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著頭,漫步紐約天際線。從紐約地標帝國大廈的幾何方塊堆疊、克萊斯勒大廈永不熄滅的輻射星芒,到中央公園旁雙塔公寓的壯麗巍巍,紐約Art Deco建築在每個細節的線條與造型之中!
上西城-艾爾多拉多大廈 The Eldorado(300 Central Park West)
沿著中央公園西大道往北走,300號的艾爾多拉多大廈是一棟以雙塔建築聞名的豪華住宅,1929∼1931年由建築團隊Margon & Holder所建造,金屬上色的尖塔則協同知名建築師Emery Roth設計。艾爾多拉多大廈以擁有許多未來派雕塑風格的細節為特色,包含幾何風格的裝飾品、圖樣,以及鮮明對比特色的材料與肌理,建築外部裝飾的外牆縮進成為雙塔,並有抽象幾何感的圓錐形塔頂,其他細節使用人造石與銅製的浮雕金屬板構成。
上西城-卡萊爾‧蘿絲伍德飯店 The Carlyle─A Rosewood Hotel
卡萊爾‧蘿絲伍德飯店坐落於紐約心臟地帶麥迪遜大道上,於1930年由Bien & Prince建築公司設計,建造之時就以酒店式公寓來做規劃,以應付當時急速增長的紐約商務人口。樓上提供住房、樓下則有餐廳、商店,成為都會摩天社區的典範,目前除了豪華飯店的服務之外,也仍包含一部分的酒店公寓出租與私人公寓。這座飯店曾居住了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瑪麗蓮夢露的身影也曾多次出現於此,飯店裡的咖啡廳更是知名爵士樂手的表演地點。
中城西-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
位於第五大道中心位置的帝國大廈,是史上最早的百樓以上建築,曾佔據美國摩天樓最高位置長達四十年之久。名字源於紐約州的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1931年落成的帝國大廈由William F. Lamb所設計,僅花了兩週時間設計的草圖,是以北卡的雷諾大廈與辛辛那提的卡若塔為範本,因此每年帝國大廈會在父親節時寄賀卡給雷諾大廈以茲紀念;另外,這棟高達102樓的大廈建造過程僅用了410天,是世界上罕見的建造速度紀錄。
面向33與34街的入口門廳有現代主義風格的不鏽鋼門檐,連接的兩層樓挑高電梯大廳位於大廈的核心位置,內有67座電梯。而三層樓挑高的大廳裡,最知名的便是牆上一幅由23克拉黃金和鋁葉組成的鋁製浮雕,主題是建造時的帝國大廈樣貌。鉛筆形的塔頂輪廓,帝國大廈堪稱擁有紐約天際線最美的一段,目前大廈上的尖塔是在1952年才加上。建築外牆以印第安那石灰岩與花崗岩包覆,並鑲以鋁製的閃亮線條豎框,6500個方形窗台經噴砂處理,為了與窗戶更融為一體,而強調出建築垂直的線條出來。
中城東-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
克萊斯勒大廈可以說是帝國大廈之外,紐約最具代表性的Art Deco建築,華麗的造型甚至搶過帝國大廈的風采,在1931年帝國大廈完工前曾保有不到一年的世界最高樓寶座,為了成就世界第一高樓的目的,其建造以每週四層樓的驚人速度進行,可惜寶座坐不熱。如今在One World Trade Center建築後,克萊斯勒大廈高度在紐約排名第四,但依舊是世界最高的磚造鋼骨建築物。
克萊斯勒大廈被視為一座典型的裝飾藝術建築,由建築師William Van Alen所設計,標誌性尖塔的靈感來自於一頂鑲滿寶石的玻璃皇冠,七層星芒隨著新月形圓弧輪廓漸縮形成尖塔,再凝聚成一把利劍指向空中。建築外觀由白色與灰黑色磚塊組成,後者與窗戶結合、強調出水平裝飾性線條,而尖塔則使用鍍鎳的不鏽鋼材質,讓它反射出冷冽而時尚感的光芒,在尖塔下方四角裝飾了八座獸狀滴水嘴,造型是象徵美國精神的老鷹,以銳利的眼光注視著紐約;底層散熱孔以克萊斯勒汽車的精神標誌─老鷹雙翅與輪胎造型雕塑呈現,後縮牆邊緣也飾以環狀圖形馬賽克。
建築基座挑高三樓,三個入口大門的大型玻璃門呼應著屋頂的星芒。入口大廳裝飾華麗,牆面鑲以摩洛哥紅色大理石,地面則是使用西耶納褚黃石材,縞瑪瑙、藍色大理石與不鏽鋼等色彩多樣華麗的材質,拼接組成Art Deco風格的華麗裝飾感,天花板則有藝術家Edward Trumbull彩繪的壁畫,內容歌頌摩登時代的技術發展,包括這棟建築與克萊斯勒企業所帶來的現代美好生活。
下城-川普大廈The Trump Building
位於華爾街40號的川普大廈,原為曼哈頓信託銀行大廈(Bank of Manhattan Trust building),由建築師H. Craig Severance、Yasuo Matsui以及Shreve & Lamb設計,建造只費11個月,於1930年即完成,也是二戰前紐約的摩天大樓競賽中的佼佼者,最高樓的頭銜維持不久即被克萊斯勒與帝國大廈超越,然而它獨特的金字塔形土耳其綠色頂帽,與典雅而華麗的哥德式尖塔仍舊讓人印象深刻,因此也被稱為「華爾街的珠寶王冠」。
Text / 張素雯
攝影©Diego Silvestre、Jim Zuckerman、©Neil Emmerson、Postdlf、©Angelo Hornak、©Bo Zaunders
圖片提供 / Corbis、The Carlyle
本文摘錄自La Vie雜誌第113期,更多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