實踐無價的「無用之用」。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工地計畫

2020年起,META Design在遠雄建設支持下展開「工地計劃」,以「透過轉化,讓營建廢棄物不要離開工地」為概念,嘗試在營建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尋找實踐永續目標的機會,讓廢棄物轉換成未來資源,至今已完成11個專案、成功轉化18,522公斤的營建廢棄物,並持續進行中。展場中搭建的板模空間,除了讓觀者有親臨工地現場的體驗,也暗示著建築過程中的對立與互補,強調合作中的動態平衡。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台電退役材料再生計畫

台電文創長期推動循環再製計畫,與台灣在地職人品牌攜手,將台電退役設備如電桿木橫擔、變電箱、封水銅條等,再製為燈具、文具等,為廢棄材料賦予新生;至今已有16,185公斤的退役材料獲新生,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2020年起,META Design多次與台電文創合作,將變電箱化為民眾可親近、接觸的小房子;讓電線桿上的木橫擔,在退役後搖身一變為公共家具;更於瑞芳策劃「金水361. META Space」體驗空間,運用台電退役材料打造室內空間與再生家具,以獨特視角向訪客展示台電的歷史和文化。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留給嘉興街-台電印刷廠更新

當城市的拆解與更新,使社區的記憶與人文脈絡面臨消失的風險時,為過去留下一點回憶的線索,也許是平撫珍惜者不安與思念的一種方式。展覽重現台電印刷廠的大門門柱,將散落的歷史與記憶再次聚合,成為見證社區過去與迎向未來的象徵。這件作品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表達了人們在城市變遷中對文化延續的嚮望。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鄒曉葦以「靜物畫」為概念設計主視覺

展場入口一側擺設著拼貼藝術家鄒曉葦創作的展覽主視覺,其以「靜物畫」概念詮釋「無用之用」,挑選代表3個主題專案的物件:工地回收的鋼筋與混凝土圓柱、印著「有電勿近」的台電退役木橫擔、代表「家」的門把與紅磚等,以三角構圖擺設出寧靜和諧的畫面。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靜物畫」的美妙在於呈現物件的「Qualities of Motionless」,關於畫家對物件的選擇,關於描繪物件的本質、質感、光線、輪廓,關於紀錄當下的生活狀態;但在繪製之前,物件就只是物件,當畫家開始動作(Motion)、觀察、注視並將其畫下,物件才成為一件作品。鄒曉葦認為靜物畫家的行為,巧妙呼應著META Design「看見平凡物件的內含與價值,並將其轉譯」的精神,而物件本身則是探討「無用」與「有用」之間的介質。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米其林星廚等8位職人的「無用之用」內心話

META Design邀請8位不同領域的職人,分享生活中看似無用、實質上卻蘊含深刻意涵的物件,比如友洗社創林立青以無用的砂輪機,帶領身心障礙朋友培養技能與信心;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Wes分享即使無法在餐廳更用、仍每年收藏的布農豆,背後傳遞的是種植者的心意……。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走進「工地計畫」實踐地、職人講座暢談「無用之用」價值

展覽期間除了每日定時導覽,更加開4場「一起走吧!工地計劃!」特別導覽,帶領民眾走進META打造的遠雄職場空間,開箱「工地計劃」第一個實踐地。此外,「週六交陪夜」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觀察者,包含META Design總監鄭遠揚、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蕭有志、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分享對「無用之用」的思考和啟發,帶領觀眾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看似無用之物的潛在價值。

《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

展覽日期|2024.11.23-12.08

開放時間|平日 11:00-19:00/假日 10:00-19: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A6-O109 辦公廳舍創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