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不願面對的真相》,全球環保鬥士齊心捍衛。
美食vs.未來,你吃哪一道?
《最後的藍海》
上映日期:2013 / 4 / 26
劇情大綱:
地球70%是水,但100%是人類佳餚?
南極羅斯海擁有地球僅剩的原始海洋生態,科學家形容這裡是人類最後的「生存實驗室」。為了滿足饕客與日俱增的需求,商業漁業爭先恐後來到這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淘金,瘋狂獵捕珍貴深海魚─圓鱈,急速戕害生態平衡,讓地球陷入空前危機!透過生態學家的引領,我們在雪白蔚藍的壯觀絕景中,感受到自然的震懾之美,並從極地動物的可愛與純粹,深刻體會物我平等的生命感動。捍衛最後的藍海刻不容緩!這不只是生態學家和保育人士的功課,更是全人類必須齊心協力,攜手克服的生命考驗!
製 片:保羅‧戴維斯(Paul Davis)、理查.佛萊契(Richard Fletcher)
戴夫‧吉布森(Dave Gibson)、彼得‧揚(Peter Young)
導 演:彼得‧揚(Peter Young)
腳 本:理查‧蘭斯頓(Richard Langston)、彼得‧揚(Peter Young)
關於電影
文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邵廣昭
這是一部由紐西蘭著名的野生動物影片製片人Peter Young,耗費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深入到南極大陸凹入最深,也最接近南極中心的「羅斯海」所拍攝的一部環保紀錄片。其目的是要促請紐西蘭政府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要把這塊在地球上已碩果僅存、最不受到人為的汙染、棲地破壞、採礦等威脅的處女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全面禁漁,以遏止目前濫捕「南極鱈魚」所造成的問題。
「南極鱈魚」的正式中文名稱為「鱗頭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mawasoni)。牠是屬於南極魚科(Nototheniidae)的魚類,並不是只分布在北半球的鱈科(Gadiidae) 、鱈屬(Gadus)的三種正統鱈魚,這三種鱈魚分別是大西洋鱈、太平洋鱈及格陵蘭鱈,目前均因過度捕撈而資源大幅衰退。南極鱈魚因體型大身體圓,所以也被稱作「圓鱈」,因其魚肉色白細潤,味美價昂,是時下的海鮮高級食材,故又有所謂的「白金」(white gold)之稱。牠的英文俗名又叫”toothfish” ,由於名稱不雅影響銷售,故又改用「智利海鱸」(Chilean sea bass)的名義(其實並非產於智利),在全球超過廿個國家的餐廳販售,特別是北美地區。很遺憾的是自從1996年起第一艘紐西蘭的漁船進入此海域捕撈南極鱈魚後,迄今已有十餘個國家的延繩釣船紛紛進入此一遠離塵囂的海域大肆捕撈,如今年產量已高達每年3000噸,使其成魚族群在35年內減少了35%,却仍不足以應付全球各地海鮮饕客的貪婪需求。
南極鱈魚之所以禁不起過度捕撈的原因,是因為牠的體型大,體長可超過2公尺、體重150公斤重,且牠生活在冰冷的深海海域,從300到2000公尺深,血液中有可適應生活在-1℃海水中的抗凍蛋白,心臟每六秒才搏動一次,故成長速度緩慢,成熟亦晚,大約到13-17歲才會成熟產卵,其壽命可長達50歲以上。
羅斯海之所以要禁漁的理由,除了要保護「南極鱈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護整個生態系。因為如果靠掠食來控制其食物網下層生物的「南極鱈魚」被捕撈殆盡,則會因生態系失去平衡,而使下層的海洋生物隨之崩潰; 反之,那些在食物網上層賴掠食南極鱈魚維生的多種海洋哺乳動物(虎鯨、海豹)或企鵝等也會因食物短缺而大受影響。
《最後的藍海》預告:
「如果蜜蜂消失,人類4年後隨之滅絕。」─ 愛因斯坦
奧斯卡名導奇觀鉅作,歷時五年跨國記錄,斥資台幣八千萬拍攝
橫掃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今年最好看的紀錄片〞!
多倫多國際影展 入選影片
盧卡諾影展 入選影片
《蜜蜂工場》
上映日期:2013/ 4/ 26
劇情大綱:
「如果蜜蜂消失,人類4年後隨之滅絕。」─ 愛因斯坦
每次文明進化,都是一次對大自然的攻擊。這絕非恐嚇,而是最深的擔憂。地球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人類三分之一的食物皆需靠蜜蜂授粉,但過去五十年來,全世界的蜜蜂大量消失,甚至中國、歐洲及北美某些地區,早已沒有蜜蜂存在!此一驚人事實究竟只是特例,抑或末日即將來臨?為了探尋答案,導演帶領觀眾從阿爾卑斯山到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從養蜂人到科學家,層層過濾危及人類存亡的生命之秘。透過極致的顯微攝影,帶出微小蜜蜂背後的巨大議題,震撼力十足的影像,讓我們反思人類在大自然扮演的關鍵角色,解開生物鏈上最難解的一個結。
製 片:馬庫斯‧伊姆霍(Markus Imhoof)、海穆‧葛瑞瑟(Helmut Grasser)【活三更】
托馬斯‧庫夫斯(Thomas Kufus)、皮耶爾阿蘭‧梅耶(Pierre-Alain Meier)
導 演:馬庫斯‧伊姆霍(Markus Imhoof)
腳 本:馬庫斯‧伊姆霍(Markus Imhoof)、克斯汀‧霍本豪(Kerstin Hoppenhaus)
《蜜蜂工場》預告片:
導演的話:
蜜蜂版《摩登時代》 道破人類當務之急
我不想世界跑透透只拍些速食式訪談,而是想循序漸進了解每個受訪人。他們大多是蜜蜂養殖業者,有些人友善,有些人激動。他們都表達了內心的想法,也談到更大的主題。我們仍是以人的角度記錄他們,捕捉他們的日常事務,認真看待和分擔他們因蜜蜂消逝帶來的失落,見證他們順應大自然或與之奮鬥的姿態。
藉由震撼力十足的影像,我想讓觀眾看到渺小蜜蜂背後的重大議題:在人類消費社會構築的金字塔中,別忘了,被壓在最底層賣命的,其實是昆蟲。我竭盡心力將蜜蜂搬上大銀幕,便是希望觀眾更了解牠們。當蜜蜂扮演開放市場經濟的底層勞工,蜂蜜業者壓榨養蜂人,養蜂人遂迫使他們的蜜蜂提高產量;而這一切最好按個鈕就能開始運作。這樣說或許不太妥當,但我覺得這部片幾乎就是蜜蜂版的*《摩登時代》。
─ 導演 馬庫斯‧伊姆霍 Markus Imhoof
* 注:《摩登時代》為卓別林的默劇電影代表作,描述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勞工受壓榨的景象。
資料圖片來自 佳映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