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當代藝術近年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不僅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更因為來自亞洲的畫廊與藝術家積極參加各大國際性藝術盛事,並且不論在作品精巧性、完成度都上令人驚艷。一反過去由歐美主宰藝術圈走向,亞洲的創作者紛紛站上國際舞台,主導發言權。著名藝術雜誌《Art Review》在2011年時,將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評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第一名,因其不畏威權、直指政治病態的精神深獲讚賞,到去年為止他都列於十名之內。
亞洲當代藝術的樣貌可以是尖銳的,但也可以俏麗迷人,為回應此股層次繁複的潮流,西方陸續成立研究中心:古根漢美術館於2006年成立亞洲部門,而泰德現代美術館亦於2012年成立亞太研究中心,顯示出對於亞洲藝術的重視。快速發展的拍場與藝博會亞洲當代藝術崛起的重要指標之一,便是拍場中飆高的成交價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中國持續走紅的拍賣榮景,各大拍賣場紛紛主打亞洲、甚至中國的當代藝術,去年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更以1.8億港幣的天價數字創下記錄,令眾人咋舌。同樣快速發展的亦有東南亞藝術市場,不論是較之前的Jendela Art Group、I Nyoman Masriadi,或近年的Ronald Ventura,都陸續有亮眼成績,顯示東南亞藝術的抬頭。去年巴塞爾藝術集團併購香港藝術博覽會,揭幕首屆Art Basel HK,無疑也是全球藝術界的指標風向球。
亞洲成為繼歐洲(瑞士)、美國(邁阿密)之後,第三個舉辦全球最盛大藝術活動的區域。此舉不僅奠定亞洲藝術在當今世界藝術圈中的地位,同時強化了香港作為亞洲藝術核心之不可取代性。大批西方藏家遠赴而來,使香港成為交易次數及金額皆最高的地區。而今年第二屆Art Basel HK增設了《光影現場》(Film)單元,也暗示巴塞爾藝術集團除肯定此區藝術經濟的實力外,也看重藏家對於多元媒材的接受度。同樣希望發展為藝術平台的新加坡,在政府大力支持之下,近年快速投資藝術領域,重建吉門營房(GillmanBarracks)吸引跨國畫廊分設據點,舉辦新加坡藝博會(Art Stage Singapore) 、新加坡雙年展(Singapore Biennale),加上新加坡自由港(The Singapore Free Port) 提供藝術倉儲免稅優惠的制度, 吸引佳仕得率先進駐。同時於2015年即將開幕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Art Gallery Singapore)更放眼東南亞,著重收藏與研究,使新加坡儼然成為東南亞藝術發展的核心。然而,擁有能夠快速匯集賣方與買方的博覽會,卻不代表藝術已深耕在地。
香港和新加坡的畫廊根基薄弱,無法與其它國際畫廊競爭,雖然大筆資金於本地來去,卻不會轉投注培植本土創作者,使得藝術教育陷入困境。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中國和東南亞,由於拍場上的成交數字過於驚人,使得藝術家的好壞、藏家的喜好常常繫於拍賣表現。(節錄)
文字: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Art Basel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