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小吃正走向哪?凋零和創新之間,正在變得精緻,或說需要更精緻嗎?日常如何更深入地接觸飲食文化,進而助其永流傳?聽聽兩位被街頭小吃餵養長大的中年男子,有什麼許願和看法。

林楷倫賣魚、寫書,迪拉做音樂,這次一陣子沒見,一坐下也免了寒暄、直切重點,討論起最近各大美食YouTuber都在講的竹午魚哪兒可以吃得到?

最初,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吃」。林楷倫出版首本散文集《偽魚販指南》時,迪拉邀他來自己的podcast,推薦市場囝仔的小吃——林楷倫生長在台中霧峰,承接家業成第三代魚販,識魚也識傳統市場最生猛喧鬧、熱氣蒸騰的庶民吃食所好;迪拉先後隨家人居住於北投和高雄,往來南北,在不同的吃食文化中長大,在懂嘻哈之前,先在小吃中見識何謂街頭派系和個性。

小吃這題向來沒有標準答案,以下混雜了少許中年男子的懷舊、適量不同地域的味覺觀點,還有很多和小吃的本質一樣最純粹又直接的信念——撇去一切,吃東西總該是件超級有趣又快樂的事。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成長歷程中有哪些令你們印象格外深刻的小吃店?為什麼?


 林楷倫
我最初對食物的印象,是霧峰老家隔壁的一間排骨飯店——每天營業一個半小時,滷3種東西,排骨、控肉、雞腿,我最常吃的就是那隻先用薑跟麻油醃製過的雞腿。(迪拉:小時候算過很好喔~

最記得的是一間麵店叫「欣欣飲食店」,永遠煮那種麵心未透的麵,外地人會覺得不熟,但在地會研發出各種吃法,像傻瓜麵一樣加很多醋;還有肉包,用大大的滑輪鋁籠蓋住,口感不是扎實的,是很桑桑的,會加榨菜肉絲提味,然後台中嘛,就是東泉醬瓶口直接插進去擠爆,我第一次去外地,才看到辣椒是加在外面的——我對兒時小吃最大的回憶,其實不是好不好吃,而是非常在地特色。台中的小吃以前是沿著南屯、台中火車站、豐原,手推送貨車的路徑長出來,是高勞動後的飲食,導致台中人對於小吃的定義是「就要讓你飽」的那種化學澱粉派。

 迪拉 我小時候住鳳山,有印象的小吃都是非常「街頭派對」型的。

鳳山光復有一個黑輪攤推車,六、日才會推出來,最主要的三寶就是菜頭、長型的米血糕還有長條形的高雄黑輪,沾甜口的醬油膏,現場吃完竹籤就還他;還有另一家也在光復路上的香腸攤,生意好到爆炸,在摩托車上老遠看,100公尺外就能看到,炭火燒得好像在失火,煙超大,以前旁邊還有彈珠台可以賭香腸。香腸跟糯米腸全都是自己灌的,糯米腸選的大腸部位是厚的,乳白色、很大條,花生也很多,烤起來不會輕易裂開,焦香味灌得非常進去,再切開配醬油膏、香腸。大家都站在旁邊吃、聊天,阿伯叔叔久了都認識,像個熱氣蒸騰的、小巷子裡的派對。

台北的話,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投菜市場裡有一攤山東水餃,有點像楷倫說的肉包,很特別的皮、餡,在外面都吃不到,總是忍不住會去吃。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林楷倫 市場小吃都很地區性——其實台灣小吃都是啦,除非有名的。

 迪拉 醬料也是!剛提到包子,我大學以前從來沒吃過東泉,在高雄全都是配牛排店那種B.B.美美辣醬(林楷倫:!),把皮撕開沾著吃。

應該說,最早在地小吃有幾種起源,一種像是台南、大稻埕,很多有錢人,有閒錢可以在三餐之外買吃的;另外就是楷倫說的那種藍領勞工要快速在路邊吃個東西,所以就會是肥油跟澱粉的熱量炸彈,吃下去快速飽。當然還有一些地域特色的,譬如說西螺產米,就拿賣不出的舊米來磨成米漿,做成各種糕點,就是產地內的再利用。

 林楷倫 而且我們小時候的小吃還有一個特色是很「流動」,會有不期而遇的美味。躺在家裡睡覺,聽到「蚵嗲~」的車過去就跑下去買,我還記得那種藍色的得利卡。

 迪拉 甚至是推車!阿公推的豆花或是碗粿攤,吃完碗要還他那種。現在遇到都嘛叫你加LINE,臉書公告什麼時候出攤。比起什麼都要排隊和預訂,我很喜歡那個隨機性。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有些傳統小吃的共同回憶正在消逝,近年小吃的「精緻化」則是另一個走向,你們怎麼看待?覺得何謂精緻化成功的小吃?


 迪拉
對我來講,基本上「小吃精緻化」這句話,就頗為可議啦,因為小吃就是一、兩個人,做一、兩樣食物,它能夠流傳下來,本身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精緻化」的過程了。

小吃本來就面對庶民了,一個厲害的小吃,上市公司老闆跟工人阿伯會付一樣的價錢並肩吃,沒有誰有什麼特權,如果只是更改「介面」,把瓷碗變成高溫殺菌的當兵放飯鐵碗,或者牆壁印上祖宗八代的黑白照片,或把它品牌化,弄在一 個比較漂亮的店面,提高單價,其實也沒什麼道理。

我唯一有覺得成功的印象,是樂利路上有家「御炒牛」,主要賣炒黃牛肉,廚師是西餐底,還有每天現做的法國麵包來搭配。裡面就是白瓷磚,也沒有刻意要搞復古,一切都是乾淨操作——像這樣一個可能有西餐或日料底的人,把會的技法放在小吃上,對我來講是我想像的、真正的精緻化。

 林楷倫 精緻化其實很吃那個人的生命記憶。前幾年Fine Dining做滿多這種事的,講求「解構」,主廚們以小吃作為生活素材,從中提取一些元素,但往往吃下去會覺得,欸缺了個什麼?是「爽度」。小吃其實最重要是那個快速把熱量填補起來,能瞬間再繼續往下走。

想到台中火車站附近有間在地的青草茶「羅氏秋水茶」,鋁箔包插下去喝那種,我遇過有餐廳店家把無糖版倒進去煮藥膳,欸,可以耶~也有做成冰沙,台中味,讚的!

 迪拉 Fine Dining如果能在某道菜重複某種小吃爽度精髓的質地,譬如炸雞排咬下去鹹香跟汁爆開的感覺、蚵仔煎地瓜粉又脆又黏著甜辣醬的口感,對我來講就滿高端。另外像「貓下去」的概念也很不錯,把小吃裡適合配酒的東西「餐酒館化」,是可以保存某一種味道、記憶跟質地的方法,也比較符合現在人的消費習慣。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作為平凡食客,日常怎麼輕鬆地去接觸、瞭解,進而保存下吃食的文化和情感?


 迪拉
樂觀來講,台灣人對吃還是很有興趣。問題是,懂吃跟懂看股票比起來,到底是不是一個重要技能?雖然也可以很認真,但大家還是要把吃東西當成是一個超級快樂的事。吃小吃,應該說吃東西也沒那麼難,不用什麼專業技術,你就不要怕踩雷,同樣的品項只要願意去吃個1、20家橫向比較,很自然就會整理出一個心得,再去深究為什麼會覺得好吃,查查用的是什麼原料。

但台灣的小吃攤在網路上太少食材、或煮法的資訊,就像日本拉麵店很注重講食材,台灣店家也可以再主動給多一點資訊,像麵是跟誰叫的、湯頭是什麼,排骨是用什麼豬肉、醃多久,用什麼粉下去炸的。就像喜歡咖啡的人越喝越能分辨淺、中、重焙,身為一個消費者,越掌握這些門道,也越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研究一個東西,這也符合現代人要跟別人介紹說「一個東西很屌」時的切入點。

 林楷倫 現在我家小朋友的小吃是什麼?是麥當勞和一夜干(迪拉:哇靠),也或許是我住台中市區,根本就沒有什麼小吃攤了。但我覺得還是要慢慢培養他們吃小吃,小吃會提供很多方法,讓你理解那個食材是什麼,像韭菜盒子,讓你最直接地知道,欸韭菜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

當然,持續書寫飲食也很最重要,但我覺得需要以一個更庶民的狀態,去講為什麼好吃,而不是跟讀者炫耀你多麼懂吃,或太多家庭情感的描述。像《孤獨的美食家》就是一個很準確的狀態——飲食文學能做到的,其實影視、漫畫甚至YouTube,各種媒材都可以做到。

 迪拉 除了讀焦桐、舒國治,很多老一輩的飲食文學作家,日本很多美食漫畫也對我啟蒙很大,《拉麵王》、《鐵路便當之旅》、OG級的《美食大挑戰》⋯⋯,他們很擅長也花很多時間在「取材」,再融入劇情讓人很容易看下去。最近台灣傅士玲的《台灣豬,黑白切》取材也很不錯!

 林楷倫 我剛創業做餐廳魚販時是先看《築地魚河岸三代目》!它把魚市和海鮮的細節都畫出來了。相信未來台灣的更多作品也會讓大家更知道小吃為什麼好。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K書助懂吃!

林楷倫推薦 

☆《怪奇海產店》
講台灣的奇怪魚種,是很不錯的入門指南,看完後去海產店點菜就會有頭緒!其實長得奇怪的魚很便宜、肉又獨特,如果我要做台灣小吃,也絕對會找奇怪魚種給大家吃。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喫心地》
寫老派的日常小吃,也寫到台中的老喫茶文化和情懷。小時候我爸(在春水堂創始店同條街)開過泡沫紅茶店,也是我從霧峰進台中唯一的目的地,對我來講是個很不一樣的情感。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迪拉推薦 

☆《魚與黑道》
推個跟楷倫有關的!作者曾是日本專門採訪黑社會祕辛的雜誌《實話時代 BULL》編輯,冒著生命危險調查日本漁業黑道干涉的非法事件寫成。(楷倫趁機預告:我下一本也要寫和魚與走私相關的!)

(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東京豬排會議》
日本料理評論家山本益博跟2位美食家好友,認真吃遍東京豬排店的心得。他們條件很嚴苛哦,怕干擾彼此還會分開去吃,改天再相聚評分。分享從豬的品種、部位、發展流派到享用小撇步。

(圖片提供:布克文化)
(圖片提供:布克文化)

林楷倫
1986年出生於台中港,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出版有散文集《偽魚販指南》,小說集《雪卡毒》。近年轉型批貨給Fine Dining餐廳,最新作散文集《廚房裡的偽魚販》寫魚、寫吃,也寫Fine Dining餐廳的廚房政治。

迪拉
2005年創辦台灣知名嘻哈廠牌「顏社KAO!INC.」,挖掘並發行許多台灣嘻哈饒舌史上重要歌手及作品。音樂之外亦愛吃愛煮,社群自介「下港人住在台北市,生一張嘴好吃好辯。」2023年起推出並主持podcast節目《這又沒有很屌》,其中「異世界美食家」單元不定期邀各行各業的吃客朋友輪流來battle。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蔡耀徵 場地協力|東一排骨總店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高空餐廳「饗饗」,從十大招牌菜出發,感受味蕾的至高盛宴

隨著氣溫漸暖,是時候在春意盎然的日子裡,與三五好友們好好相聚。此時此刻,位於微風信義與新北新莊的高空Buffet餐廳「INPARADISE 饗饗」如同城市之巔的祕密基地,邀請人們一同步入雲端,感受頂級料理交織出的極致豐美。如果你也想要與好友們一嚐究竟,不妨從以下十大招牌菜色出發,感受旨味與美味的至高盛宴。

從「握壽司」到「大蝦天婦羅」,感受焦香、酥香的直拳美味

對於愛吃懂吃的饕客而言,饗饗最不能錯過的料理莫過於20種肥美的握壽司,其中尤以炙燒握壽司最具代表性。在此,職人以控溫37.5度完美切、拌的醋飯,搭配炙燒後帶著迷人焦香的鮭魚肚、比目魚鰭邊肉、干貝及牛肉,在饕客舌尖留下油潤脂腴的鮮香旨味。值得一提的是,每尾格陵蘭大比目魚身上僅能取下四片鰭邊肉,不只珍貴,其細嫩雪白的肉質、綿密滑順的口感及迷人的微燻焦香,更往往讓Foodie們一嚐難忘。

饗饗

而在握壽司之外,酥香脆口的「大蝦天婦羅」則是受到矚目的亞軍。在此主廚特別用薄麵糊、厚麵糊兩道式麵衣以180度高溫專爐專炸,讓「大蝦天婦羅」在酥脆之餘,也保有草蝦原始的鮮甜與紮實彈性,可說是不容抗拒的直拳美味。

饗饗

牛肉的甜美、海鮮的旨味,交織出鮮味滿溢的極致盛宴

接下來,當我們將眼光轉至「饗饗」的鐵板前,牛排誘人熱氣不斷撩人食慾。其中佐以紅酒醬的「煎炙帶骨牛小排」肉質緊實鮮嫩,佐醬香醇悠遠;「爐烤肋眼牛排」則在爐烤後靜置一小時,讓肉汁充分回流,呈現粉嫩誘人的熟度,油脂香氣更繚繞舌尖,久久不散。

饗饗

而在牛肉的肥滿厚實之外,海鮮的極致旨味則在接下來四道料理展露無遺。像是「烤北海道佐呂間牡蠣」以在北海道佐呂間巴掌大的帶殼牡蠣上,擠上新鮮檸檬汁,一口送入嘴中,大海滋味漸次綻放;鮮紅豔麗的「雪蟹腳」肉質細緻鮮甜,每一口都令人無法抗拒;「煎干貝佐明太子醬」則以生熟度完美的煎干貝搭配明太子醬,可說是海味的完美交響;「鮑魚海鮮粥」更將整顆新鮮鮑魚、烏蔘、開陽及青蔬滾煮後,以香菇提香,不只米粒飽滿,湯頭醇厚,更是暖心暖胃。

饗饗

以雲朵舒芙蕾劃下甜美句點,為雲端盛宴優雅作結

而在享受海鮮氣息的同時,螺旋狀金黃酥皮香甜脆口,湯汁濃郁不膩的「螺旋酥皮濃湯」也不容錯過;更別忘了來一尾「姿燒香魚」,以最純粹的鹽烤手法,勾勒香魚細緻的瓜果香氣,可說是相當典雅的一品。

饗饗

最後,柔軟如雲朵般的舒芙蕾為整場盛宴畫上甜蜜句點。剛出爐的舒芙蕾輕盈柔嫩,無論單獨享用或搭配蜂巢蜂蜜、冰淇淋與新鮮水果,都會是最完美的收尾,讓這抹雲端的餘韻,成為味蕾最眷戀的回味。

饗饗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饗饗

台北「Sweet & Sour」咖啡廳二店開張!北門四層老屋改建: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台北北門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開張!四層樓老屋改建,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台北中山獨棟咖啡廳「Sweet & Sour」開二店了!「Sweet & Sour Kitchen」進駐台北圓環旁的獨棟四層樓建築,改建自經營高級服裝布料貿易的「高佛企業」辦公室與展示空間,一至四樓氛圍從開放到寧謐,滿足獨食、約會、聚餐等不同的用餐情境。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時裝靈感補給站新生為摩登餐廳

在舶來品尚屬珍稀的年代,「高佛企業」是許多時裝設計師挖掘靈感、養成風格的重要據點。1990年代,這棟建築由李瑋珉、林洲民兩位建築操刀改建,整體設計根植於屋主長年往返於巴黎、紐約所積累的時尚品味,融合現代主義與開放式格局呈現。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Sweet & Sour Kitchen進駐後,品牌團隊攜手王揚恩設計師對空間進行改造。團隊選擇保留建築原始格局,及木牆、金屬樓梯扶手等元素,延續空間的現代風格;另融入鮮活的配色、木材質等,為餐廳注入溫度,同時新設天幕採光、大面玻璃窗及綠意露台,營造更具開放性的空間氛圍,讓餐廳得以與窗外城市風景互動。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四層樓氛圍從開放到寧謐,滿足各種用餐情境

Sweet & Sour Kitchen共有4層樓,一樓採開放式格局,搭配靈活的桌椅配置,設有行李箱友善空間,迎接每位來訪賓客;二樓採光極佳,樓梯轉角處有補給靈感的雜誌牆,臨窗處的座位適合多人聚會;三樓採用木質牆面並展示黑膠唱片,彷若私人視聽空間;頂樓則是個人與雙人專屬的靜謐空間。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一樓。(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二樓。(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三樓。(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四樓。(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Sweet & Sour Kitchen必點菜色與咖啡

餐食方面,Sweet & Sour Kitchen呈現多道台式風味與異國料理結合的特色菜,主廚特別推薦融入當季水果與無花果醋的「甜酸布拉塔沙拉」、融合地中海風味與台灣食材的「爐烤章魚與蕃茄鷹嘴豆」,及濃縮海鮮精華的「乾煎海魚與海味珍珠麵」。咖啡則主打獨家義式配方,香氣交織清新柑橘果香、黑糖甜感、溫潤的核桃堅果氣味,尾段是淡雅的可可韻味,單獨品味或搭餐都適合。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甜酸布拉塔沙拉。(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乾煎海魚與海味珍珠麵/爐烤章魚與蕃茄鷹嘴豆。(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台北北門老屋咖啡廳「Sweet & Sour Kitchen」!氛圍從開放到寧謐,獨食、約會或聚餐都適合
提拉米蘇/棉花糖可可歐蕾。(圖片提供:Sweet & Sour Kitchen)

Sweet & Sour Kitchen 重慶(甜酸二號店)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一段112

電話|02-2550-0282

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四 10:0018:00

週五、六 10:0021:30

週日 10: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