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在你的作品中,時常可以發現「自然」、「森林」、以及如同樹木年輪的「Guru Guru」概念。這對於你的建築作品來說,有哪些重要性?
藤本壯介(後簡稱藤本):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如何在人工的建築中帶進多一點自然的接觸,是我建築設計的重要方針。像2013年蛇形藝廊的作品,有兩個基礎方向,一個是融合周邊綠意的同時也能產生對比的存在感,另一個是兼具咖啡廳功能與景觀地貌的性質。一開始是比較地形的想法,以大型曲面去纏繞的形態,但發現太重又缺乏和環境的連接,慢慢的修正成最後格狀的結構。雖然說是像雲一樣的類建築景觀,但與其說概念是雲,還不如說是像雲一樣由不同密度與厚度的空氣堆疊出的形態這樣的概念。
La Vie:像「台灣塔」的設計中也含有樹木的概念?
藤本:設計的切入點是「塔」的既定概念的轉換。提到塔就是直聳聳的一根立著,比較偏物件的性質,而我在想有沒有可能用一片領域,去堆疊出一個比較曖昧模糊的垂直結構,將整體視為一個公共空間的概念,來呈現塔的意義。而來到台灣看到榕樹時,發現在樹下氣根圍繞所營造出的空間感正好和這個想法契合,就朝這個方向去前進了。而且其實當初提案時上方是用台中市的形狀,不過難得有台灣塔這個名稱,視覺辨識度也較高,才在第二階段改為台灣的模樣。
La Vie:與我們分享一下同樣在台灣的台南老屋翻新案。
藤本:那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青年旅社。保留了建物原有的結構和框架進行翻修,靠馬路那一側的空間大膽地做挑高和挖空,部分做為公共空間或咖啡廳使用。在城市空間體系中,建物自然會傾向垂直的構造,著重縱向三次元的發展,就建築單體來看的話,就好比是樹木,一個縱向結構的生活空間。要一直待在自然環境生活是比較難的,但像這樣適切地將部分空間融入自然的本質,會讓生活比較舒適而豐富。如果建築像一棵樹,開放的領域中有保護的遮蔽物,就可以引導人們步出室外,也就是沿著原有的習慣製造一個更容易接觸到自然環境的契機。在台南的咖啡廳案子也是一樣的。
La Vie:在你的建築空間結構中似乎有不少開放的部分。
藤本:一個建築體從內到外可以視為一種漸層的概念,依照環境氣候去決定要落在哪一個階段。例如日本冷熱差異大,所以需要內外兩者兼具、可以相對應調節的空間;在北歐的話可能就必須很重內部,但仍保有部分的外部空間;而台灣則是多一點室外。就是一種幅度上的調節。例如最近剛決定的一個南法蒙貝利耶(Montpellier)的住宅大樓,設計上保有完整的內部生活空間及格局,但拉大外部開放空間的比例,讓陽台參差錯落在每一戶中。造訪當地時正好是盛夏時節,但走在路上還是很舒適,就將那邊的生活形態反映在設計中。
藤本壯介
1971年北海道出生。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後, 於2000年設立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從2005年開始,連續3年贏得被視為年輕建築家邁向國際舞台之重要指標的AR Award(Architecture Record Award)而一躍成為國際矚目的建築新秀。2008年、獲JIA日本建築大賞與World Architectural Fe s t i v a l 個人住宅部門最優秀賞。2 0 0 9 年獲wallpaper*雜誌Design Awards 2009,2010年獲Spotlight: The Rice Design Alliance Prize。2011年,於「Beton HalaWaterfront_Center」及「台灣塔」兩項重要的國際建築競圖中贏得首獎,成為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名家之一。
文字:La Vie 圖片提供:藤本壯介
閱讀精彩全文,請見La Vie雜誌第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