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晃平獨創了一套「PixCell=Pixel(畫素)+Cell(細胞)」的概念,探討在高度資訊化的時代中物體之於人們所產生的感知。以玻璃珠、稜鏡、塑料發泡劑、矽油等透明、不定性的媒材表現在數位情報中的組成單位,形成一種特殊的質地,點出資訊載體中的虛,與自身感受的真之間的曖昧關係。他認為所謂雕塑的體驗,是指物質的、化學的刺激和人的感覺相互融合的過程。在雕刻體系中建構出的Cell概念,以特殊的材料呈現出新穎的質感,從作品鑑賞的感知銜接到當今數位時代中人們切身的感受。而其精細的工藝技巧、對化工媒材的認識與研究,都為其作品價值起了加乘作用。
他的作品有幾個重要的系列:「Beads透明珠系列」是在利用網路購入的動物標本表面覆上無數的透明珠,形成一個「光框」,將物件表面所呈現的質地與顏色溶進一個個「Cell」中分解,將不同物體的表面均值化,表現透過數位資訊所接收的視覺感知,其實都是相同的Pixel所構成的現象。2013年在佳士得以高出預估價兩倍多價錢成交的〈豺狼第三號〉正屬於此系列,這個系列的作品有著如鑽石般晶瑩剔透的外表,以及權力者象徵力量的動物標本形體,不難想像其受到藏家喜愛的原因。同樣在表面下工夫的還有「Scun發泡樹脂系列」,在物體表面上敷上泡沫狀的發泡劑,像是細胞失控增生、蔓延,而膨脹、形態變調的物體是否還是原本的物體?符號化的失效,代表著物體就只是一個單純物質性的存在。「Polygon多角系列」則是排列著兩座看似相同的模特兒,一尊有著光滑表面,一尊則是以大角度切出輪廓,象徵解析度不清下的視覺效果,也探討或許所謂真實,必須靠著實體和數位資訊的補完才得以成立。
另外大玩媒材遊戲的有「Liquid液體系列」,盒槽中注滿水、矽油、介面活性劑和顏料,液面冒出一顆顆井然有序的泡泡(Cell),象徵螢幕呈像的畫素,面對不斷瀕臨飽和而消散的泡泡,提起過度刺激與重覆循環下感官疲乏與麻痺的現象。「Glue膠體系列」在透明的板架間,點上左右上下對稱排列的黏膠珠,像是一箱分化前的細胞培養皿。而「PRISM稜鏡系列」則是將網路上搜尋而來的圖像置入透明的箱盒中,以稜鏡折射出兩個不同角度的影像,仿若立體存在的視覺錯覺,一種虛和實之間的拉扯,感知和理解間的對決。
藝界焦點
2003年離開校園後隨即獲得KIRIN Art Award獎勵賞,成為進軍東京的契機。2006年在柏湯畫廊(SCAI THE BATHHOUSE)舉辦個展《GUSH》後備受注目。2009年在銀座愛馬仕舉辦個展《L_B_S》,同年在布里斯本第六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的作品,被選為官方展覽專輯的封面,打響了在國際間的名號;2011年東京都立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個展《名和晃平synthesis》被日本美術手帖以卷頭專輯大肆報導。〈PixCell:豺狼第三號〉在2013年於佳士得拍場上以361,135美元落槌,可說是現在日本最受注目的藝壇寵兒。
名和晃平
1975年生於日本大阪,京都造形大學的準教授。2003年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博士學程畢業,主修雕塑。1998年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交換留學。2010年代表日本參加釜山雙年展與孟加拉亞洲藝術雙年展;2013年參加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愛知三年展。2009年以京都宇治川沿岸的廢棄三明治工廠為據點成「SANDWICH」,跨界參與agnès b.表參道店的展示設計,人氣創作樂團「柚子」的專輯及演唱會舞台設計;2014年於表參道GYRE推出《KOHEI NAWA SANDWICH》展,展現其40餘人工作團隊的創作實力。公共藝術作品則有東京豐洲Front Building前的〈VIA Wall〉和韓國天安的大型雕塑〈Manifold〉。
文字:高綺韓 圖片提供: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