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種子計劃邀請了打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催生者,現任古根漢基金會榮譽主席的Thomas Krens來至台灣,分享其美術館的經營經驗。Thomas Krens與私人企業的策展合作、全球連鎖化的美術館經營模式,也使其備受討論。在官方財政逐漸萎縮、私人經濟力量逐漸龐大的當代,美術館的美學經濟該如何發展?Thomas Krens要我們不能小看這股文化的力量,帶你看見他認為的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
La Vie: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透過美術館讓城市翻身的經典案例,就一個主事者的角度,你認為其成功的原因為何?
Thomas:我認為是尺度。什麼樣的參觀者經驗會被記憶下來,是我思考的方向。我相信當你第一次看見畢爾包的古根漢,你會驚訝於它的大尺度,我們將藝術、活動、餐廳及商店,通通置於美術館中,這些就足以讓參觀者一整天都很充實。向外看,你可以看見雕塑、看見河流,待到晚上,你可以看見燈光變換,所以它不只是一個半小時的旅程,而這是一個消費主義所造成的結果,雖然我並沒有要刻意促成,也不是要傳達這樣的概念,基本上我關注的仍是觀者體驗。
La Vie:目前越來越多博物館選擇親近大眾的策展議題,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Alexander McQueen》及《Schiaparelli and Prada》,除了題材接近大眾外,也有商業氣息較為濃厚的評論,你怎麼觀察這股潮流?
Thomas:我認為古根漢建立了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如何建立?透過高品質的策展及方案驚喜大眾。所以你可以在古根漢看到畢卡索、500年的巴西等各種不同主題的展覽,而大眾喜歡我們的品質及帶來的驚喜。
為什麼我使用iPad,為什麼大眾使用iPhone,因為它們能夠回應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其實這不是哲學性的命題,而是社會學的命題,而我們所策的展應該帶給大眾驚喜。
La Vie:那麼策展品質如何掌控,如何找到商業與藝術的平衡點?
Thomas:策展品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就以《The Art of the Motorcycle》這個備受爭議的展覽而言,我大可以選出100台摩托車排排站,但我們找了六位策展人,企劃兩年,一一研究,確認了全世界生產摩托車的品牌或公司共有3367個,並設定展覽各子題,邀請Franck Gehry打造裝置藝術作品。此外還製作精美作品集,邀請時尚攝影師拍攝摩托車的各種角度,邀請摩托車雜誌中最專業的編輯負責撰寫文字。一般展覽作品集的銷售量在5000本左右,而我們卻賣出了120,000本,為何呢?原因就在於策展品質及回應時代的精神。
選擇受歡迎的主題擴展了受眾,展覽必須要能回應群眾的需求,而我認為這樣的策略相當合理。當然以Prada為例,如果在Prada創立第二年就辦展,或許有點太離譜了,但若是25年或是30年,這是非常榮耀的,而我認為博物館有義務舉辦這個展。
>>文章還未完唷,想看更多請看La Vie雜誌第108期
本文出自La Vie雜誌第108期
文:彭永翔|攝影、顏良安|圖片提供:Guggenheim Museum Bil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