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旭〈來坐〉是台南人的好客與熱情,不過這門可是怎麼都打不開。(圖片提供/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
2011年12月30日,台南的海安路街道美術館再度開展,這次除了原來三件舊作修復之外,更新增了六件作品,為充滿歷史韻味的海安路帶來新的街景。這次,La Vie訪問策展人杜昭賢,除了跟她談藝術,更聊聊海安路的前世今生。
↑劉國滄〈牆的記性〉,虛實交錯是尊重原生場域,進行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圖片提供/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
一群學生,在頹傾牆面前,坐在沒有椅墊的沙發上拍照、在仍有淋浴間遺跡之處,搭配牆上畫的蓮蓬頭,哈哈哈的笑著假裝正在洗澡。「快點快點!去跟馬桶合照,假裝在上廁所!」此起彼落的笑鬧聲在閒適的台南海安路上擴散。劉國滄〈牆的記性〉,運用一點透視的繪畫技法,透過虛實掩映,讓牆面上開出窗景、延伸出化妝檯;與固有格局相對應,繪出淋浴間及廁所,繪出老房子過去的記憶,重新修復後,仍然聚集著無數人,停下與作品互動,編織出城市的鮮活樣貌。
藝術讓死寂街道再度活絡
從2004年開始的海安街藝術造街,邁入第八個年頭,之後以「街道美術館」的概念,透過暫時性的裝置藝術,每年為當地住民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2011年12月30日,除了原來三件舊作修復之外,更新增了六件作品,「這次我們希望可以透過海安路的藝術作品介紹台南,透過互動性高的藝術作品,讓住民共享愉快的生活空間」策展人杜昭賢說。於是攝影師郭英聲將台南孔廟的景色移轉到此、專攻木質古物修復的藝術家梁弘,依循早年工法與結構,重現70年代的木造老屋,作品名〈來坐〉,不僅歡迎大家真的坐下休息,更飽蘊著台南人的好客性格在其中。
「藝術裝置是有目的性的,希望可以透過藝術,讓街道活絡起來」,2004年杜昭賢回到台南後,就極力希望能讓藝術融於生活之中,而這一切都是因緣際會。1993年,因為海安路拓寬、興建地下街及地下停車場的政策,而迫使原來住民必須離開,但種種原因,使得海安路被封街長達十年,始終未能完工,被圍籬深鎖的海安路,只剩一片漆黑,地價大跌,住民希望求售房產,市場卻相對冷清,談到這段黑暗期,仍是海安路住民心中隱隱的傷痕。
2002年,台南市市長許添財決定讓海安路通車,圍籬終於拆除,但無奈顯現的卻是一片荒涼的斷垣殘壁,像是被刀狠狠的刺了一次又一次,無法癒合的傷口,血紅的讓人不忍凝視。當時剛回國的杜昭賢,看到了被解開封印的海安路,第一次動念,如果能讓藝術撫慰這裡的住民與地景該有多好。巧合的是,2003年,她在民權路的《藝術建醮》,吸引了台南市政府前往拜訪,杜昭賢提出海安路藝術造街的想法後,市政府也覺得有趣,請她再正式提案,從此海安路邁向重生之旅。
↑開幕當天,有稻草人現代舞蹈團與藝術作品的互動。(圖片提供/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
顛覆空間體驗
因而,現在我們可以再度看到人群穿梭於其中,手牽著手,漾著幸福微笑;路邊經過的阿伯,還會買飲料給正在施工的藝術家喝,這是台南熱情的在地文化與藝術的深刻交融。經過陳彥旭的〈infinite〉,被從水泥方塊噴出的水柱攫住目光,向前看去,怎麼一片湛藍的天空,反轉在地面上,一道彩虹斜跨於天際,左邊的擎天高柱往地底深竄,仔細一看,高柱的底端居然是現實生活中的水溝蓋,看似極具立體空間感的天空之城,是陳彥旭透過繪圖技法,讓2D平面構圖有著3D的視覺效果。有人問到,「作品被踩在腳下,會不會生氣?」他笑著說,「不會啊,放在這裡,本來就是要人踩的!」另一作品〈來坐〉,看似完整一棟70年代的台南木屋,卻發現門把怎麼轉都打不開,原來是梁弘的幽默創意,其實這是一座半立體的雕塑作品,透過再現屋頂的收邊、閣樓的百葉氣窗及木質門窗,帶領大家回到30年前悠閒的慢步時光。
About 杜昭賢
熟識她的人都稱她為「杜姑」,因為成功以藝術介入海安路,獲得第三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曾爲「世寶坊」畫廊及室內設計公司負責人,2003年,因為對於老建築與藝術的熱愛,重新設計永福路的三層老樓,變為「新生態藝術環境」,成為當時全台灣最具規模的藝術中心,目前爲台南加力畫廊(In Art)總監及海安家+9的策展人。
文/彭永翔 圖片提供/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
【完整內容請見LaVie 2012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