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爵士大樂團的夜夜笙歌為序曲,揉合慾望與夢幻飄渺的浪漫故事為背景,但這個舞台主角並非是神祕的蓋茲比,而是更為迷媚動人的Art Deco設計,它以眩目華貴的身姿見證了1920年代的塵世繁華,並留下一整個世紀的風韻與暗香。
融合工藝與現代設計的法國Art Deco
Art Deco首先出現在法國,它可以說是法國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反動,和強調中世紀、哥德式、自然風格的新藝術風格不同,Art Deco主張機械性、幾何的美感,在材質的運用上受到同時期發展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影響,並且互相產
生關連,同時也受到包括立體派、結構主義、未來派等的影響,1925年的「裝飾藝術博覽會」可以說是法國Art Deco的總體呈現。
法國的家具從巴洛克時代開始,便以極盡繁瑣與奢華的工藝著稱。主要是服務上層階級的Art Deco,沿襲了法國的設計工藝傳統,尤其體現在豪華奢侈品,諸如珠寶、家具的設計之上,但它又同時積極在傳統中尋求突破,將單純的現代形式融進貴重高級的材料中,諸如紫檀木、皮革、絲綢、青銅、象牙、漆藝,目的當然是為了彰顯富貴與華麗的氣勢,而在技術上也有許多運用傳統細木鑲嵌的工藝手法,將不同顏色、紋理的木材拼貼成現代風格的式樣,也受東方工藝影響,如漆器就被大量採用在家具與器物設計上。
法國的Art Deco同樣也表現在包括陶瓷、玻璃與漆器等工藝上,代表藝術家像是玻璃工藝家René Lalique與漆器工藝家Jean Dunand、金屬工藝家Edgar Brandt。Lalique的玻璃工藝深受東方美學與新藝術風格的影響,設計包含香水瓶、花瓶、燈具與玻璃裝飾品,使用許多女性人體、頭像、動物造型的元素,並且運用噴砂或拋光來製造出不同的光影與氛圍效果。
以建築為中心的美國Art Deco
與歐洲的「黃金二〇年代」(Golden Twenties)相比,美洲大陸的「咆哮的二〇年代」所迸發出的文化能量更是驚人。西方文明的舞台正式從歐陸轉移到美洲新大陸,美國士兵也自歐洲前線帶回了歐洲文化的精華,世紀初的移民潮更在美國這塊土地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與型態。紐約作為新大陸的迎賓站台,也是它最為戲劇化的十年,宛若一夕蛻變的美麗佳人,丰姿綽約地展現了新時代與新世界的樣貌。
雖然當時巴黎仍是現代藝術發展的中心,但是在紐約卻也自己開展出了另一種新的藝術樣貌─以大眾為基礎的表演藝術形式,如音樂劇、歌舞與爵士,在西岸的好萊塢也積極地拓展電影產業。這些大眾藝術仿似城市的養分,是這座汲汲於利益的資本大城在夜幕低垂之後,獲得慰藉的來源,也正是紐約Art Deco的養成背景。紐約的Art Deco以建築為中心而發展,家具、家飾與藝術也依附在建築下而產生。19世紀末紐約為增加更多商業用面積,而開始大量興建摩天大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移轉至美國,更帶來了摩天大樓興建的高峰,甚至在西岸的好萊塢也因電影院設計而自行發展出了「加州式Art Deco」。
Art Deco建築幾乎已經成為紐約天際線的代表,也成為了紐約這個大都會的象徵,諸如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與洛克斐勒大廈。這些高樓建築在沿襲羅馬與希臘的建築風格之外,一樣具有法國Art Deco的特色:裝飾性、埃及圖騰、幾何、機械性元素,並加入了美洲的馬雅與印第安文化特色,以及在紐約盛行的爵士音樂風格,這些特徵大多出現在建築的塔樓頂上、後縮牆(setbacks)邊緣或是一樓基座的柱牆與大門邊飾上,以石刻、磚雕或是金屬浮雕的方式呈現。…(未完)
文_張素雯
攝影_©George Hammerstein、©Jon Arnold
圖片提供_Corbis
本文摘錄自La Vie雜誌第113期,完整版請見1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