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從忠泰《感知現場》到桃園兒美館〈我的重力坡〉跨域合作,顛覆你的空間感官

專訪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從忠泰《感知現場》到桃園兒美館〈我的重力坡〉跨域合作,顛覆你的空間感官

當藝術撞上建築會是什麼模樣?藝術家王德瑜與境衍設計主持建築師林柏陽再次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跨界合作裝置作品〈我的重力坡〉,打破你的身體平衡,大開感官。

科學革命的重要起源之一,便是重力。王德瑜笑著說,當初構思〈我的重力坡〉時,腦海首先浮現英國「滾起司大賽」中,人們瘋狂飛撲追逐滾落乳酪的畫面,由此發想出讓民眾自由探索的斜坡設計。他觀察到,「在忠泰美術館的《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中,像是將外部元素引入室內,而在這裡,視線與感知則完全相反,全被向外延伸。」因而,這次作品不同於王德瑜代表性的大型氣囊裝置,而是留下簡潔通透、視野無遮擋的空間,只打造一個斜坡,呼應了日本建築大師山本理顯以「透明」為設計語彙所打造的山形美術館。

斜坡上灑落的4個「巧翹板」,源自林柏陽的一次靈感。他曾打電話告訴王德瑜:「我覺得硬幣掉在地上,快要停止晃動的那個狀態很不錯。」王德瑜立即以鐵絲模擬出那流線的波動形態,再交由境衍設計進行3D列印,發展成原型。在特殊的力學設計下,無論是踩踏或是坐臥在巧翹板上,都能與山坡產生富有趣味的互動體驗,激發人們的想像力。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與林柏陽再度聯手,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打造裝置〈我的重力坡〉。(攝影:羅柏麟)

在感知現場跨域對話的試驗

回顧兩人2022年在《感知現場》的首次合作,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最先邀請了王德瑜,原本以為是要辦個展,但總監提到忠泰具有豐富的建築策展背景,詢問他是否介意加入一位建築師合作?「我想說那就太棒了!」經常擾動空間的他早想嘗試,只是始終沒有機會——那是完全不同的領域。林柏陽則坦言,當初他設想自己是「搭背景」的角色,「有些藝術品可能需要一個背景來襯托,我 一開始以為我的角色就是要去做那個背景。」經過每週密切的對話交流,他們漸漸理解彼此的創作理念。

儘管展間可以劃分各自發揮,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展覽延後了一年,他們得以推翻最初的想法,又再不斷翻案,反覆觀察模型,思量著怎樣的感知空間最理想,彼此辯證出共識。兩人各有所長,彼此「放一點拿一點、放一點拿一點」的過程,境衍設計的同事都受不了說:「你們兩個現在是⋯⋯不要再推翻了!」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2022年《感知現場》展中,從觀展動線、氣囊、空間、樓梯乃至落葉狀木椅的設計,都是王德瑜與林柏陽兩人不斷辯證後的共識。(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他們放入曲線樓梯、天井、木作裝置與巨大氣囊,讓整個美術館的量體化為一個巨型作品。柔軟的珍珠紗薄膜包覆住大部分室內,隨觀眾的摸索不斷改變形狀,變化著空氣流動與闇微的光線。林柏陽說,「比如說光線,我放進去之後可能就能跟德瑜產生對話。」在前檔展覽中,美術館窗戶都被遮住,使展間成為黑盒子,他直覺想到,大多數展覽皆仰賴人造投射光源,於是提出:要不要引入自然光、盡量不打燈?「那時候確實大膽,因為人們可能會說這樣好像沒有開展的感覺。」他們將外界的自然元素引進,例如光線,斜射入室內的光隨深度漸暗,調動觀眾的視覺感知;走到窗邊,人也得以眺望外部的風景,落葉狀木椅彷彿呼喚著窗外的小葉欖仁。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當建築與藝術鬆動空間的定義

王德瑜第一次參訪境衍設計「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2022)的經驗,讓他深刻體認到藝術家與建築師討論「邊界」時的差異。「我習慣在一個給定的空間裡面去想像,那時我才知道建築師的觀點是:這裡原本什麼東西都沒有。」斜屋頂不僅具備排水功能,更巧妙融入兒童滑梯、攀岩、「小綠丘」等遊樂設施,讓不同機能自然連結,視線則隨建築造型延伸至不遠處的海堤與吊橋,形成深具趣味的開放空間。

「我們藝術家在一個場域是要為觀眾創造事件,但就建築來說,日常生活裡的每個狀態,例如出門買午餐、曬個太陽,只要轉換一下視角,其實都可以成為事件。」對藝術家而言,人是特定時空下的「觀眾」,但對建築師來說則是「民眾」。林柏陽進一步補充,建築師不僅要考慮人們當下的感受,更必須設想10年、20年後的長期使用情境。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境衍設計「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2022)成為新竹香山阿美族聚落的兩層樓集會空間與兒童遊戲場。(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二樓屋頂平台有數座小綠色山丘,孩子可以在一二樓空間之間盡情奔跑,休憩時更可遠眺寬闊海岸線。(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當初,林柏陽從技職轉進大學體系,從做中實學,才補足「虛」的理論,許多出發點、感官與設計本科不同。他回憶起兒時南方澳的家,房子前面5公尺就面對漁港,後面2、3樓可以一直延伸到海邊,鄰居的屋頂都能互相連通。「兒時記憶裡我對空間邊界的感受很不一樣,它不是那麼明確,會一直往外延伸、往外看。」這樣的空間經驗,深深影響了他的設計方式。

就像「新竹市三民國小附設幼兒園」(2021)中連續性的迴廊空間、「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四通八達的屋頂、以及內外邊界大開的「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等作品,都特別重視人與空間的互動。透過空間的變化與連結,提升了使用上的包容性與開放性,讓不同年齡、族群 的人都能親近。這正是他所追求的建築「公共性」。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境衍設計「新竹市三民國小幼兒園」(2021)地面層的廊下成為縫隙空間,模糊室內外的界線。(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境衍設計「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讓自然光、環境周遭的樹影引入室內空間,使得身體感受空間範圍不只限縮在室內的邊界。(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對此,王德瑜也回顧,他最初學習雕塑,求學期間老師陳世明提點他「雕塑以外的空間才是重點」。他便開始轉向注意與空間互動的關係,他代表性軟質的動力裝置「氣囊」手法慢慢成形,在空間中作用,挑動人探知空間的感官。他也持續試驗調動觀眾感知的策略,就像〈No. 31〉(1999),他在竹圍工作室屋頂放上一排椅子,邀請大家坐在屋頂的稜線上面。他與林柏陽相同,始終都在思考如何觸動人的感知。在這個 過程中,他們不斷探索並挑戰空間的界線,「我們讓它鬆動、讓它變動,讓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藉由這種不穩定,不只拉出了空間的邊緣和動線,同時也能觸發觀眾的感知。」

(圖片提供:王德瑜,攝影:凌瑋隆)
2017年德國慕尼黑聖路加教堂《PNEUMA- 王德瑜 凌瑋隆 雙個展》展出〈No. 91〉。(圖片提供:王德瑜,攝影:凌瑋隆)
王德瑜「2016茨城県北芸術祭」〈No. 85〉。(攝影:Keizo Kioku)
王德瑜「2016茨城県北芸術祭」〈No. 85〉。(攝影:Keizo Kioku)

當非日常藝術撞上日常的建築

憑藉二次合作的默契,加上桃園兒美館策展主題《新說小百科》明確鎖定親子孩童,比起上次耗時兩年,〈我的重力坡〉僅花幾個月便完成。作品運用斜坡創造不穩定的有機條件,讓人脫離平地重力,踩上坡面便會被帶至不同高度與角度。

王德瑜觀察到,「你會不斷切換平衡點,同時感受保持平穩或往下滑的刺激,進而尋找屬於自己的支點。」他設想大小朋友會更抬高視線,站在更高的山坡上觀看,這是對觀者感知的另一種提醒與召喚。兩面抬高的平緩斜坡正好對話山形屋頂,第三面則聳起蓋覆部分落地玻璃。林柏陽指出,若只有單一平面,空間便會給人壓迫感,而三面構築讓空間的深度截然不同。「其實不需要以如山脊般高聳的方式來表現,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坡面,微微的變動才是重要的。」林柏陽認為人的身體本能喜愛依靠角落,這「山稜線」也令空間性質也隨之變化,當人們往上攀爬時,身體便會自然歪斜、探索空間。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與林柏陽分享,這種聯手創作沒有友誼是很難完成的,是透過之前週週固定討論建立下基礎。(攝影:羅柏麟)

林柏陽分享,「在做建築的時候,我會盡量讓建築空間表達得少一點,因為我不太想表達太多東西。如果換成是表現性較強的建築師,跟德瑜合作起來會是另一種情況。」在兩人都抱持「退後」的理念上,王德瑜覺得非常幸運。他們坦言也會迷失,像一開始過分將注意力放在巧翹環上,期待看到觀眾跟他互動、體驗到什麼。可後來他們發現,小朋友更常或趴或坐在斜坡上拿畫版畫圖,或單純在斜面一直滑、一直滾。也還好,他們當初評估不放滿巧翹環,只留下4個,「你必須要留出空間來,讓他們的身體去感覺這個場域。」王德瑜說,他們是要創造一個融入的環境,不只是在創造一個藝術品。「藉由在空間中種種你看不見的細微安排,召喚起你的感官,它會看起來像是一個日常空間,可是又沒那麼日常。」這個看似平常、彷彿本就存在於美術館的空間,實則蘊藏著一場活動身體的冒險。其實,人們的感知早就被他們悄悄打開。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與林柏陽希望以一種「退讓」的姿態,讓觀眾自己感受作品(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林柏陽〈我的重力坡〉

展覽時間|即日起-06.16

展覽地點|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開放時間|開館時間週三至週一 09:30-17:00(最後入場時間16:30),週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林柏陽
境衍設計主持建築師,長期關注建築的「公共性」。境衍設計由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於2012年共同創立,領域橫跨空間運用整合顧問及建築、室內規劃設計等。事務所首件作品「山邑家」(2014)入圍ADA新銳建築獎;「進之宅」(2018)獲得TRAA第6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首獎、入圍ADA新銳建築獎;新竹市「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2022)獲2024台灣建築獎建築新人獎。近作包括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竹蓮國小活動中心(2023)、埔心幼兒園(2023)等。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
1970年生於台灣新竹,關注空間與身體的感知,透過極簡媒材探索人的存在狀態。以布料、光線、氣味等元素令感官經驗取代視覺,建立可供觀者體驗的共感場域。曾於台灣、馬來西亞、德國、北京等地舉辦個展,並參與台北雙年展(1996)、橫濱三年展(2005)、茨城縣北藝術祭(2016)、奧地利OK當代藝術中心(2019)、韓國釜山現代美術館(2019)等展覽。

文|吳哲夫 攝影|羅柏麟、朱祈安、凌瑋隆、拾蒔生活製作所、Wenya Studio 攝影助理|王涵葳
圖片提供|王德瑜、境衍設計、忠泰美術館 場地協力|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建築師Thomas Coldefy專訪:結合建築與感官,引領觀眾踏上沉浸旅程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建築師Thomas Coldefy專訪:結合建築與感官,在時限內精準推進的設計心法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閃耀的螺旋階梯成為世博東門入口的醒目標誌。La Vie專訪到建築師Thomas Coldefy,分享展館的設計理念與過程,還私心推薦了如「廁所設計」等有趣世博看點!

2025大阪世博的「東門」入口,是搭乘地鐵的觀眾們入場的必經之地,順著東門走入大屋根,正面映入眼簾的就是「法國館」。由LVMH策劃展覽內容,Louis Vuitton「硬箱圖書館」、Dior經典時裝、CelineChaumet的深厚工藝⋯⋯,加上日本建築師重松象平、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的藝術創作,交織出一場融合時尚、設計與自然的絕美展演。

從世博東門入口進場,穿越大屋根即可看到「法國館」。(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從世博東門入口進場,穿越大屋根即可看到「法國館」。(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除了展覽內容,法國館的建築亦值得注目。展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與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以「自然劇場(Theatrum Naturae)」為概念,搭配展覽敘事的3個章節:先從地面步向螺旋階梯,蜿蜒而上後進入展場空間,最後通往充滿綠意的花園。觀眾將跟著建築與空間的細膩設計,感受這趟多重感官的體驗旅程。

螺旋階梯為「法國館」的醒目標誌。(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螺旋階梯為「法國館」的醒目標誌。(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La Vie專訪到Coldefy建築事務所創辦合夥人暨首席建築師Thomas Coldefy,由他分享「法國館」的設計幕後與私心亮點,以及作為建築師的他,又是怎麼看待與期待本屆大阪世博?

Coldefy建築事務所創辦合夥人暨首席建築師Thomas Coldefy(右)。(攝影:Vincent Desailly)
Coldefy建築事務所創辦合夥人暨首席建築師Thomas Coldefy(右)。(攝影:Vincent Desailly)

Q:請先分享法國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法國館的核心概念為:建築是人類生活的舞台,以及承載多元關係的場域。我們自20232月的國際競圖啟動整體發想,並於同年8月完成評選。由於本案採設計、施工合一的合約形式,初期即需與設計和施工團隊密切合作。面對世博開幕日(20254月)的既定時限,所有的設計與建造時程得在緊湊節奏中精準推進,確保能在世博會完整呈現法國館的精神。

「法國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Q: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極為緊湊的時程,在既定的開幕日期下,必須以快節奏推進各階段作業,沒有任何延遲空間。此外,這個計畫涉及眾多利害關係人,包括政府、贊助商與其他合作夥伴,也使溝通與協調的難度大幅提升。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持續採取一貫的設計共創流程,確保效率且各方理念一致。這個方法讓我們得以即時因應變動,更維持了設計的整體性。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外觀。(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Q:私心希望觀眾注意到的法國館亮點是?

我們特別希望觀眾能沉浸於法國館所打造的感官體驗。整座展館的設計,是要引領觀者踏上一段情感旅程,在空間中循著節奏律動——宛如心跳的脈動,緩緩前行。建築本身也參與了這段旅程:立面如水中帷幕,隨風流動;中央則設有一座雕塑裝置,以一對交纏擁抱的愛侶,象徵人與人的連結。

雕塑裝置為一對交纏擁抱的愛侶,以此象徵人與人的連結。(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雕塑裝置為一對交纏擁抱的愛侶,以此象徵人與人的連結。(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走進展館,觀眾將經歷一場感官導向的展覽,光線、聲音與動態等多重元素,交織出詩意的展場空間。展館後方的「奇蹟花園(Jardin Miraculeux)」也不容錯過,花園與自然交融,成為予人靜心沉思的場所。我們期盼來訪者能細細體會這座展館,從建築、展覽到內容之間的緊密串聯,從中感受到「連結」與「共鳴」的普世訊息。

Louis Vuitton的「行李箱球」邀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創作影像。(攝影:蔡耀徵 © La Vie)
Louis Vuitton的「行李箱球」邀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創作影像。(攝影:蔡耀徵 © La Vie)

Q:透過法國館,你想傳達給各地觀眾什麼訊息?

法國館希望傳遞關於「愛」的普世訊息——對他人的愛、對地球的愛,以及對創新的熱愛。這座展館透過建築語彙與感官經驗,詮釋了法國的創意、卓越與永續。我們的設計目的,是促進文化交流與深層對話,不僅延續法國與日本之間深厚的歷史情誼,也展現法國在科技、藝術與環境責任等面向的實力。展館彰顯了法國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能力,邀請觀者進入一段詩意、多重感官的沉浸體驗,從中激發對未來的嶄新想像——一個由永續、美學與人際連結所共同構築的和諧世界。

Dior上百件的白色洋裝組成展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Dior上百件的白色洋裝組成展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Louis Vuitton「硬箱圖書館」。(攝影:蔡耀徵 © La Vie)
Louis Vuitton「硬箱圖書館」。(攝影:蔡耀徵 © La Vie)

Q:除了法國館,這次大阪世博最期待看到哪個展館?

我們特別期待體驗整體世博園區的空間架構,包括「寂靜之森(Forest of Tranquility)」與環形主構造「大屋根」等主要空間。還有,即便規模較小,但是為了服務大眾所設的公共設施,例如廁所,也值得從設計與城市機能整合的面向關注。這些不同尺度的建築與空間組成,顯現了本屆世博如何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創新企圖與永續思維。

大阪世博廁所設計相當具有特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廁所設計相當具有特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Q:世界博覽會從19世紀舉辦至今,展會本身的意義也隨時代改變,身為建築師,你如何看待2025年舉辦世博的意義?

世界博覽會已從過往以工業為核心的展覽型態,轉變為促進全球對話的平台,聚焦於創新、永續與文化交流,並共同思索我們所共享的未來。法國館的設計正回應了這樣的轉變,邀請觀者步入一座「生命劇場」,在其中你既是演員也是觀眾,走過一段人類與環境緊密共生的旅程。

「法國館」邀請觀者步入一座「生命劇場」。(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邀請觀者步入一座「生命劇場」。(攝影:Julien Lanoo、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當我們探討世博會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轉變,也意味著必須重新想像自然與人為之間的關係。我們嘗試探索各種「智慧」的型態,無論是有機的還是科技的,如何共同參與、重新定義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在這樣的脈絡下,世博不再僅僅是展現進步的舞台,而更像是一座思想實驗室,引領人們重新思考自身與世界的互動方式,孕育跨越自然、科技和人類創意界線的全新解方,朝向更永續、更緊密連結的未來。

世博會現今更像是一座思想實驗室。(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會現今更像是一座思想實驗室。(攝影:蔡耀徵 © La Vie)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
時間:2025413日~1013
更多資訊可見法國館官方社群

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Julien LanooVincent Desailly
圖片提供|Coldefy &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專訪英國建築師 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無聊的建築有害人的身心?Thomas Heatherwick在《人本建築》一書中抨擊了20世紀以來現代主義建築的弊端,在繁體中文版出版之際,這位建築鬼才親身談論他的新書,並分享怎樣的建築才有趣,並且具有人性。

2023年,Heatherwick展開「人本化」(Humanise)運動,共同推動的紐約創意團隊Uncommon Creative Studio透過AI生成軟體輔助,將深受大眾喜愛的地標建築「篡改」成無聊建築,於是白金漢宮、愛丁堡城堡、倫敦塔等等,皆化作輪廓方正、色澤慘淡的現代主義國際風格。這不禁引人好奇,他們在訴求什麼?Heatherwick解釋,「我們一直被大量缺乏特色的公共場域所包圍,每當我與一般人交談時,他們都會點頭表示認同。」人本建築的核心理念,在於創造能啟發人們與周遭環境互動的空間,讓人們珍視並追求更好的環境品質,而非僅僅將它們視為可隨時替代的消耗品。「從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就更多地將我們的工作視為解決問題,而非表達自我,因而在每個專案中,我們都致力於深入挖掘表面需求背後的根本問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導,正是他所認為的一大問題。

(圖片提供:原點出版)
《人本建築》。(圖片提供:原點出版)

現代主義建築的無聊危機

二戰後百廢待興,大量的重建與住房需求急須滿足,Heatherwick並不否認現代主義建築解決了當時迫切的問題,可現代主義建築大家柯比意所提倡的直線造型和大量生產、美國建築師Louis Sullivan的「形式追隨功能」、德裔美國建築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與奧地利現代主義建築先驅Adolf Loos的「裝飾即罪惡」等等概念,劇烈影響建築思維,儘管建築潮流前撲後繼,但包括在後現代主義、粗獷主義建築之上,現代主義的影響實然揮之不去。其中,Heatherwick認為不能忽視建築過程不可避免的商業層面。「商業模式愈加優化,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和效率,剝離了一切可以省略的元素。然而,從人性角度來看,這反而導致了效率的降低。」他補充,150年前的開發商和建築商建造數百萬幢住宅,但當時觀念仍在建築中融入人性化的裝飾細節。然而,前一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敘事成為他們減省成本的嶄新證言,「這使他們得以將那些細節視為無關緊要的、可有可無的開支,而非創造人性化空間的必要元素。」

(圖片提供:Vessel)
受印度階梯井系統(step-well)啟發設計的紐約地標「Vessel」自2019年開幕起備受討論,在改善安全性後於2024年末重新開放。(圖片提供:Vessel)

許多建築設計落入單調、失去活力的窠臼之中。Heatherwick在書中舉證幾篇科學研究論證,平淡無聊、缺乏感官刺激的環境對人的身心與幸福感有所損害。他提到,英國維多利亞和喬治亞時代的樣式書(pattern book),曾提供視覺系統給予設計者變化裝飾的參考,這在現代主義時代被屏棄了。而他認為當代要有嶄新的樣式書,那麼靈感可以取自哪?「我總是在各處尋找靈感,這就是為何我的工作室裡充滿各色物品——從樂器和珠寶製作工具,到彈簧、梳子、巧克力模具,甚至還有矽膠披薩——每一件物品都可能蘊藏有用的線索。」

這些成為自然造型的「種子聖殿」(Shanghai Expo 2010 British pavilion)和中國Xi'an Tree(2025)、受印度階梯井系統(step-well)啟發的紐約Vessel(2019)等建築造型參考,「靈感並非僅存在於我自己腦海中,它們源於與委託方、合作者和團隊的對話交流。我最喜歡的是當我無法確定一個專案靈感的確切來源時——那種感覺像是一種共同的發現。」例如,倫敦國王十字區購物中心卸煤廠(Coal Drops Yard,2018),在經具有遠見的城市規劃師建議後,如同「親吻」的兩棟獨立建體屋頂在空中交匯的結構因而成形。

(攝影:Hufton+Crow)
「種子聖殿」由6萬根裝有各色種子的透明壓克力管組成,彷彿有著生命力。(攝影:Hufton+Crow)
(攝影:Hufton+Crow)
2018年倫敦國王十字區卸煤廠(Coal Drops Yard)將兩座1850年代維多利亞時期煤炭倉庫屋頂延伸,連接成為漂浮的上層空間。(攝影:Hufton+Crow)

情感機能讓建築重返人性

Heatherwick在書中,提倡人本化的建築必須提供足夠的「情感機能」,其中他進行種種針對建築立面的探討,並衍生出3種視覺距離(城市、街道和門前)等概念。為此可能需略微增加預算投入,可他認為人對空間的敏感性從來都存在,建築應更多回應人對複雜感官刺激的需求。即便在預算限制下,也能激發出創新解決方案,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蜂巢」(The Hive,2015)便是透過巧思找出設計與施造的創意解法。「我們怎能不將文化融入建築外觀呢?我們需要充滿歡樂、引人入勝的城市營造,尤其是在那些我們無法逃離周圍密集建築的城市中心。在這些地區,任何建築往往都高聳矗立,在環境中留下深刻印記,因此它必須為社會做出某種貢獻。」

(攝影:Hufton+Crow)
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蜂巢」。(攝影:Hufton+Crow)

某種程度上,Heatherwick設計的作品外型都相當醒目,但這並非他的目標本身。他強調,並非所有建築物都要有不尋常的造型才能引人入勝。就如同大規模建造住宅的時期(尤其是英國)只是簡單的方盒子,卻仍擁有人性化 的細節。「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現在是多麼渴望任何能引起共鳴、具有特色的事物。」

(攝影: Raquel Diniz)
2023年麻布台之丘日本東京(Azabudai Hills)成為都心綠化新地標。(攝影: Raquel Diniz)

這些多是從視覺出發,但並不代表要忽略其他人體感官的重要性。Heatherwick提到工作室中最喜愛的物品之一:鹽磚。它被放在田野中給山羊提供礦物質養分,數千隻山羊以小小舌頭舔舐著、鑿刻出溝槽,最終形成宛如沙漠岩石的紋理。他解釋,儘管書中先以「視覺」為切入點(當代世界如此受視覺宰制),但他們團隊實際上也相當關注建築中人們會觸摸到、卻常被忽視的元素。例如,道路交叉口的觸感應鋪設,以及電梯按鈕和扶手,如在倫敦奧林匹亞展覽中心改建案(Olympia London,預估2025年開放)中,將文字造型轉化為電梯按鈕的設計。他強調,人類皆具有「圖形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但大多數人一生都在建築物中經歷著重複、劃一的元素。

「建築設計往往過度強調宏偉壯觀的特色,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細微之處。這正是我們專注於小細節的原因——那些能夠創造意義、引發驚奇或帶來幽默感的元素。」相較於大型建築的整體成本,這些精心設計的製作成本相當低,卻能創造出豐富的互動機會。「如果設計師能對這些熟悉的元素做出小小的貼心改變,在人們認為只有大事物才重要的、意想不到的地方展現關懷,就有機會溫暖人心。」

(攝影:Iwan Baan)
2012年倫敦紅色雙層巴士重新設計後,保留經典圓潤外型綿延如緞帶的玻璃設計。(攝影:Iwan Baan)

有趣的設計重塑建築公共性

當前AI等科技正經歷突破性發展,Heatherwick也在書中提到不少建築師正嘗試的、深具想像力的AI生成設計。對此他補充,所有技術都是工具,AI亦是,但很難想像AI能夠如同人類去愛、去關心、投入,並真正做出有趣的決策。「我對此非常樂觀,如果將AI與富有想像力的人類思維結合起來,我們就能講述一些真正有趣的故事。」在他看來,AI不失為增進建築人性化的手法。

(攝影:Hufton+Crow)
2021年「小小島」以獨特的花盆結構支撐創造起伏地形。(攝影:Hufton+Crow)

今年Heatherwick受邀擔任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方才公布10組入選創作和社區團隊,將來自市民的聲音帶進展會中。他分享,這些團隊都熱衷於將日常建築與當今城市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孤獨、團結、分裂和歸屬感——連結起來,也都透過建築外觀提出實際且挑戰人們既定印象的解方。「有時我們忘記建築是公共生活的背景。作為設計師,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責任,並記得要自問:『這些建築每天能為過路人提供什麼?』」

圖片提供|Vessel

Thomas Heatherwick

英國設計師,1970年出生於倫敦,24歲創立同名工作室Thomas Heatherwick Studio(今名Heatherwick Studio)。作品橫跨多個領域,從建築到家具,都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致力於讓我們周遭的世界更加歡樂,更有吸引力。作品包括倫敦雙層巴士、2012年倫敦奧運聖火台、美國加州谷歌灣城景園區(Bay View)、紐約「小小島」(Little Island)漂浮公園等。

文|吳哲夫 
攝影|Hufton+Crow、Iwan Baan、Michael Moran for Related-Oxford、Qingyan Zhu、Raquel Diniz
圖片提供|Vesse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