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義大利國寶設計團隊Antonio Citterio╳Patricia Viel與自然共存的居住之道

上古穴居而野處,如今建築取代古老的洞穴形成黑格爾口中「一個自由的統一的整體」,結合氣候、地理位置與四周的自然風光,成為人與大自然之間最奧秘的「隔間」。我們能從鞋子判斷男子,從人行道評斷城市,由居住的建築看穿人的身體政治,對義大利國寶設計師Antonio Citterio與公司夥伴Patricia Viel來說,家居空間與建築立面就像生活的雙面,從來都不可能分開設計,唯有以一貫之─滿足居住者的內心渴求,並解決問題。

 

La Vie:你們的設計跨越時尚、建築、傢俱等各領域,是否曾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

 

AC:今年,我們首次來到台灣台中設計一座住宅,它是一道難關,基地窄長且與鄰近建築相貼,我站在室內,思索著「住在這裡的人如何看到戶外的綠園道」?要把戶外的美景帶到室內,使生活與自然共存,又要有獨特性格,最後將建築體以石材和稜形格紋做視覺,又把前戶與後戶之間做交錯空間,使後戶也能把美景引入室,是今年遇過最大的挑戰。

 

PV:義大利人非常尊重歷史,我們希望創造歷久彌新的建築,而非二十年後就老舊的屋子,所以才選用石材,而石又有厚實且安定的感覺,經常在酒店與住宅設計案中被運用,例如在峇里島的Bulgari Hotel我們使用紅木、竹與白珊瑚石打造遺落的天堂,石頭在建築的角色絕非帶來壓力與壓迫感,而是生活寧靜的寫照。

 

La Vie:真正的建築師之思想接近哲學家與詩人,你們如何激發靈感?

 

AC:一切的原點都來自於「人」,透過與人的交談對話讓我發掘靈感,如同建築的誕生是從室內開始,從內部一個、兩個到三個空間慢慢放大到建築本體,而非分開思考,使小單位的家具設計,也有如建築般的結構,如同與人的交流也要從內心啟動,就像一種神祕的儀式。所以我從來不會「卡關」,或說每一次難關都是刺激我去解決的動力,我與人的對談就更頻繁。

 

PV:年輕設計師認為我們是大師,而我自己也把柯比意和Mies作為卡關時的「角色模擬」,想像若是他們也遇到這些問題,會怎麼解決?這種思考,通常就能讓我茅塞頓開。

 

La Vie:我們好奇你們各自的居家核心,是否會把工作帶入家的空間?

 

AC:我的居家核心是「廚房」,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交會的直接空間,我家的廚房有大面開窗,早晨迎來陽光,下午投射夕陽,我喜歡看著我妻子做晚餐,並且一道道逐一品嘗,等到晚餐都上桌,我其實都已經半飽,當然,在潛意識上,我對廚房的信念也影響我的設計思維。

 

PV:「客廳」是我的居家核心,我獨居,客廳中心有一張巨大的、夥伴Antonio設計的沙發,你也知道他的沙發設計可說是權威,例如一張1987年以L型沙發「Sity」被視為絕對經典,贏得Compasso d'Oro大獎,我常在沙發上翻閱工作用的資料、書本,或什麼也不做,聆聽巴哈的詠嘆調與無伴奏大提琴。

 

La Vie:許多設計師避談「風格」,未免彆扭且侷限,你們又如何看待?

 

AC:其實我們並非要創造一個風格,而是由完全不同地點、不同業主、不同問題去解決,自然是以義大利人天生的美學敏感度來創造作品,但完全沒有刻意,也絕非預設。直到如今,我們與許多品牌跨界創作,評論者稱我們總是能做出暢銷作品,例如我最滿意的Kartell Battista,被紐約現代藝術館和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永久收藏,但我卻從來不為市場侷限風格。

 

PV:我們思索著當代的經典,一個具當代性的標誌建築,是經典,又可持續到未來,看似矛盾平行,其實,也透過我們每一次的挑戰成功,達到ACPV抽象的風格語彙。

 

about ACPV

Antonio Citterio Patricia Viel andPartners於1999年成立義大利米蘭,為跨類型建築、室內和工業設計公司,其專案類型包括住宅區、公寓大樓、酒店、商業設施、工業區、公共建築整修,以及公共空間、辦公室和展廳規畫。創辦人Antonio Citterio在1950年生於義大利家具重鎮Meda,為家具工匠之子,還沒入米蘭理工學院建築系就讀前便已開始繪圖設計家具,且自幼與B&B Italia 集團第二代接班人Giorgio Busnelli一同求學,職業生涯始於1972年後期,從B&B、Flos、Kartell、Vitra等世界頂級品牌中都可以見到他的風華。

 

文字:高麗音 攝影:Thomas K. 圖片提供:ACPV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