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專訪:拍下怪誕東京鸚鵡與罕見自然現象,捕捉日常生活裡的非日常瞬間!

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專訪:拍下怪誕東京鸚鵡與罕見自然現象,捕捉日常生活裡的非日常瞬間!

La Vie雜誌2月號以「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為題,封面照片選自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的《Voices of flowers》系列作品,看似太陽的柔和光暈,其實是一朵刻意失焦的鬱金香。他因《Tokyo Parrots》裡怪誕的東京鸚鵡廣受國際矚目,並持續以快門記錄下都市裡微不足道卻充滿張力的瞬間。談起攝影不可或缺的「光」,他說:「我選擇不以言語去定義光為何物,希望透過攝影來表現並呈現某種形式的光。」

來自日本福井縣的水谷吉法,18歲時離開家鄉赴日本大學經濟學系就讀,在此之前,他不曾接觸過攝影或藝術。直到畢業前夕求職不甚順利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攝影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的攝影集《The Americans》後深受吸引,自此開啟了對攝影的興趣。於是在大學畢業後,他進入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就學期間持續將作品上傳TumblrFlickr等社群媒體。儘管並無師事任何知名攝影師,但靠著網路世界的傳播,他漸漸在海外展露頭角。

《Tokyo Parrots》(2013)為水谷吉法的代表作。(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Tokyo Parrots》(2013)為水谷吉法的代表作。(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12年從專門學校畢業,短短兩年後,水谷吉法獲得荷蘭《Foam》雜誌「Talent Call」、LensCulture年度50大新銳攝影師等殊榮,20152017年間更陸續在東京、比利時、北京、瑞士、倫敦及巴黎等全球各地舉辦個人攝影展。首部攝影集《TAXI DIRTY BOOK》,也是他向瑞士的出版社自我推銷,最終在海外成功發行。這也是為什麼水谷吉法的日文訪談中,常常可以在標題看見「逆輸入」一詞,意指其揚名海外後,才在日本國內受到矚目的「反向輸入」特殊經歷。

在不起眼的都市角落打上一道道聚光燈

廣受海外矚目的《Tokyo Parrots》系列作品,毫無疑問也是水谷吉法的生涯代表作。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他花了一年時間追蹤群聚於東京住家附近的野生鸚鵡。他在傍晚至夜間時分朝著樹枝、電線桿打上閃光燈,捕捉了羽毛顏色鮮豔的鸚鵡們,在振翅時帶有些許神祕、怪誕的氛圍。

水谷吉法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拍下《Tokyo Parrots》(2013)。(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拍下《Tokyo Parrots》(2013)。(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提到,每一張照片都是即興拍攝,「拍了整整一年,大概可以掌握到鸚鵡會在什麼時候、從什麼方位回到鳥巢,也曾嘗試過定點拍攝,但永遠沒辦法完全掌握鸚鵡的習性。」他也說明,最一開始其實並沒有加入人造光源,但發現打光才能呈現出夕陽西下時鸚鵡的鮮亮螢光色,便決定在拍攝中採用閃光燈,加強作品炫目、迷幻的要素。

《Tokyo Parrots》(2013)的鸚鵡品種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原本商人引進日本作為寵物卻遭棄養或自行逃離,如今在東京繁衍成龐大族群。(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Tokyo Parrots》(2013)的鸚鵡品種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原本商人引進日本作為寵物卻遭棄養或自行逃離,如今在東京繁衍成龐大族群。(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正如《Tokyo Parrots》所示,水谷吉法十分擅長從都市中發掘題材。除鸚鵡之外,他也曾拍攝過計程車司機的執業登記證、罩上防塵罩的汽車及爬滿常春藤的建築。他說:「踏上攝影之路後,我開始仔細地『觀看』周遭,對映入眼簾的所有人事物都充滿好奇。」他一一捕捉這些散落於都市角落、易於被眾人忽視的光景,再帶來令人眼睛一亮的呈現。

《YUSURIKA》(2014)以閃光燈捕捉到肉眼難以發現的搖蚊。(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YUSURIKA》(2014)以閃光燈捕捉到肉眼難以發現的搖蚊。(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14年《YUSURIKA》及2016年《Voices of flowers》系列作品,也是水谷吉法在擷取都市風景時所誕生的。「YUSURIKA」意指常棲息於水邊的搖蚊,某一天,他在白天以閃光燈拍攝自然景致時,突然發現了映照在成像中如雪花般的白色光點,才發現是相機捕捉到了搖蚊的身影。「雖然攝影常是為了忠實地記錄下映入眼簾的景象,但這系列作品透過捕捉自然中的光點,更有巧思地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

《YUSURIKA》(2014)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YUSURIKA》(2014)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系列則擷取了在東京、倫敦等公園拍攝的花草景緻,以色彩豐富的自然風景,重現水谷吉法心中春天的柔和景象。本期雜誌的封面正是收錄於此攝影集中的亮點之一,他在東京某處以長焦距鏡頭取景,讓畫面中央的鬱金香刻意失焦,藉此呈現出獨特的光暈美感。

La Vie雜誌2月號封面選用《Voices of flowers》(2016)此張系列作品。(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La Vie雜誌2月號封面選用《Voices of flowers》(2016)此張系列作品。(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2016)在倫敦、東京的公園拍攝,水谷吉法說:「花能帶來幸福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拍攝對象。」(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2016)在倫敦、東京的公園拍攝,水谷吉法說:「花能帶來幸福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拍攝對象。」(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探索數位相機獨一無二的表現方式

水谷吉法從20歲開始接觸攝影,除了初期曾短暫嘗試過底片相機外,近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數位相機拍攝。他說明,這或許和他從15歲就開始用手機拍照有關,自然地更習慣操作數位相機。此外,他也積極活用數位相機獨有的功能,如2018年的《HDR_nature》正是使用HDR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之下誕生的作品集。

《HDR_nature》(2016~2018)以數位相機的HDR技術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_nature》(2016~2018)以數位相機的HDR技術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指的是透過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用以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生成出最接近肉眼所見畫面的功能。水谷吉法在HDR拍攝的曝光過程中刻意地移動相機,任由相機從數個不同焦距、曝光的瞬間,拼湊出肉眼不可見的流動構圖和魔幻氛圍。「和相機忠實紀錄影像的特質正好相反,HDR功能可以創造出新的色彩、光線與世界觀,是數位相機獨有的創作方式。」

《HDR_nature》(2016~2018)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_nature》(2016~2018)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21年的《Higashikawa》系列作品中,水谷吉法更嘗試了在鏡頭前加入彩色膠片。此系列作品是參加北海道東川町駐村計畫時的紀錄,他提到,駐村期間曾有藝術家說:「看著彷彿畫布的雪白大地,就很想在上頭揮灑色彩。」對這句話深有同感,水谷吉法最終摸索出的解答正是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

《Higashikawa》(2021)為水谷吉法在北海道東川町駐村時的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igashikawa》(2021)為水谷吉法在北海道東川町駐村時的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拍下《Higashikawa》(2021)。(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拍下《Higashikawa》(2021)。(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持續捕捉自然的罕見現象

比起攝影師的頭銜,水谷吉法或許更適合被稱為都市裡的觀察者、記錄者,所有映入眼簾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快門捕捉的對象。他對於童年時期穿透樹葉間隙灑下的陽光、反射在水田上的粼粼波光都記憶猶新,也熱衷於從建築中找出攝影題材。他特別鍾愛墨西哥建築師路易斯.巴拉(Luis Barragán)的作品,時常觀察其在空間中如何分配、調和色彩以及計算光線。

問及未來是否有任何想拍攝的題材,水谷吉法的回答依舊富有其個人風格想拍攝「鐵氧化細菌」。這種微生物會在河川表面形成看似油脂的薄膜現象,在自然光的折射下,於水面映照出彷彿彩虹的光圈。他說:「這種自然的神祕現象非常有趣,但因為罕見,也很難發現。」儘管至今並沒有直接以「光」為主題的創作系列,但透過每一幀照片,他已為許多習以為常或難以察覺的生活一角,映照出炫目光景。

水谷吉法經常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圖片提供: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經常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圖片提供: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

1987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2013年獲頒JAPAN PHOTO AWARD2014年入選Foam magazine Talent Call。在日本國內、英國、法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攝影展。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為紀念宇多田光出道25年,以她時隔6年的全國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為主題的《NINE STORIES》計畫,透過9位攝影師的視角,捕捉演唱會中獨特瞬間,製作而成寫真集作品,並預計於2025年3月21日發售。

1998年,宇多田光以本名發行日語出道單曲〈Automatic/time will tell〉,銷售突破2百萬張;1999年推出的首張專輯《First Love》,創下日本CD銷售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而在2023年12月迎來出道25週年的她,於2024年發行首張精選專輯《SCIENCE FICTION》,並於同年舉辦時隔6年的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巡演包含日本7座城市,以及首度開唱的台北及香港場,共18場的演出吸引近25萬人參加。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以鏡頭捕捉宇多田光巡演風景

而此次的寫真集《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中的「NINE STORIES」,取自以《麥田捕手》而聞名的美國作家J.D. Salinger的短篇小說標題。正如同這瑰麗的故事,宇多田光在東京、大阪、福岡等9座城市上演的音樂旅程,經由9位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來,並運用「攝影」這種視覺語言,呈現出宇多田光的現場演出與音樂魅力。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寫真集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

參與本次計畫的9位攝影師包含:日本攝影師木村和平、鈴木親、細倉真弓、川内倫子、森山大道、ホンマタカシ、野口里佳,以及拍攝台北場演唱會的台灣藝術家江宥儀John Yuyi、香港場的香港攝影師夏永康,分別以「覗見(日文為窺視之意)」、「断片(日文有片段、不完整的部分之意)」、「身体性」、「溢光」、「関係性」、「同時性」、「存在」,以及「自己投射」、「カレイドスコープ(日文為萬花筒之意)」為切入點,捕捉巡演期間的各式風景。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同名攝影展同步登場

而若你有關注宇多田光官方Instagram帳號,也能發現部分照片已於2024年巡演期間陸續公開,並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與話題。此次的寫真集作品1套共有9冊、15,000日圓,一冊則為2,200日圓,預計將於3月21日出版。另外,為紀念寫真集的發行,3月7日至3月30日也將在東京神保町的「New Gallery」舉辦攝影展,有興趣者不妨規劃前往。

更多資訊可至寫真集特設網站查詢

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 攝影展
展期:2025年3月7日- 3月30日
展場:New Gallery(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1-28-1 mirio神保町 1階)
開館時間:12:00-20:00 (暫定)

資料來源|Sony Music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登陸台北!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聚焦全球各地特定礦物的開採狀況,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即日起兩位得獎攝影師之作於台北徠卡之家展出。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蒙泰利奧尼多年來專注於經濟、地緣政治等議題,此次奪下LOBA大獎的《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正是奠基於他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現下世界各國致力發展再生能源,鈷、銅、鋰、鎳等是備受追捧的材料,《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每個章節都聚焦於特定地區、特定礦物的開採情況:智利、剛果、印尼的銅、鈷、鋰,揭露常被忽略的供應鏈,並深入探討開採活動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蒙泰利奧尼思考,新型態能源帶來的影響是否純粹正向?為了實現未來「乾淨可再生能源」的承諾,赤腳勞工使用簡便工具,在有安全疑慮的隧道中工作,卻未能獲得合理的收入,像是在剛果——電動車、智慧型手機所需鈷元素的主要產地,開採活動帶來的財務收益,大多都落到大公司的財庫,僅有少部分分配給礦工;此外開採也造成水源污染、土地毒害等環境問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結合影像、影片、數據、地圖等素材,為觀眾建構完整視野,審視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留下的多是年紀太大無法出國工作的老人家,以及移居國外的人們的孩子。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時間軸涵蓋2019年至2023年。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而之所以選擇黑白影像,源自古圖自小對黑白電影和老照片的迷戀,她說:「我關注的不是顏色,而是光線與人類的情感。」夢幻般的黑白照片彷彿記憶重現,畫面中的人物——無論是孩子、年輕人或老人家——目光時常投向遠方,似乎在尋找某種模糊不清的東西。他們在鏡頭前顯得困惑,有時絕望與困惑交織於臉龐,好像在思考著前景為何?下一步將走向何處?一股奇異的沉重感與憂傷籠罩著整件作品,情緒渲染力極強。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

展覽地點|徠卡臺北畫廊(臺北市青田街6巷3號)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7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