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界、大美無聲,定義永恆之美:專訪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藝術無界、大美無聲,定義永恆之美:專訪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攜手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推出《大美不言》特展,分別於2024年9月至12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2025年1月23日至4月20日在嘉義故宮博物院兩地舉行。這場展覽匯聚了三方典藏,展現橫跨古今東西的藝術珍品。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接受專訪,分享了這場展覽背後的策展理念,以及品牌如何平衡傳承與創新,持續書寫藝術與工藝的輝煌篇章。

作為世界珠寶藝術的先鋒,梵克雅寶長久以來以自然、詩意與創意作為品牌的核心,Julie Clody Medina指出,此次展覽的命名靈感源於道家哲學名句:「大美不言——此理念強調,自然界的美麗無需言語即可自證。自然是梵克雅寶的靈感源泉,這種普世的美感不僅跨越了文化與地域,也傳遞出對生命詩意的理解。」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創新為經,詩意為緯

展覽展示了超過260件來自不同時期的珍貴藏品,展品的陳列方式如同一場藝術尋寶之旅。Julie透露,每一次參觀展覽,觀者都能發現不同層次的細節,不僅讓人欣賞作品本身的精美,也感受到時間與工藝的深厚力量。

展覽分為五大主題展區,包括:「自然萬物」、「動靜有形」、「奇幻仙境」、「神祕莫測」及「五彩繽紛」,「每個展區的設計都將觀眾帶入一場沉浸式的藝術旅程,讓人重新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她強調。梵克雅寶自創立以來,不斷推進珠寶設計與工藝的技術革新,Julie也特別提到了世家著名的Mystery SetTM 隱密式鑲嵌工藝,這項於1933年獲得專利認證的技術,至今已成為品牌標誌性的創新成果,當時首批作品於1937年巴黎現代生活藝術與技術國際展覽會上向公眾展示時,即備受讚譽。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創新對我們而言,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種講述故事的方式,作品承載了對生活詩意與積極態度的詮釋。」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工藝極為複雜,需要非凡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以一枚胸針為例,就需要珠寶工藝大師和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寶石雕琢師平均 300小時的工時。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聚焦藝術,東西交流

於是,我們不禁好奇,世家如何透過創新與文化傳承贏得全球市場的青睞?Julie 回頭分享《大美不言》特展的幕後策展經過,「《大美不言》是梵克雅寶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及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的三方合作結晶。在整個策展過程中,各館藏之間的交流非常深入,彼此分享了大量的珍藏與故事。」她認為,策展的核心是讓展品彼此對話,而非單純展示單一作品的價值,這種深度交流需要彼此極大的信任與尊重,「這是場橫跨7年的策展之旅,策展團隊在作品選擇上經過既細膩又反覆的討論,確保展品之間能夠產生共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她補充,策展團隊從展品中發現了許多隱藏故事,某些設計靈感的來源,甚至可追溯到戰後的文化背景,這些探索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內容,也深化了參展各方對彼此藏品的理解。展場設計也成為一大亮點,透明的壓克力展示櫃與精心選擇的燈光,將觀眾的目光完全聚焦於展品本身。「我們希望展覽的場景設計能服務於藝術,而不是搶走焦點。每一件作品的擺放,無論它們來自不同的年代還是地域,都被這種設計巧妙地融合。」她說展覽中使用了多種顏色來體現不同主題,如自然的綠色、神祕的紫色等,旨在增強觀眾的沉浸感。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以教育邀請大眾觸及珠寶之美

談到品牌的長期策略,Julie特別提到了梵克雅寶2012年在巴黎芳登廣場成立的珠寶藝術學院(L'ÉCOLE des Arts Joailliers)。她表示,「我們創立這所學院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珠寶藝術,無論是否為梵克雅寶的顧客,教育不僅是傳承的核心,也是回饋社會的一部分。」2019年世家在香港K11 MUSEA設立全球第二所學院,L'ÉCOLE是全球首間將珠寶世界的神祕面紗向大眾揭開的學院,更遠赴東京、紐約及杜拜等城市舉行各類特備課程、講座、展覽,並發行書籍,將該學院的教育活動擴展至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支持各類型的研究工作,亦設立以珠寶藝術書籍為館藏的專門圖書館。Julie透露,未來梵克雅寶將持續推動更多跨文化的教育計劃,吸引不同背景的觀眾參與。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特展將於2025年初移至嘉義展出,Julie表示,梵克雅寶未來將繼續深化品牌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探索,「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心馳神往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藝術無遠弗屆的力量。」此次 《大美不言》特展不僅展示了藝術與文化的跨時代對話,同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連結觀眾,傳遞策展三方對於創新的熱情和智識,而梵克雅寶將繼續透過其獨特視角與匠心工藝,書寫更多關於美的故事。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Julie Clody Medina

於2024年5月1日受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任命為亞太區總裁,擁有近20年的奢侈品產業經驗,熱衷於探索各地文化,足跡遍及巴黎、澳洲、中東和東南亞。她於2019年移居香港,出任大中華區、韓國、東南亞及澳洲零售總監,掌管和制訂零售策略,過去兩年則出任梵克雅寶港澳地區執行董事,成為引領世家推動亞太區實現穩健增長的不二人選。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台灣飾品品牌RECOVERY迎來創立十五週年,攜手來自各領域的十組創作者,於品牌旗下選品店REC.TAIPEI舉辦特別展覽企劃《探索象限 | XY》,以不斷前進的「復甦」為題,透過多重視角詮釋自然、生活與人造世界的多元想像。

探索「復甦」過程的成長可能

自2009年成立以來,RECOVERY致力於「重新定義當代經典」,在時光隧道中不斷向內探索,透過不斷調整與創新,在變化中尋求新平衡,保持不斷前進的「復甦」過程。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自2009年成立以來,RECOVERY致力於「重新定義當代經典」,保持不斷前進的「復甦」過程(圖片提供:RECOVERY)

《探索象限 | XY》以平面向量圖作為值量的比喻,描繪「復甦」過程的無限成長可能:Y軸代表時間的承載,X軸象徵生命力的延展。每件作品如同坐標點,在向量圖上連成一條延續的方程式,展現不同象限的發展象徵。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特別展覽企劃《探索象限 | XY》以不斷前進的「復甦」為題,詮釋自然、生活與人造世界的多元想像(圖片提供:RECOVERY)

《探索象限 | XY》展出作品介紹

創作者透過豐沛的想像力,塑造出鮮明且個性化的生命角色,展現與時間賽跑以及與自我對話的創作能量與生活方式。安爺堂《inside my head》描繪天馬行空的黃色男孩,頭頂一顆閃耀的星星,每一次閃爍,都孕育出一個全新的角色。這些角色既是藝術家內心的具象化,也是生活的縮影;Harper《時鐘劍》以「時間」概念為題,說明時間有時令人感到壓迫、焦慮,但在快樂的時刻卻又如狂歡派對般,令人沉溺在其中,而手持劍的多比,則隱喻創作者終能在瘋狂的時間洪流中尋得力量。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時鐘劍》(圖片提供:RECOVERY)

阿鄉的噴漆作品《Y2KEyEs》引用Y2K文化的廣角攝影風格,以「面」建構基礎,誇張的視覺強烈效果呈現出生命的張力;郭于寧(FU cake)邢雯涵共創的《Garden Whiskers》則運用仿生手法,以精緻的動物毛流雕琢與牙齒構造為亮點,結合牙齒、指甲以及蛋糕創作的元素,體現兩人對於自然花卉與人體質感的觀察,以各自所擅長的媒介打造出張牙咧嘴、略帶威脅感的狗狗,邀請觀者重新審視自然界的真實與荒誕。

meEltEd potatoeggtall的作品《融生之息》以吊扇帶來的風力象徵自然律動,融化的杯子蛋糕與馬鈴薯則代表時間對形體的柔化影響,透過這些元素的共生結構,探索人造與自然、靜態與動態之間的細微連結。Cels的《異肉骼系列 Xenoflesh series — Recovery》以藝術家的骨折經驗為靈感,將新生骨頭包覆鋼釘,形成一種巧妙的拼貼形式,看似科幻情節的畫面,展現異質材料融入身體的科幻現實。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融生之息》(圖片提供:RECOVERY)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異肉骼系列 Xenoflesh series — Recovery》(圖片提供:RECOVERY)

Mo_&_a的作品《Elliptical Balance》基於「視覺完形心理學」,引導觀者想像物件原貌,回溯設計創作的歷史痕跡,並運用木質古董家具與金屬的對比,表達自然與人造設計之間的平衡,詮釋材質的韌性與復甦的力量。在工法部分,Mo_&_a以四片不同方向的不銹鋼鈑金構成,但從正視角觀看時,矩形與弧形的輪廓仍是由同一片鈑金彎折而成,展現出金屬的柔與韌。

陳楷恩CHOUCHOU江品緒則將人體作為載體,從長期的實驗金工計畫延伸,探索雕塑在穿戴與觀賞之間的灰色地帶。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實驗金工測試-1》3D建模(圖片提供:RECOVERY)

RECOVERY全新系列同步展出

展覽現場也同步展示RECOVERY與藝術家陳楷恩推出的聯名系列「SELEKTOR」,以及今年度品牌新系列,包含首波基本款「原序」回歸物質本源,將概念拆解至最小單位,以幾何化呈現自然律動;第二波「海螺」則從物種演化中汲取靈感,結合螺旋形狀與人類耳部結構,創造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佩戴形式。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REC.TAIPEI空間現場(圖片提供:RECOVERY)
設計品牌RECOVERY十五週年特展:攜手10組藝術家,以多重視角詮釋相互交織的自然與人造世界
REC.TAIPEI空間現場(圖片提供:RECOVERY)

《探索象限 | XY》

展覽日期|2024.12.14–2025.01.05
開放時間|14:00–21:00
展覽地點|REC.TAIPEI(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17巷5弄5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北當代藝術館」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豪華朗機工等10+精選展覽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稱當代館)公布2025年展覽計畫,除了延續每年一度的「街區藝術計畫」,也將策劃4檔主題展,包含臺灣中新生代藝術家群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探討主題從藝術純粹的力量、災難、人與非人物種間的感官差異,到媒體識讀、香港反送中事件重構等針對當代社會文化的反思,激發觀眾對於藝術、科技、社會與文化交織的深度思考。以下分別望向各展覽亮點:

臺灣藝術家群展《No Language》|度過不說話的一天

文字語言是人們賴以溝通的工具,但單靠文字有時難以完全表達內心感覺和想法,而藝術就像是一種「沒有語言」的方式,能直接觸動內心。如果把參觀展覽當作一段旅程,《No Language》就像是「不說話的一天」——不需言語交流,也不存在理解與否的問題。本展邀集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透過其作探索如何在語言系統中成為「他者」,傳達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邀請觀者在無語言的空間中,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展開一段與內心對話的旅程。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2025/1/17~5/4

策展人|黃彥穎

參展藝術家|江忠倫、何彥諺、吳聯吟、李婷歡、崔廣宇、陳松志、陳為榛、陳萬仁、黃立穎、黃海欣、黃萱、廖建忠、劉文瑄、蘇育賢

《安全室》|災難總在,我們如何與世界共存?

當代館推行「青年藝術計畫」即將邁入第五年,2025年將推出2檔策劃展,持續為青年創作者及策展人提供專業的展覽平台,凸顯新世代的獨特觀點。其中《安全室》以「災難」為主題,探討人類如何在面對自然和人為災難時,與環境共存及適應。展覽使用「安全室」這一建築概念,反映社會空間中的控制與監控,並反思災難後的治理與生活。參展藝術家的作品涵蓋影像、裝置、聲音等媒材,試圖以軟性的⽅式指涉國家⾄社會的空間政治裡,我們如何與隱匿在控制背後的世界共同⽣活。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藝術家王煜松寫生地之一——花蓮的國福堆置場,堆放近年因地震而倒塌的數棟大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廖聰顥)

展期|2025/5/24~9/7

策展人|林裕軒

參展藝術家(暫定)|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湯雅雯、張程鈞、劉芳一、張宸瑋、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瑞士)等

《環世界觀測日誌》|藝術與科學共作,潛入萬物的視野

當代館「2025青年藝術計畫」展覽之一。不同物種的感官差異與能力極限,非常直接地形塑了他們所經歷的世界。本展藉由藝術家的創作之眼以及與科學家的合作,帶領觀眾進入不同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感官所構築的「環世界」之中,思考感官差異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並謹慎尋找人類與非人物種共存的可能平衡。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Timothy Thomasson《I'm Feeling Lucky》。(圖片提供:Timothy Thomasson)

展期|2025/5/24~9/7

策展人|林承緯

參展藝術家|王懷遠、羅晟文、羅伃君、姚睿蘭、葉采薇、王永安、李宸安、Timothy Thomasson(加拿大)、詹宏祿

豪華朗機工創作展|舊作新演繹,展現創作的生命韻律

作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團體之一,豪華朗機工的作品常見於台灣各大藝術季與設計展。此次個展以「自然迭代」為核心,聚焦於豪華朗機工對15件經典舊作的重新詮釋,看團隊如何將原作融入新的技術、媒材及合作方式,轉化為當下的時代語彙,探索時間賦予藝術的新生命與視角,讓作品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展開對話,展現生命進化的動態之美。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豪華朗機工政大公企中心公共藝術計畫《共享生命之境》。(圖片來源:豪華朗機工Facebook)

展期|2025/9/20~12/28

參展藝術家|豪華朗機工

2025街區藝術計畫「當街典藏展」

2012年起,當代館開啟與鄰近街區合作的展覽項目,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或展演活動,走出白盒子,在日常生活中製造各種與藝術相遇的可能;經過十幾年累積,歷年展出過的藝術作品與其曾經設置的地點,在地圖上逐漸地勾勒出一個既模糊也清晰的藝術場域。為了呈現這樣的場域,「2025街區藝術計畫」將虛構一個「當代藝術館街區典藏庫房」,簡稱「當街典藏展」,展覽重點在於「當街」而非「典藏」——藝術家現地創作的作品,嘗試「當街」對話,也嘗試與過往的每一次「當街」相互參照;作品的意義不僅是「物」的詮釋和解讀,更源自作品從開始設置到離開現場期間,一同討論、溝通和協商的參與者。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當代館2021街區藝術計畫「疫常的距離」。(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2025/10/4~11/30

策展人|走路草農/藝團

參展藝術家(暫定)|石梓廷、李佩瑜、孫知行、郭品君、陳為榛、陳世育、劉紀汎、劉紀彤

MoCA Studio 當代實驗展場|探討時間、社會變遷、媒體釋讀等命題

MoCA Studio實驗展場每年公開徵選展覽提案,2025年4檔展覽將探索光、聲音、空間、文化與社會變遷等多重議題,包含:韓國藝術家Ligyun個展《Chrono Eclipse》,透過聲光與空間的互動,探索時間的非線性結構;英國建築大師Peter Cook個展《山 / 市》以作品呈現臺灣的雙重面貌——西部都市的繁忙與東部山脈的神秘,藉「秘密街道」與「包容性景觀」兩部分,探索臺灣獨特的地理與文化景觀;吳建興個展《黑手煉金術V》以自身與父親共同修復汽車零件的經歷為靈感,透過對車體殘破零件的再造,探討傳統工藝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轉型;《無中生有料理站》大型互動裝置則由藝術家莊毅柔、策展人林婕穎合作,邀請觀眾扮演新聞製造者、評論員等角色,透過討論與批判假新聞,反思資訊過載時代下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吳建興《殺肉廠》。(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Video 當代影像聚場|探討城市文化、個人情感等主題

聚焦於影像藝術創作的MoCA Video,將透過6檔展覽探討城市文化、歷史再現、個人情感等多重議題,包含:香港藝術家李鈺淇個展《散落在異國海洋的星空》以細膩的手繪動畫捕捉香港社會的微觀敘事,探討城市中的變遷與個人的情感記憶;林俊耀個展《檔案重製》回顧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後的集體記憶,運用重製照片與影像重新詮釋歷史事件,並反映香港的政治變遷與社會情境;謝宇喬個展《帷幕之外:重構的現實》探討數位媒體如何塑造全球化中的文化與認知;印度藝術家Sameer Tawde個展《Dialogues of an Introvert》以日常物品與環境的迷你場景,呈現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張力,探索自我與外部世界的疏離感等。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李鈺淇《城堡裡的大象》。(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謝宇喬《再域:幻景遊牧》。(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此外,當代館亦針對12歲以下的親子觀眾打造全新「U12小玩藝空間」,邀請均勻製作總監胡忻儀設計「展覽製造所」,讓小朋友透過材質觸摸、感知探索與互動體驗,了解展覽誕生的過程,激發他們對藝術創作的興趣與想像。2025年的當代館,無論對大人小孩來說,都將是更有趣精彩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