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傳統木藝術
探入鹿港老街的幽微處,有一座色調鮮豔、帶點異國又熟悉氣息的建築,這裡是李秉圭的工作室,或許為了懷念原鄉,門與窗櫺是福建傳統的木雕工藝,全是李秉圭用刀子一刻一刻雕出來的,彩繪也忠於福州風格為藍綠紅橙色,在滿是台灣建築的埔頭街顯得古意又獨特,李秉圭就是在這裡刻出前進2008巴黎家飾用品展與2009米蘭國際家具展的參展作品。
說到鹿港的木工藝,李秉圭已是今日的第一把交椅,父親為已故的木雕聖手李松林大師,技術傳到自己已是第五代。如此的家學淵源,李秉圭是「吸木頭的香氣長大」,木雕就是渾然天成的藝術,一直以來,他雕刻的非一般師傅所能企及的傳統創作,從寺廟建築的雕刻、家具的裝飾、神像、藝術雕刻,到日常的桌椅、匾額、屏風,全都在雕刻的極限,精緻到連國外藝術家都前來觀摩。
從傳統走向國際視野
你會好奇,一位傳承家學的第五代木雕大師、鹿港所有傳統廟宇的搶手師傅,作品何以能突破傳藝前進法國?其實,李秉圭早已從傳統木雕走入現代。他說,老一輩的傳統木雕多半寫實多於寫意,主要是較侷限於中國傳統戲曲題材,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忠孝節義等為主題,而他個人的創作風格,希望突破現有主題,用純粹紮實的刀法營造不同的意境,同樣是關公,他的關公在用木上講求紋理,認為紋路會有不同情緒、不同懷想。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邀請,李秉圭參與了「工藝時尚Yii」計畫,與其他工藝家與設計師,合作出具國際視野的藝術品,其中〈乍現〉檯燈就是李秉圭與設計師王立心的作品,他將歷史建築或廟宇常見的木雕裝飾元素,應用在幾何造形上,再賦予營造氣氛的功能。
精緻雕工與現成物(foundobjects)的對比,提出對價值的新時代觀點;光影效果與裝飾元素,靠單純而刻意降低的照明功能發生共生關係,重點在於彰顯自身的工藝價值,而凝聚出個人的專屬情境。當然,從民族藝術到時尚會有一段距離,在溝通〈乍現〉檯燈製作過程中,設計師初稿原是一個木碗,然而李秉圭以數十年來的經驗判斷,這般大體積的木頭難尋,且碗底設計的支撐點無法平衡,經過不斷的磨合,才由碗變成檯燈,出發到法國讓國際媒體大為讚嘆。
About李秉圭
一代匠師李松林之子,從小接觸這門工藝,並花很多時間,在書、畫、國學上鑽研。和其他雕刻家不同的是,李老師把創作當作一件神聖的事,也視為日常「修行」的一種投射。在他動刀時,不只要看時機,還要有創作的好心情才行,作品不多且珍貴,每件細緻的作品都充滿靈氣。
撰文/高麗音 攝影/Thomas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