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起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獲得聲譽的建築師,就不可不提到張永和,這位對中國當代建築領域以及教育帶來影響的建築師與建築教育家,歷年來完成眾多創新的設計作品、屢獲國際建築獎項,積極地將研究學理帶入實踐,更是首位成為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之一的中國建築師、並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除了眾多建築作品之外,更跨界商業、出版、藝術、教學等領域,讓張永和早已站在世界的浪潮上,不論在美國或中國建築界中都可謂影響力十足。
建築的非常之源
對許多人而言,這位中國建築師的名字想必不陌生,曾與潘石屹合作長城腳下的公社地產案,集結了眾多亞洲重量級的建築師,讓發展中的中國、甚至是亞洲許多優秀的建築名揚國際。入籍美國的張永和,父親為張開濟,兩人為中國建築在不同時代都帶來不同的影響;父親設計了半個北京城,從天安門觀禮台、北京天文館、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原本心繫留學之夢,卻因為戰爭爆發而心願未了,直到張永和基於對美術的喜好,接受父親建議朝向建築領域學習,之後成為首批赴美深造的留學生,才算承續了父親的建築夢。
在舊金山待過許多事務所,完成自己第一個的住宅案後,於北京成立「非常建築」,其意來自於「非常規」,只要是「非常建築」他都感興趣,也意味對中國主流建築的熱潮以及過於強調造型的思維提出反省。張永和認為建築師必須要實踐、而非僅在學術的象牙塔裡鑽研,才能真正建造出適合居住的空間。
以尊重而開放的態度面對設計
多年下來張永和經手不少的建築案,所呼應的並非當前中國常見的地標性建築熱潮,而是一種深具文化性、國際性的思路,不同於西方的現代性,也非僅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保留,雖然沒有張揚的造型,卻讓居者更能體驗空間的情境。他曾提及:「人是活在建築裡的,建築對人在城市生活的密度影響甚鉅,但其實人對建築非常具容忍度,因為長期生活在劣質的建築裡並不會有特別的感受,但是這就像你只要用過好的瓷器,就很難回頭用爛瓷器,道理是一樣的。
文_藍宥寧 圖片提供_非常建築
想看更多請見La Vie雜誌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