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小吃正走向哪?凋零和創新之間,正在變得精緻,或說需要更精緻嗎?日常如何更深入地接觸飲食文化,進而助其永流傳?聽聽兩位被街頭小吃餵養長大的中年男子,有什麼許願和看法。

林楷倫賣魚、寫書,迪拉做音樂,這次一陣子沒見,一坐下也免了寒暄、直切重點,討論起最近各大美食YouTuber都在講的竹午魚哪兒可以吃得到?

最初,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吃」。林楷倫出版首本散文集《偽魚販指南》時,迪拉邀他來自己的podcast,推薦市場囝仔的小吃——林楷倫生長在台中霧峰,承接家業成第三代魚販,識魚也識傳統市場最生猛喧鬧、熱氣蒸騰的庶民吃食所好;迪拉先後隨家人居住於北投和高雄,往來南北,在不同的吃食文化中長大,在懂嘻哈之前,先在小吃中見識何謂街頭派系和個性。

小吃這題向來沒有標準答案,以下混雜了少許中年男子的懷舊、適量不同地域的味覺觀點,還有很多和小吃的本質一樣最純粹又直接的信念——撇去一切,吃東西總該是件超級有趣又快樂的事。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成長歷程中有哪些令你們印象格外深刻的小吃店?為什麼?


 林楷倫
我最初對食物的印象,是霧峰老家隔壁的一間排骨飯店——每天營業一個半小時,滷3種東西,排骨、控肉、雞腿,我最常吃的就是那隻先用薑跟麻油醃製過的雞腿。(迪拉:小時候算過很好喔~

最記得的是一間麵店叫「欣欣飲食店」,永遠煮那種麵心未透的麵,外地人會覺得不熟,但在地會研發出各種吃法,像傻瓜麵一樣加很多醋;還有肉包,用大大的滑輪鋁籠蓋住,口感不是扎實的,是很桑桑的,會加榨菜肉絲提味,然後台中嘛,就是東泉醬瓶口直接插進去擠爆,我第一次去外地,才看到辣椒是加在外面的——我對兒時小吃最大的回憶,其實不是好不好吃,而是非常在地特色。台中的小吃以前是沿著南屯、台中火車站、豐原,手推送貨車的路徑長出來,是高勞動後的飲食,導致台中人對於小吃的定義是「就要讓你飽」的那種化學澱粉派。

 迪拉 我小時候住鳳山,有印象的小吃都是非常「街頭派對」型的。

鳳山光復有一個黑輪攤推車,六、日才會推出來,最主要的三寶就是菜頭、長型的米血糕還有長條形的高雄黑輪,沾甜口的醬油膏,現場吃完竹籤就還他;還有另一家也在光復路上的香腸攤,生意好到爆炸,在摩托車上老遠看,100公尺外就能看到,炭火燒得好像在失火,煙超大,以前旁邊還有彈珠台可以賭香腸。香腸跟糯米腸全都是自己灌的,糯米腸選的大腸部位是厚的,乳白色、很大條,花生也很多,烤起來不會輕易裂開,焦香味灌得非常進去,再切開配醬油膏、香腸。大家都站在旁邊吃、聊天,阿伯叔叔久了都認識,像個熱氣蒸騰的、小巷子裡的派對。台北的話,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投菜市場裡有一攤山東水餃,有點像楷倫說的肉包,很特別的皮、餡,在外面都吃不到,總是忍不住會去吃。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林楷倫 市場小吃都很地區性——其實台灣小吃都是啦,除非有名的。

 迪拉 醬料也是!剛提到包子,我大學以前從來沒吃過東泉,在高雄全都是配牛排店那種B.B.美美辣醬(林楷倫:!),把皮撕開沾著吃。應該說,最早在地小吃有幾種起源,一種像是台南、大稻埕,很多有錢人,有閒錢可以在三餐之外買吃的;另外就是楷倫說的那種藍領勞工要快速在路邊吃個東西,所以就會是肥油跟澱粉的熱量炸彈,吃下去快速飽。當然還有一些地域特色的,譬如說西螺產米,就拿賣不出的舊米來磨成米漿,做成各種糕點,就是產地內的再利用。

 林楷倫 而且我們小時候的小吃還有一個特色是很「流動」,會有不期而遇的美味。躺在家裡睡覺,聽到「蚵嗲~」的車過去就跑下去買,我還記得那種藍色的得利卡。

 迪拉 甚至是推車!阿公推的豆花或是碗粿攤,吃完碗要還他那種。現在遇到都嘛叫你加LINE,臉書公告什麼時候出攤。比起什麼都要排隊和預訂,我很喜歡那個隨機性。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有些傳統小吃的共同回憶正在消逝,近年小吃的「精緻化」則是另一個走向,你們怎麼看待?覺得何謂精緻化成功的小吃?


 迪拉
對我來講,基本上「小吃精緻化」這句話,就頗為可議啦,因為小吃就是一、兩個人,做一、兩樣食物,它能夠流傳下來,本身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精緻化」的過程了。小吃本來就面對庶民了,一個厲害的小吃,上市公司老闆跟工人阿伯會付一樣的價錢並肩吃,沒有誰有什麼特權,如果只是更改「介面」,把瓷碗變成高溫殺菌的當兵放飯鐵碗,或者牆壁印上祖宗八代的黑白照片,或把它品牌化,弄在一 個比較漂亮的店面,提高單價,其實也沒什麼道理。

我唯一有覺得成功的印象,是樂利路上有家「御炒牛」,主要賣炒黃牛肉,廚師是西餐底,還有每天現做的法國麵包來搭配。裡面就是白瓷磚,也沒有刻意要搞復古,一切都是乾淨操作——像這樣一個可能有西餐或日料底的人,把會的技法放在小吃上,對我來講是我想像的、真正的精緻化。

 林楷倫 精緻化其實很吃那個人的生命記憶。前幾年Fine Dining做滿多這種事的,講求「解構」,主廚們以小吃作為生活素材,從中提取一些元素,但往往吃下去會覺得,欸缺了個什麼?是「爽度」。小吃其實最重要是那個快速把熱量填補起來,能瞬間再繼續往下走。想到台中火車站附近有間在地的青草茶「羅氏秋水茶」,鋁箔包插下去喝那種,我遇過有餐廳店家把無糖版倒進去煮藥膳,欸,可以耶~也有做成冰沙,台中味,讚的!

 迪拉 Fine Dining如果能在某道菜重複某種小吃爽度精髓的質地,譬如炸雞排咬下去鹹香跟汁爆開的感覺、蚵仔煎地瓜粉又脆又黏著甜辣醬的口感,對我來講就滿高端。另外像「貓下去」的概念也很不錯,把小吃裡適合配酒的東西「餐酒館化」,是可以保存某一種味道、記憶跟質地的方法,也比較符合現在人的消費習慣。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作為平凡食客,日常怎麼輕鬆地去接觸、瞭解,進而保存下吃食的文化和情感?


 迪拉
樂觀來講,台灣人對吃還是很有興趣。問題是,懂吃跟懂看股票比起來,到底是不是一個重要技能?雖然也可以很認真,但大家還是要把吃東西當成是一個超級快樂的事。吃小吃,應該說吃東西也沒那麼難,不用什麼專業技術,你就不要怕踩雷,同樣的品項只要願意去吃個1、20家橫向比較,很自然就會整理出一個心得,再去深究為什麼會覺得好吃,查查用的是什麼原料。

但台灣的小吃攤在網路上太少食材、或煮法的資訊,就像日本拉麵店很注重講食材,台灣店家也可以再主動給多一點資訊,像麵是跟誰叫的、湯頭是什麼,排骨是用什麼豬肉、醃多久,用什麼粉下去炸的。就像喜歡咖啡的人越喝越能分辨淺、中、重焙,身為一個消費者,越掌握這些門道,也越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研究一個東西,這也符合現代人要跟別人介紹說「一個東西很屌」時的切入點。

 林楷倫 現在我家小朋友的小吃是什麼?是麥當勞和一夜干(迪拉:哇靠),也或許是我住台中市區,根本就沒有什麼小吃攤了。但我覺得還是要慢慢培養他們吃小吃,小吃會提供很多方法,讓你理解那個食材是什麼,像韭菜盒子,讓你最直接地知道,欸韭菜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

當然,持續書寫飲食也很最重要,但我覺得需要以一個更庶民的狀態,去講為什麼好吃,而不是跟讀者炫耀你多麼懂吃,或太多家庭情感的描述。像《孤獨的美食家》就是一個很準確的狀態——飲食文學能做到的,其實影視、漫畫甚至YouTube,各種媒材都可以做到。

 迪拉 除了讀焦桐、舒國治,很多老一輩的飲食文學作家,日本很多美食漫畫也對我啟蒙很大,《拉麵王》、《鐵路便當之旅》、OG級的《美食大挑戰》⋯⋯,他們很擅長也花很多時間在「取材」,再融入劇情讓人很容易看下去。最近台灣傅士玲的《台灣豬,黑白切》取材也很不錯!

 林楷倫 我剛創業做餐廳魚販時是先看《築地魚河岸三代目》!它把魚市和海鮮的細節都畫出來了。相信未來台灣的更多作品也會讓大家更知道小吃為什麼好。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K書助懂吃!

林楷倫推薦 

☆《怪奇海產店》
講台灣的奇怪魚種,是很不錯的入門指南,看完後去海產店點菜就會有頭緒!其實長得奇怪的魚很便宜、肉又獨特,如果我要做台灣小吃,也絕對會找奇怪魚種給大家吃。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喫心地》
寫老派的日常小吃,也寫到台中的老喫茶文化和情懷。小時候我爸(在春水堂創始店同條街)開過泡沫紅茶店,也是我從霧峰進台中唯一的目的地,對我來講是個很不一樣的情感。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迪拉推薦 

☆《魚與黑道》
推個跟楷倫有關的!作者曾是日本專門採訪黑社會祕辛的雜誌《實話時代 BULL》編輯,冒著生命危險調查日本漁業黑道干涉的非法事件寫成。(楷倫趁機預告:我下一本也要寫和魚與走私相關的!)

(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東京豬排會議》
日本料理評論家山本益博跟2位美食家好友,認真吃遍東京豬排店的心得。他們條件很嚴苛哦,怕干擾彼此還會分開去吃,改天再相聚評分。分享從豬的品種、部位、發展流派到享用小撇步。

(圖片提供:布克文化)
(圖片提供:布克文化)

林楷倫
1986年出生於台中港,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出版有散文集《偽魚販指南》,小說集《雪卡毒》。近年轉型批貨給Fine Dining餐廳,最新作散文集《廚房裡的偽魚販》寫魚、寫吃,也寫Fine Dining餐廳的廚房政治。

迪拉
2005年創辦台灣知名嘻哈廠牌「顏社KAO!INC.」,挖掘並發行許多台灣嘻哈饒舌史上重要歌手及作品。音樂之外亦愛吃愛煮,社群自介「下港人住在台北市,生一張嘴好吃好辯。」2023年起推出並主持podcast節目《這又沒有很屌》,其中「異世界美食家」單元不定期邀各行各業的吃客朋友輪流來battle。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蔡耀徵 場地協力|東一排骨總店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風靡90年代的「台塑牛小排」,傳說源自台塑企業總部內的神秘招待所,唯有創辦人王永慶邀約的貴賓,才有機會一嚐。最近,台塑生醫首度跨界餐飲,於內湖開設「FB Kitchen」餐廳,讓大眾都能一嚐這道傳奇料理。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是董座夫人李寶珠為吃不慣西餐的王永慶研製,發明出全熟卻能保有牛排肉汁的獨家秘方,40年來備受貴賓們推崇。座落於內湖台塑新總部的「FB Kitchen」餐廳,首次敞開大門公開傳奇料理「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讓大眾一窺具有傳承精神的獨門手藝。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雖為全熟卻能保有鮮嫩肉汁(圖片提供:FB Kitchen)

「台塑牛小排」的魅力究竟為何?

什麼樣的秘方造就了「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從食材原料到烹調方式,「FB Kitchen」公開5大堅持:

➊ 選用牛肉產地需有純淨水源與天然飼料的飼養環境,並特選Choice 3A級的年輕牛隻,精挑肋脊部中第6-8節鄰近背部前段的部位,其肉質結實彈嫩、油花均勻。
➋ 以17種食材、乾濕醃料2:8的黃金比例,將原肉完全浸泡其中,以手工按摩入味後,低溫醃製48小時。
➌ 慢火烘烤2小時,讓牛排呈現琥珀金黃色。
➍ 每一頭牛僅能產出6客、每客就要花上三天時間製作。
➎ 端上桌前由職人精修,確保每口都能達到3:7的勻稱肥瘦比例。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特選Choice 3A級的年輕牛隻,精挑肋脊部中第6-8節鄰近背部前段的部位(圖片提供:FB Kitchen)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經過慢火烘烤2小時,讓牛排呈現琥珀金黃色(圖片提供:FB Kitchen)

「FB Kitchen」必點牛小排系列餐點

「FB Kitchen」外觀低調簡約、室內佈滿綠意,挑高空間以金色燈飾點綴,設有沙發區、石紋餐桌、半開放式包廂,以及適合單人用餐的高腳吧檯等56席,目前以午間時段服務為主。品牌強調每日清晨新鮮配送與備料現作,傳承董座夫人細膩獨到的技藝,推出近30道山珍海味。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FB Kitchen」室內佈滿綠意,挑高空間以金色燈飾點綴(圖片提供:FB Kitchen)

除了保有嫩汁口感、油花香氣的「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必點的還有「台塑牛小排經典牛肉麵」,其湯頭特選白皮洋蔥與紫洋蔥,以250℃高溫煎至焦化後,再加入白蘿蔔、紅蘿蔔、大蔥、蒜苗、蘋果和六種漢方香料,熬煮2小時後靜置1天,再反覆整個烹湯工序3天,看似平凡卻集結了所有食材精華。加入手工辣豆瓣醬、六盎司牛小排後,搭配每日純手工現擀的麵條,勁彈口感加上濃厚湯底,層次豐富令人驚艷。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牛小排經典牛肉麵」(圖片提供:FB Kitchen)

另外,「牛小排辣味炒飯」也是不能錯過的招牌菜,被蛋液包覆的飯粒、火侯控制的精湛廚藝、焦香的鍋氣,與牛小排成為絕佳搭配。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牛小排辣味炒飯」(圖片提供:FB Kitchen)

「FB Kitchen」也提供牛肉以外的一系列料理,包含一頭溫體豬僅能製作六份的「酥炸豬排」;水簾式雞舍養出鮮美雞肉製成的「剝皮辣椒雞煲」;以小農南瓜與紅蘿蔔調製煲底,加上生鮮注入滿滿海味的「海鮮豆腐煲」;上等橄欖油烤製的「普羅旺斯田園烤時蔬」等,每一道料理都經過細細雕琢,展現品牌心意。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FB Kitchen」也提供牛肉以外的一系列料理(圖片提供:FB Kitchen)

特別注意的是,「FB Kitchen」每日限量12客「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24碗「台塑牛小排經典牛肉麵」,想嚐鮮的讀者務必提前於線上預約

FB Kitchen

店家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122-2號一樓
營業時間|週一到週六11:30-17:00 (午餐最晚點餐時間14:00)
線上訂位|https://pse.is/6wgqlw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Chef Kin)選於台北春大直,推出最新力作「LITTLE LAM NOODLE BAR」亞洲風味麵吧,融合港、日、越、星馬各地麵食特色,將「家」的溫暖味道傳遞給每一位客人。

源自家常回憶的「LITTLE LAM」

林明健回憶,兒時總會期待父親下班回家,烹炒一盤熱騰騰的牛河;為人父後,他也傳承著一樣的心意為兒女煮麵。去年底,林明健才創立兩個全新品牌「Golden」與「Afterglo」,2025年初便緊接著開設「LITTLE LAM NOODLE BAR」,以Fine dining的標準、法式料理工序的講究,精雕細琢每樣食材,帶來跨越邊界與文化的麵食想像。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LITTLE LAM NOODLE BAR(圖片提供:Little Lam)

用4款麵,展開跨文化的創新詮釋

對於一碗麵,最講究的便是湯頭與醬料。林明健主廚表示:「隨著湯頭的變換、乾麵或湯麵的差別,適合使用的麵條亦有所不同,讓每一碗麵均展現其獨特個性與最佳風味。」秉持法式料理對「湯」及「醬」的講究,菜單上共四款麵都是主廚的溫暖心意:「順化香辣牛肉麵」湯頭鮮辣,以多種辛香料與牛小排、牛尾、豬腳及自製辣椒醬熬製而成;「雞白湯拉麵」將紅羽土雞融合大量蔬菜熬煮,耗時五小時而成;「蕃茄海鮮米線」運用法式龍蝦湯繁複工序製成;「黑胡椒鮮蝦撈麵」則特別自家發酵鬼椒特製辣椒醬,並炒製辛香回甘的黑胡椒醬。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對於一碗麵,最講究的便是湯頭與醬料(攝影:Lucinda Chen)

順化香辣牛肉麵

湯頭靈感源自越南中部古城順化經典牛肉粉「Bun Bo Hue」,以牛小排、牛尾、豬腳、香茅、檸檬葉、蝦醬、蔬菜、胭脂樹籽等熬煮,加入自製朝天椒辣椒醬,甘甜底蘊交揉鮮辣馨香。為讓每一口麵條皆吸附香辣湯汁,主廚特選頂級北海道春小麥製成春よ戀生拉麵,搭佐脂香肉嫩A5和牛、慢燉牛臉頰、富含膠質的豬腳、柔嫩鴨血,口感層次豐富。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順化香辣牛肉麵(圖片提供:Little Lam)

雞白湯拉麵

乳化白湯由整隻紅羽土雞加入大量蔬菜大火熬煮五小時而來,厚實濃郁、自然甘鮮、內涵滿滿的膠原蛋白。這款麵同樣選用頂級北海道春小麥製成春よ戀生拉麵,飽含麥香的彈牙口感,充分吸附濃香雞湯,搭佐香醇柔嫩紹興醉雞、手工雞肉丸及黑木耳,溫潤暖心。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雞白湯拉麵(圖片提供:Little Lam)

蕃茄海鮮米線

這款米線就像是越南街頭美食「Bún riêu」升級版,以熬煮法式龍蝦湯的工序悉心製作,炒香龍蝦頭及胭脂蝦頭、蔬菜、番茄糊加入豬大骨湯熬煮,浸漬羅望子帶出番茄酸香,越南螃蟹醬則增添厚實鮮味。爽口米線凸顯出湯頭的酸鮮,佐手工花枝丸、蝦丸、中卷,入口風味鮮美。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蕃茄海鮮米線(圖片提供:Little Lam)

黑胡椒鮮蝦撈麵

融合新加坡國菜「黑胡椒香辣蟹」與香港「鮮蝦撈麵」,打碎黑胡椒粒加入大量老薑、蔥蒜、豆豉、甜醬油、淡醬油等炒製黑胡椒醬。麵條選用日本山茶花麵粉製成無雙生麵,略粗麵體更能扒附醬汁,搭配肥美鮮蝦,入口彈牙、辛甜鮮香。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黑胡椒鮮蝦撈麵(圖片提供:Little Lam)

吃麵必備的靈魂配角

除了單點麵食外,「LITTLE LAM NOODLE BAR」也提供多樣小菜與甜點,濃縮了亞洲各國街頭美食精華,可以搭配麵食套餐,也可以單點享用。

以紅油抄手為靈感的「干貝花枝雲吞」,搭配新竹福源花生醬與辣椒等調製的香辣花生醬,再裹上自製川椒油帶來迷人麻香尾韻;三角形的「豬肉蔬菜春捲」包入豬絞肉、粉絲、木耳、紅蘿蔔、豆干等豐富內餡,九層塔與薄荷增添草本清香,沾一口魚露酸甜醬,令人意猶未盡;主廚特製叉燒汁悉心慢滷的「牛三寶」,鹹香入味、口感豐富,搭配香蒜辣椒醋更添層次。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LITTLE LAM NOODLE BAR」提供多樣小菜與甜點(圖片提供:Little Lam)

其他佐麵小菜還有拌入豆腐乳醬汁的「炒過貓」;調和白味噌、是拉差辣椒醬與柚子汁的「烤茄子」;鹹甜滋味的「麻藥蛋」;以日本柚子醬、柚子汁及白醋醃漬的「柚子蘿蔔」等。甜點部分則有新鮮班蘭葉果凍、綿密椰奶奶酪佐醬油焦糖醬一起入口的「煎蕊」;以及加入甜玉米與香草籽製成香甜軟糯的「麻糬蛋糕」。

米其林星廚林明健的街頭麵吧「LITTLE LAM」!將亞洲家常麵食推向跨文化的餐飲想像
「LITTLE LAM NOODLE BAR」套餐(攝影:Lucinda Chen)

LITTLE LAM NOODLE BAR

地址|台北市樂群三路303號春大直1F
電話|02-26580226
營業時間|11:00-22:00(最後點餐時間21: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