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一直被視為世界最重要的建築展之一,不同的策展人與主題,預告著未來十年、二十年間建築將關注的議題。過去的展覽特色,不免以建築師為主,因此也打造了多位明星建築師,而回推近幾屆的建築展來看,主題已開始圍繞在社會議題、居住的公平正義、環境變遷、城市發展、能源等,回顧近十年的建築雙年展的演變,幾屆的策展人都同時面對這個時代的建築和建築文化,希望要超越建築師及其風格,而能探索更重要的社會性與公共性,並在這個基礎之下,能有更多元化的呈現。
今年201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非常特別地邀請Rem Koolhaas進行了兩整年的策展準備,並提出「本源」(Fundamental)的主題,強勢地讓各館的展覽都能回溯過往一百年間的歷史演變-從社會、人文、地景、與政治等因素-一方面藉以宏觀的回顧與微觀的凝視,來探究全世界在20世紀現代化歷程當中所得到的啟發或自我文化的淹沒,經由論述辯證來想像這個時代未來可能的面貌情狀;另一方面,則重新讓建築回到構件元素的根本探討與歷史脈絡,藉由如百科全書般的交叉索引和想像,找到藏匿其中的巨大可能法則。
今年的國家館展區的確非常精彩,絕不是展現「現代主義」,而是挖掘「現代性」的最大可能!每一個國家回應了《吸收現代性1914-2014 Absorbing Modernity》的主題,都各自地選擇了其歷史上現代化最突出的年代,來和世界同時期的建築文化作積極的比對與反省-不僅看到了自我歷史、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也共同探討了「現代性」對於國家建築發展的影響。就像獲的本屆金獅獎的韓國館,就以「Crow's eye view」(烏瞰圖)為展題,如同當年的東、西德之間柏林圍牆的巨大論述一般,以大量的文獻資料、影片與詩作等,多向度地呈現南北韓自分裂後,朝鮮建築在政治地景和歷史地貌之間產生的巨大差異。而獲得銀獅獎的智利,
則以「混凝土」作為現代化的表徵,說明了現代化過程幾乎和當年的一人主導的強人政權完全合為一體的歷史見證和矛盾。另外,特別提名獎的法國館,則以「Modernity: Promise orMenace?」這主題直指現代化的過程到底是承諾或是威脅?探討著現代建設背後的矛盾觀點,並回應社會需求與期待。
另一個主題展區《義大利的宏遠圖景 Monditalia》,則是透過剖析義大利境內從地理環境、文化、以及種種政策下所面對的41個議題作品,讓我看到了建築所必須面對的種種問題,以及創新實驗的可能。例如在當下的網絡社群時代的民主形式和政治翻轉情勢下,議事空間的原型是否還是半圓向心的空間形式?面對極端氣候的天災侵襲和快速的災區重建,是不是應該建構一個因應快速城鎮形成的都市設計模式?每個國家如何面對在經濟榮景和泡沫當時所建構的「海市蜃樓」-既是偉大建築奇蹟、而後又被廢棄的蚊子館?甚至在展場更建構了一個「激進教學法」(Radical Pedagogies)現場,不僅有系統回顧了二次大戰後所發展充滿實驗性、但可惜沒有後續的發展的教改課程,以及這些理念所產生的影響與效應;甚至展覽期間也像接力賽一般地邀請來自不同世代和領域的團隊,在現場進行激進教學法的實驗、比對和討論,甚至修改它們。這些議題的辯證、實驗和想像不正是我們建築專業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嗎?
在看了這一系列的展覽的同時,心中強烈地問自己-台灣不正應該如此回看我們在政治地理、建築歷史上所可能帶給我們啟發嗎?反看我們自己,台灣在這一百年間也正面臨這些轉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因素、歷經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的社會重建;從北到南的地理性變化、氣候變遷等,以及城鄉發展差距所產生的建築語彙等因素;我們若能好好研究、論證台灣這一百年間的現代化歷程,我們必能更了解自身問題所在,以回應未來的種種想像。