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美食綠主張:小農堅持的土生綠蔬果

最綠的果實,永遠來自民家後院。有群小農堅持以克難的自然農法栽種,最初是為了家人的健康,後來也照顧到你我的肚囊,聽完他們的故事,像兒時課本真實躍出的情境,這才徹底衷心感恩農家、感激每一粒種子。

 

「不能浪費食物!」此類教條式的叮嚀在電視上、母親嘴邊、書本中不斷重播,已成了默化下的習性,而究竟真正開始對食物心懷感激,是在發薪日前幾天,還是實際走了一趟堅持有機的克難小農生活?

 

曾在多年前拜訪過美國Central Coast產區幾家有機蔬菜小農與酒莊,其中幾人還是Elizabeth Henderson女士(在美國從事自然農法27年,也是東北有機農法協會NOFA的活躍會員、全國永續農業運動的共同主席)的摯友,我們徹夜漫談有機肥料養成是如何「化廢為寶」,大把枯葉、草木灰、米糠、廚餘與塊莖像巫婆湯被充分發酵腐熟成型,奈何辛苦育成的番茄經常一夜被蟲鳥吃光,剩下的果實也沒有賣相,但所幸健康是門好生意,在「社區支持型農業」觀念成熟的歐美國家,小農往往能受到當地協會與農夫市集的妥適照顧,即使台灣「小農風潮」雖日顯盛行、被美國Organic Trade協會認定是除日本之外最具潛力的有機國,超級市場依舊是多數主流,假日農夫市集只被當成親子日的活動中心,卻忽略了攤販桌底下、大小參差有機蛋與蟲蛀大白菜的自然寓意價值。

 

冬筍的幸福指數

2011年7月2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不丹的提議,將「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納入考核國家「發展指數」(development index)之一,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特地遠行來到台灣分享「不丹全國100%有機化」的農業政策,謎樣的不丹與我們同樣以農立國,卻更懂得兼顧環境生態與農業生產需求,達到永續(sustainable)而不只是有機的平衡,隨著氣候災變與全球暖化,全球不得不重新拾起那些「糧食自主」、「綠化綠能」的口號,落實在生活,而人均所得位居倒數的不丹,卻是站在有機最前線、為精神與食糧並重的幸福富國。回到台灣,有位黎媽媽種植讓人甘心苦等一年的有機蜜雪梨,她總是眉目和氣笑臉盈盈,幸福彷彿和梨一樣甜,如同夏天咔嚓大口撕咬果實得到滿足的甘美味。

 

送走雪梨的季節,當令是冬筍乍來之時,就央著她老人家寄上幾株到台北嘗鮮,過兩天,收到黎媽媽在手機留下的語音訊息,「啊,姑娘啊,今年冬筍發得晚,可能得要在農曆年後才能摘採,不過我今天凌晨有找了幾個工人一起去竹園找筍子唷,三個小時才找到五株,呵,真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裝進紙箱裡都還空空的,我就塞了幾顆新鮮枇杷給妳帶著,試吃看看吧,滋味真的很不錯喔。」

 

昨天,我們才通過電話呢,那時她還在苦惱林務局要來徵收農地造林。「數十年前砍的樹是在兩千公尺海拔,怎麼會到我們這一千多公尺海拔造林呢?這些果樹要怎麼辦?……」台灣小農的幸福指數有多高?樂觀到令人心疼的他們,需要我們以行動來支持,走趟市集,直接跟農夫買吧!【完整內容請見LaVie雜誌2012年2月號】

 

 

 

文/高麗音 攝影/Thomas K.

《夜市王》如何重新定義台灣街頭美食?專訪節目主持人 A/DA 阿達、美麗本人

《夜市王》重新定義台灣街頭美食!專訪節目主持人 A/DA 阿達、美麗本人

近期最具話題性的台灣綜藝節目非《夜市王》莫屬了!集結9個夜市的主題式競賽,每個攤販都使出看家本領,無論是噱頭十足的創意美食,還是隱藏巷弄的老牌小吃,誰才是夜市的C位?節目背後又如何讓觀眾重新審思在地文化?

全台大約有300多個夜市遍布各縣市,作為陪伴著台灣人長大的小吃集散地,相信許多人都有各自擁護的夜市、商號,而節目《夜市王》的出現更是催化了這種情懷,因此自播出之後引起廣泛討論,民眾紛紛站出來為自己的「信仰」讚聲,當然也會有質疑的聲浪,但無論如何都炒熱了藏在台灣人民心中的「夜市愛」。這次我們邀請到《夜市王》的兩位主持人——阿達和美麗本人,分享他們在鏡頭前後的心路歷程。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北中南的夜市都有各自的族群跟喜好,我們希望從地域性的規劃,讓觀眾們去為夜市加油打氣跟深入探討,但這是以前沒做過的節目,對所有參賽攤位、夜市管委會來說都非常陌生,所以肯來參加的單位,我們都非常感謝。」阿達首先道出了前置期所遇到的困難,要如何讓參賽者信任節目並且前來參與,成了一大難題,光是逐一拜訪夜市攤位、協調檔期,就花了約莫一年。

許多攤販之所以願意參賽,除了想提高自身知名度之外,也是考慮到夜市管委會的人情委託,阿達補充道:「夜市管委會帶著攤販前來,他們除了背負夜市的榮譽,也必須對攤販負責,因此委員對於競賽的情緒有時比攤販更濃厚,而且很有可能委員跟攤販本身就是長久以來的好朋友,所以互相力挺,這也是我們想讓觀眾看到本土人物的真性情,都是平常逛夜市無法體會到的韻味。」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突破以往的拍攝手法

不僅是讓大眾在人文情感方面擁有不一樣的視角,《夜市王》在拍攝手法上也有別於一般的台灣綜藝節目,其中包含了多線性的故事線同時進行,由製作料理、評審溝通、外景訪察、參賽者與管委會委員的訪問等等畫面內容,串起節目的故事性,於是後期的剪輯非常吃重。美麗本人說道:「所有事情在同一時空展開,好處是可以取用的素材非常多,但最困難的就是要透過剪接手法,去把這幾條線拼成一條。」複雜的拍攝方式也讓主持人們面臨記憶力挑戰,且現場為了保持食物的新鮮熱騰,採取不停機的拍攝形式,一道道剛做好的料理火速端到評審面前,避免美食節目中食物常常因為擺拍過久而冷卻的缺憾,藉此確保每道菜都是在最佳狀態下送到評審嘴邊,大幅提升了競賽的公平性。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另一方面,「360度環景舞台設計」、「18機全程拍攝」也是少見的高規格技術,零死角地捕捉現場的競賽氛圍,電視前的觀眾宛如親臨現場,從各個角度窺見賽事細節。美麗本人說道:「《夜市王》還有一點很大的突破,就是我們不避諱攝影師入鏡,這樣觀眾會更有身在其中的感覺,彷彿自己也成為了比賽的一份子。」的確,《夜市王》的緊湊節奏和畫面構思都增添了觀眾臨場感,讓原本就親民的庶民小吃更加零距離,觀眾也得以見識到台灣綜藝節目截然不同的全新面向。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從2D昇華到4D的節目新奇體驗

主持人之一的Lulu,在節目的最後都會鼓勵觀眾道:「看完《夜市王》,現在就出發去吃夜市吧!」其實不止是在收看節目之後直接前往各大夜市體驗食物,節目進行的當下就可以同步享用,美麗本人解釋道:「我們甚至會在節目開播以前,就讓觀眾知道這次有哪些選手來參加,大家可以先去買來配著節目一起吃,透過自己的評價跟評審們進行另一種互動,也是一種沉浸式樂趣,你也可以在電視機面前臭他們啊!」這樣的巧思讓觀眾的體感瞬間從2D昇華至4D,尤其夜市的門檻相對低,不限人數、沒有低消、無需預約,人人都可以輕鬆享受電視中出現的美食,誰又能想到,自己習以為常的日常小吃會成為電視節目中的主角呢?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不僅是觀眾們可以擁有新奇體會,連主持人們都得到全新的發現,阿達說道:「在拍攝當中遇到很多讓我驚艷的小吃,像是我第一次品嚐到南機場夜市的『禾甲蒸臭豆腐』,才發現它非常合我的胃。『美食』這種東西,你不親自去嘗試,就永遠不會知道它的滋味!」而身為南機場夜市在地人,美麗本人也意外發現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好吃炸雞」是如此美味,《夜市王》的播出勾出全台灣民眾的熱血心情之外,也引領著觀眾收穫舒適圈以外的驚喜,老口味固然好,但新口味能夠激起無限驚奇,讓每一口都充滿新發現的樂趣。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對外吸引觀光注意力,對內喚醒文化動力

一個綜藝節目的熱播,往往能吸引到他國民眾的注意力,像是美麗本人就收到來自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友人 的回饋,表示很想來台灣跟著《夜市王》親身踩點,而阿達則期望能對內喚醒更多能量:「很多人長大後再也沒去過夜市,也有很多人覺得夜市賣的東西都一樣又擠滿觀光客所以不想去,但《夜市王》的播出喚醒了在地情懷,我們想看到的是大家支持本土文化,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個節目甚至可以成為文化動力,讓更多夜市跟攤販抬頭,競爭也許會更強,但最後受惠的一定是所有喜歡逛夜市的人!」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哪一間夜市最好吃?」這其實是一個沒有答案的主觀問題,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時之選,但不可否認的是,《夜市王》為我們帶來嶄新的視野,不僅展示了多樣的美食,還讓我們看到台灣夜市文化背後的故事與人情味——每一個攤位的「美味」都不僅僅是食物,而是與當地人、生活和歷史的連結。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文|Rae Lin 圖片提供|緯來電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風靡90年代的「台塑牛小排」,傳說源自台塑企業總部內的神秘招待所,唯有創辦人王永慶邀約的貴賓,才有機會一嚐。最近,台塑生醫首度跨界餐飲,於內湖開設「FB Kitchen」餐廳,讓大眾都能一嚐這道傳奇料理。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是董座夫人李寶珠為吃不慣西餐的王永慶研製,發明出全熟卻能保有牛排肉汁的獨家秘方,40年來備受貴賓們推崇。座落於內湖台塑新總部的「FB Kitchen」餐廳,首次敞開大門公開傳奇料理「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讓大眾一窺具有傳承精神的獨門手藝。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雖為全熟卻能保有鮮嫩肉汁(圖片提供:FB Kitchen)

「台塑牛小排」的魅力究竟為何?

什麼樣的秘方造就了「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從食材原料到烹調方式,「FB Kitchen」公開5大堅持:

➊ 選用牛肉產地需有純淨水源與天然飼料的飼養環境,並特選Choice 3A級的年輕牛隻,精挑肋脊部中第6-8節鄰近背部前段的部位,其肉質結實彈嫩、油花均勻。
➋ 以17種食材、乾濕醃料2:8的黃金比例,將原肉完全浸泡其中,以手工按摩入味後,低溫醃製48小時。
➌ 慢火烘烤2小時,讓牛排呈現琥珀金黃色。
➍ 每一頭牛僅能產出6客、每客就要花上三天時間製作。
➎ 端上桌前由職人精修,確保每口都能達到3:7的勻稱肥瘦比例。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特選Choice 3A級的年輕牛隻,精挑肋脊部中第6-8節鄰近背部前段的部位(圖片提供:FB Kitchen)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經過慢火烘烤2小時,讓牛排呈現琥珀金黃色(圖片提供:FB Kitchen)

「FB Kitchen」必點牛小排系列餐點

「FB Kitchen」外觀低調簡約、室內佈滿綠意,挑高空間以金色燈飾點綴,設有沙發區、石紋餐桌、半開放式包廂,以及適合單人用餐的高腳吧檯等56席,目前以午間時段服務為主。品牌強調每日清晨新鮮配送與備料現作,傳承董座夫人細膩獨到的技藝,推出近30道山珍海味。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FB Kitchen」室內佈滿綠意,挑高空間以金色燈飾點綴(圖片提供:FB Kitchen)

除了保有嫩汁口感、油花香氣的「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必點的還有「台塑牛小排經典牛肉麵」,其湯頭特選白皮洋蔥與紫洋蔥,以250℃高溫煎至焦化後,再加入白蘿蔔、紅蘿蔔、大蔥、蒜苗、蘋果和六種漢方香料,熬煮2小時後靜置1天,再反覆整個烹湯工序3天,看似平凡卻集結了所有食材精華。加入手工辣豆瓣醬、六盎司牛小排後,搭配每日純手工現擀的麵條,勁彈口感加上濃厚湯底,層次豐富令人驚艷。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台塑牛小排經典牛肉麵」(圖片提供:FB Kitchen)

另外,「牛小排辣味炒飯」也是不能錯過的招牌菜,被蛋液包覆的飯粒、火侯控制的精湛廚藝、焦香的鍋氣,與牛小排成為絕佳搭配。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牛小排辣味炒飯」(圖片提供:FB Kitchen)

「FB Kitchen」也提供牛肉以外的一系列料理,包含一頭溫體豬僅能製作六份的「酥炸豬排」;水簾式雞舍養出鮮美雞肉製成的「剝皮辣椒雞煲」;以小農南瓜與紅蘿蔔調製煲底,加上生鮮注入滿滿海味的「海鮮豆腐煲」;上等橄欖油烤製的「普羅旺斯田園烤時蔬」等,每一道料理都經過細細雕琢,展現品牌心意。

「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在內湖!台塑生醫推餐飲品牌「FB Kitchen」,首度公開招待所40年傳奇
「FB Kitchen」也提供牛肉以外的一系列料理(圖片提供:FB Kitchen)

特別注意的是,「FB Kitchen」每日限量12客「台塑正宗帶骨牛小排」、24碗「台塑牛小排經典牛肉麵」,想嚐鮮的讀者務必提前於線上預約

FB Kitchen

店家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122-2號一樓
營業時間|週一到週六11:30-17:00 (午餐最晚點餐時間14:00)
線上訂位|https://pse.is/6wgqlw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