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藝術無界、大美無聲,定義永恆之美:專訪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藝術無界、大美無聲,定義永恆之美:專訪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攜手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推出《大美不言》特展,分別於2024年9月至12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2025年1月23日至4月20日在嘉義故宮博物院兩地舉行。這場展覽匯聚了三方典藏,展現橫跨古今東西的藝術珍品。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接受專訪,分享了這場展覽背後的策展理念,以及品牌如何平衡傳承與創新,持續書寫藝術與工藝的輝煌篇章。

作為世界珠寶藝術的先鋒,梵克雅寶長久以來以自然、詩意與創意作為品牌的核心,Julie Clody Medina指出,此次展覽的命名靈感源於道家哲學名句:「大美不言——此理念強調,自然界的美麗無需言語即可自證。自然是梵克雅寶的靈感源泉,這種普世的美感不僅跨越了文化與地域,也傳遞出對生命詩意的理解。」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創新為經,詩意為緯

展覽展示了超過260件來自不同時期的珍貴藏品,展品的陳列方式如同一場藝術尋寶之旅。Julie透露,每一次參觀展覽,觀者都能發現不同層次的細節,不僅讓人欣賞作品本身的精美,也感受到時間與工藝的深厚力量。

展覽分為五大主題展區,包括:「自然萬物」、「動靜有形」、「奇幻仙境」、「神祕莫測」及「五彩繽紛」,「每個展區的設計都將觀眾帶入一場沉浸式的藝術旅程,讓人重新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她強調。梵克雅寶自創立以來,不斷推進珠寶設計與工藝的技術革新,Julie也特別提到了世家著名的Mystery SetTM 隱密式鑲嵌工藝,這項於1933年獲得專利認證的技術,至今已成為品牌標誌性的創新成果,當時首批作品於1937年巴黎現代生活藝術與技術國際展覽會上向公眾展示時,即備受讚譽。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創新對我們而言,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種講述故事的方式,作品承載了對生活詩意與積極態度的詮釋。」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工藝極為複雜,需要非凡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以一枚胸針為例,就需要珠寶工藝大師和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寶石雕琢師平均 300小時的工時。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聚焦藝術,東西交流

於是,我們不禁好奇,世家如何透過創新與文化傳承贏得全球市場的青睞?Julie 回頭分享《大美不言》特展的幕後策展經過,「《大美不言》是梵克雅寶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及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的三方合作結晶。在整個策展過程中,各館藏之間的交流非常深入,彼此分享了大量的珍藏與故事。」她認為,策展的核心是讓展品彼此對話,而非單純展示單一作品的價值,這種深度交流需要彼此極大的信任與尊重,「這是場橫跨7年的策展之旅,策展團隊在作品選擇上經過既細膩又反覆的討論,確保展品之間能夠產生共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她補充,策展團隊從展品中發現了許多隱藏故事,某些設計靈感的來源,甚至可追溯到戰後的文化背景,這些探索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內容,也深化了參展各方對彼此藏品的理解。展場設計也成為一大亮點,透明的壓克力展示櫃與精心選擇的燈光,將觀眾的目光完全聚焦於展品本身。「我們希望展覽的場景設計能服務於藝術,而不是搶走焦點。每一件作品的擺放,無論它們來自不同的年代還是地域,都被這種設計巧妙地融合。」她說展覽中使用了多種顏色來體現不同主題,如自然的綠色、神祕的紫色等,旨在增強觀眾的沉浸感。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以教育邀請大眾觸及珠寶之美

談到品牌的長期策略,Julie特別提到了梵克雅寶2012年在巴黎芳登廣場成立的珠寶藝術學院(L'ÉCOLE des Arts Joailliers)。她表示,「我們創立這所學院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珠寶藝術,無論是否為梵克雅寶的顧客,教育不僅是傳承的核心,也是回饋社會的一部分。」2019年世家在香港K11 MUSEA設立全球第二所學院,L'ÉCOLE是全球首間將珠寶世界的神祕面紗向大眾揭開的學院,更遠赴東京、紐約及杜拜等城市舉行各類特備課程、講座、展覽,並發行書籍,將該學院的教育活動擴展至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支持各類型的研究工作,亦設立以珠寶藝術書籍為館藏的專門圖書館。Julie透露,未來梵克雅寶將持續推動更多跨文化的教育計劃,吸引不同背景的觀眾參與。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特展將於2025年初移至嘉義展出,Julie表示,梵克雅寶未來將繼續深化品牌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探索,「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心馳神往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藝術無遠弗屆的力量。」此次 《大美不言》特展不僅展示了藝術與文化的跨時代對話,同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連結觀眾,傳遞策展三方對於創新的熱情和智識,而梵克雅寶將繼續透過其獨特視角與匠心工藝,書寫更多關於美的故事。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Julie Clody Medina

於2024年5月1日受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任命為亞太區總裁,擁有近20年的奢侈品產業經驗,熱衷於探索各地文化,足跡遍及巴黎、澳洲、中東和東南亞。她於2019年移居香港,出任大中華區、韓國、東南亞及澳洲零售總監,掌管和制訂零售策略,過去兩年則出任梵克雅寶港澳地區執行董事,成為引領世家推動亞太區實現穩健增長的不二人選。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