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建築師王昀,最著名的可能是他對於「聚落」的研究。王昀對「聚落」的認識始於自己大學時期的田野調查,那個年代中國內地並沒有太多的新建築,作為建築系的學生,便從傳統民居、傳統園林和古建築中汲取營養,尤其是關於「聚落」,包括古厝和院落等民間建築,那時王昀經常跟隨老師一起去南方調查古厝。
九○年代初至日本留學之後,發現日本建築師對「聚落」的研究相對進步,他們可以從一個更加整體的視角去看村落建築,這給了王昀很大的啟發。在東京大學讀碩士、博士期間,王昀把自己從七○年代開始調查的關於「聚落」的圖紙進行了詳盡的分類以及研究。在經濟並不發達的聚落環境中,建築所能表達的是人最本質的需求,人在處於極限的時候對生活的思考和理解都表現在建築中,對王昀而言,這就是聚落的魅力所在。
「聚落」帶來的養分
在「西溪學社」的設計中,也顯露出「聚落」的智慧。由於西溪學社用地分散,王昀在設計中採用離散式聚落佈局的方式,將「西溪學社」的整體佈置成為一個離散式的學社建築群,15個建築個體彼此分開,但又具有連帶性的關係,類似遊牧性質的空間體系,這跟濕地環境的用地狀況,以及兼顧創作、交流、展覽空間這種集中又分散的功能要求直接相關。但與傳統聚落中「聚集、集合向心」的特徵不同的是,「西溪學社」建築群處於物理上的離散狀態,這正是建築師將傳統聚落智慧用於現代建築所產生的奇妙效果。當今社會我們已經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必須面對面才能交流,我們有發達的交通網絡和資訊技術,物理上的離散能以當代人的「共同幻想」作連結,整體建築的外形採用明確的白色幾何形體組合,使得精神上的「共同幻想」有了落腳之地。
眼睛看不見的空間,才是建築本質
觀看建築時,視野可以很多元化:如果從物質的角度去觀察,我們會關注到它的造型、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整體風格,像是審視一件大型雕塑作品;如果從空間的角度去看,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思維,比如對比外觀無造型的窯洞和傳統形制的四合院,二者在外形、材料等各方面外在的元素上都大相徑庭,但在空間和主人的居住需求中,卻擁有微妙的統一。
文_鄭雅恩、孟玉芳 圖片提供_方體空間工作室
想看更多請見La Vie雜誌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