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2013年英國的「Art Everywhere」計畫,將倫敦街頭打造為世界最大的藝廊,而今年8月,這座世界最大藝廊的第二波計畫已在美國上演。
走在攘往熙來的紐約時報廣場街頭,行人與遊客們絕對會被這些巨大的藝術看板攫取目光,與一般廣告看板的風格大相逕庭,這些藝術看板的作品都是大名鼎鼎的藝術名作,總共展示58件經典當代藝術作品,展出到這個月底。整座城市少了商業氣息,增添了人文氛圍,時報廣場儼然形成一個室外藝廊。這個計畫沒有廣告宣傳,沒有贊助商,也不是反廣告(Anti-advertising)行為。
讓藝術淹沒城市街頭
英國「Art Everywhere」計畫創辦人Richard Reed提出這樣的想法,靈感來自他通勤經過沉悶的倫敦街頭,見到牆上貼出的藝術畫作使他心情為之一振,因此想出此計畫,「讓藝術淹沒城市街頭,為我們的城市帶來舒緩氣氛,在通勤與旅途間創造一個美與反思的時刻。」Richard Reed表示,此計畫並沒有要取代博物館或美術館,「當然,沒有任何替代品能夠取代親眼看見原作的震撼,我不知道這情況在美國是否常見,但在英國,僅有不到全英國人口10%的人會去美術館。」
展出共58件的原創作品,精選來自五大博物館的藝術品─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達拉斯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縣立美術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與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館長Douglas Druick認為此計畫能驅使人們參觀博物館,進而親自體驗感受“原作的魔力”。
民眾也能從58件藝術品中選出最喜歡的作品,美國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名作《夜遊者》(Nighthawks)榮登排行榜首位,其他藝術家則包含美國風景畫大師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美國當代藝術家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Willem de Kooning、Mary Cassatt、Childe Hassam、John Singer Sargent。
「Art Everywhere」計畫也沒有忽視互動與社群的力量,他們選擇街道上能夠展示例如公車亭、報攤,搭配APP“Blippar”─民眾可以隨時掃描街道上的藝術作品,提供了解該作品的歷史與資訊,並有語音導覽功能。「Art Everywhere」並經營Instagram鼓勵民眾上傳與藝術品的自拍照。「Art Everywhere」計畫將於美國展出至8月31日。
點此觀看美國「Art Everywhere」網站
圖片資料來源 amny 、WWD 、spie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