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鐘完成一幅畫 Gregory Euclide驚人白板藝術

25分鐘完成一幅畫 Gregory Euclide驚人白板藝術

白板通常拿來討論或是佈告消息,誰能想到會成為創作的材料呢?

藝術可以是短暫但珍貴的,這位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藝術家Gregory Euclide做了最好示範,他同時是一位高中老師,利用了寶貴的午休時間、花費25分鐘創作相當驚人的白板藝術傑作,Euclide使用水墨、筆刷、板刷、噴水器與紙巾等素材,他認為在這樣限制的過程中,除了是一種壓力的釋放,也嘗試傳達某些價值即使短暫,以及努力在限時內做好一件事,將這些訊息盡力傳遞給學生,而學生每天亦相當期待Euclide天馬行空的創作,Euclide說:「我的學生常驚訝於我擦去創作,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而不是從螢幕或是印刷品上看見,這種不安來的更為直接,就像人們接觸自然並花時間在這上面,才發現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影響或破壞自然。」

 








想更了解藝術家及看更多作品:Gregory Euclide
資料圖片來自artrick-playground


日本藝術家YOSHIROTTEN專訪:合作宇多田光、森山大道,透過視覺藝術窺探光的原形!

日本藝術家YOSHIROTTEN專訪:合作宇多田光、森山大道,透過視覺藝術窺探光的原形!

身為和宇多田光、森山大道合作的平面設計師、藝術總監,同時也以藝術家身分持續發表個人作品,更是一位曾登上日本音樂祭Summer Sonic的DJ——儘管YOSHIROTTEN有如此多元的面貌,但俯瞰其創作生涯的共通點,除了色彩、宇宙、音樂之外,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光」。

出生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縣,YOSHIROTTEN直到高中畢業後,才前往東京就讀設計專門學校。提起童年對光的記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幼時,回家的路上有一條長約100公尺的漆黑道路,得穿越那全無光照的空間才能順利回到家。這種置身於全然漆黑之中的體驗,讓我對光的感受性變得更為強烈。」

18歲時,YOSHIROTTEN離開家鄉前往東京,一邊就讀設計專門學校,同時在音樂品牌旗下的設計部門實習。相較於故鄉鹿兒島,東京的生活中充滿了人工照明,他特別著迷於在夜晚閃爍的絢麗霓虹燈。他說:「這兩種極端,無疑更加拓展了我的創作幅度。」而當夜幕低垂,YOSHIROTTEN進出於各大夜總會,擔任DJ演出之外,也自行策劃音樂活動。他深受龐克音樂所帶動的流行文化影響,龐克精神也反映到創作之上,「音樂是推動我前進的重要元素之一。」

(攝影:Narumi Watanabe)
Non專輯《PURSUE》封面視覺。(攝影:Narumi Watanabe)

音樂到影像的光影詮釋

放眼望去YOSHIROTTEN至今的商業作品,確實參與了許多音樂人的創作。在宇多田光出道25週年的首張精選輯《SCIENCE FICTION》中,為了連結歷年的知名歌曲及聽眾各自的回憶,他以「蟲洞」為主題,透過不同的色彩、光影和物體配置,營造出一種自由往來不同時空節點的溫柔世界。而在Non(のん)的專輯《PURSUE》中,YOSHIROTTEN則是以實景拍攝與合成照片併用,打造出一個超脫現實的美麗行星。他所經手的專輯封面、影像視覺設計,經常在光影與色彩變化下呈現出一種近未來的迷幻氛圍。對此他認為,「只要聽見音樂,腦海中自然就會浮現意象。那很像腦中的世界點上了一盞燈的感覺。」

宇多田光出道25週年的首張精選輯《SCIENCE FICTION》。(圖片提供:YAR)
宇多田光出道25週年的首張精選輯《SCIENCE FICTION》。(圖片提供:YAR)
(圖片提供:YAR)
宇多田光專輯《SCIENCE FICTION》專輯視覺以蟲洞為主題。(圖片提供:YAR)

YOSHIROTTEN的合作對象不只音樂人,他亦曾和攝影家森山大道共同創作《SHINJUKU RESOLUTION》系列作品。他重新詮釋了森山大道快門下的新宿街景,藉由數位技術將影像的像素擴張、分解和重組,層層疊加畫面上的物件或景致,讓真實的影像出現虛擬的視角。他提到,因為森山大道的影像已臻完美,最初其實想婉拒此合作案。但當他開啟、放大確認收到的電子檔照片時,發現照片中的黑白粒子在電腦螢幕上轉化為一個個黑白像素,他才確信自己可以從像素此一切點上,重新詮釋這件系列作品。「多虧了像素,我才能從森山大道先生拍攝的新宿中窺見架空世界的風景。」

(攝影:Yasuyuki TAKAKI)
《FUTURE NATURE in Kagoshima》展覽將「鹿兒島縣霧島藝術之森」展館的自然光融入其中,展場氛圍會隨時間與天氣變化。(攝影:Yasuyuki TAKAKI)
(圖片提供:YAR)
YOSHIROTTEN與森山大道合作《SHINJUKU RESOLUTION》系列,圖為作品〈ISETAN〉。(圖片提供:YAR)

在宇宙與原始空間中探索光的軌跡

而攤開個人創作,可以更明顯看出YOSHIROTTEN探索光、自然與宇宙的動向。2018年舉行的《FUTURE NATURE 2018》展覽,他以「不可見事物的可視化」為主題,使用平面設計、影像和大型裝置藝術等各種媒材,探索宇宙中的未知光線如何作為媒介呈現自然風景。展覽主題來自於YOSHIROTTEN自幼對黑洞、暗物質等無光物質的深厚興趣,「我們都知道宇宙星系有多麼絢麗奪目,但當得知這世上同時也有完全漆黑的空間存在時,我忍不住驚呼。邊想像這個事實,邊揣測如果地球上能看得見黑洞的話⋯⋯?這正是《FUTURE NATURE 2018》展覽開始的契機。」

(攝影:Kazuki Miyamae)
《FUTURE NATURE in Kagoshima》展覽展場內的大型投影作品〈宙之窗-霧島百景-〉。(攝影:Kazuki Miyamae)

在近400坪的展場空間中,設有映照光線的方形鏡柱、鋁箔砌築而成的小山丘、記錄下光線軌跡長達20公尺的印刷布料,可以看出YOSHIROTTEN嘗試以各種不同媒材創作的實驗精神。展場中最特別的,是為了向1977年美國太空總署「航海家計畫」將唱盤帶往宇宙的行動致敬,他特意選用了在宇宙也能使用的金屬素材進行創作。他解釋:「光是一種很難捕捉實體的東西,但可以藉由反射來窺探其原形。我特別偏好能夠鮮明地反射出光線的素材,有時也會想,如果把這個素材帶到宇宙,它的折射、顏色會產生什麼變化,來進一步決定素材的選用。」

(圖片提供:YAR)
《FUTURE NATURE 2018》展出的〈Tranthrow〉,YOSHIROTTEN想像著地球景色將如何映照在宇宙航行的太空船體。 (圖片提供:YAR)

此展覽在2024年10月於「鹿兒島縣霧島藝術之森」推出續章《FUTURE NATURE in Kagoshima》。這次YOSHIROTTEN自製光譜儀,深入鹿兒島各地自然環境測量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後,轉化為圖表數據,再疊加至2018年曾展出的創作〈Tranthrow〉上形成新的作品。「當年我想像著地球的景色會如何映照在宇宙航行的太空船體上,催生出〈Tranthrow〉。而這次,則是試著讓太陽來下筆彩繪。即使是以數據為基礎,但誕生出的作品既美麗又具有自然界獨有的流線造型。」此外,展場內的大型投影作品〈宙之窗-霧島百景-〉也十分吸引觀眾目光。YOSHIROTTEN將霧島各地掃描存留下的石頭或地質紋路、拍攝的照片搭配上音樂,構成長達50分鐘的影像作品。

(攝影:Tatsuya Yamakawa)
《FUTURE NATURE 2018》展覽以「不可見事物的可視化」為主題。(攝影:Tatsuya Yamakawa)

YOSHIROTTEN展出的作品媒材種類跨域極大,這點在他2024年於東京ggg gallery的展覽《Radial Graphics Bio》也可以發現。他說明,創作時會事先考量作品的輸出媒材形式,藉由色彩選擇、光線調整,讓成品盡可能貼近自己腦海中的形象。「譬如說呈現在展場液晶螢幕的作品,通常和我創作時的電腦螢幕發色近乎相同。我將這稱為『原始的狀態』。」

(攝影:Yasuyuki TAKAKI)
YOSHIROTTEN於東京ggg gallery展出《Radial Graphics Bio》,展場充滿著強烈的RGB三原色光。(攝影:Yasuyuki TAKAKI)

「光是一種解放自我精神世界的存在」

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期間,YOSHIROTTEN開始了新的個人系列創作《SUN》。365張色彩、漸層光影不一的炫目圓形太陽,至今以裝置藝術、NFT、書籍及黑膠唱片等各種形式發表展出。之所以會以太陽為題材,是因為在企劃《FUTURE NATURE 2018》展覽時,他就對世界上具有最大光能的太陽產生興趣。「加上疫情期間人們無法外出、全世界彷彿都按下暫停鍵時,唯有太陽在所有人面前日復一日地昇起。我想好好地珍惜當時度過的每一天,便把自己每天的心情投射在銀色太陽之上,也期盼在疫情結束後,可以帶著這件作品和許多人重新相會。」

(攝影:Jesse)
《SUN》系列於東京國立競技場停車場展出。(攝影:Jesse)

疫情過後,《SUN》系列創作曾在深夜的澀谷街頭、 國立競技場停車場、幕張海濱公園周邊會場等展出,在白晝與夜晚、室內與戶外等各種不同光照、人工照明、液晶螢幕條件下展現其絢麗姿態。YOSHIROTTEN提到,在策展時總會從展場環境開始出發,思考如何將作品自然地融入展場風景之中。展出的時間、季節、天氣、展期長短也會影響呈現方式。「包含展示方法和體驗方式等,重要的是如何創造出唯有那個展場才能帶來的風景。」

儘管YOSHIROTTEN的創作橫跨各種領域、自在地操縱多樣媒材,但對他而言,所有創作的起點皆來自平面設計。「一切都是從電腦螢幕中的平面圖像出發。完成之後,再進一步驅動各種媒材進行擴張。可以是影像、立體作品、音樂,更可以變成裝置藝術。最重要的是,不要輕易被既有概念束縛、隔閡,時刻柔軟且輕巧地應對變化。」

(攝影:Yasuyuki TAKAKI)
幕張海濱公園周邊會場展出的《SUN》系列作品。(攝影:Yasuyuki TAKAKI)

而談到「光」這個在他作品裡不變的命題,YOSHIROTTEN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探索,並透露了初步想法,「LED面板就像是一種新型的畫布,想把LED面板放在野外、辦公室、學校或醫院等遼闊的空間,提供一種面對面觀賞的體驗。」他還提到,未來想延伸《SUN》系列作品,成為在世界各地推出住宿型 態的《SUN HOUSE》,創造出連結作品和太陽、自然的藝術空間。不禁好奇光對他來說到底是什麼,以致於一再透過作品探索?YOSHIROTTEN的回答簡潔而富深意,「光是一種產生正面能量的媒介,可以解放自己的精神世界。」

YOSHIROTTEN將在創作持續探索光。(圖片提供:YAR)
YOSHIROTTEN將在創作持續探索光。(圖片提供:YAR)

YOSHIROTTEN

橫跨於純美術、商業藝術、數位與身體感知、都市青年文化與自然世界等領域的藝術家。創意工作室「YAR」負責人。工作室經手包含廣告、logo字型設計、室內外裝潢設計、影像等和視覺藝術相關的大量商業案件。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摄影Yasuyuki TAKAKI、Masumi Kojima、Jesse、Narumi Watanabe、Tatsuya Yamakawa、Kazuki Miyamae
圖片提供YAR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專訪藝術家倪祥、張哲榕:當家庭囤積成為藝術,如何轉化與對話?

專訪藝術家倪祥、張哲榕:當家庭囤積成為藝術,如何轉化與對話?

2024 年年末,曾在新聞爆紅的台中大甲「氣球屋」屋主過世後,家人開始清運蓄積多年的浮筒與雜物。「囤積症」在2013年列為正式的精神疾患,漸漸走入大眾視野,可怎樣算是正常人,什麼又才是嚴重的失常?藝術家倪祥、張哲榕不約而同面向家人與自己。

倪祥說這樣的家庭並不少見,除非囤積的親屬過世或搬家,清理是不太可能的。「我覺得他們有點動物性,因為還在居住、有點像動物巢穴,習慣跟你很不一樣,如果你給他亂挖,就像今天隨便一個人把你家亂整一通,你一定超不爽。」講學術點,他說明2024年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是種「挪用現成物」手法,而他對爸爸的囤積多做了點改造。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倪祥202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場一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攝影藝術家張哲榕《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倒真直接挪用來自爸爸的「繼承物」——將從萬華冬元二手書店搬來的9車3.5噸貨車舊書化作展間隔牆。可這也只是全部的6分之1,此前書店連走道都沒了。「(家屬的)那憂心是會持續累積的,當你已經發覺不清不行的時候,哎呀,已經很難去處理了。」許多攝影師的紀實專題對外拍不同囤積者的生活,可他的鏡頭是對向自己的家,甚至因自己病了也拍了自己。與家人的理解與對話不易,他們都試圖在生活的戰爭中尋找新的動態平衡。

(圖片提供:張哲榕)
張哲榕2023年攝影作品〈與父親合影於二手書店前〉。(圖片提供:張哲榕)

倪祥:大家都來看我了

其實倪祥覺得爸爸帥。與其說他囤積,作為曾經的鐵路局電務段員工,他是電器與修理能手,「走到哪就點石成金做到哪。」大二時一支錄像《倪國倫的小兒子倪祥拍攝》將爸爸放在公園的作品拍得像大地藝術祭,到了2013年,《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群展中他也在誠品藝廊櫥窗中展示爸爸改造的椅子。「他這人滿有創造力,甚至不亞於很多藝術家,所以希望把他的作品跟工作狀態讓更多人知道。」說抵抗藝術規制太高大上,但他確實在其中看見素人自在創造的可貴。

可是後來又不帥了,為治療爸爸的癌症並就近照顧外婆,他們家一度搬到新北林口,生活空間一下由嘉義60坪透天厝壓縮到20坪公寓,原本尚可接受的雜亂,逐漸成為難以行走、真正的囤積。丟與不丟的爭執不免發生,「有時候很糾結,很不想去破壞別人的作品、覺得討厭,這就跟不想人家破壞你的作品是一樣道理。」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倪祥202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出〈合理的維納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倪祥2024年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出〈破爛遙控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爸爸改造,倪祥也改造家裡的囤積物,與爸爸碰撞和對話,像是〈合理的維納斯〉,讓斷臂的〈米洛的維納斯〉複製雕塑戲謔地噴出紅色墨水。整個展場也是種改造,看似隨處堆置的囤積物,其實一堆一堆被他有邏輯地放置。「改造才會讓你跟它們真的產生關係。」〈破爛遙控車〉則讓觀眾隨意操縱,在展場亂竄,彷彿代替觀眾的手去觸摸作品,卡住、翻了甚至碰到瓷器很大的「哐」一聲,「那種在裡面撒野但又不真的破壞的感覺我滿喜歡。」

然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對話,媽媽後來患上強迫症,2022~2023年《間奏請稍候》個展中,他便做了一個巨大藥單,上面一欄註記「【外觀】讓我想到那些對家人(已經變成活屍)開槍的人。」活屍難以溝通,他只能訂立生活規則強制媽媽遵循。照護過程如戰場不免殘暴,但必須找到讓生活尚且過下去的平衡。「他已經失常到很嚴重,你就會想停下來看到底是要怎麼辦,這個世界到底要多正常,你才滿意?」展場一區有幾個體驗裝置,試圖還原媽媽不想散步活動時,口中「覺得冷」、「覺得熱」、「覺得腳很重」的抱怨,這是同理的嘗試,同時也是個體之間共感的極限。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倪祥2024年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出巨大藥袋裝置。(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中倪祥製作裝置試圖模擬媽媽不想運動抱怨所說「覺得冷」、「覺得熱」、「覺得腳很重」的感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倪祥終究沒離家,他坦言,陪伴老邁家人是他自己的選擇。「反正你也沒辦法反抗,就當駐村好了。」他曾長駐在高雄大林蒲發展創作,現在這些則是在家「駐村」的成果發表。錄像作品《有空》裡,臉抹成無彩度的灰階、鬼魂一般的演員,駕駛在鄉間逡巡、在湖上縱著墳墓樣子的船,有點超現實, 「雖然整個展場有些長照、死亡的味道,離衰老或離垃圾很接近,但那也是生活的味道,我覺得還是有鮮活的人在那邊。」他補充,這些內容其實離死亡還遠,他真正面對的是親近的外婆離世。從中,他意識到對他最重要的並非告別儀式本身,而是最後在外婆身邊跟他說的話,以及「你想要看到誰、你想要誰來看」的那種心情。於是,這次展覽命名為《大家都來看你了》。很多人也都來看倪祥的作品了, 在上面,或許看見自家的影子。

(圖片提供:倪祥、臺北市立美術館)
倪祥2024年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出錄像作品《有空》。(圖片提供:倪祥、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場中堆置父親的囤積物,實際都是被有邏輯地重新分類。(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張哲榕:諸君何為入我㡓中?

在展場一角,張哲榕悄悄捏了幾個黏土人偶,呈現他與爸爸搶奪囤積物時的景象。爸爸曾經是理化教師,退休後開了二手書店,慢慢地囤積傾向加劇。他曾經聘請吊車協助書店清運,爸爸跌跤期間也趁機清出家中空間,可是,「爸爸的收藏很有機,隨時都在改變,即便你嘗試消去一些,它之後又一樣會長出來。」過去他經常將平板電腦與人臉錯置,拍攝不少探討二次元文化的作品,書店或家的天台都曾是人像創作背景,但那時他還沒真正拍自己的家。一次在中壢馬祖新村駐村創作,運用朋友兒時照片重新詮釋眷村家族記憶;高雄駁二駐村時的《片羽,即光。》個展中,他進一步深入鹽埕一帶的歷史記憶。他想到可以回到萬華與家裡拍攝。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張哲榕2019年個展《片羽,即光。》展出攝影作品〈卡拉OK老闆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片提供:張哲榕)
張哲榕2023年攝影作品〈片羽即光:天台父親〉。(圖片提供:張哲榕)

張哲榕說話語速緩慢。2023年罹患COVID-19加上隔離時的情緒壓力,可能是觸發他雙極性情感障礙疾患(bipolar disorder)的成因。躁期時的他思緒與行動飛快,而經過緊湊的布展,現正回落鬱期。他獲得不同以往的感官經驗,攪亂的生活步調也讓他反思什麼是正常,於是將自己與爸爸的失常狀態交織在展場之中。

躁期時他思緒加速、飄忽到他必須寫下信,才能記起準備要跟醫師說的話;而焦慮購物留下的大量衣物吊牌,或在網路PTT論壇因獨特語言邏輯不被網友理解而被「噓爆」貼文,都成展場裝置的一部分。患病正巧讓他文思泉湧,他乾脆與朋友譜曲即興饒舌歌。病也意外讓他更敢於向家人開口,加上爸爸跌跤後陪病更多的相處,他開始傾聽父親小時與阿公的故事。「阿公在世的時候,我反而沒能去理解這些,可能過去戒嚴時政局比較緊繃,他因此不願提到太多。」他了解到阿公曾是二戰南洋的台籍日本兵,包括他在阿里山隘口當公務員、四處調動,甚至228期間躲在房屋夾層中靠人接濟的故事,都成為錄像《林北正天龍》裡頭的內容。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張哲榕在2024臺北美術獎展場展出自己在躁期購物時留下的大量衣服吊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張哲榕也以更正面的視角看待父親的「尋寶」行為,像是積極出門正好加快了腿腳復健,甚至分類回收物換取收入的行為,他也在後跟拍。「他比較內向,會去找尋一些自我排解的方式,去市場或開店等等,與人會有更多接觸。」多年來,他第一次進到爸爸囤物的房間,坦言在其中意外舒適。他直接用iPhone錄下自己30分鐘不間斷的口白,成品從未剪輯。「我後來回看想說怎麼可以講得這麼順,很迷戀那種連續性。」錄像播放於他以書牆圍出洞穴感受、客廳模樣的空間,其中放上爸爸處理回收時使用的茶几與矮凳。這也是展名副標取東晉竹林七賢劉伶典故的原因,他想將觀眾都帶進入他與父親的世界之中。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張哲榕在2024臺北美術獎展場運用從二手書店運來、爸爸的藏書打造隔牆,並圍出客廳般的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話家庭囤積,對話自己

倪祥說明,自己近年做作品多從自己出發,「我覺得不應該幫任何人代言,作品就該呈現你在其中的狀態,你是一個士兵,在壕溝裡就該呈現你自己,而不是在幫一堆人講話。」他透露,這系列還缺最後一塊拼圖,便是身為照護者的他自己,想再籌備一部講述照護者的虛構錄像。而東西當然要清,不過或許也很難丟掉太多了——如同他從個展回收的分類囤積物,還有許多未來展出可用,紀念價值棄之可惜。而才經過這趟家族史探尋的張哲榕,倒還沒想到下一 步,但藉由這次展覽「巧立名目」,他還真想在撤展時丟掉還將不斷有機增生的書。前次在水谷藝術展覽後,爸爸帶著推車順利救回他的東西,那這次真能丟成嗎?這得留待展後確認了。

 (圖片提供:倪祥)
倪祥(圖片提供:倪祥)

倪祥

1982年出生於嘉義,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9 年作品《很快就補償》獲臺北美術獎首獎。2012年初開始自主進駐被重工業包圍的高雄大林蒲,陸續規劃「2012大林蒲國際公害攝影大賞」、「老闆不爽-免費吃魚」、「魅色台灣-大林蒲妝」等計畫,以獨具風格的藝術實踐方式,回應自身關注的現實議題。近年重要個展包括2022年《間奏請稍候》、2021年《在你不注意的時候,請跟我來》。

 

(圖片提供:張哲榕)
張哲榕(圖片提供:張哲榕)

張哲榕

生於台北,關注影像創作,作品獲日本清里寫真美術館、藝術銀行典藏。受邀於法國巴黎羅浮宮、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日本清里美術館、大阪中央公會堂、俄羅斯國立新西伯利亞美術館、波蘭中介雙年展、韓國東江攝影節、北京國際攝影週、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等地展出。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倪祥、張哲榕、胡永芬、臺北市立美術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